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如何写本自己领域的《React技术揭秘》

如何写本自己领域的《React技术揭秘》

作者头像
公众号@魔术师卡颂
发布2024-05-17 18:03:11
1120
发布2024-05-17 18:03:1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魔术师卡颂魔术师卡颂

嗨,我卡颂~

很多朋友认识我是通过我写的《React技术揭秘》,这是一本自顶向下的React源码分析书,已经有5.9k star。

最近两年,不断有读者向我请教 —— 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写本《React技术揭秘》。

这件事情「既难也简单」,简单在「只要建立正确的认知,写出来是迟早的事」,难点在于「如果只是想当然的理解为“攒一本书”,就会遇到很多卡点」

本文我们来聊聊「如何写出自己领域的电子书」这件事儿。

难在哪?

上面聊到 —— 如果只是想当然的理解为“攒一本书”,就会遇到很多卡点。

什么叫「攒一本书」?举个例子,你对某一领域有很多实践经验,也想写一本电子书积累影响力。

于是你先参考其他同类书籍的大纲列了个目录,再细化到每个章节,最后根据章节主题往里面填内容。

这么做你大概率会遇到两个卡点:

  1. 自己熟悉的章节还好,但到了不熟悉的章节就很难下笔
  2. 即使最后艰难成书,但好像没什么人愿意看

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问你:“攒一本书”是因还是果?

按照上述流程,“攒一本书”是 —— 因为我想攒一本书。

但在另一种发心下,“攒一本书”可以是 —— 因为我在该领域建立了体系知识,所以我将这套体系知识总结出来,是这本电子书。

所以,如果你的发心错了(因果倒置),这件事儿就很难。

简单在哪?

如果你的发心是对的,那这件事只是长期积累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具体来说,写电子书这件事的本质是 —— 我在某一领域有长时间的积累,这些积累使我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体系知识,我将这套体系知识以「方便读者理解」的结构展示出来,形成了一本电子书。

所以,「写出自己领域的电子书」往简单了说,就是建立某一领域从知识积累,到产生洞察,最后形成智慧的模型,再不断践行这套模型就行。

智慧从哪来?

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领域智慧,可以参考「智慧涌现模型」

让我来解释下这个模型的意义:

  1. 首先,数据是完全中立,不带任何信息的,所以是白色的圈。

比如各种行业数据、代码,他们本身不包含信息。

  1. 当有人对数据进行解读,会赋予数据信息的意义,所以是不同颜色的圈。

比如对行业数据同比、环比分析,获得趋势变化信息;阅读代码解读出其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这些都是信息。

  1. 当你阅读信息,从中获得的个性化理解,就是知识。由于是个性化理解,所以不同人从同一信息(同一个圆)中获得的知识可能不一样(变成不一样的形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注意,别人写的文章本质也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只有你学习文章后形成自己的理解才是知识,知识是主观的。

比如大家都在看《React技术揭秘》,有的人学到了Hooks的实现原理;有的人学到了React的架构实现;有的人学到了怎么靠写书提升影响力......

  1. 当知识积累的足够多后,你会发现一些知识之间存在某些联系,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是你独有的洞察

以我的一篇爆款技术文章预测2024年之后的前端开发模式(掘金12w+阅读,1.2k点赞、1.1k收藏)举例,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语言转换的4级抽象模型:

  • 1~2级:从PM提的需求(自然语言)到SCXML(State Chart XML)格式
  • 2~3级:从SCXML格式到xstate状态机代码
  • 3~4级:从xstate状态机代码到前端组件业务代码

之所以我会提出这套模型,是因为我先后学到了两个「看似无关」的知识:

  1. xstate可以将前端业务抽象为清晰的状态机模型,能让业务逻辑变得非常透明,但缺点是写起来、改起来非常繁琐
  2. 当前AIGC还无法根据“自然语言描述的复杂需求”直接输出“完整的业务代码”,因为AIGC还无法准确理解“自然语言描述的复杂需求”

虽然他们看似无关,但我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 —— xstate状态机代码可以替代自然语言,用来准确描述需求。

受此启发,我产生了一个洞察 —— 可以用状态机作为自然语言与程序语言之间的桥梁。

这就是「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产生洞察」的一个例子。

  1. 当你对某一领域产生足够多洞察后,洞察会汇聚为你独特的领域智慧

我们大脑的神经元是网状结构,这意味着不管是知识、洞察还是智慧,在我们大脑中都不是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的,而是呈现为:

  • 知识:点
  • 洞察:点与点之间连接成的线
  • 智慧:线与线之间形成的网

所以,「体系知识」的本质是将我们脑中的网状领域智慧以“方便受众理解”的形式结构化呈现出来。

总结

本文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在「写一本电子书」这件事上,不要因果倒置 —— 积累领域知识是因,写书是果。而非“因为我想写一本书”。

对于「如何积累领域知识,产生洞察,进而形成智慧」,本文提供了一个「智慧涌现模型」

限于篇幅原因,本文未提供具体的落地方式。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持续关注下,我会就这个话题持续输出。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4-05-1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魔术师卡颂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难在哪?
  • 简单在哪?
  • 智慧从哪来?
  • 总结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