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站酷大趴圆桌讨论汇总

感谢我们的小伙伴卓小灵整理

海雁: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五位一线城市的设计总监,分享一些行业经验,让你们可以学到设计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圆桌会议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自我介绍,看看设计总监是怎么发展起来;第二个就是三个问题的讨论;第二个就是现场提问。

一、自我介绍:

(腾讯金融科技 - FiTdesign体验设计负责人:张贝)

张贝:本来我想说女士优先,海哥点名我,那我就先说下。我目前在腾讯FiT金融科技设计中心,我最开始做设计是在一家中美合资的电商公司,后来在一家手机通信公司,做过一些华为海外运营商的硬件设备,再后面做一些互联网的产品,设计领域的插画、游戏这些都做过,现在往营销导向的体验设计方向去发展。在腾讯期间,刚开始是在QQ音乐做全平台的交互设计师,后面转到腾讯的在线支付,即大家所熟悉的红包产品和最初理财通,信用卡之类的金融产品设计,现在负责的是腾讯金融科技的一些银行产品业务,以及腾讯虚拟银行的设计和市场团队的负责人。如果大家想要跳槽,欢迎大家把简历投到我这里。这是我的第一波挖人,后面总监还会继续挖人。谢谢大家。

(随手记 - 设计副总裁:戴慧)

戴慧:大家好,看到在座的设计师都是青春洋溢的样子,我特别开心。我叫戴慧,人称外号“刀姐”,听起来很霸气,其实曾经我也是做设计回家会哭的设计师,我的从业经历蛮简单,服务过三家公司,第一家叫经纬传媒,当时我进这个公司做的UI设计师,和我的理想是重合,所以我很开心上班。到了第二年头,就去了万亿软件,是做海外的市场,在那家公司上班比较辛苦,但是也很高产,做了很多海外产品的软件。当然很幸运的在08年苹果1代的出世,但是我就开始做手机端的APP。到了第三个年头,我就收到了金蝶工作,当时我进去的时候,还没有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的事业部,这个事业部的名字叫3G事业部,当时就10几个人在工作室捣鼓,别人看到我们眼光是异样,觉得我们很疯狂加班,也不知道在做什么。2010年我们就推出了随手记,在自然而然的市场已经获得很多用户的喜欢,包括App Store也是经常给我们做各种精选广告推荐,获得很多用户量。当初3G事业部慢慢就独立,相当于财务核算成为现在的随手科技公司,经过9年发展,属于独角兽公司,而且有很多好的数据源,包括很多热爱我们的用户。到现在,从业了12年。我自己总结下,有三点是蛮重要的,第一点,作为设计师是要多想、多看、多做,没有什么是简单;第二点,建立我们多元思维模型,我对金融圈比较了解,巴菲特的合伙人---,说过一句拿着锤子的人,看到什么都是钉子。所以我希望设计师能够发展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第三点,抓住身边经过的贵人,抓住身边好的平台和机会。如果你从在的行业不是上升的行业,不管你做什么,都会越来越累。

(字节跳动 - ESUX设计团队负责人:周陟)

内容暂不对外

(极光大数据 -JED体验的负责人:陈伟)

陈伟:我是陈伟,极光大数据JED体验的负责人,目前主要负责极光所有业务线的数据产品的综合体验设计,包括第一部分:数据化精准营销(主要是移动互联网平台找流量和获客),第二:开发者saas产品和服务;第三部分:主要做大数据赋能产业互联网相关产品综合和服务。

我自己职业经历有待过小平台创业公司,也待过BAT,岗位从UI设计、平面设计、UX设计、产品设计,不瞒大家说,我也做过产品运营。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我的选择还是一样做设计,不一样的是我会更早去接触与设计高度融合或高度协同的其他岗位,我会在参加工作三年后,在公司内部尝试去调整岗位,比如去做产品、运营,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后面环节我更大家细讲。我的介绍就是这么多,谢谢大家。

(金斧子 - UED总监:万裕)

万裕:大家好我叫万裕,是金斧子UED的设计总监,来之前并没有准备好我的个人简介,所以听下老师怎么讲,随机应变一下。我还是属于入行时间比较短的设计从业者,刚才我还和周陟老师打趣说我毕业的时候去腾讯面试,还是他面试我,是不是很巧妙。我呆过京东,腾讯,再到金斧子,我是做交互设计出身,包括我的研究生专业也是交互设计。前面几份工作也是因为不可抗拒因素,导致我换工作,到金斧子我也是从一个设计师做起。当时只是A轮,目前公司是D轮,我进去一年后就给我升职为设计总监。借着海哥这个问题,设计师做到一定的年限会经历什么瓶颈。我想说,无论是什么岗位,都要有越位思考和越级思考能力,就是遇到任何瓶颈或问题,不妨把自己思维想法往远处去想。

二、圆桌会议

海雁:感谢五位总监的自我介绍,有没有发现总监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除了我以外。接下来,是我们第二环节,有三个一起探讨的问题,是我线上采访22位设计师提供给我的,在这我也感谢这22位设计师。

第一个问题:当你发展到瓶颈期的时候,你如何转型或怎么样跨过瓶颈口?如果我们到了设计总监之后,会去怎么样思考这个问题呢。第二个问题:我们设计能力怎么去提升?第三个问题:给老板看设计稿子,老板让你改这改那,设计师怎么说服老板,这就是如何增加自己的谈判能力?

那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一起探讨,当你发展到瓶颈期的时候,你如何转型或怎么样跨过瓶颈口?我们五位总监都会说一下想法,先从万裕开始吧。

万裕:每个公司情况不一样,给个人带来的问题也是不一样。如果是在大公司,可能会想大公司个个都是牛人会有晋级机会,坑位那么少,竞争激烈。像我们在小公司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小公司不仅没有可能办法让你有机会晋升,由于资源和资金的不足还可能局限你的发展,想学大公司做精做好,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大小公司里,机会总是会有,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挖掘,挖掘这个东西并不是把这个东西以前做一百遍,现在再把它做一百遍机会就会出现。要越位思考能力,不要站在仅仅自己是个设计师角度去思考问题,平常跟各部门接触,不论是产品、运营、品牌部门,他们各种需求都需要设计师来落地,我们接触的这么多需求做的模式方法很多都是有规则或者是固定。有时候我会跟我的设计说,运营策划一个专辑,专辑做了几十遍,现在让你重新策划一个专辑,却策划不了,证明思维还是停留在设计师这个职位没有任何进步。如果能策划,那就有能力去这样一件事情,是对自己能力的突破。这就是我说的越位思考,而越级思考是面临职位晋升最重要的办法,比如,以前我的研究生导师训我,为什么有些人这件事情嫌烦,那件事情嫌小,那个嫌没有用,然后什么都不愿意去做。然而,聪明的人什么都会去做或者是择机去做。所以每当领导给你任务,你都能顺利搞定,那么升职加薪自然会提你。这是一个越级思考的思维,这是一个逆向反推,上级思维的方式。比如:公司最近想做一个新业务,你是否能站在项目推动者的角度,更高级别思考更上层的问题,思考市面竞品去跟老板提建议,说服老板信任你,让他给你机会去做这件事情。

海雁:感谢万裕精彩分享,陈伟您对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陈伟:没想到第一个问题这么焦虑,成年人的世界焦虑是常态,轻松快乐是意外,如果觉得每天过得很轻松快乐生活,意味着只能说明背后有人帮你承担了一切。问题很焦虑,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需要慎重回答,首先海哥这个提问应该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叫瓶颈,第二个叫转型。那么在我的认知框架里面,他们不是因果关系,并不是因为瓶颈所以要转型,因此这个问题我也会分两个部分来回答,在回答瓶颈问题之前我再顺带着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理解的设计职业金字塔模型,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就是设计职业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个人垂直成长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跨界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设计价值闭环的管理阶段,以下的瓶颈话题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应到该职业模型上来。

我会将瓶颈分为三类(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你的技能瓶颈,第二个是你的业务价值瓶颈,第三个是你的平台职业发展瓶颈(比如说你所处的公司,它的业务发展跟你本身擅长或和你期待的不一致)。第一个技能瓶颈想要突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法门,就是勤学苦练,在座每一位设计leader和总监都是这样走过来。这个瓶颈是最没有捷径可以逾越,就是跟自己较劲,跟工作较劲,跟专业较劲,如果你的天资不差,基本就可以顺利逾越。第二个是你的业务价值瓶颈,业务价值瓶颈想跨越比较简单,但是对你的性格、做事的风格、平台文化有些要求,因为你现在需要跳出你的专业舒适去了,刚刚万裕也提到过,你想跨越职业瓶颈就需要适度的跨界,要做全流程的设计,你需要做设计本职之外的东西,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当你的职业边界打破了以后,视野会更开阔,你的信息面就会更广,你与其他职业岗位的信息和认知也更对称,你的设计价值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业务融合并产生“化学反应”,最后你会神奇的发现你的设计价值早已突破单一维度的专业价值的局限,真正赋能到业务价值。第三个是平台职业发展瓶颈,这个阶段近几年听得比较多,叫平台设计的价值闭环,如果你所处的公司这个闭环是不存在的,而且也不具备构建的土壤,那么平台职业发展瓶颈在未来某天也必然会出现,设计这条我们都走得都很艰难,今天在坐的大部分设计主要还是服务于商业,都会深切的感觉到设计更多的情况下是打辅助角色,单一设计作为一个消费闭环的存在,在现在和未来这个高度融合的社会几乎不太可能。现在也有很多行业设计领导者们希望打破这个局面,希望设计团队在未来不可替代,希望设计的价值也能够直接影响到商业和战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设计价值量化闭环的构建了,唯有构建量化闭环才能突破平台职业发展瓶颈......刚好我们极光有个精准营销项目的广告创意设计部,目前在做这方面的实验,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后续有机会可以分享给大家。这个价值闭环的构建将会更加坚定你所想或所希望,从此你不需要用你的专业术语和口才去打动你的老板,因为你的设计价值已经成为商业价值的一个重要可量化环节,少了这个环节,公司的营收会直接受到影响,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担心设计是否会被边缘化,这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我所理解的全维度的职业瓶颈。

第二个叫转型,我不太好建议大家,比较敏感问题,不能信口开河说可以随意转型,我觉得设计是一个垂直领域,转型去抛弃以前的东西,代价是很大的,建议决定转型前,分析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通过自我深度剖析,自我回顾,包括身边朋友、领导的综合评估说你特别不适合目前的工作;第二个条件,你具备转型目标非常特殊的特质,且比别人更优秀,为什么要比别人更优秀,因为转型本身就比别人慢了,所以要比别人更优秀,才能跟上别人的步伐;第三个条件,你的转型目标具备足够的专业成长空间和纵深,具备这几种条件可以考虑转型。整体来讲,转型我就是这些建议的,一旦选择转型就彻底all in在上面,攻克转型初期的阵痛,这也是我经历过的,但后来发现我还是喜欢做设计。转型这个事儿只能给大家一些方法论。谢谢大家。

海雁:感谢陈伟。大家可以去找一下,mastercard的LOGO仅仅是两个相交圆为什么价值400万?大家可以思考下,为什么我画两个圆就没有呢?这个是关于设计本身深层次的思考,到底适不适合坚持做设计。下一位是我们的周陟谈一谈。

戴慧:前面几位已经回答的很丰富了,补充下,瓶颈我就不回答,我就谈转型这件事情,我本人刚开始是做UI设计,因为公司需求原因,需要做运营设计和团队搭建,最后做平台设计的搭建,到现在我负责的是后台信息业务系统整个业务的负责以及负责数据可视化系统。我当初在接这些职责也是被迫,就是公司需要你做什么,你就要会做什么,我自己认为你的工作是在培养你的能力,面临着转型肯定是让你做得很不开心,在这件事很难开展,那你就要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机运去做别的机会。就像我对设计这件事情很有热情,由于我的工作职责不允许,虽然是带开发团队,但是我还是一名设计师。比如像原研哉,每次对外都是说他是一个设计师,所以做设计师是很值得骄傲的职业。还有就是做创业的时候,遇到有些事情让你很痛苦,公司业务得不到开展,好的建议就是认真做好当下的事情,在考虑你要不要转型。我身边也有很多例子,随手记的产品经理之前是做开发的,被老板发现这小子思维逻辑很清楚,然后就派他去做产品经理,刚开始有些不太愿意,后面做得越来越好,不断的前进。当然我也碰到身边的设计师,做家具行业,换了了很多的岗位,都能顺承接到下一份工作岗位,现在从事销售,是做得有声有色,也很开心。如果你遇到转型,你是在很想转,也有这样的机遇,我是否可以说转型,大家自己衡量。

海雁:感谢戴慧,告诉大家能够成为设计师是也是挺难。我就简单说,假如你对老板说我是一个做设计或者设计师。他可能会认为你就是画UI图标的,感觉层次的level就被拉低了,但是要把我是一个设计师说出去真的挺难,特别是在商业界。回头在分享,感谢。现在轮到我们的贝爷。

张贝:我听了大家说的都差不多,共有三个问题我分为三类。第一类瓶颈,称为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类,专业能力提升,第三类,就是老板让你设计能不能一稿过,这个称设计影响力或者结案能力。跟大家交流一下,而不是说到转型。我也面试到很多设计师,也问过他们职业规划做什么,以及回忆年轻自己的所想的答案,也有些失望。每个人都想说成为设计总监,我想问下,在座都觉得好做吗?

我觉得没什么意思。

海雁:完了,觉得怎么办呢?

张贝:我最赞同的是周陟,他其实算我的一个老前辈了,我觉得他说字字珠玑,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下。我这个阶段呢,从一个设计师来看,入这行就爱这行,如果你都觉得自己没什么天分做设计,那你爱干嘛干嘛去,转型,哪里工资高去哪里都行。但说回做设计,我就说一下该怎么做。设计该怎么升级,不是说你跳槽或者转型就是升级,比如在腾讯内部,设计师是分很多种等级和类别,也分管理岗和专业岗,总监有管理权利,但设计专家的影响力和薪酬待遇也不比总监差。我一直是D族通道,从没想过转型,那组织或公司会不会替你考虑或规划多一条路?是会的,现在我们有一个新的岗位,叫产品设计师。针对交互设计师或视觉设计师,我们现在也在调研,看大家有多少人符合产品设计师这样一个角色,什么是产品设计师呢?首先不管你是做视觉还是交互,又或是前端开发工程师都可以,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在产品的整个商业周期来策划和定义功能,展开设计乃至及最后营销。我呢,从一开始确实很推崇这个岗位,当然我也会带头转型到这个岗位上面,我的背景在腾讯一直都是交互设计师。一个设计师不管是分交互设计还是视觉设计,又或者是插画,品牌,运营设计都不应该被分开,那具体说一下设计该怎么升级,在座是3-5年设计经验,我首先定义为“执行型”层面的设计师,建议这个阶段先学和去做大量的事情,才能洞察到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能把品质做好,而后再跳出来,往往这个时候别人已经注意到你了,那就需要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设计信任力也在慢慢建立起来。第二层就是“启发型”设计师,

你可以定义一个功能或者产品、也可以定义营销广告的张力和视觉表现风格。在这个阶段职业生涯往后走,你就会跨越成“策划型”或者是服务型设计师,对业务方和产品都了解清楚,那就可以自己主动去策划一些东西,服务策划完整规划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个感觉,视觉冲击力及相关运营手段。

在这个服务或策划型设计师完了,就到了通感型”,什么是通感型?我经常在每年的年末,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设计是什么?每年都会给自己一个答案,积累了很多反思,最开始觉得设计是解决问题,这是设计的本质,再后来的话,觉得设计要服务商业,设计要驱动销售,设计更需要营销导向。其实,我现在觉得设计只是一种通用的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很多商业公司参考IDEO提出Design thinking这样的生产模式,然后把企业做得很好。通感设计师是我认为在设计生涯顶部比较好的一个定位,就像周总说的,一个手机屏幕上的UI需求,可以理解就是缩小版的网页,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打通去看。一个东西光有好看还不够,比如现在的海报,五颜六色设计太多了,没有调用到目标受众用户的感知能力,这个时候,光传达一个视觉刺激是不够的,举个例子,哪怕你把黄黑用到极致,即使不好看,起码让我知道这就是站酷。通感设计师,在尝试定义一种感受,甚至一种质感的东西,最终在你心里占有一定的定位,再往后走就可能把营销更多考虑进去,刚才提到为什么mastercard的LOGO价值几百万,而猪八戒设计的logo价值800块还被挑三拣四,这更多是一种营销策略。综上所述,这才是整个一条设计生涯规划,从执行、启发、策划/服务、最后到通感。要说到的管理岗位,或者大家期待中的总监是在哪里?我理解所有管理和激励都是滞后,先把这些事情做好了,所有该得到的都会得到。这是我的一个分享,我建议设计这条路怎么去好好提升,要多去思考,不要总想着跳出去或者是转型。

海雁:感谢贝爷,贝爷说的很有道理,如果你觉得设计纯粹就是画图填个颜色,没有达到用设计的思维模式告诉别人设计的内涵,那你永远只能是一个执行美工。打个比方,我听说一个玉的故事。古时候玉稀缺,白玉是帝王象征的玉玺,有很多符号图形影响历史文化,这就是设计的至高的维度。设计的程度是不是达到匠人精神级别,我认为设计一个很长久的职业,我现在面对客户会说我是一个设计师。我其实也是一个转型着离开华为之后,我就去创业开公司,通过5年的努力,拿下了腾讯、平安、招行的设计单,从一个设计技术宅的人到会去卖设计,让别人和你签合同。可以发现设计小公司还是可以存活的,贝爷所说的IDEO,做的项目是上百万报价,Design thinking设计理念我也是很认同。想不想一辈子做设计,设计能力是否让别人认可的一个地步?这个要自己思考。现在我们来说说第二个问题:有什么接地气的提升设计能力方法?

海雁:张贝,你有什么要补充一下。

张贝:我再说回这个问题本身,设计能力如何提升?想要提升设计什么能力?我觉得问的很抽象,我尝试概括下,你在提升设计能力搞清楚要提升什么能力也是白搭。一般设计师初级阶段和后面面对的瓶颈往往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阶段叫完成度不高,即品质感不足。什么叫完成度呢?比如看到一张营销海报,做完后再隔一天或者两天,再去看看,可能你就会发现有欠缺的地方,然后再改一改。这里有判断能力和设计自己提升的能力,设计回顾是很重要提升自己的方法。

在一些小的细节设计上,同样要随时回顾,不要觉得稿子是最好的,让100个人看过的稿子,会比自己做得稿子要好。第二个阶段是敏感度和判断力,你的品位没有提升,你做的还是那些海报,只是速度更快了,风格运用的娴熟,这个时候你的品质感没有提升起来。日本有位大师,熊本熊说过,有些人是天生有品位的,有些人是天生没有品位的,你可以观察下,哪些人是有品位的行为,哪些是没有品位的行为。如果你能分清楚大小事,哪些是有品位和没品位,我就不做没有品味的事情,你的提升能力会很快。比如质感,当我们拿到信用卡的时候,信用卡的触感是非常重要,不是说信用卡的卡面有多好看就有人一定会去办这个卡,有时候拿到手里的感觉,质感的东西也是品位之一,

所以在设计的第二阶段,就是把自己品位提升起来,如何判断品位就是你的判断力。第三阶段是设计的交付,你得很快搞清楚,当一个设计稿给到你的时候,能判断出这个设计做到什么程度就好,不会过度设计,也不会欠一点设计被人挑刺。设计交付是关于设计规模的控制,因为它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团队资源,如果没有控制好就会折腾浪费,也会觉得没有成就感。得不到别人认可,总结起来就是自己能力没有提升。我做任何事情都会分阶段看,这就是设计提升能力的点。不是说你变成大师,你的设计能力就提升了。你可以变成一个设计的达人或者设计的风向标,这也是一种提升,慢慢的往上走,也有可能以后会有人认可你是大师。搞清楚设计的维度,是提升设计能力的第一趴。第二趴手段,刚才周总已经说过,就是看、练、想,关键是看,你能看什么?不要看穷、LOW的东西,要看有钱人的东西,好的东西,并不是我拜金,而是我们做的东西要符合好,才可以吸引那些比他稍微LOW一点的人去买,我们所有体验好的设计,都是踮起脚尖才能够到,如果搓手可得的设计一定不是好的设计。为什么我刚才跟一个设计师聊天的时候,建议电商领域做太久,建议换一下行业或者工种,我承认电商产品有很多非常漂亮的商品图,它的本质是在顺应用户需求,用户喜欢什么,我把它包装成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去大量思考用户要什么,满足品位深次不齐的用户的时候,很难找到自己的品位。这个时候很难找到自己品位导向,树立起更高的标杆来让自己设计得到提升,外部的环境导致需要变换下。腾讯有位设计师,最近在写书,我觉得特别棒,他提出的观点,设计师唯一的瓶颈就是你的知识量。周总也刚说,很多人看完东西就是记下来,然后抄在那里,平常也不怎么练。读书使人明智,但是照搬书里的东西就是死板。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培训学校出来的设计,很多人是找不到设计的根本原因,里面没有灵魂,用模板做出来。第三点说到提升设计手段就是投入,优秀的设计师都是舍得用业余时间网上花钱上C4D等的课程,人家学完能力提升很多。现在能力要求不一样,不是弄平面海报就OVER,要开眼界,多学知识,多投入。提升自己作品的完成度和敏感度、交付规模和结构都是很重要,这就是我全部的回答,谢谢大家。

海雁:感谢贝爷,首先我说一下两点感受,第一点,周总提的笨方法看似很简单其实也不简单,看设计规范没有看完多少页,看Pinterest看了多少个案例,要达到量的指标。第二个就是简单规则,页面里面是否有对齐,用了多少种字体,色彩用了多少种,这是基础素养来着。周总说的标准我很赞同,比如网页设计标准、移动端设计标准有多少个,是否有铭记于心,这都是硬货。贝爷刚才说的是设计过程中如何评审设计的层次和级别,这个对于在面试上我也是这么用的。首先要基础知识扎实懂得设计规范,后面还要问你的思维方式。第三个问题就是评审设计是怎么看?让大家可以学习一下,从哪些方面提升。有没有谁想说一下评审设计一个探讨过程,这个设计好,为什么会好。原则是有两面性,知道原则也是为了打破原则,前提你要知道这个原则。陈伟,您是不是想说一下?

陈伟:刚刚贝爷和周总已经讲得很细,大家在工作中方法都是一样,我们每一个人讲的东西都有自己行业视角,目前我所处基于极光大数据,我的视角也有很强的数据视角,跟我以前职业经历会有些差异。这个评判标准我会分两部分:第一是具备审美情趣,设计规范标准,及设计的美感度,行业匹配度目标契合度,创意,这些我会认为是基础70分,相当于这个基础分没有做好,想竞技做设计价值和业务价值是会有所局限的。第二个可能是受我行业视角所影响,我会关注结果会多一些,用设计的平台样本库提供的设计数据来评估,比如说我要优化C端产品投放,就需要做banner 然后还需要做落地转化页。那落地页要怎么设计才算有价值呢,才能评审过?答案是好看是基础,不好看会影响整个产品的口碑和形象品质;重点还是会用设计数据样本库去做分析评估,比方说设计师A做了落地页交到我手上。我会问A:设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设计?依据是什么?他也许会说色彩我是这么构成的,视觉是这么呈现的,然后我就会说,OK视觉和创意都很棒,但是,你怎么能确定他的转化效果呢?以前你是否有做过类似,以前的数据表现是怎么样?这次是不是全新尝试?那你全新尝试突破你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你认为这一稿的数据表现相比较之前的设计稿效果预期会更好?或者说你是否把之前的ABCDF方案的优点整合起来,做出来的方案。如果你的思路和数据分析引导策略性很轻,我会过稿给你失错的机会,这就是我的评判标准,小伙伴们就可以根据你们的需求去吸取。第一标准分60分必须拿到,不然就加班去磨;第二你的设计策略和数据依据是什么,因为设计投放出去对公司来讲是非常庞大的成本。所以我得通过我的判断力和设计数据样本库的判断力,尽可能降低成本。这是我刚刚对海哥提的这个问题的问答。

今天海哥主要带节奏,我们来配合他。

海雁:谢谢。陈伟顺带回答第三个问题,怎么评判设计的好坏?很直白,有数据标准,带来多少流量。戴慧,您这边是不是说一下想法?

戴慧:现在我很少看设计师的设计了,我自己现在很少去评判设计好与坏,我会评估设计是会看数据和用户的好评度,如果设计稿我也会看美感度和创意落地情况,界面设计我会看它的信息传达是不是根据需求来做的。有很多设计师喜欢自HI,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结合到设计上面去,其实可能根本没有很好的理解需求,一般需求偏差比较大的时候,基本我不会通过。我更多会去衡量设计商业价值,比如成本,就像陈伟那样。

我再补充一下,设计作品好坏,他们是从行业视角去看待设计效率、设计投放效果、设计数据驱动设计。我觉得在座可能也想知道如何看待一个设计真的就是好看的问题。怎么才算有优雅、有气质这个怎么判断?首先设计师并不孤独,如果把设计师当成一个个体,设计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难的,再怎么琢磨,也很难找到提升的方向。在我自己的team,不管设计团队大和小的时候,我会让他们找到要找到品质标杆和协作标杆。如果你在设计入行的时候,

能找到带你,引领你,给你方向,给你品质指导的人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建议设计师应该找到这样的协作标杆。好的设计一定是大家多方面洞察集体产出,有可能这样的设计会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不是独特或者不入主流的呈现。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何看一个设计方案它的品质感,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在我的工作里面有很多是不好的设计方案,但是我依旧可以接受他们,我觉得设计师是要有一定成长和审视自己的空间。我如何判定一个设计作品不太好,我还允许他通过呢?

张贝:如何判断一个东西好坏?首先,独特性很重要,或者叫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是有一定容忍度,你们可以在抖音上搜一个设计师,跟我是一个团队,叫罗元,100天画1000个小人?他很厉害,每天都画。那么,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代入个人风格不好吗?

我不觉得,反而,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没有自己风格一定是不好的。关键在于是否找到品质标杆、业务标杆、协作标杆,这些标杆能不能与个人的风格更好的结合起来,这个很重要。我见过很多产品,本来是没有气质,但是因为一个设计师的闪光突出,让这个产品有了灵魂,让别人记住了,产生了视觉锤,或者一些独特细致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师,应该是大家追求的。所以,如何判断一个设计的好坏,我是给设计师空间,允许去设计师去发挥去创造的。

海雁:这个探讨感谢贝爷,很精彩。有个参考,更快发展方式,如果在公司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的话?

张贝:如果小公司就只有你一个做设计,建议跳槽,没有专业氛围很难提升自己。

海雁:学习过程中需要反馈,努力很重要,方向也很重要。

张贝:我认为工作不是学雷锋,不能说老板给我工资,我就埋头干很多年,而是设计师若想提升,就应该去专业平台。有时候平台就是个人能力的放大器,可能你在一家小公司时候,你的能力还可以,我以前是给某影楼首席后期修图,哈哈,但如果你不跳出来,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老板对你很好,你们以后也可以相互帮忙啊,在设计路上必须找到一个好的平台,通过一些很好的产品载体,借助比如说腾讯,抖音、百度这些海量产品,才方便让用户看到你设计价值的爆发,我觉得很重要。好设计、坏设计,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设计得不好,平台本身或许不太景气罢了。

海雁:有请万裕给我们分享一下,待人方面的心得?设计标准?

万裕:刚才几位大咖都分享,关于设计能力怎么提升。设计作品好坏,我想通过身边的小故事,昨天和同事去深圳湾春笋华润万象天地大厦,有家前程书店去看书。我很喜欢那家书店,因为设计的很有逼格,去那里走走,是很惬意的事情。多看看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坏东西。我跟他走到里面有个角落是卖茶具的,一套茶具几千块,旁边放着一个设计师的简介,这个设计师之前设计过法拉利传奇车型叫做~~~。一个设计师个人品牌树立起来,设计什么都是有价值。我们又去别的展厅,看到一堆设计书籍,里面有很多不知名新书。问我哪本书好?我就给他介绍一些经典的书,比如《设计公用原则》。我就说设计是个专业,有很多理论依据,不要在网上经常看一下设计作品,然后去模仿和学习,但却不知道原理是什么。色彩学和心理学做一个设计师一定是要懂。走到另一个书架上,我拿起一本叫《博览设计》,讲的是工艺设计公司的一些设计作品案例。我就跟他说,你有空就多看一些经典的设计书籍,比网站上的设计作品精华多得多,因为经典的设计是经过时间和岁月的一个积累,然后你再结合讲的设计原则书去反推一下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哪个是好的设计,哪个是不好的设计?再走到摄影书籍旁边,随手拿起国外摄影学习教程,国外摄影艺术设计教材普遍做得都比较好,会从本质去解释原理,虽然冗长枯燥,但是你能够静下去看去思考,能够培养看穿事物本质的认识。后面再去做其他表现东西,其实都是顺手添瓦。

海雁:第三个问题,已经在各位嘉宾分享都蕴含了,接下来由于时间关系,现场大家可以提问。提问将会送出随手记公司2018年设计年鉴,印刷成本都要上百,还是内部没有发布,戴慧您介绍一下。

戴慧:我很少参加这样线下会议,正好设计部门每一年都要做一本年鉴,这本2018年签,也是我们的第一本年鉴,只有100本,剩下的这十几本,我就带过来送给大家学习,希望大家喜欢。未来我们的设计团队年鉴会做得越来越好。

二、提问环节

观众1:这个问题想问一下贝爷,您刚才讲会给机会给有设计有闪光点和没那么成熟的设计师,您是怎么带领团队?并给机会到这这些人?就是想您待人方面心得?怎么做出判断给出正确机会。

张贝:带人岗位比较杂,角色也比较杂,我们团队不仅有设计师,还有开发、用研、营销。有一个通用的自己管理技巧心得,首先,原则性标准,管理的上限要重视结果,而且还要好的结果,如果达成上限,那团队可以随意发挥,所以这是结果导向,管理的下限是不能破的底线,就是成本。一件事投入不必要的成本,也不会有那么多空间给到你的,上限下限中间有多远,就是管理或设计的空间。如果您是一个管理者,我建议您可以往这个方向走,少做一些人情管理,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团队是部门氛围最好的团队,我的人情管理,会是在一些“设交”场合,一切“设交”场合都要给大家日常营造设计团队的感觉,不能压得太紧。不知道有没有解答您的疑问?

观众1:解答了一部分疑问。其实您刚才说的工作是有标准化给到的,人情跟管理是错位,工作是按您标准吗?

张贝:是设计标准而已,业务产出的标准不是我定的。我是第二次进腾讯,中间有两年是自己创业,那个时候是以产品设计师的身份去创业,他们叫我产品创始人,但我还是觉得我是设计师。这段经历,也是让我在设计产出、品质感、管理很大提升。我们日常所设计产品的成功和品质当然不是我规定的,而用一个词可以概括,叫做“腾讯品质”。如果你看到一个产品,看起来不像腾讯做出来的体验级品质,

那一定不是腾讯的好产品,这是大家潜移默化形成的印象,就像有苹果品质,微软品质,一看就知道是哪家公司出品。说到设计师的空间是怎么来追求来的其实就是主动一点,有些边际工作,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设计师,行政同事找你做个邮件跟你不相干你就拒绝,这个时候柔性处理,边际工作也覆盖下,你会发现自己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说个笑话,有可能你的方案推不过,秘书跟老板说一下好话,可能就推动方案过审了。

观众2:设计困惑,我项目经理、运营讨论的时候,和海归产品经理一起工作,他们会抛出很多疑问和定义,如PV、UV。然后我就很难讲明白这件事情,也很难去做。就是有没有一些技巧教我们用设计理论怎么去表达这些东西?

陈伟:第一个疑问,就是跨界数据指标专业术语不了解,可能自己的设计理论也没有底气,导致没有更好的素材组织语言,用专业术语又显得苍白没有说服力。针对这个问题,这里答案比较简单,你不熟悉这些产品运营数据指标那就去学,其实并不难,设计师都很聪明,你学的肯定他们快,您能详细解读这些指标也能给自己赢得更多来自于需求方的尊重和认可;然后顺着这个问题展开同一类型的沟通不对等的问题,当我们跟需求方探讨方案的时候,双方交流的语言和理解经常不在同一个“时空层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认知的不对称。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之前每做一款to C 产品1.0版本时,我除了找素材找参考,还会做什么其他的事情呢?我一般会这么做,在我的手机里下载几百个APP产品,充分体验不同的竞品。设计本身是一个支持环节,本身就是被动,也就是说你做的好与不好,每个人都可以去评判你,你想让自己作为一个主动价值角色要,不让需求方鄙视你的业务,你就得跑在最前面,他知道的你知道,他不知道你也可能知道,你甚至比他思考的更全面,这样有理有据就能说服他,也能做出更好的设计。我有个感受,职业经历越久、跨界越多,就会发现每当设计师遇到这样的困惑和委屈,我更多的认为是设计师的知识覆盖面没有做到,缺少信息和认知能力,没有更好捷径,就是平常自己去跨界学习,多去和你的需求方聊天获取和对齐信息。这是我的回答,希望您能够满意。

观众3:张总,通过设计提升产品的质感有什么技巧吗?

张贝:有。这里接上一个同学的问题,我认为拿理论去回怼别人业务沟通方是没有用的,而是要柔性沟通,跟人家站在一个战线上,要建立信任感,否则你的困惑永远是你的困惑,别人对你更困惑。中国台湾出版的《水野学-品味从知识开始》,讲了如何找质感,也告诉大家创意总监是怎么走出来,哪些人可以成为创意总监,有些人不行。质感这个东西,社会发展是有阶段,物质发展一定程度,要么是复古,要么是国潮,要么是仪式感,“质感”这个时候就会跳出来。我认为现在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太少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到好的设计供应商,很多设计工作室的商业气息比较浓重,在我看来就是没有质感的东西。质感可以是声光电,引起的听觉、视觉、触觉、温度的东西,不是说看起来就是皮质金属就是质感,我认为“质感”是能让你感知到这件产品的因素。题外话,我建议做设计不管你做什么,要有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可以从衣着打扮、发型提升质感,这只是宽泛启发的点,找质感不难,很小的细节也可以找到质感。我们团队做的金融叫周边叫“发财”,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潮,从那以后我们有意识的提升有质感的东西,这也就是我说的一个设计师,有可能改变一个团队的气质和灵魂。

中国独立工作室太少,能让你感知到东西,不管要干嘛,独特风格,从衣着搭配,小细节,我们去年做了一个产品就是发财。一个设计师可以改变一个团队气质。

海雁:打扰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蛮有深度的,可以把你的案例发到群里一起讨论。

戴慧:我补充一下,她刚才说的那个点跟我前两天遇到的场景相似。我的一个同学之前是做金融在浦发银行的基金系,她去一个新的公司后,就开始接手浦发银行业务,其中她就跟我咨询网站的改版,花重金请位设计师帮忙做设计,跟设计师沟通了很多次,她觉得这设计根本听不懂她的表达要什么。包括后面我看了下设计稿,我也试着跟我的同学沟通,然后也发现其实是个很难沟通的老板。后来我思考了一下,如果设计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是我门的服务意识或者是沟通,理解上面需要做一些改变。实在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或者她自己也不知道喜欢什么的时候,你可以做一些市面的方案,跟她碰一下,在选择压力下,她肯定能在众多案例上挑一个相对满意的案例,然后你再提出自己的想法结合整个需求,提出自己的创意点,在进行前期沟通,在进行设计。可能后面沟通起来就会比较顺利,我是这么认为。

观众5:我想问下张贝老师,产品设计西方美学运用的比较多,中方美学运用比较少,这是什么原因?

张贝:这几年有所改善,像现在很多品牌,如:李宁都做了中国元素。中国人有自己很好的东西,在适当场合用中国元素去表达是可以的,但是要看你的产品服务的对象,如果你是面对海外产品,建议用一些本地化的设计语言,比如说中国香港、南亚、日本,不能说是西方或者中国的美学就能走得通,也不太恰当。

观众6:公司年会,评价每个设计师,评价我的同事是很有天赋和审美的人,但是评价到我

就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我会很大的失落。然后我想老师,你们同意设计也有天赋这么一说吗?对于审美的提升要怎么去做?因为我们就是一开始审美不够,就不知道怎么过滤掉哪些好的东西,哪些不好的东西。

戴慧:领导给您贴标签是不对,但是你也没必要特别在意领导给你贴标签。我们设计团队也有设计美感度弱的设计师,但是随着我把放入一个比较会带人的气氛活跃的团队里,加上他们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后面就慢慢认清,哪些是好的设计,哪些是坏的设计,不停练就好的设计方面,现在也变成我们团队的设计大咖。其实,我觉得你没有必要太在意别人贴的标签,努力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标签。

观众7:老师,怎么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万裕: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跟个人性格是有关,从小成长环境有关联,学习、接触到东西有关,有些人喜欢简洁风格,有可能小时候父母送你的一本书,讲的极简风格。转过来,如果别人送你的是日本一些平面设计书籍的话,那你的风格可能会有点乱,我觉得个人设计风格,关键在于你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一种风格,是适合你自己能够表现自我,那你就多尝试去看类似的东西,多尝试去做,所表现出来,别人对你的评价,贴标签会慢慢形成自己风格。就像日本很多设计师大师,一提起来,你第一印象就会想到他是那样的人,他从过往的所有作品至始如一的风格表现。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5A0B7D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