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孤寡蛙”走红:亚文化快闪之后,还需回归“深度无聊”

「毕竟,我们不能沉湎于创造事物与宣判事物赛博死亡的循环更替之中,而是要更多地从中学会反思,回归到现实生活,去在创造与共享中寻求深层次的意义。」

>>>

“我是您亲友为您预订的七夕蛤蟆!”

“我现在开始叫了!”

“孤寡孤寡孤寡......”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走红的不是喜鹊,反倒是一只复读机式的青蛙。

(孤寡蛙的孤寡)

不论是“孤寡青蛙”还是“七夕蛤蟆”,它们的突然出现都伴随着一套高度同质化而又无厘头的游戏规则:添加好友-介绍本蛙-直接开呱-孤寡孤寡。一套流程下来,全都是为了“嘲讽”七夕节还在单身的你。

就在被嘲讽者还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孤寡蛙却早已经成为了今年七夕节的爆款,演变成了一种明码标价的网络服务。订单不断攀升的同时,许多用户也选择充当免费劳动力,装扮起孤寡蛙的形象并参与到这场不知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活动当中。

(孤寡蛙的一般流程)

这只以早先爆红全球网络的“悲伤蛙”为原型而创造出来的新一代亚文化米姆,自身也成为了二次创作、三次创作的原材料。例如为了应对孤寡蛙的孤寡之音而诞生的“不孤”鸟,嫌弃孤寡声太单一而选择究极进化的Good(孤)day蛙等等。

(微博话题)

(不孤鸟)

不过,这只在特定节日里红极一时的青蛙也同样引来了不少争议。

有的网友认为,自己在心情极度低落的情况下被接连不断的孤寡蛙所“骚扰”,导致心态直接爆炸。

(网友的评论)

还有网友觉得,孤寡二字本身的含义就带有一定的负面意义,不应该被大家拿来开玩笑或者嘲讽,尤其是在七夕节这一天。

(网友的评论)

当然,不管是善意的玩笑还是无心的闹剧,孤寡蛙的突然爆火所给予我们的思考,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铁打不动的“孤寡”二字上面。

01

群“蛙”并起:一场漫无目的的亚文化快闪

要想对孤寡蛙进行深入的解读,不妨先思考一下它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众人追逐与争抢的亚文化符号。

孤寡蛙的走红,与其本身的形象和特殊的时间节点有着高度的关联。孤寡蛙的形象就是早已成为大部分人表情包收藏常客的悲伤蛙。这只原本生活略带重口味,表情悲伤的拟人化青蛙,在无数次传播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自嘲式的存在,经常被网民们用来表达累觉不爱、人艰不拆等一类的情感。

同时,青蛙的叫声“呱呱”与“孤寡”发音极为相似。而随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网民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戏谑式解读也不再作为主流价值观的附庸,反而在口口相传的共鸣声中逐渐取得了难以撼动的一席之地。例如七夕节,本意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戏谑式解读过后就变成了反恩爱、反“虐狗”的另一种存在。

(孤寡蛙原型:悲伤蛙Pepe)

而也正是这种反向解读为孤寡蛙的流行搭建了情感沟通的平台。于是,一只本身自带悲伤情感色彩,拥有广大受众基础的孤寡蛙就这样被顺理成章地制造出来,成为了渲染七夕节单身狗悲凉色彩的代言人;孤寡蛙的形象,就这样有选择性地与七夕节之中被网民们刻意放大的自嘲情绪嫁接了起来。

内容上的无门槛与创作上的零要求,让这样一个诞生不久的亚文化形象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对不同圈层、不同品味的受众们的持续收编。免费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加入,也让这场置身于七夕节华丽背景下的狂欢更上一层楼。

此外,商业化的嗅觉也及时捕捉到了这个亚文化产品本身丰富的投资潜力;规模化、订制化的孤寡蛙陪伴服务亦应运而生。

(商业化运作)

不过,与其说孤寡蛙的成功是一场亚文化的狂欢,不如形容其为一场亚文化的快闪更加贴切一些。与以前的许多活动一样,我们不知道它为何会被嫁接到七夕节,也不知道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发起了这个活动。它没有统一的中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没有严格的秩序结构,甚至连目的都是五花八门,谁也说不清楚。

但有意思的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情不自禁地遵循着“你好——我开始了——孤寡孤寡xN”的固定流程。孤寡蛙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实现了对参与者的”规训“,即便它没有明确公布严密的行动纲领,但大家却都在沿着这一隐形的结构而助力着这场望不到尽头的行动。

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孤寡蛙的形成和流行所反映出的,其实是一种跨圈层的社会整合尝试。作为媒介产品的孤寡蛙,其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仅反映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态,而且也刻意发展并尝试在受众之中培养特殊的行为,并借此实现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和重组。

(用户的主动参与)

这尤其体现在作为提供”孤寡“服务的”蛙“们身上;他们无论是主动参与,还是受雇于某个机构,其行为的实质都是在破圈,借助于”孤寡蛙“所赋予的匿名性和亚文化伪装与其他形形色色、身份迥异的人展开对话,而这往往是现实中基于“强联系”的社会关系所难以实现的行动。

因此,像“聊着聊着就和青蛙在一起了”,”聊着聊着就闯入了一个未知的圈子“,这样本来是基于朋友之间强联系所引发的友善互动行为,在插入”孤寡蛙“这一中介之后而扩展到了陌生人的弱联系层面,进而实现了强弱联系的相互整合,戳破了气泡的隔膜。

(孤寡蛙表情包)

我们也可以说,媒介通过形塑新的文化客体和鼓励新的行为方式,即孤寡蛙及其购买、分享行为从而实现了对分散化受众群体”在场“的验证,并进一步为他们寻求整合与统一。

受众们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场冲破阻隔,打造新型赛博图腾的快闪行动之中。

02

孤“蛙”难鸣:创造与灭亡之外的深度无聊

当节日过去之后,孤寡蛙恐怕也逃不过走进赛博坟墓的命运。前面我们曾说道,媒介通过制造和培养这一新的文化客体来实现社会整合,但从孤寡蛙所引发的麻烦来看,情况并不是如同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很显然,这种高速化、大规模的形象生产虽然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实现大多数人的在场,但是表面上的人山人海并无法掩盖彼此之间的理解真空。

孤寡蛙的亚文化快闪没有能力达成进一步的认同和理解,其突然的介入甚至还会让强弱联系面临着失控的风险。

(孤寡蛙表情包)

重新审视孤寡蛙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传播环节并不完整,并且多数显得非常简陋和原始。从传播者来说,它隐匿了传播者的身份特性,让接收对象难以根据身份来选择接受信息的态度;而从内容上来说,高度同质化的重复孤寡并没有提供任何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让内容悬置与贬值。

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能够达成何种传播效果亦是一种未知数。

购买孤寡青蛙服务的委托人,其实既是购买者,也是出让者。他将自己与接收者之间的现实人际关系暂时出让给了匿名的孤寡蛙中介,而后借助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弱联系来考验二者之间的感情。

(收到孤寡蛙祝福的杨紫)

但正像上文所说的,这种考验是很不稳定的,也是带有一定风险的,因为被动的接受者始终处于一种信息的盲区,他无法从身份、内容上做出更加明确的解读,而只能凭空猜测。再加上接受者的心情状态等因素也在传播过程中被忽略,那么为了孤寡蛙而翻车的例子也就见怪不怪了。

意义贬值的内容所带来的,是一种廉价的快感,但这种感觉并不一定会被传受双方所共同拥有。而一旦在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原本的玩笑也会演变成一种软社会联系介入所引发的强人际关系断裂。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单调贫乏的快餐化内容并没有办法确保社会整合。孤寡蛙的弱关系介入只是鼓励、实现了破圈的行为,但很难达成破圈的深层含义,即实现沟通、达成共识。

(来自用户的反向孤寡)

让我们再从节日与孤寡蛙的关系来做进一步的思考。节日即庆祝,庆祝即提供了一种取消一切目的,不追求功利目标的自由空间。也正是这个空间给人们留下了”深度无聊“的可能。

在本雅明看来,深度无聊是一种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它能够让人们在忙碌之外去充分展开沉思,继而迸发思维的火花,创造出新的事物。

孤寡蛙正像是人们利用庆祝七夕节这个契机,在无聊状态下所制造出的新事物。不过,孤寡蛙的诞生更大程度上并非源于本雅明意义上超然于现实的哲学沉思,反而是得益于人们置身于信息加速化环境下所形成的“快思考”能力,即人们能够基于手头现有的材料去快速地创造、改造一个新形象用以迎合节日氛围,表达复杂化的情感。

而也正是如此,孤寡蛙的横空出世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我们并没有选择在创造新事物的喜悦与狂欢过后所营造出来的片刻宁静中,去停留下来进行深度沉思,而是马不停蹄地踏上了下一个创造的旅程,重新嵌入到高速的日常工作节奏当中。

(被作者宣布“死亡”的青蛙Pepe)

也许在高度媒介化的当下,我们难以再度回到乌托邦色彩过于浓厚的“深度无聊”之中。但我们也不应就此抛弃掉深度无聊的精髓——“沉思”的习惯,被高速运转的生活齿轮所被动地驱动,只“造”不思。

我们需要孤寡蛙,需要它来替我们表达,甚至供我们消遣。但是圈层的碰撞,认知的差距,关系的隔阂,社会的整合,这都不是仅仅依靠孤寡蛙所能解决的问题。

孤寡蛙更像是一个契机,它需要我们在狂欢之后冷静,在快闪散场之后回味。毕竟,我们不能沉湎于创造事物与宣判事物赛博死亡的循环更替之中,而是要更多地从中学会反思,回归到现实生活,去在创造与共享中寻求深层次的意义。

这,总比单纯地听取“蛙”声一片更有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826A0RP9M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