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用户体验设计与习惯的因袭

用户体验设计与习惯的因袭

作者头像
张逸
发布2018-03-07 16:32:46
8540
发布2018-03-07 16:32:46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斑斓斑斓斑斓

一个月前,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编辑器改版。我以为会有重大突破,阅读了公告,因为抱着期待的心态而过分高估,结果是微微的失望。然而,我还没有到“如鲠在喉”的地步,于是一些抱怨也就压下了。

由于近一个月没有更新微信公众号,一直未曾使用这个号称“全面提升编辑体验”的新编辑器。几天前,我好不容易挤出来一篇文章,正好体验了新编辑器,于是,对于改进的用户体验可以言之有物地说一说了。

若从增加的几个功能来看,细微的调整确有可喜的地方。例如自由设置字体的字号与颜色,增加了Redo和Undo,虽是微细的调整,却也彰显了对写作者的体贴。

新版本的编辑器放宽了作者名的长度,这一功能对我没有丝毫影响,但却让我产生疑问,为何当初要做出这番设置?莫非是对用户名的一种传统概念导致一种设计者做出直觉判断?我想至少一定不会是出于存储空间的考虑。在用户体验设计时,会有多少因袭的传统观念会变成隐含而自然的约束,从而使得设计者不自主地选择了盲从与亦步亦趋,却忘记了突破与创造!当初苹果的惊世之作ipod诞生时,可以看到完全是操控体验的颠覆。这种简约之美,实则是对MP3播放器的重新定义,是对用户体验的一种叛逆。

这些功能的调整始终只是小动作,细枝末节,鲜有亮点。其实,我一直以来都在腹诽微信公众平台的格式排版。对于我这样的Markdown控,只觉得没有什么比Markdown更写意自在的书写格式了。如今,如简书之类的自媒体后辈纷纷开始支持Markdown,而微信却始终“我自巍然不动”,真佩服他们的定力!又或者说,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作者,或许多数人并不知Markdown为何物?圈子不同,观察的视角就不相同。Evernote不也视Markdown为无物吗?

坦白讲,若是无视微信这个巨大的用户群平台,我更喜欢简书作为发布的入口呢。

对于体验设计,我极为赞赏那些简约的设计。在《简约至上》一书中,总结了简化设计的四种手段:删除、组织、隐藏和转移。

在产品设计尤其是UI设计时,要考虑对功能的分块。这时要遵循“7加减2”的策略。理论上讲,7是人的大脑瞬间能够记住的最大数目。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瞬间存储空间其实更小,大约只有4项。设计时,如果分块太多,就不容易让用户记住。

微信平台的文章编辑器对编辑器提供的功能重新进行了组织,将「多媒体」组织起来,放到了右侧,算是一个不错的改进。

我喜欢的另一个改进是它将编辑区域移到了屏幕中央,并且把文章标题、作者都放在编辑区域中,让编辑体验更完整与流畅。这是一种符合编辑者直觉的体验设计。当我们开始写作时,文章标题、作者与正文其实是一体的,操作顺序也符合写作的习惯。不足之处在于若写作者希望修改文章标题或作者,还需要滑动文本内容到顶端才能修改,这样的体验就略显不便了。当然,这还要取决于使用的场景。

有一个调整却让我倍感别扭。新版的文章编辑器将封面图与摘要放到了文章底部。由于文章底部承载的东西较多,包括原文链接、原创声明,所以在书写的多数时候,是不能一眼看到封面与摘要这部分界面元素的。

何况还有一个习惯的因袭力量在作祟,盖因为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于旧平台布局的我而言,往往会习惯到文章顶部去编辑文章的摘要。更有甚者,设计者为了更好地照顾用户保存文章,将「保存」、「预览」、「保存并群发」等常用操作按钮放置到了屏幕底部最显眼的地方,且一直存在。这往往会让我们忘记去编辑摘要,顺手就选择保存或群发了。如下图所示:

显然,在用户体验设计时,是需要掌握一点用户心理学的。这其中,用户的操作行为习惯常常会成为一把双面刃。因袭的惯性或者会成为设计的阻力,然而若能适度运用,又会转而成为一种推动力,让用户爱上你的设计。

最近,我们自行研发的产品也受困于用户体验设计。我这个门外汉,虽然不具备体验设计的专业素养,却也明白:了解用户心理与操作行为习惯是多么地重要。唯可惜千人有千面,操作行为习惯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设计师需得从细节出发,钻研用户的使用场景,然后再从纷繁的细节中脱身,对其进行抽象,方能化繁为简,找到用户体验设计的“遁去的一”。

知易行难,所以用户体验设计更需要快节奏的迭代,以求获得用户的快速反馈。针对那些可以快速上线并能直接推给用户使用的产品,还可以收集用户操作行为数据,利用真实的操作来判定设计的优劣与受欢迎程度。

无论如何,反馈都是必须的。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5-12-2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逸言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Cloud Object Storage,COS)是由腾讯云推出的无目录层次结构、无数据格式限制,可容纳海量数据且支持 HTTP/HTTPS 协议访问的分布式存储服务。腾讯云 COS 的存储桶空间无容量上限,无需分区管理,适用于 CDN 数据分发、数据万象处理或大数据计算与分析的数据湖等多种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