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报告|75所高校的博士毕业后,都去了哪儿?

报告|75所高校的博士毕业后,都去了哪儿?

作者头像
IT派
发布2018-03-28 18:33:27
2K0
发布2018-03-28 18:33:27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IT派IT派

作者:高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众所周知,博士生居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顶端,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博士生就业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最新公布的2014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分析样本,对博士生就业状况和特点进行定量分析和总体研判,以期为未来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根据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口径,可以将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分为升学(包括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签约就业、灵活就业和待就业四种类型。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具体就业去向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总体而言,博士生就业去向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日渐饱和,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均要求博士毕业生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因此有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生在国内或出国从事博士后工作。2014年,我国当年博士后进站人员有14964人(其中国际博士后497人),这些新进站博士后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当年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其中部分东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比例较高。

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国内博士后工作站的比例分别为16.03%、17.50%、11.05%和22.84%;比例超过10%的高校还有北京师范大学(10.4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8.06%)、华东师范大学(10.2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8.93%)和西安交通大学(11.20%)。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比例最高的6所大学分别为北京大学(12.85%)、清华大学(9.80%)、复旦大学(6.49%)、山东大学(6.44%)、东华大学(5.76%)和浙江大学(5.26%),这六所高校均位于东部发达地区。我国的青年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要求候选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这是促使博士毕业生出国从事博士后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2)艺术类、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例如,灵活就业率居于前列的高校有中央音乐学院(17.85%)、北京大学(10.93%)和北京师范大学(9.01%);而灵活就业率居于末位的有西安交通大学(0.3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0.59%)、浙江大学(1.20%)、上海交通大学(1.89%)和华中科技大学(1.81%)等高校。

博士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根据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口径并结合研究需要,将博士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具体分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事业单位、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部队以及其他(包括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8种类型。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总体而言,博士生就业去向具总体而言,博士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具有如下五个特征:

(1)财经、政法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显著高于工科类院校。例如,中国政法大学(26.35%)、西南财经大学(13.22%)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27%)的这一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工科类院校。综合类高校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呈现出“两个极端”趋势—— 一部分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相对较高,如中国人民大学(15.04%)、清华大学(10%)和厦门大学(9.50%)等高校;而另一部分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却极低,位列分析样本的最末端,如山东大学(1.39%)、浙江大学(1.28%)、复旦大学(1.09%)和中山大学(0.79%)等高校。

(2)高校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但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师范类及部分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比例较高,而部分工科类高校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在样本高校中,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比例最高的4所高校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77.9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2.39%)、中南大学(70.52%)和北京师范大学(68.02%),而进入高校就业比例最低的4所高校为上海交通大学(19.57%)、复旦大学(25.31%)、清华大学(30.40%)和浙江大学(34.11%)。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就业比例低的一个原因是医科类博士毕业生规模较大。例如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生有1320人,其中医学类有462人,占35%。

(3)平均而言,近一成(9.60%)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科研院所就业,但在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博士毕业生进入科研院所就业比例最高的4所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25.70%)、中国海洋大学(18.47%)、中国农业大学(16.98%)和北京大学(15.94%);而该比例最低的4所高校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3%)、上海财经大学(2.08%)、复旦大学(4.50%)和中山大学(4.77%)。

(4)大学中若设有医学院,则这些高校博士毕业生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较高。例如,中山大学(47.69%)、上海交通大学(40.86%)、复旦大学(39.75%)、浙江大学(20.19%)、山东大学(19.65%)等高校这一比例均较高。这一方面反映了医学类博士招生规模比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医学类博士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吻合度非常高。

(5)企业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另一主要渠道。平均而言,约有近两成(18.34%)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业工作,但博士生选择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企业。财经类、工科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师范类高校这一比例则较低。例如,上海财经大学(34.38%)、中央财经大学(33.83%)这一比例均超过30%;天津大学(32.60%)、浙江大学(31.19%)、清华大学(29.20%)、上海交通大学(28.34%)等高校这一比例也在30%左右;而北京师范大学(5.96%)和陕西师范大学(3.70%)这一比例则较低。

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根据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口径并结合研究需要,将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具体划分为北京、上海、广东、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等6种类型。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总体而言,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呈现如下四个特征:

(1)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呈现明显的“属地就业”特征。例如,北京大学(52.03%)、清华大学(56.10%)、中国人民大学(52.21%)、中央财经大学(58.82%)以及中央戏剧学院(70.00%)等高校博士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的比例均超过50%;上海交通大学(68.12%)、东华大学(57.50%)和上海财经大学(45.29%)等高校博士毕业生选择在上海就业的平均比例也超过50%;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生选择在青岛就业的比例达到60.69%;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选择在陕西就业的比例达到57.14%。西部高校博士毕业生绝大部分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博士生具有“属地就业”的特征。例如,四川大学博士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达71.53%;兰州大学博士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也达到近60%。

(2)东部高校博士生就业地域主要集聚在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例如,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在东部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为79.22%,天津大学这一比例达到87.40%,上海交通大学这一比例达到85.54%,山东大学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9.57%。

(3)尽管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属地就业的特征,但同时其就业也呈现比较明显的“溢出”效应。由于中西部地区自身培养博士生的规模较小,因此这些地区也比较积极地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进博士毕业生,而随着东部地区学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相对饱和,很多博士也主动选择到中西部地区寻求发展。

北上广高校当中,博士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例最高的依次是北京师范大学(30.71%)、北京科技大学(28.77%)、中国政法大学(22.64%)、中国人民大学(14.60%)、上海交通大学(13.05%),等等。部分东部高校博士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甚至超过到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例如,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13.28%)明显超过到中部地区的(7.50%);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呈现出类似的就业区域分布特征。

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受数据可获性限制,本文仅以国内6所教育部直属研究型大学为例,对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进行分析,就业行业划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执行。具体行业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为:六所代表性高校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总体而言,博士生就业行业分布呈现如下四个特征:

(1)教育、科研行业是吸纳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这六所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北京大学(66.25%)、清华大学(60.90%)、上海交通大学(34.53)、南京大学(70.50%)、西安交通大学(60.27%)、复旦大学(27.44%)。表明我国博士就业行业分布与我国博士生培养目标基本相吻合。

(2)设立医学院的高校中,博士毕业生去医疗、卫生及生物医药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例如,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生中从事医疗卫生相关工作的比例高达53.89%,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从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相关行业的比例为42.59%,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比例也达到19.42%。

(3)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在政府机构、公共部门及社会组织等行业就业的比例较高,而工科类院校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59%、10%和8.40%,而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这一比例分别为1.44%和1.34%。

(4)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博士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选择进入非学术性行业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较小。从分析案例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选择还包括金融/银行/保险业(3.91%)、广告传媒/文化艺术体育/出版印刷业(2.97%)、加工制造业(2.50%)、管理咨询/商业服务业(1.09%)、房地产/建筑建设业(0.94%)以及消费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0.94%)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工科类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制造业、电热力/燃气/水生产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及金融业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

结论与政策意蕴

从就业去向分布来看,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博士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且东部高水平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流动站的比例相对中西部而言更高。这从博士后基金资助情况可以反映出博士后规模和水平的区域差异,据不完全统计,西部地区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比例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金申请人数逐年下降,难以有效发挥吸引博士后研究人员为西部等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的作用,稳定西部地区博士后人才队伍成为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

因此,继续做大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招生、资助和配套管理是未来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西部地区在资助强度和资助规模上要适当倾斜,以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

从就业行业和单位分布来看,尽管教育和科研行业依然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主体,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选择进入非学术行业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较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各个领域,特别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均非常需要博士毕业生发挥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而这需要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作保障,因此,未来需要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对博士生教育进行综合改革,逐步做好准博士的分流和淘汰,严把博士质量关,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智力资本。

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总体而言,博士毕业生在毕业院校所属省份就业的比例一般都超过了50%,有的甚至接近70%,因此对省级政府部门而言,对博士生教育的投入是物有所值的。很多已有研究均表明,博士生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博士生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就高校层面而言,中西部高校自身博士生培养规模较小,其培养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些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博士毕业生的区域流动倾向和“知识溢出”效应,加大引进博士人才的力度,提高师资水平,为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打好基础。

面对博士生在就业方面呈现出的这些新特征,未来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应立足于提升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相关工作部门应帮助博士生做好就业准备,培养单位应提供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博士生教育,以努力促进博士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10-0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IT派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