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微情境(Micro-Situation)——VR服务化产品之路|商业洞见

微情境(Micro-Situation)——VR服务化产品之路|商业洞见

作者头像
ThoughtWorks
发布2018-04-17 17:33:15
6720
发布2018-04-17 17:33:15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ThoughtWorksThoughtWorks

[摘要]

在本轮xR(AR、VR、MR)热潮中,2016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各大厂商纷纷凭借多年技术积累向市场“交出了作业”,不仅聚焦了全世界的闪光灯,甚至还把VR及相关技术扶上了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神坛。在先行者忙于收集第一手反馈之际,内容越来越受重视,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出品方仍然处于试水阶段,市场缺少可供落地的应用。服务化产品是VR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本文提出的“微情境”,就是希望在现有技术仍存在一定制约的情况下,帮助更多团队优先致力于研发面向大众的VR服务化产品,使这项“黑科技”能真正深入人心。

近年火爆的各类xR技术对大众来说是“黑科技”,其实早在50年前就被人玩剩了,它的创作者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祖师之一——Ivan Sutherland。

(图片来自: http://t.cn/RotVE3F)

Sutherland借助线框模型表现出虚拟环境,并且把显示设备绑定在机械臂上以追踪用户视角,这些基本的VR功能直至今日都没有多少变化。在当时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还没有完全确立的情况下,也许是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太远,Sutherland带着他一票学生和下属回去后方铺路,他们先后发明过Smalltalk编程语言、Gouraud着色算法、图形反走样技术,创办过创意设计巨头Adobe、高性能计算鼻祖SGI和动画界翘楚Pixar。

有意思的是,多年来,xR技术在理论领域的研究早已从感知交互延伸至哲学范畴......然而在实践上,却长期停留在科技馆和特殊行业。2010年起,领先的电子游戏团队开始把目光转向VR研发,其中包括John Carmack和著名的Valve公司,这使VR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得以进入消费领域。2014年开始,Facebook、Sony、Google等巨头纷纷加入,不仅使VR这个陈年旧词终于复兴,还一并推动了AR、MR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xR技术的发展

AR vs VR vs MR

AR和VR分别依赖不同的支撑技术,其应用的细分领域也不相同。众所周知,在这波VR行情之前,智能手机平台上就已经出现了各种炫目的AR应用,但大多都如Google Glass一样昙花一现,始终没有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出现(多年也才蹦出一只Pokemon Go......)。与AR相比,VR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坚实的游戏产业做后盾,堪称惊艳的游戏作品在各大VR平台上层出不穷。但由于VR游戏的门槛较传统PC游戏大作更高,因此也只有数量有限的发烧玩家才愿意为之买单。

一向掌握“黑科技”的微软,也不甘寂寞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家的Hololens,这的确是当前无与伦比的混合现实(MR)平台。然而,Hololens同时也拥有比任何一款VR/AR平台都高的门槛,目前也只能面向专业领域。

必须承认,无论是AR、VR、MR,当前都还需要更长期的技术探索才有可能成为通用应用技术。然而对于更大范围的受众而言,近年来VR像是只存在于科技新闻中,根本无法想象其成为眼前实实在在的服务。信息爆炸的尘埃褪去,眼前呈现的是无比亲民的头显(HMD)和各种奇思妙想的控制器(Controller),再加上持续走低的消费门槛,无一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过去的50年间,xR始终带着“黑科技”的标签。但是,如何解决“低门槛”和“大众化”这两大主要痛点,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为什么是“微情境”?

微情境最初来源于教育领域,指一种由案例教学发展而来的主动学习工具。教师通过在既有教学案例中设置一系列细粒度的假设分析,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学习方式。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微情境方法能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从而获得相较于讲授式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同样资源受限的VR行业,“低门槛”应被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以Google Daydream为例,在如今诸多VR平台中,Daydream的优势是非常易见的:它太容易接近大众了。相较而言,其它竞品则更多聚焦在高端场合和行业应用中,不利于小团队做最小化可行产品(MVP)和持续创新。Daydream的劣势目前也很明显:3-DOF的控制器无法捕捉用户的全身动作,反馈缺失导致了沉浸感不足;另外,移动设备受限的性能、参差不齐的规格也注定会导致一定的用户体验问题,这恐怕也是Google率先携Pixel发布Daydream的初衷。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移动端VR的限制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在设计VR乃至xR产品时,首先需要考虑平台对应用场景的制约,否则再精妙的创意也难被更多人接纳。

(图片来自:http://t.cn/R5U6K58)

另一方面,“低门槛”不意味着“零门槛”。今天市场中充斥了模仿Cardboard或GearVR、且基本没有优质资源的头显/控制器,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虽然理论上xR终究会成为通用应用技术,然而在当下,市场教育、人才培养和产品试错都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任务,微情境应用恰好是一个切入点。

微情境案例

Grigore Burdea曾提出,VR不仅应具备沉浸(Immersion)和交互(Interaction)两大基本特性,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受众想象(Imagination),使其尽可能把感知到的“虚拟”事物联想为真实世界,这就是VR著名的3I特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把3I扩展为4I,即增加了智能(Intelligence)。时至今日,4I应成为每个服务化VR产品的基本立足点。

微情境的VR服务化产品设计按照3I——4I分为两个阶段持续演进,也就是说,应首先强调3I:沉浸、交互、想象,而将第四个“I”——智能视为进一步可选的细分领域。微情境的核心在于“低门槛”和“大众化”,下文以VR应用为例介绍几个微情境的案例。

案例1:教育培训

VR在现代职业/非职业教育培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烹饪学习,传统多是一对一的学徒模式,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逐渐拓展成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式的单向学习-单向实践模式。学徒模式的好处是互动性强,学习-实践-反馈并举,学员上手更快,但人工成本很高。后者虽然省却了额外的人工成本,但缺乏互动和实践性,反馈周期长,导致学员难以切实获得做饭的能力,只是因为时间较为灵活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

从烹饪这一微情境本身来说,用户只需要一间理想的厨房,摆放整齐的食材和调味品,再加上面前一座灶台即可,而交互方式仅需要双手参与。诸如GearVR、Daydream这样的移动端VR平台就完全满足需求,2015年在GearVR上推出的CyberCook Taster,就是一款不错的VR烹饪培训应用。

(图片来自:http://t.cn/zOgbBAV)

在应用价值方面,VR烹饪虽然存在一些劣势,如无法获得画面和声音之外的其它有效反馈,包括直接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但优势是节省人工、食材、时间,使学员能够切身经历每一道工序。这是现有的学习形式都不具备的。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6-2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思特沃克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AR vs VR vs MR
  • 为什么是“微情境”?
  • 微情境案例
    • 案例1:教育培训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