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港囧》火爆,徐峥收益多少?体验一下“业务思维×资本思维”的分析方法

《港囧》火爆,徐峥收益多少?体验一下“业务思维×资本思维”的分析方法

作者头像
大数据文摘
发布2018-05-21 16:53:26
5240
发布2018-05-21 16:53:26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大数据文摘大数据文摘

作者:丁建英 摘自:微信公号 “九万里晴空”

这篇文章是根据前段时间和一些互联网创业者们的交流内容完善而成。过去几年,我讲了很多关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和并购成长的方法论,提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核爆业务实现千亿市值的成长。

最近的几次交流中,我将关注点从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前移到非上市公司的资本化、证券化,或者更前移到创业公司该如何建立资本思维实现企业跨越式成长。资本思维不是上市公司专利,创业公司更需要资本思维。

我认为:新三板是创业企业和资本市场门槛最低的连接,是中国资本市场给创业企业一次难遇难求的制度红利。创业企业在苦练内功的同时,更要主动利用这样的机会,用好新三板,将新三板变成一个极致发挥乘数效应之地。

业务思维×资本思维

从《港囧》到21控股:始于业务思维,成于资本思维

十一期间,《港囧》大热,我们也来说说徐峥的故事。

先回顾一下最近三年徐峥做了什么?2012年5月徐峥和他妻子陶虹成立了北京真乐道文化传播公司,主营业务就是投拍电影。意思是说徐峥开始创业,不再完全给人打工了。2012年底,《泰囧》上映,光线传媒是主要投资方,真乐道也参与了投拍。尽管《泰囧》大卖,而且保持了2年半之久的华语最高票房纪录,但是真乐道彼时只能赚取票房净收入的10%,大概在3、4千万。

2年后的2014年底,真乐道作为主要投资方联合光线和赵薇的公司投拍了《港囧》。为什么是赵薇的公司呢?因为赵薇是《港囧》女主角。这次,真乐道则是最大的投资方,占比47.5%。按照电影行业通行的分成比例计算,制片方将分得1/3左右的票房收入,所以真乐道将分取最终票房总收入的16%(=1/3*47.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港囧》10亿票房,真乐道将获得1.6亿收入。这是徐峥创业后在业务这条线上过去3年主要做的事。至于《无人区》、《心花路放》、《催眠大师》,徐都是打工,收取演员报酬而已。

另外一条线上,他做的事就更有意思了。

今年5月13日,中国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01003.HK)公告最新股权变更计划:21控股拟向多名投资者配售17亿新股,配股完成后董平将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4%,而徐铮和宁浩分别持股19%(4.4亿股)并列第二大股东。此次配股价为0.4元,较前一日收盘价1.92元折让近80%。就是说,徐峥以2折低价出资1.4亿人民币成为中国香港上市公司大股东之一。那么21控股原先是做什么的呢?物业代理及相关服务!引入徐峥、宁浩,21控股成功转型影视传媒,何乐而不为。

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意味着徐峥进入资本市场了。当然,这里有一个人起到很关键作用,叫董平。董平之前为多部知名电影的投资人、制作人,包括《卧虎藏龙》、《亲爱的》和《心花路放》等,网上一搜就知道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厉害之处在于董平是阿里影业前主席,影视圈的大佬,最擅长资本运作,成功操盘阿里影业买壳。对,就是赵薇那个斥资近31亿港元成为第二大股东的阿里影业。

我们再说回来徐峥。就在《港囧》上映前4天的9月21日,徐峥业务思维与资本思维的珠联璧合达到了顶点:当日晚21控股宣布,将以1.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向北京真乐道购买即将上映的《港囧》47.5%的票房净收入(这个价格刚刚大于徐认购21控股的投资款哦)。为什么买、卖?徐是21大股东啊!从21控股角度,显然提前锁定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要票房大于9.375亿(1.5亿/16%),上市公司就收回成本并开始盈利。在这个时点判断,超过9亿票房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好吧,现在可以为徐峥算算收益了:

业务这条线收入:1.5亿 — 投资成本(成本应该不会太高)

资本这条线收益:第一部分 股权收益:9月30日,21控股总市值81亿港币,徐峥持股市值=81亿*19%=15.4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12.6亿。扣除当初认购的1.4亿,徐峥净盈利11亿多;第二部分未分配利润:21控股利润*19%

一目了然:徐峥不仅在电影中导、演的好,在业务对接资本方面也唱了一出好戏!

业务思维VS.资本思维:创造价值VS.放大价值

资本思维是什么?我在“应用型公司值十亿,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生态型公司值千亿”文中简单描述过的,业务思维是通过一件一件卖产品实现一种简单的“利润”“加法式”增长的思维;而资本思维是面对资本市场时的思维模式,是推动企业实现“市值”“杠杆式”增长的思维。

我经常和别人举的例子,有个上市公司高管为了谈一个项目,请客户吃大餐,吃完饭后,服务人员问其发票怎么开?他说不用。客户就很奇怪,谈生意嘛,请客户吃饭花不少钱开个发票由公司报销,合情合理。于是就顺口问他为什么不开发票呢?这个高管笑着略带调侃的说,如果开发票,就算作公司费用,在资本市场上乘以市盈率,那就远不止这顿饭钱了……

这就是典型的资本思维:手中无杠杆,心中有杠杆!

企业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成本中心,一个利润中心。很多职能型的工作都属于成本中心,例如行政、人力资源等。而利润中心只有两类:一类是业务型的利润中心,一类是资本型的利润中心。前者容易理解,但资本型的利润中心怎么理解?也很简单,通过并购资产或者股权,为公司创造利润,例如21控股买断《港囧》收益权的就是并购资产而获得利润。

业务型的利润中心和资本型的利润中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前者是基础,没有基础无以谈并购和资本;那么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就在于:前者创造价值,后者放大价值。通俗的说就是:前者做的是从0到1,后者做的是从1到100。

在资本思维框架下,上市前的融资与上市,上市后的资本市场品牌经营和市值管理,投资与并购是放大企业价值的三大必修课。而本文讲的主要是上市(对新三板来讲,就是挂牌)。

新三板是创业企业和资本市场门槛最

低的连接 建立资本思维从新三板开始

新三板是增量改革,对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意义非凡

一定程度上,新三板是个全新的事物,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意义就在于其是增量改革,不是A股的修修补补。新三板是全新板块,无既得利益,能迈开步子,有所作为。

A股发展了25年,也改了25年,但怎么改也改不好,为什么?因为A股几十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复杂的利益格局和链条,积重难返。企业、监管机构、媒体、股东及背后的实际股东等等,存在一条复杂而成熟的利益链条,盘根错节。当进行改革时,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增量改革就有十分重要意义,原有格局不触动,用一套新的制度来做新的市场,从一开始,就完全市场化、公开化。

新三板,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场所,与主板定位于大型蓝筹企业、中小板定位于中型稳定企业、创业板定位于科技成长型企业截然不同。说白了,新三板主要目的是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主板、中小创是为大企业服务。

在整个中国的资本市场设计上,新三板和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互相补充,同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但从企业角度看,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新三板是与A股并行的一个独立资本市场体系,独自发展。因为独立,在发展过程中才不会受到羁绊,可以轻装上阵。

资本市场需要解决的4大核心问题:上市难+融资难+退出难+退市难

任一个资本市场都需要解决这4个核心问题,如下表:

这个表很重要,围绕这个表,我们能够看清楚很多东西,能帮助大家厘清各个市场的优劣势。显而易见的是,纳斯达克是一个成熟、健康的资本市场。

没有财务门槛:新三板最大价值是解决上市难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50%,60%,70%,80%,99%!

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对GDP的贡献超过60%,提供了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而中小微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超99%。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一组数据是:2015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2000万家企业,5300万家个体工商户。与此同时,我国A股有2780家上市公司,仅占中国企业总量的万分之一多点。证监会本着为股民负责的态度,挑大的企业上市,最终结果就是,“中小板企业不中小,创业板企业不创业”。中国股市中,至今都没有中小微企业。

第三组数据是:截至到2015年8月31日,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是3359家,到8月31日总市值是1.4万亿,总股本1735亿股,平均市盈率是41.72倍。新三板企业挂牌数量是远超于中国其他的一个板块。中小微企业占比95%,这与主板的0%相比天壤之别。

新三板区别于主板,主要在于新三板对挂牌企业不设财务标准,等于没门槛。新三板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对接投融资。制度上的差异化创新是新三板立身之本。

上市难实际上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因为没有财务门槛,新三板最伟大之处是解决上市难问题。当然新三板挂牌企业不能说是上市公司,但没关系,新三板事实上帮助企业对接了资本市场,新三板成为创业企业和资本市场门槛最低的连接。

对比下来,A股的IPO开开停停,已成顽疾!

另外看一下战略新兴板,多了两套审核标准,换了以市值为核心的“市值+”体系的门槛,但依然很高,只不过为了服务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可以称为改良版的主板审核制。其结果依然是大企业才有资格上市,这从网传的爱奇艺,蚂蚁金服拟登陆新兴板就可以看出:新兴板解决不了中小微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问题。

至于注册制,可以称之为修正版的A股,大家不要抱有更高期望,毕竟是原资本市场上的修修补补。

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只有新三板实质的解决了创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与资本市场建立连接的问题。

做市商能够初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做市商是什么?不同语境下,做市商一词多义,有时指券商这个中介机构,有时指新三板市场股票交易机制,更多时候又指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是新三板的核心制度之一。采用做市方式交易的股票,其交易都由投资者和做市商即券商之间完成,而不是像A股投资者之间那样直接交易。这叫传统的竞争性做市商制度。与之对应的,纳斯达克采用的是混合性做市商制度,即投资者与做市商之间,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易。

做市商市场机制是指,目前的新三板市场是以券商为中心的市场,不是以股转系统监管机构为中心,这和A股那样以证监会为中心的市场明显不一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对于上面表格中列的第二个问题,企业定价和企业融资难问题,新三板通过做市商制度很大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其逻辑是:因为做市商是专业机构,他们对企业价值有发现能力,新三板通过做市商获取一部分库存股就是市场给企业估值(定价)了,企业有了估值,才可以做后面很多事情,例如股权质押融资、增发新股收购。

对挂牌公司而言,做市业务将促进创新、创业、成长型企业估值定价体系的形成,通过做市,企业能进一步分散股权,提升公众化程度,增强市场流动性,畅通投融资渠道。

同时,选择做市方式有利于形成连续价格曲线、发掘企业内在价值和提升流动性。

关于退出难和退市难两个问题,下面讲讲我的一些观点,也可以说是预判,或者说是建议,甚至是呼吁!

短期内不会降低投资者门槛,应通过分层和竞价交易缓解流动性问题

最近一年来,很多券商、机构投资者呼吁新三板降低进入门槛,也有很多散户希望加入新三板市场,媒体更是不厌其烦的提出降低门槛。那么,降低投资者门槛是否真的有意义?

1)股市上若要盈利,有很多必要条件,却鲜有充分条件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股市上,散户总是亏损的?我认为本质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大部分投资者存在股市能够创造财富的认知误区,事实是,股市并不创造财富,股市只是财富重新分配的工具。投资者进入股市,都是怀着赚钱的梦想来的,这时你要明白,你赚钱了,就有人亏钱,那么是谁亏钱呢?最后,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了。

第二个原因是,投资是一个职业,资本市场是个专业市场,而大部分投资者是业余参赛。任何比赛中,业余选手都不是专业选手的对手,投资也一样,普通散户意味着业余,因为你还有工作,如果你愿意投身于投资,那么就把其它工作辞掉,成为专业投资,想必会大大降低亏损概率。本次股灾更加证明股市上若要盈利,有很多必要条件,却鲜有充分条件。

所以,在新三板通过500万这一资金门槛划分业余和专业,虽不完全科学,但简单粗暴有效。

2)新三板是B2B,不赞成降低投资者门槛

基于上面的这个前提下,只要大家仔细琢磨深入思考一下,就能想明白每类群体的真实诉求。对于券商经济业务,买的人多了,交易佣金收入就多;对于做市商和机构投资者,降低门槛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参与,券商做市就更有积极性。

对于那些希望降低门槛进而加入新三板的散户,很显然,是怀有投机心理,而且对炒股的本质没有思考明白或者思考深度不够。

试推演一下,降低门槛所带来的问题一定是散户太多,造成集体无意识、不理性,变成类似A股的政策、消息市场。这与新三板建设初衷相违背,因为新三板就是准机构间的市场。新三板是B2B,主板才是C2C。新三板是股权投资市场,不要用二级市场的眼光看待。投资者要做长线投资,而非短线投机,需用PE的眼光研究企业价值。

另外一方面挂牌门槛VS.投资门槛的跷跷板效应,新三板把高投资者门槛的设置称为投资者适当性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把挂牌门槛放的比较低,让市场来筛选,而不是通过设置挂牌门槛来筛选。

3)新三板是高净值与专业人群和机构的游戏,应通过分层和竞价交易缓解流动性问题

从投资者角度看,现阶段新三板是高净值与专业人群和机构的游戏,投资人具备一定的财力和专业性也相应能够承担高风险。尽量让更多的富人和机构进来,远比降低个人投资者的门槛重要的多。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让更多的PE/VC机构参与到做市商制度中来,参与到准机构市场中来,因为他们资金量大,有足够的动力增加交易量。《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超过100万人,可投资资产规模预计达到37万亿人民币,该规模已经可以支撑这个市场的发展。

从中间商角度看,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不久后就可以将做市商5%利润限额扩大,给做市商更多的利润空间,提升做市商的积极性。

从投资标的即挂牌企业角度看,可以着手启动推出分层机制,发展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发展其他的法人机构,引导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和高净值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进入优质层;同时,在优质层实现竞价交易,提高流动性。

最后,降低门槛是必然,但呼吁3-5年后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投资者门槛。即使降低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或者保证这个市场80%以上是专业(机构)投资者才好。

总之,现在降低投资者门槛是昏招,将会重蹈A股覆辙。

近期新三板制度建设第一要务是建立退市制度

退市是中国资本市场25年一直未解决、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新三板建设基本成型,但欠缺最大的一块就是尚未建立退市机制,这就像一个养鱼池,不断往里面放鱼,越放越多,有一些没有竞争力的鱼毫无生机,快要死了快要臭了,却一直没有处理掉,结果可想而知,整个养鱼池都会被遭殃。

严格的退市机制是新三板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这点既是对国际证券市场成熟做法的借鉴,也可以从我国证券市场以往监管实践经验总结出。所以应加快建设退市机制,提高退市力度,保证每年一定比例的退市数量。

完善新三板的退市机制,应更多的借鉴纳斯达克等国际创业板的成熟做法,吸取A股退市规则设计缺陷的教训,不应再把连续亏损作为单一退市标准,而应将监管规范类指标和市场交易类指标一并引入退市制度。例如可以建立维持挂牌地位的最低标准,如成交量、做市商数和最低报买价等。如挂牌公司低于某一最低标准一定期限,像纳斯达克市场低于1美元180天即强制退市。新三板确实不需要像A股那样实行长时间的退市风险警示。

创业企业如何用好新三板

挂牌新三板主要目的促进企业发展

而不是大股东变现

新三板是民营企业前后二十年内迎来的第二次制度红利,而且将是最大的一次

过去10余年间,中国资本市场相继推出中小板、创业板,其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是中国民营企业迎来的第一拨资本市场制度红利,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民营企业和新经济公司是无法上市的,上市需要指标,需要地方政府担保。但当中小板和创业板推出后,格局完全变了,很多公司都深有感触,如果没有创业板,大家都上市无门。现在这两个板有1250多家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45%多。有大批优秀的企业在中小创成长起来,例如比亚迪,海康,苏宁,乐视,东方财富,碧水源等公司。

正如前面讲到的,相对于中小创,现在新三板最大优势是零门槛,所以中国广大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将会很容易进入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5年9月30日,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是3585家,总股本1893亿股。新三板企业挂牌数量是远超于中国其他的一个板块。预计2015年底将会达到4000家,2016年底会达到8000家。从纳斯达克市场的发展过程来看,新三板市场一定会有10%的企业成长的很优秀,一定会有5%的企业成为为参天大树。

想清楚运用资本平台促进企业成长是挂牌前提

新三板是一级半市场,公众属性方面接近二级市场,流动性方面则接近一级市场。前面我们也讲到,做市商能够初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现阶段新三板是股权投资市场,不是股票交易市场。因为其流动性不足,所以新三板不可能给大股东提供大规模变现的功能。

这里,给大家建立一个“直接受益者模型”,可以更能清楚的明白新三板的功能。

在该模型中,新三板是企业直接获益的,通过做市商和股权融资,企业可以获得发展资金。当然股东也是间接获益者。因为流动性原因,尽管股东股权直接获益可能很少,但不排除企业质地足够好,股东是可以获得变现机会的。

该模型有助于大家思考和厘清很多企业问题。按照股东和公司两个维度去思考,我们能够理解一些现象。例如,有的上市公司宁愿用现金完成对另外一个公司的收购,也不愿意增发股票收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前者只是企业的现金少了,但是后者则稀释了现有股东比例。

所以,新三板挂牌主要是企业融资途径,是为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如果股东希望变现,那么还是要去主板和中小创上市的。

借力新三板有三件事必须做:直接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

作为证券交易市场,新三板官方指出其能在八个方面让企业获益:直接融资,并购重组,股份流动,股权激励,规范治理,信用增进,价值发现,提升形象。实际上,这八个方面有一定内在联系:

规范治理+信用增进+提升形象+价值发现+股份流动——>直接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

前面5个功能有益于后面3个功能的实现,间接促进企业业务发展;而直接融资 + 股权激励 + 并购重组3件事是企业利用新三板资本平台直接促进业务发展、企业成长的最终目的。因为:

直接融资,用钱促进业务发展

股权激励,用人促进业务发展

并购重组,业务促进业务发展

1)规范也是生产力:内部规范和外部监管提升投资者能见度降低直接融资难度

在一级市场上,创业企业融资通常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动融资,如果有一流的商业模式,和投资人稍作沟通即一大票投资人追着投;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一流的融资资源,通过和投资人的良好互动能够实现企业主动融资。当然这两种情况的前提都是具备一流的团队。

新三板是一级半市场、自然是融资工具。

新三板提供了一个平台,便于挂牌公司展示自己,也便于投资者找到挂牌公司。对于非挂牌公司,股权投资者要投资这些企业,要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包括法律方面的、财务方面的、业务方面的等等,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一轮一轮的投资者,重复的尽职调查,不但投资者代价高昂,被投资企业也疲于应付……但公司挂牌后有律师、会计师、券商做这些工作,并且对外进行公开披露,还不能有虚假,否则证监会会查处,这就大大节约投资者和企业的成本。

企业在股转系统挂牌后,所有的投资者就可以看到和分析这些公司,进而融资成本降低,融资成功机会增大。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最终能否融到资,还是要看你的基因、实力和潜力。正因为如此,目前成立的数千亿新三板基金投资者蓄势待发,备战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的定向发行。

挂牌公司可以通过定向发行来融资。从既有的成功定向发行的例子看,少则可以融资三五百万,多则可以融资三五千万。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可申请一次核准,分期发行(即“储架发行”制度)。定向发行后股东累计可以超过200人,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公司也可以继续定向发行。

2)挂牌公司具有实施、实现股权激励的先天优势和技术条件

首先,因为上新三板的企业仅是挂牌公司还不是上市公司,在股票交易流动性等诸多方面不能和上市公司相比;但是,登录新三板对接资本市场,使股东的小规模变现却得以实现。

其次,股权激励的性质在于小规模变现需求。通常情况下,每一个股权激励对象持股数量不会太大。所以,新三板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实现股权激励效果提供了先天优势。

与之比较,没有对接资本市场的公司,其股权激励意义就不大;尽管公司可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但是却鲜有机会可以让激励对象获益。

最后,做市商可以改善股票流动性,通过交易制度和技术手段保证小规模变现需求得以落实。

做市商情况下,一方面技术手段促成交:因为做市商履行持续的双向报价义务:做市商会持续报出双向的报价,且价差不超过5%。它的价格肯定不会低。如果报价高,会砸在手里,如果报低了,股票全卖给市场,做市商就没有办法维持做市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合理的价格,又有连续的报价,小额成交能够立即获得成交,这对改善股票流动性有明显积极作用。另外一方面,券商主动促成交:为了卖出股票,做市商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一定会提高研究能力,发掘股票价格,向投资者推荐,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

3)并购重组是企业外延式、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途径

关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我之前提出“十亿市值靠业务,百亿市值靠并购,千亿市值靠核爆业务+并购” 的企业成长路径,详细阐述了并购、市值与企业成长的三者关系,这个方法论后来被很多上市公司参考并获得参考。

企业的成长方式有两种,有机成长和并购成长。对于高成长性企业来说,很难靠其中的一种方式实现增长,往往都是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思科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并购的过程。对很多不拥有核爆业务的企业,并购成长就更加重要,可以通过并购去获得核爆业务。尤其是市值低于50亿的上市公司都可以通过并购手段实现百亿市值,或者几百亿市值。

企业拥有资本平台是企业并购成长的前提条件,因为挂牌公司做市后拥有公开定价,所以你可以拿自己股票和并购标的去置换,人家是认可的。对于未上市企业则困难的多,你要跟人家换股,未必得到标的方的认可,因为被并购方通常都无法衡量你的股份价值。

中国并购第五阶段与全球第六波浪潮同步,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中国商业界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好的通过并购、通过资本平台来实现成长。所以作为一个挂牌企业,一定要展开并购重组,积极发挥资本平台的价值。并购重组是资本思维的集中体现。

创业企业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

创业企业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

在和创业者交流中,发现很多创业者(也包括一些挂牌成功的企业董事长)对很多问题并没有想清楚,例如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上新三板,反正一窝蜂的先上了再说,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他们认为现在不上,以后就难上了,但事实上,挂牌成功与否取决于门槛而不是窗口,新三板几乎零门槛而且也无窗口问题;此外,新三板买壳借壳之风应不会长久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正如前文所讲,上新三板肯定是对的,但优先考虑清楚战略、团队和成本问题,将使登陆新三板变得更加主动。

定战略。

很多创业者都说,战略是个很虚的东西,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么只能证明人云亦云的你仍处于低维。新三板,需要企业家想清楚新三板之于企业的战略意义是啥,然后规划好,再启动!

一个企业的战略实际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就是确定你的业务方向,例如在线教育、本地生活O2O等等;第二重就是资本战略,借助资本平台把并购成长确立为长期坚持的成长模式,而其前提就是要有资本平台可用(新三板提供创建资本平台机会)。

建团队。

通常创业者精于业务拓展,擅长企业经营,而资本侧通常是短板,这就需要创业者应注重对资本市场的学习和找专业资本团队来服务企业资本工作;切勿轻视专业团队资本工作的重要性,否则就是投机,结果很可能把自己害死。

例如8月中旬股转系统发布了新三板全国扩容以来首次集体性罚单,对28家存在违规行为的挂牌企业采取监管措施,其中近20家董秘工作违规。这一方面是因为董秘不专业不合格,另一方面则说明企业不重视资本侧的工作。归根结底是老板对资本市场认识不够,对资本工作轻视,以为业务重要,忽视资本团队建设。我有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公司,其挂牌后董秘竟然是原行政助理,可见公司真把董秘当秘书了。

如果上市/挂牌前,业务和资本作用为比例80:20,那么上市后二者的对比一定要逐渐过渡到到一半对一半。因为企业同时面对的是两个市场,一个产品市场,一个资本市场。而后者的杠杆最低都是几十倍,资本市场上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让企业伤筋动骨。

看得失。

凡事有利有弊。IPO的成本在于时间等不起,而借壳的成本则在于动辄大几亿的壳费,至于战略新兴板和注册制的成本在于不确定性。挂牌新三板自然也有成本,其中最大的就是持续信息披露的成本。假如公司挂牌新三板,那你的竞争对手在新三板买点你的股份,然后他要来公司调研,要求把公司的经营数据告诉他。这是作为股东的非常合理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反而要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一下,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同行这样的竞争。因为三板公司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创业期,非常弱小。此外,建专业的资本团队也是一个成本。

几点建议

对于登陆资本市场,企业确实需要自己先照一下镜子,看究竟是否适合上新三板。我有几个简单建议:

1、百万级利润上新三板,千万级利润上创业板,亿元级利润去借壳。

对于1000万以上3000万以下利润的企业,确实有点纠结。看自己发展状况如何,如果希望上创业板,则要看自己是否能进入3000万以上阵营,是否发展到瓶颈,而这个瓶颈是否就是资金,如果是这样,那么完全可以利用新三板突破瓶颈。

2、小企业上新三板,大企业上主板。对那些质地好的大型企业完全没必要上新三板。

3、IPO政策限制性行业最好上新三板。

相对A股市场,新三板有更大的包容性,有很多发展稳定和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但由于行业属性等原因,如教育企业、互联网小贷公司、PE管理机构等,受IPO政策限定暂时难以上市。它们却明确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发展,那么挂牌新三板可以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例如教育板块(实际上新三板是现阶段教育企业最温暖的资本摇篮,具体例子就不举了,以后我会详细再讲)、餐饮板块(例如狗不理包子),新媒体板块(虎嗅网),PE板块(九鼎、中科招商等)。

4、互联网企业。例如中搜网络、三网科技、网虫股份等已挂牌成功。

5、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北京企业更要抓住机会上新三板。

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到新三板挂牌。那些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是不应该到新三板挂牌的,因为对不起投资者,投资者也看不上。

1、商业模式未经验证的创业企业不适合挂牌。资本市场把你的价值放大的同时,你的缺点也一览无遗。过早暴露商业模式,必定得不偿失。

2、有投机心态的企业不适合挂牌。对资本市场和其他企业是种伤害,对自身也无益。

3、短期亏损,长期依然不能看到盈利能力的企业不适合挂牌。你需要让投资者看到希望!

最后,挂牌新三板,像找对像。新三板现在就是一个刚刚显露姿色的小姑娘,未来会越长越漂亮,但如果你不是有潜质的帅小伙,那么是不可能迸出火花两情相悦的。(完)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5-10-1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大数据文摘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业务思维×资本思维
  • 低的连接 建立资本思维从新三板开始
  • 而不是大股东变现
  • 创业企业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