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涨知识!你的大脑只用了5% ?Oh,NO!

涨知识!你的大脑只用了5% ?Oh,NO!

作者头像
大数据文摘
发布2018-05-23 15:46:09
4210
发布2018-05-23 15:46:0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大数据文摘大数据文摘

有关“人脑只用了不到 5%”的说法流传已久,最著名的例证便是对爱因斯坦大脑的解剖。那么,“人脑只用了不到5%”的说法是否确有科学依据?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有关“人脑只用了不到 5%”的说法流传已久,最著名的例证便是对爱因斯坦大脑的解剖。那么,“人脑只用了不到5%”的说法是否确有科学依据?

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源自神经生物学发展最初期,对实验的一系列错误解释。

类似“大脑利用率”这样说法的基础,是1920年左右Karl Lashley所做的一系列实验——这个我一会儿详细讲。

这类实验已经被广泛证伪。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最具诱惑的地方可能是我们可以发展自身的精神能力,至少可以通过提高我们的记忆力或是集中力对参加一些竞赛有帮助。因此也被各种广告利用,声称如果我们开发了最不可思议的大脑,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获得。因为其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奸商们可以打着“开发大脑”的旗号骗钱,所以流毒甚广,至今仍有影响。

爱因斯坦大脑的前视图照片

爱因斯坦大脑切片

在1920年Karl Lashley进行他的记忆实验的时候,人们对脑的理解完全是空白(想象一下,在1891年,neuron这个词才第一次被人们发明)。科学家不知道脑的功能区划,不知道左右半球的关系,甚至不知道神经递质的作用或原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Karl Lashley提出了一个假想概念叫“Engram”,用以指代脑中负责存储记忆的单元(可惜这个假想概念现在看来全站不住脚,我甚至找不出它的标准中文译名。)

Karl Lashley 先训练小老鼠钻迷宫找食物,之后切掉小鼠的一部分脑皮层。再对比小鼠钻迷宫的效果。换言之,如果某次实验,恰好切掉了小鼠的Engram,那么小鼠就会在迷宫里迷路了。

于是Karl Lashley切啊切……他渐渐发现了一个脑区,对小鼠走迷宫的效率影响最大。而且在这个区里细分下去,切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切除的比例——切得越多,小鼠越傻。

Karl Lashley

根据这些实验,Karl Lashley下结论:Engram就在这个区域里。而且,就算切掉一半,小鼠依然能正常活着,这说明小鼠对于脑区的利用率非常低。这个结论听起来很新鲜,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奸商耳朵里的时候,就变成了“人脑利用率不足5%”了。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渐渐知道了负责显式记忆的区域,根本不在Lashley切的那块大脑上。而是在一个叫做“海马体”的,很小很小的一个脑结构中。而且脑的主要功能也不是走迷宫——我们看、听、说、运动、思考甚至睡觉,都是脑来进行整体控制的。

那么Karl Lashley找到的脑区,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在当代神经生物学术语里,人们管这个区域叫做初级视觉皮层——是负责“看”的脑区。如果这里有一块受损,我们视野里就会相应地产生一块盲点。受损区域越大,盲点的尺寸也就越大。

Lashley切得越多,可怜的小鼠的视野范围就越小,当然钻迷宫也就越慢。但是从这样的实验,直接推到5%的利用率,可谓谬之千里。

作者:侯晓迪为加州理工学院计算与神经系统学博士生,校园“黑客”

摘自:生物探索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4-12-3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大数据文摘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