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机器人帝国来袭:看谷歌的野心如何变成现实

机器人帝国来袭:看谷歌的野心如何变成现实

作者头像
大数据文摘
发布2018-05-23 17:45:31
4420
发布2018-05-23 17:45:3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大数据文摘大数据文摘

生日派对上的帝国一角

2013 年春天,谷歌 CEO 拉里 · 佩奇接到一条诡异的消息。当时,正坐在 谷歌山景城总部办公室的他收到警告,提醒他外星攻击即将开始。刚刚读完这段文字,两个彪形大汉就冲入了他的办公室,并要求他立即随他们前往位于伍德赛德的秘密据点—— 那里算得上是精英社区,很多硅谷技术高管、风险投资家都在此居住。

这场劫持实际上是佩奇 40 岁生日派对的余兴节目,由他的妻子、斯坦福 大学生物信息博士露西 · 索斯沃斯(Lucy Southworth)一手策划。150 多个身 穿外星主题服饰的宾客已提前到来,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 · 布林甚至还穿上 了一条连衣裙。在这座豪宅的地下室里,一只机械手臂一次次从地上捡起小盒子,然后欢快地把这些纪念品抛向围观的人群。

这个机器人有一只日本产的工业机械手臂,并配有由空气压缩机驱动的吸盘“手”。在捡起地上的礼物时,它能“观望”派对人群。这款机器人眼睛部分的传感器,与微软初版 Xbox 捕捉玩家手势时所用的相同。

这个会扔礼物的机器人是 Industrial Perception 设计的原型机。这家创业小团队的办公地点就在谷歌帕洛阿尔托园区高速公路另一侧的一个车库里。在 佩奇的生日派对前,这个机器人已经因为在 YouTube 上出现的一段滑稽的抛 箱子视频,在互联网上引发过短暂轰动。它的设计初衷是创造一种新的智能工业劳动力,有朝一日,它可能会接替装卸货物、包装货品等任务,也可能会出现在组装线上,或是在杂货店里整理货架。

用先进设备装备机器人,让它们能够理解自己看到的一切,这只是挑战的一部分。虽然识别六面盒子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难题,不过直到最近,人工智 能研究人员才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在杂货店的货架上,识别所需的物品是一个更复杂的挑战。即使到了 2013 年,这依然超出了全球最顶级的机器人专家的能力范围。不过,在佩奇的派队上,这个机器人在寻找装着纪念 T 恤的派对箱子时,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明显的障碍。不过略显讽刺是,由于机器人还无法处理松软的衣衫,工作人员已经把这些箱子提前包装好。

Industrial Perception 的抛礼物机械臂并不是出现在这次聚会上的唯一的智 能机器,舞池里一个远程控制的“火星车”正在随着音乐摇曳摆动。这时,伍 德赛德才刚刚进入午夜,不过在新罕布什尔州控制这个机器人赛格威(Segway) 的发明者迪安 · 卡门(Dean Kamen)那边却已是凌晨3 点。

这个机器人代号为“Beam”,是 Suitable Technologies 公司的产品,这家小创业公司距离 Industrial Perception 只有几个街区的距离。

那天晚上,AI 和 IA 技术一起出现在佩奇的派对上——其中一个机器人试 图代替人类,而另一个则想要增强人类。事实上,那年晚些时候,谷歌就为鲁宾新的机器人帝国计划收购了 Industrial Perception 公司。

太平洋彼岸力量的加入

在日本,机器人引起的文化共鸣要比美国来得更乐观也更积极。长期以来, 美国人对机器人的态度一直处于一种纠结状态,从英雄般的“钢铁之躯”(Man of Steel),到令人绝望的邪恶终结者(Terminator)机器人。(当然,在加州人 两次选择扮演终结者的好莱坞演员担任州长之后,人们可能很好奇,美国人对终结者究竟有着怎样的感情。)不过,日本的情况则大不一样。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卡通机器人铁臂阿童木的形象,让日本人普遍对机器人有了更为积极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态度也不无道理: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社会,日本人认为,他们需要自动机器来照顾老人。

2013 年年底,DARPA 机器人挑战赛开始前一个月,迈阿密北部一家家具 店后一个不起眼的仓库中,一群年轻的日本工程师已经开始为比赛热身。他们的导师是知名机器人专家稻叶雅幸(Masayuki Inaba),而稻叶雅幸则是日本机器人泰斗井上博允(Hirochika Inoue)的高徒。

这支名为 Schaft 的日本参赛队出自 2013 年年初,井上博士在东京大学组 建的实验室 JSK,他们的目标是进入 DARPA 机器人挑战赛。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军国主义的影响,东京大学曾禁止实验室参加由美国军方赞助的任何活动。鲁宾通过马克 · 莱伯特找到了这群研究人员。

谷歌收购 Schaft 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日本引起关注。很多日本人对本国机器人技术的领先感到自豪。日本人不仅擅长制造步行机器人,多年以 来,他们已经将很多功能复杂的机器人制成商品,机器人甚至作为消费产品出 现在市场上。1999 年,索尼推出机器人宠物狗 Aibo,在 2005 年之前还陆续发布了几个迭代版本。在 Aibo 之后,索尼又开发了一个 60 厘米高的机器人 Qrio,不过这款产品从未进行过商业销售。在日本人看来,谷歌这次是突然大摇大摆地闯进来,公然对着日本几十年研究积累下的大蛋糕大快朵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日本在第一代机器人手臂上占据主导地位, 但其他国家也已经迅速赶上。以软件为中心的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工作,以及相 关的人工智能研究也一直在美国境内进行。硅谷和波士顿 128 号公路在 2012 年、2013 年,再次成为机器人创业活动的温室。

在同意加入鲁宾不断扩张的机器人帝国后,Schaft 队员的内心却深感矛盾。 他们猜测,加入谷歌大军意味着他们将被迫放弃在五角大楼竞赛中一决高下的 梦想。“当然不会!”鲁宾告诉他们,“你们会留在这场竞赛中。”

9 月,Schaft 团队派出两名队员前往亚特兰大,带来视频介绍工作进展。虽然两个人几乎不会说英语,但这段视频却让人大吃一惊。画面显示,这些年轻的日本工程师已经解决了几乎所有的编程问题,而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甚至还在学习如何给机器人编程。两名工程师走下讲台的时候,其他在座的参赛队脸上挂着抹不去的震惊表情。

最优秀的人才用最优秀的技术打造帝国未来

2013 年春天,鲁宾辞去了谷歌安卓手机部门负责人的头衔。一时间,关于他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而致失宠的报道甚嚣尘上,不过事实却正好相反。谷歌 CEO 拉里 · 佩奇给鲁宾开了厚厚的一沓企业支票,让他开始自己的疯狂“血拼”。

鲁宾斥资数亿美元网罗到了全球最优秀的机器人天才,并购买了世界上最 优秀的机器人技术。除 Schaft 团队之外,谷歌还收购了 Industrial Perception、 Meka Robotics 以及 Redwood Robotics——这是旧金山一家由罗德尼 · 布鲁克 斯明星学生负责的人形机器人和机器人手臂开发团队,还收购了 Bot & Dolly, 一家机器人摄像系统开发公司,它们的技术曾被用来打造电影《地心引力》 (Gravity)中的特效。而波士顿动力,无疑是这场抢购风潮之中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谷歌欲收购一家与军方关系紧密的研发公司的决定,引起了一轮炒作。很多人认为,谷歌购买军用机器人公司后,很有可能顺势成为一个武器制造商。 不过这与事实相去甚远。在与收购的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的时候,鲁宾勾勒出了一种愿景:他希望机器人能够安全地,像 UPS 快递、联邦快递送货工人那样完成递送任务。如果贝索斯可以从天空中递送货品,那么当谷歌的快递车停在你家门前,一个机器人站在门口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奇怪?鲁宾很早就与富士康的 CEO 郭台铭建立了密切关系。假若未来,谷歌向郭台铭的工厂提供机器人以取代富士康百万工人大军中的一部分,这似乎也并非绝无可能。

工作已经到了尽头?!

在 DARPA 机器人挑战赛开始几周之前,谷歌向外界公布了由鲁宾负责的全新的机器人部门。谷歌强调,机器人正在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月月初,《60 分钟》(60 Minutes)曾播出一段关于亚马逊 CEO 杰夫 · 贝索斯和亚马逊的视频,他展示了一架用来在 30 分钟内自动运送亚马逊商品的八爪无人机。这则报道引发了另一场关于机器人在社会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的大讨论。 在美国,商业货物的仓储、配送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亚马逊也迅速占据主导地位。

谷歌也宣布了自己的无人机递送项目。就在亚马逊那场《60 分钟》 大秀过后几天,《纽约时报》报道了谷歌的机器人野心,这一下子让贝索斯在电视节目中勾勒出的愿景变得黯然失色。

Suitable Technologies 和 Industrial Perception 两家公司都是从斯科特 · 哈桑(Scott Hassan)出资赞助的机器人实验室柳树车库(Willow Garage)中走出来的团队。哈森本人是佩奇的好友, 两人曾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的同学。在谷歌搜索引擎还只是斯坦福的一个研 究项目时,哈森就是初始团队的程序员。他创办柳树车库的目的是为了打造可 用作研究平台的人形机器人。那时这家公司开发的机器人操作系统以及人形远 程控制机器人 PR-2,已经在一些大学中使用。

哈桑的柳树车库再次抛出了“工作已经到了尽头”的话题。哈桑和佩奇是否会再次成为新一代技术的建筑师,让技术取代白领员工和蓝领工人,给现在 的经济带来深重的影响呢? 作为对人类一对一的替代品,Industrial Perception 的箱子处理机器人能够从卡车上装卸货物。这是机器人领域的重要进步,这些 努力已经让科技迈进了人类非熟练劳动力最后的几个堡垒。仓库人员、码头劳 力、分类工人,他们做着粗重的工作,却拿着极低的薪水。如果让人类工人大 约每 6 秒移动一个重量在 22.5 千克以上的大箱子,他们会感到劳累,往往还 会伤到后背,甚至终身落下残疾。

Industrial Perception 的工程师们决心赢得仓库和物流行业的订单,不过在 此之前,他们需要证明这些机器人能够每 4 秒就能正确移动一只箱子。在被谷 歌收购之前,他们就已经非常接近这一目标。然而,从美国工人的角度来看, 呈现在眼前的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事实上,联邦快递、UPS、沃尔玛、 美国邮政已经雇用了美国很多的非熟练劳动力,这一方面的成本已经不再是他 们担心的主要问题,因此,这些公司并不急于用更低成本的机器来取代工人。 事实证明,很多工人其实已经被机器取代了。这些公司面临的是老龄化问题,以及劳动力短缺的现实。至少,在非常有限的一些情况下,这些机器人可能来 得正是时候。一个有待解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我们的社会是否会努力帮助人类劳动者跨过新的自动化鸿沟?

节选自《与机器人共舞》

作者:(美)约翰·马尔科夫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6-01-16,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大数据文摘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