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你现在的焦虑,可能真的不是因为没钱

你现在的焦虑,可能真的不是因为没钱

作者头像
腾讯大讲堂
发布2018-07-17 16:53:34
3970
发布2018-07-17 16:53:34
举报
本文经作者:wellschen授权发布

文章原标题:《重新认识个人知识管理(一): 你搭上第三波知识红利了么?》

现今,我们都身处于一个被知识气息包围的社会中。

对年轻人来说,多学习一项技能或者多掌握一门知识,就意味着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而对社会人来说,多学习一项技能或者多掌握一门知识,就能在工作和成果上另辟蹊径。

带着这样的诉求,如何更好地获取和吸纳更多的知识成了当下人最大的问题,这也造成了一种名为“知识焦虑”的病症,在不知不觉中爆发开来。

知识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充分利用好个人知识管理是前半句话的前提。

所以今天小堂妹给大家请来一位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颇有心得的腾讯高级产品经理——wells,跟大家分享他在知识管理方面独到的见解。

- 正文分割线 -

| 导语

知识第三波红利到来:数量-》速度-》深度。

需要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因:社会进步太快,工具效率提升产生认知盈余,导致信息过载;知识稀缺性被互联网技术掩盖,真正知识非常稀有;大脑处理能力和存储量与信息过载产生冲突

焦虑产生:个人成长速度< 社会进步速度

毫不忌讳,2017年,是令人刻骨铭心的一年。

这几年走的太顺,过于自信,失去务实心态,感觉没有什么事情是搞不定的。

事实上,就像张小龙说的那样,个人“成长速度”远没有“社会进步”的速度快,当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新认知急速降临,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就会启动“保护意识”(人是懒惰的),抗拒进步,从而导致期望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鸿沟,怎么努力都跨越不过去,产生巨大落差,焦虑随即产生,控制不好每天都在吞噬着自己。

为了摆脱焦虑,人类会不停的找最短路径去解决(这是大脑“懒惰”导致的,大脑遵循“最低阻力效应”,做任何事情我们都会选择消耗最小的路径),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个现象:

1. “视而不见”,去逃避,去退缩,主动放弃,让自己的焦虑暂时性消失

2. “穷则思变”,主动去找到问题的跟源,去攻克,依靠工具提升效率以最快的方式获取你要的东西

当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二点,在反复的摸索中,意识到认知不全面,敏锐度不高,没有方法论,导致认知升级慢。

认知升级的基础是“个人知识”,而个人知识管理一直是自己的强项,2017年的窘境,像是自己给自己抽了一巴掌,强项出问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管理出现了什么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识第三波红利到来:数量-》速度-》深度

知识就是财富,这个毫不夸张,自己就是知识红利的享受者,并且已经切实享受了两波知识红利

第一波红利:知识数量让我走出农村,生活在大城市中

从小家境不好,没钱没势,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很庆幸的是,在家里很拮据的时候,没有去买手机,而是让家里人给自己买了一台电脑,再遇到一个电脑高手教我使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学习到很多知识,比如:网站建设、内容运营、搜索,通过学习积累了比别人多的“基础知识”,走出了农村,留在大城市。

第二波红利:知识速度让我与腾讯结缘

平时的生活乐于发现和体验新事物,比如大学班里第一个接触校友录,第一个搭建网站,第一个玩facebook,twitter ; 博客时代,通过google、techcrunch、mashable、译言等网站掌握国外互联网动态,通过RSS订阅和网站扫描工具,第一时间获取到腾讯资讯,建立腾讯爱好者网站,依靠知识获取的速度,让自己有机会进入腾讯的机会,获得了第二波红利。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前面两个红利逐渐变为常态

但是随着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内容,出现很多翻译国外英文资讯的网站,国外先进的理念被翻译到国内,通过百度搜索、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等渠道,信息流动速度非常快,信息不对称逐渐被消除。

而之前引以为豪的知识数量和速度,只能提升“技术效率”,虽然很努力,很辛苦,但像老鼠赛道一样, 都是在原地跑,并没有质的飞跃,进入了“工作十年为什么仍然没有成为专家”的怪圈。

第三波知识红利在哪里? 知识深度

经过反复探索,根本原因是:对知识的认知没有跟上,知识红利升级为:知识深度, 以前的罗汉拳:快和数量,仅仅是屯知识,搬运工,在知识第三阶段就像是滥竽充数,仅仅懂表面的知识,缺乏核心竞争力,潮水退了就知道谁没穿内裤。

并且随着互联网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也将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就像水和电一样,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也必须要更新自己的认知和知识体系: 必须下沉到某个行业,打通线上和线下,熟悉某一个领域的全链路, 成为某个领域的业务专家,才有可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痛定思痛,一起用黄金思维圈(WHY\What\How)重新认识一下个人知识管理,整理过程中,发现这个课题内容非常多,一次不能写完,所以接下来的内容,有部分是一个骨架和全景图,更多文章会在后续的文章持续补充。

Why: 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管理?

社会进步太快:工具效率提升产生认知盈余,导致信息过载

随着互联网工具的发展,分享和协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人类对自治和胜任感的期望,激励大家将自由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产生很多的知识,我们把它叫“认知盈余”,维基百科就是认知盈余创造出的一个伟大产品。

认知盈余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发布的形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公众号文章、音频说书、视频讲课、在线培训等,知识数量和速度都在快速增长,导致信息过载。比如

1)现在每48小时所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人类文明开始到2003年累计的数据总量。

2)当今世界90%的数据,是近两年内产生的。

而信息过载,就导致下面的问题

知识稀缺性被互联网技术掩盖:真正知识非常稀有

过去信息的寿命和价值是正相关的,高价值的信息被长期保存下来,比如书和合同;而低价值的信息只会被短期记录下来,比如信件和面对面的谈话。互联网延长了低价值信息的生命,比如信件变成了邮件。同时,互联网又减少了高价值信息的含金量,比如新闻和书。信息流应用,把高质量的文章和八卦混在一起,让用户感觉他们有一样的价值。互联网延长了低价值信息的生命,导致信息出现:『寿命长,价值低』的情况

而真正的知识非常稀有,一直以来,大部分商业行为获利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一个巨大的谎言是,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很遗憾,这不是真的。

1.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不在互联网流传,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有些信息和资讯,只在小圈子里流通,对广大公众而言,这些信息是无从获知的。

2.即便互联网存在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也是混杂在大量垃圾无效信息里的,甄别的技术难度极高。而且更严峻的是,即便是这种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也是以碎片化方式存在,你必须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中寻找这样的有价值碎片,再一片片拼起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脑处理能力和存储量与信息过载产生冲突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大脑的运作过程:

大脑思考经历四个过程:感觉-》知觉-》情绪-》思想

感觉是由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感知器官产生。

知觉是,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信息,和大脑皮层之中的记忆相互结合,产生对事物的一个认知。比如看到门上有一个手柄,就会调起之前的的记忆,知道这是可以用来开门的。

情绪是调起大脑中的深度记忆模式,将知觉的内容,同自己的认知标准进行对比,产生喜怒哀乐,并做出相应的应激反应

思想是调度心智计算模式,将知觉和情绪进行综合固化,通过表达和推理形成自己的认知标准

大脑思考经历的这四个阶段,需要花费非常多的体力和脑力。除了思考过程需要大脑CPU高速运转之外,还要消耗我们的记忆。

人类大脑配备高速CPU,但嵌入了容量极低的“内存”和“硬盘”

大脑数据存储(记忆)分为3种类别,感知记忆,长期记忆,工作记忆:

感知记忆:量太大,大脑容量有限,基本属于过路数据,可擦除,新的感知数据代替旧的感知数据,可用性比较差

长期记忆:只能记忆特殊的内容,比如骑自行车,开车等知识,当然如果长期没有调入到工作记忆中,也会被擦除。这里有个原则,在工作记忆中越复杂思考和加工数据,在长期记忆中保存越久

工作记忆:好比是我们的内存,一断电就消失,一旦我们不反复使用,就可能被遗忘。

随着数据量的飙升,我们手机的内存越来越大,电脑CPU越来越快,网速突破100m、200m,即将迎来5G时代。 

但最重要的,我们的大脑,却仍然保持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信息处理能力(比如大脑记忆缺陷:遗忘曲线(2天)),没有任何提升。

这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信息」和「处理」的严重不匹配。

想一想,你每天所接收的信息里面,有万分之多少是有效的?这一小部分有效信息,能被你注意到、吸收、内化、化为己用,又只有万分之几?

我们的信息触觉越来越敏锐,但却同时也越来越「空虚」。

改变从现在开始还不晚

面对信息过载,我们打法应该改为:聚焦核心,主动挖掘,做深做精,通过减法和逆向思维,以慢为快,以少胜多,做到小而美,短而精。

就意味着要具备空杯心态,自废之前的罗汉拳。

如果之前没有意识到,现在认识到也没有关系,还来的及。

What: 知识是什么?管理什么知识?

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需要先了解DIKW金字塔模型, 它代表了知识管理的四个层级,也是学习的四个层次,分别是: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以及 Wisdom(智慧)。

举个例子, 16,这个是一个数据(data); 一个人16岁是未成年,这个是信息(info);而如何服务一个未成年(比如因为意志力弱,打游戏要限制在线时长),这是知识(Knowledge); 每个人都要经历16岁,都要会长大去面对人生,这是成长法则,这是智慧(wisdom)

所以我们管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你管理的是数据,信息,还是知识、智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识分类:到底要学什么知识?

知识好比是AI的数据,大脑有效运转需要有效的知识,知识管理对于一个人就至关重要,知识的质量决定了人的质量,即输入决定输出。

按照“外部”和“内部”存储分类

知识管理需要做三个操作: 隐形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结构化,结构思维-》形象化。真正的大脑和外部大脑存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1.大脑“内存”和“硬盘”应该存什么内容:隐形知识

面知识: 原则,规律,索引,连接点,将各种碎片化,零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为演绎和归纳提供依据、线索

2. 强大的“外部硬盘”:结构和形象知识

点线知识:结构化、形象化知识,更好让大脑理解,调起长期记忆的内容,引入到工作记忆。

按照内容分类

1.基础知识:四个元知识-产品、人、时间、信息

  1. 产品(与产品对话,很多会认为这个是专业能力,不过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产品能力会变为一个基本能力)
  2. 人(如何与自己、他人、组织对话)
  3. 时间(如何与时间对话)
  4. 信息 (如何与信息对话,这就是本次文章的主题)2

2.专业知识(类别就很多:客服、金融、财务、物流、零售、律师、烹饪等等都是专业领域)

3. 框架知识(也就是DIKW模型的金字塔的顶端:智慧,类似马斯洛说的第一性原理)

每个人都可以一套知识分类标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点就是:确定好主题,从变化中找到不变的原则,做好分类,不断的沉淀稀有的知识,在行动中,不断的举一反三,达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HOW: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论【BACH】模型: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人工智能带来的启发

2017年接触智能客服,与知识管理进行了一次碰撞, 之前也在研究大脑的生理结构,会有很多心理效应,但是都是一些概念,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产品形态。智能客服的出现,能让自己更加结构化的类比人的大脑,用机器语言来形象化表达出来。

目前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因素是:

  1. 算法(自然语言理解+ 机器学习)
  2. 算力(持续训练)
  3. 数据【结构化知识】

而这几个因素,也是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点。本来之前有搭建一套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论,结合人工智能的理论,逐渐清晰和强化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论,形成了自己的【BACH】模型

【BACH】模型

关键路径是:1个公式、2步骤、T字形知识结构3+1+N、5步法 、10个原则和习惯

1个公式

知识管理个人品牌(B)=认知系统(C) 【数据】+ 行动系统(A)【算力】+ 人性系统(H)【算法】 (Brand=Cognition + Action+humanity)

2个步骤

查理.芒格讲了一个道理:

1. 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原则

2. 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原则行事

T字形知识结构:3+1+N

横向:3个元认知

  • 信息
  • 时间

纵向 :1+N

  • 产品
  • 垂直产品应用

5步法

10个原则和习惯

鉴于篇幅原因,这次就分享到这里,后续将逐步分享更多内容

我说的都是错的

参考资料如下: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7-1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腾讯大讲堂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焦虑产生:个人成长速度< 社会进步速度
  • 知识第三波红利到来:数量-》速度-》深度
    • 第一波红利:知识数量让我走出农村,生活在大城市中
      • 第二波红利:知识速度让我与腾讯结缘
        •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前面两个红利逐渐变为常态
        • Why: 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管理?
          • 社会进步太快:工具效率提升产生认知盈余,导致信息过载
            • 知识稀缺性被互联网技术掩盖:真正知识非常稀有
              • 大脑处理能力和存储量与信息过载产生冲突
                • 改变从现在开始还不晚
                • What: 知识是什么?管理什么知识?
                • 知识分类:到底要学什么知识?
                  • 按照“外部”和“内部”存储分类
                    • 按照内容分类
                      • 1.基础知识:四个元知识-产品、人、时间、信息
                      • HOW: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论【BACH】模型: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 【BACH】模型
                          • 1个公式
                          • 2个步骤
                          • T字形知识结构:3+1+N
                          • 5步法
                        • 10个原则和习惯
                        • 我说的都是错的
                        相关产品与服务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Cloud Object Storage,COS)是由腾讯云推出的无目录层次结构、无数据格式限制,可容纳海量数据且支持 HTTP/HTTPS 协议访问的分布式存储服务。腾讯云 COS 的存储桶空间无容量上限,无需分区管理,适用于 CDN 数据分发、数据万象处理或大数据计算与分析的数据湖等多种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