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人工能否创造生命?Nature的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人工能否创造生命?Nature的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作者头像
生信技能树
发布2018-08-16 17:19:34
3540
发布2018-08-16 17:19:3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生信技能树生信技能树

一直以来,自然与生命都是人类不断探索与学习的重要领域,人们敬畏生命同时又渴望探知其中的奥秘,即2010年美国一所科研机构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成功后,对于“人造生命”的探索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但又似乎再无重大突破。

直到北京时间8月2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一篇文章“上帝之手”的文章, 再次让人类无限接近“生命的创造”:

文章讲述了怎样将16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改造成只含有1条功能性染色体的酵母,而几乎不改变其转录组和表型。研究通过武汉菲沙基因提供的Hi-C技术发现:融合后的染色体,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着丝粒、绝大部分端粒相关的染色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67.4%的染色质内互作均消失。

那么,Hi-C技术是什么?它又在这篇荣占新闻联播2分钟而报道的论文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分量?日前生信技能树接受武汉菲沙基因的邀请,前往参与由文章通讯作者、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员覃重军主讲的“三维基因组与人造生命的奇迹《Nature》论文分享会”,为大家来答疑解惑。

2. 菲沙基因三维基因组学产品介绍:

是不是丰富多彩!!!

3. Hi-C技术的重要角色

覃重军老师研究团队,利用Hi-C技术发现:染色体的互作网络和三维结构发生逐步变化,从互作谱图中可以看出,这4种菌株表现出了相对独立和明显的染色体内互作block:

表征了含有16条、9条、2条、1条染色体的酵母基因组3D结构:

论文甚至还表征了更加细微的基因尺度的染色质相互作用:染色体融合后的菌株其染色体间的互作随着着丝粒的减少而相应的逐渐消失,剩下的着丝粒间的互作则逐渐增强,许多染色体内的互作仍然是相似的。

答疑解惑之思想篇

在覃老师看来,五年磨一剑似乎都在谈笑间,不算作难题,最艰难的部分应当是怎么超越自己:多年前的他是想不到这里的,伟大的成功还是要思想的超越。

投Nature的主刊,多少会让人质疑国人的研究成果,所以数据重复都做过了五遍,而“酿酒酵母之父” Jef Boeke也在默默追赶着覃老师课题组的方向,所幸,最终还是由“大胆假设,工程化实施”的覃老师团队,摘得桂冠,所以分享会上,覃重军老师反复强调了如下几点:

1.特别感谢菲沙基因的工匠精神:多年来反复提供的技术支持,严格把控数据,战略上是本人的提供,但技术上是由公司提供;

2.菲沙已不单单是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爱国的具有专研精神的研究团队。

答疑解惑之展望未来

有专家指出: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实验手段,系统地、大规模地改造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从理论上认证了未来可以人工合成任何生命,对疾病治疗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8-0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生信技能树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