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组件化实践详解(二)

组件化实践详解(二)

作者头像
用户2898788
发布2018-08-21 09:59:03
3460
发布2018-08-21 09:59:03
举报

在上一篇文章《组件化实践详解(一)》中我们介绍了组件化实践的目标和实践步骤,本文继续说说关于组件化实践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本文概述

1、组件内的架构设计

这条本来我是不想写的,但是很多组件化的文章里都会费尽心思的写组件内的架构设计。

那我也谈一谈我的看法:首先回归初心,想想组件化的目的,为了各个业务组件可以单独运行。划重点:目的是单独运行,把之前在App Module的代码挪到自己单独的Module,然后能够独立运行;而不是大面积重构!!我也相信对于大部分团队,实际上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做重构,尤其是在做组件化的过程中同时大面积重构,确定做了风险评估吗

对于组件化的整体设计,需要遵循制定的规则,但是对于组件内的架构设计,实际上不需要特殊的要求,代码你爱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不管你使用MVC、MVP还是MVVM,根据各自情况合理选择就好了。这个话题本来就不属于组件化项目的范畴。

2、调试方式

假如之前的几步我们都顺利完成,现在整个Project已经变成了下图整个样子。

那我们的Module要怎么才能跑起来呢?

  1. 我们创建Module的时候如果选择的是Application工程,毋庸置疑肯定是能跑起来的,但是却没有办法被真正的Host宿主引用了
  2. 创建Module的时候选择的是Library工程,可以被引用但是无法自己单独运行

二者结合呢?借助冯大大在MDCC上的分享,将Module分为两个模式:Release模式和Debug模式,Release模式下作为Library,供宿主依赖;而在Debug模式下则作为Application工程,自己单独运行

build.gradle中根据gradle中的一个属性值来判断处于哪种模式下:

    if (isDebug.toBoolean()) {
        apply plugin: 'com.android.application'
    } else {
        apply plugin: 'com.android.library'
    }
     sourceSets {
        main {
            if (isDebug.toBoolean()) {
                manifest.srcFile 'src/main/debug/AndroidManifest.xml'
            } else {
                manifest.srcFile 'src/main/release/AndroidManifest.xml'
            }
        }
    }   

在Release中的AndroidManifest配置默认启动的主Activity。

这样一来调试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但是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Demo雏形,我们思考几个带出来的问题:

  1. 如果我这个业务组件涉及了别的好几个Module,也就是我自己使用Debug模式运行的时候别的Module需要使用Release模式,那么每个Module都需要一个单独的变量去控制,Module过多导致变量过多,出错可能性陡增
  2. 直接的源码依赖:假如大家在一个分支上开发不同的组件,有极大可能会导致冲突或者调用异常导致影响研发效率;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一般不会在一个分支开发,确实,但做了组件化之后分支数其实是可以变少的
  3. 如果是Host直接源码依赖子Module,那当子Module作为Application工程运行的时候一旦你Build项目,那各种美如画的报错让你苦不堪言

如何对这个情况做优化:各个独立Module提供稳定版本的aar

  • 单独的业务组件开发完成之后,记录一个版本号同时提供一个稳定的aar
  • 别的依赖模块直接去compile需要的业务组件的aar即可
  • Host宿主则是compile这些业务组件稳定的aar
  • 依赖于稳定的aar,那么自己的业务组件开发并不会影响到别人,而且Build的时候宿主也不会出错
  • 针对众多的aar包,最好建一个maven仓库来统一管理
  • 生成及上传aar包这步,可以写个脚本帮忙生成及上传

3、工程化经验

以下介绍些关于工程化的经验

3.1 Application

部分业务组件一定会遇到依赖一些三方组件需要提前初始化的情况,正常我们的做法都是在应用的Application中做的。此时我们在独立的Module开发,没有了应用的Application,那么可以自己创建一个Module的Application,以下提几种实现的思考

  1. Module的Application只工作在Debug模式下,而在宿主中也同样注册需要的三方组件,Release模式下没有这个Application则不会重复注册
  1. Module的Application同时工作于这两种模式下,但是真正打包生成Apk之后实际系统认可的只有App的Application,而别的Module Application只是被系统认为是一个没有特殊意义的普通类。那我们可以在真正的Application方法调用的时候通过反射调用Module Application的相应方法
  1. 源于第二种方案,区别在于将Module组件中的初始化工作,延迟到组件使用的时候才去初始化,好处就是使用时才加载

备注:而怎么判断调用业务Module呢?两个场景:UI跳转或者方法调用,这两种判断可以使用路由框架来协助。

3.2 Application与Tinker的兼容

Tinker作为热修复的可靠解决方案,想必很多App都会集成,但是Tinker集成稍繁琐的地方就在于:为了确保Application也能修复,需要改造Application,改造完成之后打的包出来真正的Application已经被修改,而写上了我们逻辑的Application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普通类,只是相应方法被真正的Application调用

那我想把Tinker这个模块也单独作为一个Module来使用,能行吗?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Application要在哪里,Library中还是Host

答案是Library中,因为各个Module中可能会存在不方便获取Context的场景,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使用Application的Context。假设Application放在Host中,那Module肯定是无法使用的。当然刚刚我们说到Module自己的Application,但是别忘了如果Module没有呢?

把Application放到Library中也不是说移就能移:

  •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发现Host Application中也有一大堆的逻辑或者是组件初始化,而这些组件要全被移出去还需要 a long long time
  • 代码中有一大堆通过Host Application拿到的Context,现在忽然移出去,必定一大堆报错

面对如此抉择,那到底是移还是不移?一个好方法是原来Host的Application只做较小改动:并不移出来之前的各种逻辑和组件,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类,在Library中的Application方法执行时去回调相应Host Application的方法;随后在组件化的过程中逐渐的移出来这些业务和组件。这样的改动成本最小又满足了当下的需要

3.3 资源冲突

在拆分出来多个Module或者新建Module进行开发,新建资源的时候可能会有命名的冲突,对Gradle熟悉的同学可能会表示使用resourcePrefix来进行限定,但是坦白说效果一般,倒是不如在编码规范中加上一条以相应Module的标示作为命名的前缀

3.4 ButterKnife的使用

ButterKnife——相信很多同学都用过,这是一个注解框架,一般在绑定View的时候使用,减少了很多无意义的代码。在正常开发中我们用起来也是6的飞起!然而当ButterKnife跑在Library工程中的时候各种Build失败就出现了:原因在于Android Library中的R文件字段并不是常量,Module在Debug模式下是Application工程可以开心玩耍,等真正集成的时候切换回Release模式就呵呵哒了

在ButterKnife8.0之后也支持了在Library中使用,解决方式就是同时生成了一个R2,这个就是常量,因而可以在Library工程中使用。

推荐使用Android ButterKnife Plugin Plus插件,方便的一键生成然后将R更改为R2;或者自己仿照去写一个AS插件,直接生成R2

备注:同时注意R2只能使用在注解中,因而点击事件要写成这样:

    @OnClick(R2.id.tv_back_selerole)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iew) {
        if (view.getId() == R.id.tv_back_selerole) {
            dealBack();
        }
    }

3.5 避免过大的基础库

这个问题的引出是在组件化相对成熟的阶段,已经初步完成了我们的预期目标,但是细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Library库越来越大,其实单独的一个Module并不会需要那么多的组件,但是单独Module运行的时候还是被引用上了,也会拖慢单独Module的执行速度

于是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名词:去中心化。将基础库进行细粒度的拆分,将开发中一定会用到的例如网络请求、EventBus、公共类等放在了Library中,而将别的不常用三方组件如地图等移出去,只供需要的Module去依赖,而普通的Module则只依赖常用的Library。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Library逐渐变得膨胀,也给各Module只去依赖自己需要的特定Library能力

4、组件化成效

历经千辛万苦我们对项目做了组件化实践,那究竟收获了哪些好处呢?

  • 代码结构层次清晰明了;
  • 组件间界限清晰、有明确边界,低耦合;
  • 开发过程体验好,快速编译;
  • 版本周期内没有动到的组件快速回归;
  • 方便A/BTest;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4-1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双十二技术哥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组件内的架构设计
  • 2、调试方式
  • 3、工程化经验
    • 3.1 Application
      • 3.2 Application与Tinker的兼容
        • 3.3 资源冲突
          • 3.4 ButterKnife的使用
            • 3.5 避免过大的基础库
            • 4、组件化成效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