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我重新认识了“观点”

我重新认识了“观点”

作者头像
用户2559057
发布2018-08-27 16:02:48
4440
发布2018-08-27 16:02:48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产品成长日志产品成长日志

听了罗辑思维3月17日的音频--保守主义悖论,让我对“观点”这个词产生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一下。

对于“观点”的思考

听罗胖的音频,感觉很精彩,但是仔细读了几遍文稿,却没有理清行文逻辑,文稿分了四个部分,(1)从辜鸿铭(保守主义)的故事引出了立场和偏好区别,(2)用陈独秀、胡适和辜鸿铭引出了观点和观念的不同,(3)通过孔子的愿景和行动的矛盾性,提出了保守主义的矛盾(4)最后提到保守主义有警钟的作用,文中对观点,观念,偏好,立场的阐述让我眼前一亮,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按照李笑来老师的思路,先了解概念,百度百科的解释。 观点是观察实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 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

用罗胖在音频中的例子,陈独秀和胡适都认为白话文运动有益,观点是一致的,而陈独秀认为白话文运动的正确性不可质疑,我说的全对,都该听我的,而同样主张白话文运动的胡适则认为,我觉得这个对,但是可以讨论,你未必需要一定支持我的观点。

我们与人交流时或做选择时,会遇到两种情况,观点一致和观点不一致,当观点不一致时我们有理由思考一下自己的观念是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观点的相同与否和观念的相同与否画出四象限图,如下图所示,我们会发现陈独秀和胡适对于白话文运动处在观点相同,观念不同象限。而辜鸿铭和胡适处在观点不同,观念相同象限。当遇到争论时,我们将观点和观念放入到这个小模型中,可能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与人交流时,人们普遍都会有预设的立场,如果不仔细感知可能不会注意,这些预设与我们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有很大关系。举个栗子,当我们讨论100万应该怎么花时:

王思聪:这点小钱不值一提,买两个包而已;

月收入1万的小白领:这笔钱金额太大了,一定要慎重投资或消费;

风险投资人:可以做一次天使轮投资。

这个例子中,小白领脑中是不存在的天使投资和买一个几十万包的选项的。对于如何花掉这100万,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而对于彼此花费方式的态度不同,则很容看出观念的不同,我们先来看看立场和偏好的定义。

立场就是,我不仅站在这里,而且我反对一切不站在这里的人。 偏好就是,我喜欢这个,但是我也不反对你喜欢那个。

还用100万花费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我是小白领,我听说了王思聪花了100万买包,因为与我的观点不一致,所以就认为他是在随意挥霍,浪费金钱,他应该更合理的管理自己的财富,那么我就选择了立场,而如果我感觉这是他的消费理念,没有什么不好,那么我就选择了偏好。

思考题

如何用立场和偏好补全上面的观点-观念四象限图呢?大家可以主动画一下,明天把我思考的结果分享给大家。补充完成后我们会很直观的看到在什么情况下会容易发生争吵了。

延伸思考

1、《好好学习》-人的习惯性防卫P30。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惯性防卫。场景一,当我与A同学约了下午15:00见面开会时,如果对方迟到了,我就会感觉这个人不靠谱,对方越解释,就会感觉对方在找借口;相反,如果是我自己迟到了,我解释的时候就会心安理得。当立场不同时,很容易出现面对同一个事物而产生对立观点,需要警惕。

场景二,当别人指责我做的这个项目做得太烂了,我很容易认为是对方挑衅,直接回嘴说“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然后再去搜肠刮肚的证明对方的项目有多烂,最可怕的是我们会合理化自己的证明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将他人对于我的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了对我这个人的质疑和挑衅,进而激发了习惯性防卫。下图非常清晰的描绘出了我这个人和我的观点/行为的不同。

乔布斯生前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看过乔布斯自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不近人情的疯子,他会羞辱设计师的劳动成果,但是优秀的设计师会理解为老板只是对这次的设计不满意而已。

启示:面对不同观点和质疑时,别着急防卫,先想一下自己的观点/行为是否有待优化,因为别人对于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时,正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2、《关键对话》--沟通模型P109

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

《关键对话》中,描述了人们沟通时普遍的行为模式,其中从主观臆断到形成感受,对于我们展开行为影响特别大,往往是我们的主观臆断有误,导致我们形成感受时表现为自己正在受到挑战,进而将交流转化为争论,最终拖入争吵。当我们感觉自己受到挑战和质疑时,因为原始的本能,我们的血液会像四肢流动,用于战斗或逃跑,而大脑会出现缺血导致的思考停滞,所以在遇到观点不一致时,我们是否可以先深吸一口气,回到正念的状态,或是用上帝视角看一下,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先不做主观臆断,先理清楚对方表达的观点,有的时候可能表述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甚至有的时候争的面红耳赤后发现观点是一致的,只是表述角度不同而已,即使最终发现观点真的是对立的,也可以选择相信对方的观点是对方的偏好,我没有理由强制其改变观点。

启示:当观点不一致时,深吸一口气,先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让情绪掌控你的大脑,应该从观点出发,思考对方是在针对我的观点/行为,还是针对我本人,理清楚后再展开行为。

3、当观点一致时的警惕

如果发现身边人的观点都和我们一致时,我们需要警惕提起来,《时间的朋友》2016跨年演讲中提到,世界因为互联网在加速碎片化,因为朋友圈可以屏蔽,微博可以拉黑,今日头条会根据个人喜好推荐你想看到的内容,这些互联网产品都会帮助我们找到和我们观点类似的人,只给我们看那些我们想看到的世界,帮助我们进入一种社交环境的舒适圈。当不同观点出现时,群起而攻之,观点鲜明还能拿到不少赞。我们是否有必要冷静一下,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否让我们忽略了看问题的更多角度。

真实生活中,当身边的人都和我们的观点类似或一致时,我们也有必要警惕,是否自己的社交关系过于单一,如果社交关系只有同事或同学,因为经历类似,收入类似,专业类似,行业类似,因为过于类似,可能让我们忽略了一些外部的变化。举个栗子,第一次阅读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时深深的感慨,生逢如此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时代,我竟然一点没感觉到,就是因为生活和校园圈子太窄,没有一个吃过见过的朋友帮我打开思路。还记得万维钢老师说过,越是有钱的人社交的广度越大,越是贫困的人,社交越固化,局限与几个朋友,《好好学习》中也提到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工作的是一些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因为强关系与我们占有的资源类似,往往无法提供一些超出预期的机会。

启示:当周围的人和我们观点一致时,警惕自己的社交圈子是否太窄。当网络上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看到的观点,提醒自己是否被碎片化到某个舒适圈中,是否有必要搜索一些不同类型或视角的信息,逛逛知乎是不错的选择。

4、观点对立时的选择

我们阐述观点和对方对立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个人思考,仅供参考。这个问题因为时间关系,可以分两个场景。场景一,我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发现对方和我们的观点不一致。场景二,对方向我们叙述了她/他的观点,但是与我们的观点不一样。

场景一,因为先说了自己的观点,比较被动。如果对方沉默,鼓励对方说出他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当对方开始诉说自己的观点,仔细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思考过程,不做主观臆断,思考对方的思路是否自己以前没有考虑到,并判断对方在阐述观点时是说立场还是表达偏好,如果对方说立场,则可以考虑《关键对话》中的沟通技巧,后续后单独分享这本书的沟通技巧。如果对方在阐述偏好,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倾听内容,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分享看待某个问题的视角。就如同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虔诚的基督教徒相遇了,他们会真诚的希望彼此保有自己的信仰。

场景二,因为先听到了对方的阐述,所以相对主动,可以选择微笑赞同,也可以试探性的将自己观点简述出来,然后判断对方是 在这个论题上是可以沟通偏好,还是要求你必须加入她的阵营,后续方案同场景一。讨论到一些敏感话题一定要注意,当聊到爱国,转基因,营养学,中医,保健品时一定要慎重,最好选择微笑沉默,否则很容易讨论半天进入莫名的争吵。

思考小结

1、与周围观点相同或类似时,需要警惕是否身处社交舒适圈中,人际关系过于固化;

2、与周围观点不同或对立时,选择偏好可能更有利于成长,毕竟时代加速变革,一切都是不确定和不连续的,多一些包容,会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

以上是自己对于“观点”这个概念不成熟的思考,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或视角可以留言交流,愿我们的认知不断升级~

感谢大家阅读,相信时间的力量,在路上,践行中,我们都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3-2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言之有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听了罗辑思维3月17日的音频--保守主义悖论,让我对“观点”这个词产生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一下。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