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从均值管理到差异管理

从均值管理到差异管理

作者头像
用户1756920
发布2018-09-20 17:27:55
9560
发布2018-09-20 17:27:55
举报

Froc推荐理由:我第一次认识到数据的力量,是在许乃威先生的呼叫中心管理管理培训里。许老师通过方差分析,就能发现很多运营问题,这对我影响深远。后期,我在做绩效管理、运营分析等,都应用到了差异管理的思想。差异管理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离散系数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本文我一直收藏着,今天推荐给大家,希望对提升大家的管理和分析有帮助。


呼叫中心一路走来,就算以美国或欧洲的角度来看,都只有30年不到的历史,是一个很短的历程,大部分的管理理论都很不成熟,借镜于其它产业的管理理论,却发现这些理论不完全适用于呼叫中心。

其中一个最严重的管理难题就是,其它产业高度仰赖的平均值管理,到呼叫中心突然发现不灵光了。

平均值管理有什么问题?

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1990年,我在美国待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当时看到美国加州有一个郡的郡长发布了一个新闻稿,说他们郡的人均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大幅提升了不少,新闻稿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表现这个郡长所做的功绩。

人均收入提高,是不是一个很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人均收入提高,听起来这个郡的居民收入提高了,大家应该都过得更好了。

但当地报纸显然不买帐,写了篇文章去讥讽郡长,说郡长大人,本郡人均收入提高,是因为有一个人搬进了本郡啊,这个人就是比尔盖兹先生。

比尔盖兹先生搬到了这个郡,人均收入当然会大幅提升,可能还提升了几十倍不止,但这个郡的其它居民的收入有提升吗?这个郡的人均收入提升,跟其它居民有关系吗?

我最近上课,常常会讲一个脑筋急转弯,有一个城市(叫做城市甲吧)人均收入是一万,城市乙的人均收入是8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仅仅靠着把城市甲的一群人搬到城市乙,然后两个城市的人均收入同时都会增加?

这答案很简单,就是把收入在一万到8千的居民,从城市甲搬到城市乙,两个城市的人均收入都会同时提高。

是的,只要把收入在一万到8千的居民,从城市甲搬到城市乙,两个城市的人均收入都会同时提高,因为城市甲的人均收入是一万,而这些收入在一万到8千的居民,因为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所以如果搬走,人均收入自然就会提高。而城市乙的人均收入是8千,这些居民的收入高于城市乙的人均收入,这些人搬进来,城市乙的人均收入自然就会上升。

仅仅靠着把这些居民从城市甲搬到城市乙,这两个城市的人均收入都会同步提高,但请问,这两个城市有做了任何的努力吗?还是说这两个城市都只是在玩数字游戏而已?

我再举一个更令人困惑的例子来说明平均值这个数字的矛盾性。

大家觉得有没有可能两个座席员,过去8、9、10三个月的质检平均分数,座席员甲是高于座席员乙的,而11月这个月的质检平均分数,座席员甲还是高于座席员乙的,但是如果把这四个月的分数放在一起重新统计,突然座席员乙的平均分数却高于座席员甲?

应该不可能吧,8、9、10三个月座席员甲的平均分数都高于乙,11月甲还是高于乙,怎么可能把四个月的分数放在一起平均,乙却高于甲呢?

万一有这种可能,那我们过去在计算质检平均分数的时后,不是全乱了套了吗?

甲的平均分数一直都高于乙,怎么可能把分数放在一起统计,却出现了大逆转呢?

如果这有可能,那到底是甲比较好,还是乙呢?

还是我们根本无法辨认谁比较好呢?

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说明这真的是有可能的(见表一):

上面这张表,把甲和乙两位座席员过去8、9、10三个月的质检分数列了出来,大家可以看到,座席员甲被抽听了40通,其中合格数是36通,显然合格率是90,而座席员乙被抽听了100通,合格数是86,合格率是86。

过去8、9、10三个月的质检合格率,座席员甲显然是高于座席员乙的。

到了11月,座席员甲被抽听了20通,合格数是13通,合格率是65,而座席员乙被抽听了8通,合格数是5通,合格率是63,11月的的质检合格率,座席员甲显然又是高于座席员乙的。

但如果我们把这四个月的成绩放在一起统计,我们会看到一个令人非常困惑的情况:四个月的累计,座席员甲被抽听了60通,合格数是49,合格率是82,而座席员乙被抽听了108通,合格数是91,合格率却是84!

座席员乙的合格率突然高于座席员甲!

你没有听错,而我没有讲错,大家仔细的详细看看上面这表格的计算,是的,我没有算错,分开来看,座席员甲都领先座席员乙,但放在一起统计,座席员甲却输给了座席员乙!

平均值的计算,是要非常小心的,当你抽听的通数不一样,而两次的平均值差异又过大(甲原来合格率是90,11月掉到了65),这时平均值就可能会出现上面这种可笑的情况。

我常常拿下面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在呼叫中心平均值的计算,是拿来罚钱,而不是拿来管理的。管理是需要不断地问为什么,而平均值看不到个体差异,问不出为什么这三个字。

先看第一张图(见图一):

这是两个呼叫中心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晚上6点,每隔半个小时的服务水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蓝色这条线,它服务水平在91到48这中间震荡,平均服务水平是73左右,粉红色这条线,虽然平均服务水平也是在73左右,但震荡幅度却小了很多,服务水平只在81到68这中间震荡。

图一

要请问的是,大家觉得哪一个呼叫中心的管理比较好?

你会觉得这两个呼叫中心的管理一样好吗?

我们来看看另外一张图,这是从通话利用率来看(就是座席员一天的通话时长除以该座席员一天的签入时长)(见图二):

图二

这是两个座席员每天的通话利用率,横轴是这个月从月初到月末,纵轴是通话利用率,蓝色这位的平均通话利用率在70左右,粉红色这位的平均通话利用率也是在70左右,但上下震荡的很厉害,月初表现的很好,但从月中开始,通话利用率就一直明显的下降。

如果是从平均数来看,这两个座席员的通话利用率平均都是70,都是一样。但两个人的表现真的是一样吗?

呼叫中心过去主要的管理手段,我们称为平均法,利用平均表现来进行考核。

例如某座席员这个月的通话利用率是否有达标,就是看这个月里面,每一天的通话时长进行加总,然后除以这个月这个座席员的签入总时长。

平均法的最大问题,就是只能看到平均,而看不到差异。

通话利用率这张图是某个呼叫中心真实的故事,它的座席员每个月有固定的接听总通数这个指标必须达成,在月初时,座席员就拼命接电话,到了月末,接听通数的指标达成了,大家就开始拼命的小休,通话利用率就大幅的下降,造成通话利用率是月初高,月末低的情况。

这是你要的绩效管理效果吗?

如果你只看平均数,你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吗?

追求差异的缩小,是最小方差管理法最重要的精神,而最小方差管理法用来测量差异最重要的测量工具就是:

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如何使用标准差和离散系数,我在前几期的文章中写得相当详细,现在大约再说明一次。

标准差计算方法很简单,在EXCEL里面,只要利用“STDEV”函数,选中你要计算标准差的数列,如下图,我们要计算7月1号到30号平均处理时长的标准差,7月1号到30号平均处理时长的数据,就是B2到B31这数列,只要选中这数列,按“确定”,就会得出标准差(见图三)。

图三

如我们之前几篇关于最小方差管理法的文章所说,平均数看不到个体差异,只知道7月1号到30号的平均处理时长是99.5秒,但这数字对管理者而言,其实是没有办法用来做管理的,因为管理者要做的是找出差异,管理差异,而标准差才是可以提供个体差异这重要信息的工具。

但每一次计算平均值,因为采用的天数可能不一样,或是采用了不同的班组来检查,平均值都可能会不一样的,这时如果只是用标准差来做互相之间的比较,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情况,所以将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得出一个系数,就称为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是一个最重要的控制指标,最小方差管理法大量使用离散系数来测量某一个KPI指标是否已经达标。

最小方差管理法把离散系数分成四个等级:

稳定 0.1

控制 < 0.16

失控 > 0.16

严重失控 > 0.8

有了这四个等级,呼叫中心的差异管理,有了明确的界定,只要你把某个KPI指标的离散系数计算出来,你就知道自己目前的差异状况是在稳定,还是控制,或是失控中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质量管理之父戴明是一位改造了日本的质量大师,他却是一位美国人,本来在1950年到1960年,日本制就等于是劣质货、黑心货的代名词,日本以廉价但质量差的产品大量倾销美国,让美国人非常鄙视,但到了1980年,美国最大的电视台NBC制作了一套震撼美国人的节目,节目名称就是『为何日本能,而美国不能!』,因为到了1980年代,美国人赫然发现日本制产品的质量,远远超过了美国货,全世界都开始买日本车,买日本家电,质量尽然超过了一直在帝国大梦中的美国,而改造了日本的这位大师,就是戴明。

可惜国内目前很少戴明的书,戴明对我的影响非常的大,他的理论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

管理企业,首先要让关键指标进入控制状态,不然所有的管理手段都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必须首先测量关键指标是否在控制状态,如果不是,首先要让事情进入控制状态,不然就算你采取再多的改善措施,都是这里失火,这里救火,那里失火,那里救火,为何这里那里会到处失火,却没有找出问题的源头,只是在事情的最末端进行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而已。

最小方差管理法认为差异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进行关键指标的离散系数测量,测量关键指标目前的控制情况。

如果指标是在失控状态(离散系数大于0.16),最小方差管理法藉用两个关键图来找出差异的来源,这两张图一个是常态图,另外一个是控制图。

常态图的画法可以参考我前面一篇文章『Excel2007对呼叫中心管理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当中,有详细介绍怎么用Excel来画常态图(见图四)。

图四是某呼叫中心平均处理时长的常态图,我们希望常态图是一个高峰,这代表只有一股力量在里面,如果出现了两个以上的高峰,就代表有两股以上的力量在里面,差异被这两股以上的力量给拉开了。

同样从图四中,我们看到大部分人的平均处理时长是5分钟左右,但在8分钟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甚至在10分钟这里,出现了第三个小小高峰。

常态图可以帮助我们在指标失控时,看到这指标有几股力量在里面,针对第二和第三个高峰应该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来改善情况。

换句话说,看常态图的重点,就是看有几个高峰,我们希望看到的理想情况是一个高峰,但只要指标是失控的,通常一定会看到两个以上的高峰。

常态图也轻易可以看出长尾来,长尾理论最近在互联网变成一个影响很大的理论,就是由网民共同创造的网站(例如小区网站)虽然网民力量小,但却是真正互联网将来的主流方向。

但在差异管理中,长尾却是你最不想看到的,在图四中,右边显然出现了一条长尾。

图四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07年12月刊,作者为客户世界研究院顾问专家,中国台湾客服中心发展协会TCCDA监事。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8-1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数据的力量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