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Web 2.0 已死,Web 3.0 当立!这一次竟是金融行业被淘汰?

Web 2.0 已死,Web 3.0 当立!这一次竟是金融行业被淘汰?

作者头像
区块链大本营
发布2018-11-08 17:33:29
6550
发布2018-11-08 17:33:2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区块链大本营区块链大本营

2018 年,随着“通俄门”和“剑桥分析”等涉嫌干预美国大选的事件持续发酵,社交巨头 Facebook 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2 月,美国特别检察官米勒对俄罗斯互联网研究机构 IRA 及其13名雇员提起诉讼,指责他们通过 470 个 Facebook 帐号来发布不利于希拉里的 3000 条广告与 20 万条不实信息,企图干涉美国总统大选。而 Facebook 早在 2017 年 10 月就已承认,俄罗斯特工已经发布了大约 8 万条信息,触及 1.26 亿美国人。

3 月,“剑桥分析”事件曝光,8700 万 Facebook 用户的个人数据于 2015 年被“剑桥分析”公司不当获取,并被研究用于有目的地甄别选民。2016 年,该公司服务于川普团队,以帮助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选民策略,并使川普最终赢得这一届大选。

对此,马克·扎克伯格不得不去面对愤怒的政治家和立法机构的问询与质疑。4 月,扎克伯格先后出席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和商业委员会的听证会。所幸,议员们并没有完全理解算法和用户数据,特别是它们在真实世界中的逻辑,长达数小时的唇枪舌剑未能切中要害,小扎全身而退。

5 月,欧盟听证会,小扎没有再给熟悉黑客圈的欧盟议员们机会,避重就轻,仅用 7 分钟便回答完质询。当然,欧洲的政策制定者们并没有打算宽恕,25 日,史上最严的用户保护法案 GDPR 正式生效。生效第一天,欧盟监管机构便接受了一项针对 Facebook 的 39 亿欧元诉讼,该诉讼指控 Facebook 强迫用户同意共享个人数据。

7 月底,Facebook 发布 Q2 财报后,股价跌幅超过 20%,市值缩水 1000 多亿美元。

从 8 月开始,包括 COO 桑德伯格在内的众多 Facebook 高管频繁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回应数据安全相关的质询。

9 月底,Facebook 又曝出新的安全问题,5000 万用户的登录访问权限被盗,另有 4000 万账户受到影响。爱尔兰根据 GDPR 法案对此展开调查,Facebook 或将第一个被该法案祭旗。

相信这一次,Facebook 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它绝不是第一个被政策监管所困扰的公司。1998 年 5 月,如日中天的微软被美国司法部以反垄断法起诉,并被威胁拆分。整个诉讼过程耗时 3 年半,双方从互联网泡沫开始形成的阶段一直打到泡沫彻底破裂,直至 2001 年 11 月才达成和解。

微软和 Wintel 联盟是整个 PC 时代的标志,这场世纪大战基本宣告了一个技术时代的结束。之后的时代,属于“互联网即平台”的一众 Web 2.0 公司,而 Facebook 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那么,欧美立法与监管机构对于 Facebook 这次大规模调查,是否同样意味着整个 Web 2.0 时代的终结呢?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Web 2.0,顾名思义,是对 Web 1.0 的一次大幅度修正。期初,它只是互联网泡沫后的初创公司用以跟上一代“.com 公司”(一如当前的“空气币”项目)做切割的描述。表面上,Web 2.0 的定义是动态网页、用户参与、人与人的交互;实质上,是这些新公司意识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范式转变:互联网即平台,用户数据即价值,吸引到大量用户的互联网服务最终成为真正的赢家。

用户和数据是 Web 2.0 企业的护城河。跟工业革命时代的农场主一样,互联网巨头们把用户们赶出万维网初期的田园生活,然后像羊群一样圈养在网络牧场上,用户的个人数据就像羊毛一样被薅了一层又一层。一整代最聪明的头脑成天琢磨的都是如何让用户们点击假新闻与垃圾广告,原本开放的互联网被瓜分成几个大的信息孤岛,在算法围成的过滤气泡中,用户们除了听到自己头脑中翻来覆去的呢喃,唯一的价值就只剩下被算法榨取到网络巨头口袋中的真金白银了。

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 认为,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演变成一个加剧人类不公与社会分裂的工具,它已经被实力雄厚的列强所支配,并服务于他们自身的私利。他认为我们再也不能任由互联网的现状继续糟糕下去了,一场积极而坚决的变革必须要出现,而他必须挺身而出,把用户们被剥夺的权力和能力还给他们他们——重新主宰自己的个人信息。

为此,Tim Berners-Lee 特地从 MIT 休假,同减少他在 W3C 的日常工作,以专注于打造去中心化项目 Solid。该项目的目标正是要重塑个人数据的使用范式,从而在根本上推翻当前互联网的不公正秩序。他这样介绍 Solid:

数据属于你,并且由你来选择可以访问它的应用程序

在 Solid 平台上,你所拍的照片、所写的评论、已有的联系人、已安排好的日程、已追踪的健康数据……这些数据被称为 POD(Personal Online Data)。POD 文件放在哪里完全由你说了算,可以放在家里、放在单位,或是放在任意你所信任的 Solid POD 在线供应商那里。

你可以把自己 Solid POD 部分内容的读写权限授权给其他人或应用程序,用完即走。而你无论何时使用应用程序或服务,均无需再提交任何个人信息,它们只需读取你 POD 的授权信息即可,你的数据始终和你在一起。

在保护隐私的同时,这种方式对开发者也更加友好:他们只需关注于更酷更好用的应用,无需再为用户和数据发愁。

POD 是完全属于你个人的数据存储空间

你可以将任何数据存储在你自己的 Solid POD 内,随时随地获取。当其他人访问你所授权的 POD 内容时,他们可以评论或标注你所分享的照片和信息。这些人或应用所能访问的内容由你来决定。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拥有任意数目的 Solid POD。

Solid POD 就是身份认证

证明你的数据所有权,你总是需要一种方式来认证自己。“使用你的 Solid POD 登陆”,你无需再依赖任何第三方账户,你的数据就是你自己的身份。

作为开源项目,Solid 平台的发展和普及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投入。为此,Tim Berners-Lee 已于 9 个月前成立了一家名为 Inrupt 的公司,其使命是为基于 Solid 的下一代网络提供商业资源,并构建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Tim Berners-Lee 的万维网是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石。但万维网之初,他所考虑的只是 Web 技术(URI、HTML 与 HTTP)的实现;实现之后,他把整套技术拱手赠予全人类……由此诞生了网景和雅虎,也让 Amazon、Google、Facebook 变成了现实,但商业在万维网上的技术实现属于后来的补丁。当这群 Web 2.0 的怪兽发展到像 PC 时代的微软一样滥用手中的支配地位、彼此杀伐甚至到反噬万维网和现实社会的时候,Web 2.0 确实已经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

Tim Berners-Lee 现在的 Solid 项目,可能是下一代网络的一块重要拼图。相对于 Web 2.0 的用户和数据,去中心化的个人数据是一次范式上的转换,它不再依赖一个中心化的平台,而是用完即走,把用户的注意力还给他们自身。

下一代网络的另一块拼图,可能是十年前中本聪所写下的“去中心化货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区块链技术和 Web 3——一套用于去中心化应用的技术栈:

通过去中心化的个人数据,来使用去中心化的网络应用,同时支付的也是去中心化的货币,以去中心化为标志的下一代网络拼图似乎已经凑齐了。

毕竟,从 Web 2.0 到 Web 3.0 的应用场景变迁,人们已经考虑好了:

Web 3.0 取代 Web 2.0 的具体应用,人们也已经考虑好了:

可是,为什么 Web 从 2.0 大规模迁移到 3.0 变革还是没有发生呢?是不是我们还缺失了一块拼图,它会在哪里呢?

其实,针对技术创新,《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阐述过一条“高利润守恒定律”:

“当模块化和平价化使得价值链上某一环节的高利润消失时,与之相邻的环节往往会出现高利润的专有产品。”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 Web 技术确实需要进化到 3.0 阶段的话,它所能取代的高利润环节又在哪里呢?Tim O’Reilly 在其新书《创新地图》中对此有过一些分析,他这样写道:

“金融行业只雇用了 4% 的美国人,却占据了所有公司利润的 25% 以上(低于 2007 年将近 40% 的峰值比例)。出生于 1980 年的美国人,比出生于 1940 年的父母这一辈人,过上富裕生活的机会更小。1% 的人口如今拥有将近一半的全球财富,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几乎所有的收入涨幅都归属于这 1% 中的前十分之一所有。”

《制造者与攫取者》一书对此评论说:

“金融体系已经不再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只为它自己服务,这正是经济增长长期放缓的最主要原因,但没人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人深入研究过。”

这么看来,Web 3.0 果真当立的话,支撑这一新技术的高利润来源,极有可能是目前的金融行业。

问题在于,果真会如此吗?

注:小编最近读《未来地图》有感,不合理之处,欢迎拍砖。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10-2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区块链大本营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Cloud Object Storage,COS)是由腾讯云推出的无目录层次结构、无数据格式限制,可容纳海量数据且支持 HTTP/HTTPS 协议访问的分布式存储服务。腾讯云 COS 的存储桶空间无容量上限,无需分区管理,适用于 CDN 数据分发、数据万象处理或大数据计算与分析的数据湖等多种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