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游戏分析法(一):起因和第一层次

游戏分析法(一):起因和第一层次

作者头像
韩伟
发布2019-05-13 19:27:23
1.1K0
发布2019-05-13 19:27:23
举报

1. 为什么需要游戏分析法

1.1. 摆脱山寨,学习精髓

有人说中国游戏开发山寨横行,换皮之作遍地都是。作为游戏开发者,有一边骂一边做的,也有埋头做的,但是如果问谁完全没一点“山寨”过,恐怕都不敢拍胸口应承。中国游戏的开发历史,对比日本和美国来说,确实还是比较短的,由于盗版的问题,在出现网游之前,国内的游戏几乎都是亏本经营的状态,从业人员也很少。而在最近10年,国内游戏市场如同核裂变一般的急速扩大,导致游戏开发的人才和知识显得极度缺乏,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如何摆脱低水平山寨,真正掌握“核心知识”,成为了游戏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的游戏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离那种“把游戏做出来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很远了。游戏开发,已经如同电影制作一样,显现出相同的高风险性。一款游戏的开发和运营,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人才,而最后是否在市场上成功,又很难确保,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制作”游戏折戟沉沙。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有一种手段,来从那些优秀的游戏中吸取经验,总结知识。否则,一味的照猫画虎,或者自己随意创新碰运气,都一定会付出很大代价的。

有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分析那些经典游戏的时候,会不自然的觉得,人家的游戏是大制作,投入的成本高,所以做的很好。或者说人家的游戏一个系列做了很多年,有大量的积累经验和数据,所以可以做的很优秀。实际上,如果我们能仔细的分析,这些游戏设计的关键因数,是有可能只是通过游戏产品本身研究出来的。这样在我们自己设计游戏的时候,就能拥有很多有用的素材和想法,并且这些都是经过产品表现,能评估效果的。这比完全自己拍脑袋要稳妥的多。

因此,掌握研究现有游戏的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1.2. 统一讨论术语

个人认为,策划小组是整个游戏开发团队中最爱开会的一群人。有很多游戏的设计决定是在沟通交流中产生。但是,这种沟通交流的过程,也常常会出现很多沟通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拍桌子瞪眼睛,其实最后发现双方讲的是不同的问题;还有就是,大家都在长篇大论、无限发散,所谓的头脑风暴最后变成了吹牛大会;另外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个人作报告似的讲述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听的云里雾里,根本无法讨论。这些沟通的问题,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策划作为一个新兴的行当,缺乏很多行业独有的术语。这会造成很多概念在表述和理解上的问题,从而最后造成了沟通效率低下。最可怕的是有时候这种低效沟通,直接演变成错误的决策,直到产品开发出来之后才被发现——这意味着大规模的修改,很多团队承受不了反复重做的成本压力,就此放弃了项目。

术语本身在沟通中非常重要,同样在团队的技能培训上也很重要。很多经验较浅者,其实是需要一些明确的概念,来学习前人的经验的。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稳定的术语系统,他们得到的知识是以各种不同表达方法所呈现,自然学习的效率是很差的。

那么,游戏策划的术语应该如何产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对现有游戏的研究和学习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有一套完整、稳定的游戏分析方法,自然对于各种各样的游戏要素,就能做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的结果,一定是以一套概念所描述的,这样就对千变万化的游戏内容,自然的形成一种固定概念的表述。这些表述天然的就可以成为互相沟通的术语。一旦我们有了这样一套描述工具,我们就能更好的进行设计沟通和知识传播。

1.3. 改进开发流程

我们常常会听说以下一些关于游戏开发的事情:某某项目做了2年,现在又全部推翻重做了;一个游戏的美术风格不改上三次,你都不好意思说是在游戏;新手引导系统,是个从游戏开发开始一直到停止运营,都不停修改的系统……这些耳熟能详的事情,展现了一副游戏开发的苦逼状态:项目总是在不停的修改,所有人都在无止境的加班,没有人知道什么东西是固定的,因为明天总会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导致项目需求又再一次变化。

导致游戏项目多变的原因有很多个,但是有一个一定是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游戏设计的需求不够稳定。因为游戏如同所有的软件产品一样,都是一个诞生于大脑的虚拟产品,在产品做出来之前,能准确“预估”其效果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于是软件就如同是一个思想的试验场一样,一遍一遍的被重做,以便开发团队能准确的抓住需求。

虽然软件项目有这种特性,导致需求变更几乎不可能被杜绝。但是,如果我们能有层次的去确定需求,是可以大大降低需求变更的程度的。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些基本的需求,然后快速做验证,一旦确定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发一些更细节的需求,这样逐步的完善整个产品,而不是做到一半发现方向性错误,需要推倒重来。

然而,要能做到这种逐步演进的开发过程,首要的前提是,我们对于需求(游戏设计)本身,是能做到分层结构,逐步细化的。从而,我们就需要一套结构化的游戏需求系统,来指导我们完成这个工作。如果有了结构化的需求模型,我们就不必事无巨细的把整个产品一次设计完成,而是可以在开发的不同阶段,抓住开发的重点,减少从最根本上重新开发的几率。而这种结构化的需求系统,正是一种分析游戏的方法,可以通过对现有游戏的分析,反向得到的。

2. 游戏分析的5个层次

2.1. 概述

我们需要一套结构化的概念体系,来描述一个游戏。通过对游戏的表面特征,逐步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概念层次。其中上层层次是下层层次的实现和表现;下层层次是上层层次的原因和目标。

2.2. 直观层:表象资料

当我们接触一个游戏,最开始能接触到的内容,就包括了以下五个方面:

  • 美术风格

我们基本可以通过描述这五个方面的信息,来最基本的描述一个游戏。有很多游戏评测报告,都能很详细和准确的描述这些信息。

关于美术风格,国内的大多数游戏都可以分为两个风格:Q版和写实。Q版风格的产品在用户群体上更多的面向低龄,而写实的更多面向成熟玩家——这个定论似乎是很容易得到的。也有人说Q版的更容易吸引女性玩家。然而,如果认真的去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实际上Q版用户同时也会接受写实风格的游戏,而写实风格的粉丝却很少喜欢Q版的。究其原因,是因为Q版这种风格,作为一种更“新”的美术风格,较少的出现在非幼儿领域的漫画、影视、美术作品中。而日本却更常用的把Q版用于各种作品的美术风格上——以前很多日本商业公司的LOGO和广告形象都是Q版人物。所以那些接受信息较少的用户,会比较不习惯Q版这种看起来很低龄的美术风格。

  • 故事剧情

英雄救美,拯救世界,是游戏里面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故事剧情。先对敌方BOSS——大坏蛋做一翻渲染,然后赋予玩家的“使命感”,几乎是一套标准的剧情模式。很多时候剧情中的“危机含义”,成为的剧情的整体设定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故事设定中最核心的部分:危机从何而起,危险的力量来源是什么,玩家在危机中的初始境况。我们在分析游戏的剧情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掌握其传递“危机”的定义和解决危机的“力量”的定义。因为这两个部分的设定,将影响整个游戏在剧情上的张力。是否能通过剧情来吸引玩家继续下去,而不是单纯的打怪升级攒装备,这里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 操作方法

每个游戏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使用手柄、键盘、鼠标、触摸屏,甚至有用麦克风(《任天狗》)和摄像头的。我们会发现有些游戏操作起来很顺畅,而有些游戏则感觉很生涩。导致这种区别的原因,正式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研究的。这对于我们设计游戏的操作方法,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我们在玩游戏机和PC的移植性作品的时候,往往都会觉得操作有点困难,比如用游戏机玩《DUNE II》这款经典即时战略游戏,会发现操作很迟钝,因为用手柄去移动一个鼠标箭头是何其的困难:不是移动的太慢,就是点不中目标。而在PC上玩《洛克人》,也让人痛苦无比,因为就算只是短暂手指激烈的操作,都会让肌腱酸痛起来。还有,有一款手机网游,导致玩家手机键盘的“确定键”损坏而需要更换键盘;相反暴雪公司就很聪明,早就确立了用“右键”作为操作方法,减少了大量损坏的鼠标左键——同时也把常用的快捷键安排在键盘的左边区域里。

观察游戏的操作方法,除了要关注和硬件设备的关系,还要注意操作本身的构成。比如很多PC游戏都会混用键盘和鼠标,比如第一人称射击,但是一些RPG可以做到一只鼠标走天下。这和不同游戏的玩法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时间性有强烈要求的玩法,更多的游戏提供了快速的输入方法,缺点是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WOW》《战神》。而另外一些游戏,因为玩法的实时要求较低,则通过更多的UI界面和更少的操作模式,来降低玩家的学习成本,比如《仙剑奇侠传》、《最终幻想》系列。值得学习的是《DNF》,因为可以操控的动作很多,所以每个技能都可以用搓招来输入,也可以安排在有限的快捷键上。而现在iPhone上流行的多点触摸,衍生出大量“隐喻”式的操作模式,也是值得我们用作参考的,比如放大、缩小,两指滑动,三指滑动,抓取等等。

  • 游戏界面和系统

游戏界面,和各种游戏系统,一直是传统的游戏分析重点领域。很多人都会和关注游戏的界面设计,以及各种各样的“系统”——比如好友系统、开箱子系统、排行榜系统等待。然而,很多游戏的界面也是经常的变化的,有从简洁的变成繁复的,也有从繁复的变成简洁的。我们从各种各样的界面中,应该注意这些游戏对于玩家使用习惯的理解。经典的游戏界面是《DIABLO》的大红瓶和大蓝瓶——这体现了游戏需要玩家时刻关注自己的HP/MP值。而《WOW》的操作窗口虽然多,但永远都是在固定位置上的2个,不会出现好像WINDOWS那种层层叠叠的做法,这样可以降低玩家操作的复杂程度。日式传统游戏更多的用全屏切换的做法,用在非实时游戏玩法中,很便于表现那些复杂的关系和内容。

如果你更进一步分析游戏的界面,你会发现很多游戏的各种界面元素都是分层次的:告警层、窗口层、场景层;而告警层是最上层次,会覆盖所有其他界面,窗口层则覆盖部分地下的场景层。而所有的界面本身,也分为几种操作模式:自动出现自动消失、自动出现手动消失、手动出现手动消失。这两种界面设计要素,互相组合,就能形成非常多样化的游戏界面模式。同样,一些界面设计不良的游戏,正是没使用这些模式,而导致了奇怪的操作体验。利用正交分析来记录一个游戏的界面设计,是可以直接作为自己设计游戏的界面规则参考的。

之所以我们需要构造复杂的游戏界面,往往是因为我们需要太多“系统”,而这些“系统”,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需要某种对玩家的引导,比如各种活动图标;又或者是我们为了突出某些游戏内容,希望玩家集中注意力,比如常见的装备强化、锻造系统。我见过界面最复杂的网游是《星战前夜EVE》,几乎所有的游戏操作都是点界面。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界面应该是游戏的工具,而不应该让游戏成为了界面工具。玩家的操控感觉,是不应该被复杂的界面所剥夺的——我常见一些游戏,满屏幕都是闪光的图标和按钮,实际上大多数都被忽视掉了。真正显示游戏场景的部分,只有一小块,除了玩家自己以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别的东西。如果一个游戏,几乎完全都是靠界面来操作的,那么这个游戏可能只是一个提供软件操作感觉的游戏,虽然这样也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游戏,比如很多战略型游戏(如《三国志》)都是这样,但是,最怕的就是本身这种感觉并非游戏原来的设计,而是被很多不谨慎的决定堆砌成这样的。

  • 游戏关卡

最后说说游戏关卡。游戏的关卡很多时候显示为“剧情”,或者是“游戏内容”。我们在研究一款游戏的时候,常常很注意游戏的画面、操作、新手引导、各种界面和系统,但是却常常忽视了关卡。因为我们常常评测和研究一个游戏,都只是粗粗的玩几把就了事,真正认真的从头到尾打穿一个游戏的时候很少。一款游戏的游戏,其关卡设计往往就是其最优秀的部分。整个游戏的内容,正是通过关卡一步步的展开的:首先是设计精彩的入门(新手)关卡吸引玩家,然后是难度较低的关卡教育玩家,在适当时候设计一些有难度的关卡,提供成就感。而我们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感觉最难设计的也是关卡,既繁琐又复杂,所以,我们实在是应该好好记录别的游戏的关卡内容,用来做“山寨”的资料来源啊。

关卡除了用来考验玩家,同时也是一种用来表达游戏内容,显示游戏精彩设计的手段。比如《荣誉勋章》中就通过关卡设计重现了很多二战影视作品的经典剧本:《拯救大兵瑞恩》的抢滩、《兄弟连》的空降作战、《兵临城下》的狙击对抗等等。庸常的游戏通过NPC对话、过场动画来讲故事,精彩的游戏则让玩家在关卡中演故事。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4-26,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韩大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为什么需要游戏分析法
  • 1.1. 摆脱山寨,学习精髓
  • 1.2. 统一讨论术语
  • 1.3. 改进开发流程
  • 2. 游戏分析的5个层次
  • 2.1. 概述
  • 2.2. 直观层:表象资料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