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原本就是两码事,何来“第二存储”?

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原本就是两码事,何来“第二存储”?

作者头像
冬瓜哥
发布2019-06-10 17:23:31
1.5K0
发布2019-06-10 17:23:3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大话存储大话存储

重要通知:冬瓜哥新作《大话计算机》(从入门到出家,高中生,文科生,都能看懂),预计明年2月出版。在排版审校期间,冬瓜哥决定增加第12章,内容先不透露!出版日期无影响,很快写完。

看来外部存储领域真是没什么技术可创新的了。鄙人8年前规划的那套智能感知存储,在当时看来,如果能够推出,有可能会重新定义外置存储系统,让它不再是个傻盒子,它与应用是一体的,或许到如今都有可能发展出一套API,形成新的生态。只可惜,这世上并非所有事情都如意。但是我能够想象的一点是,存储系统这8年来,毫无新技术出炉,凡是出来的,都是在炒作概念,无一例外,至少到目前。

因为最近花在技术研究以及写作上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对存储领域新炒作出来的概念关注的比较少了。昨天有人和我提及了一个第二存储的概念,所以便翻来看看。看过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又一个无脑概念出来了。这就像当年有人说“共享文件系统”,有人说“集群文件系统”,有人说“并行文件系统”一样,其实,集群文件系统可以分为:共享式对称式并行文件系统、分布式非对称式并行文件系统。共享和分布、对称和非对称、并行和串行,可以两两组合成各种架构和产品。但是如果都给梳理清楚了,大家都没有故事可讲,浑水摸不了鱼,更骗不来热腾腾的钱。

而如今这个套路又在重演。在线存储、近线存储、离线存储、归档存储,这是一套概念体系;或者一线厂商、二线厂商、三线厂商;亦或是传统第一梯队存储厂商,新兴分布式存储厂商。这些概念看得太明白,让人一看就知道就懂了,但是偏偏有人不想让人看懂,看得懂怎么忽悠呢?于是只好再起个名字,第二存储。什么叫第二存储?我也不知道,谁定义的?不知道。但是谁炒作的一目了然。而且用于炒作的名词的逼格越来越低,什么Server SAN,第二存储之流,简直,毫无情怀和艺术气息,看来屌丝逆袭已经是一种泛化趋势了。记得之前还有人炒作过一个概念,好像叫做什么第三存储,甚至我都忘了,只记得炒作不到一周,就没动静了。这些背后炒作者简直让人无语,亦或是国内的媒体们随便从外网扒了个名词就来炒作?看来实在是没得可写了。

有人把备份一体机,超融合之类都划分为第二存储,我不明白这种划分的意义何在。存储就是存储,备份容灾就是备份容灾,一个是数据存储和在线访问,另一个数据管理领域的技术,这两项技术其实八竿子打不着,你存你的,我管我的。不知道为何要把备份容灾和存储混为一谈。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备份软件+服务器+本地盘=备份一体机

备份软件+存储软件+服务器+JBOD=备份一体机

备份软件+分布式存储软件+多台服务器=备份一体机

备份一体机只是把备份容灾管理系统与存储二合一了,但是如果把它完全归类为一种存储系统,那就有点不合适了。

其实,第二存储也好,第三存储也好,这些无外乎是一些文字游戏,在这些游戏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灾备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传统的灾备,大家都会和备份关联在一起,而备份又总是和存储连在一起,强调备份容量,备份效率。可以说灾备离不开存储,但它已经不再是存储的范畴,存储的意义更倾向于数据的安全性,及数据的可靠性放在第一位,依靠硬件的性能、数据的副本技术、以及N个9来实现数据的可靠性。

灾备更多的应该专注于数据的可用性,依靠数据的快速索引、数据一致性来保证数据的随时可拉起。随着业务进一步发展,对数据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存储,而是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测试、查询等多种数据调用,消除数据孤岛。在这样的行业及业务背景下,统一数据管理则成为一种生产性刚需。

引用IDC的数据,2018年全球的数据复制存储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了500亿美金,其中,45%-60%的总存储容量是专门用于存放复制数据的,这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开发的蓝海市场。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灾备企业开始强调备份数据的热处理,强调备端数据的可用性。以近几年势头比较猛的英方为例,区别于传统的数据备份,数据复制是英方这类灾备厂商所擅长的,字节级数据复制可以通过序列化数据传输技术,之前也介绍过,能够保证备端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实现数据灾备以及业务的高可用切换,以及数据库语言级复制技术,完成数据库双活或者多活场景下的实时复制,可以实现与不同数据库、不同存储、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快速兼容,实现用户整体数据管理的scale-out(横向扩展),以及云端的无缝和扩展。

近期,看到英方发布了i2UP统一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更为融合、更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用户数据与业务的全面管理。

其列出来的具体核心功能:

  • 各类数据安全保护,包括物理,虚拟和云计算环境的持续数据保护与恢复管理
  • 各类业务系统的高可用保护,快速切换和业务连续性管理
  • 数据库数据抽取,转化,变形,查询,实现结构化数据容灾双活管理
  • 异构数据库及大数据平台之间的快速数据同步、转换等管理
  • 操作系统级别物理、虚拟、云平台之间的迁移,容灾,高可用保护管理
  • 云端数据管理能力,统一管理本地与云端数据资源
  • 可视化的Web端管理界面,实现数据的全局可见与可控。
  • 通过将产品嵌入到服务目录和编排工具中,实现服务交付自动化和集成管理。

这样的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应该是大有作为的,提供了灾备领域的“超融合”服务。

前段时间刚好看到网上有篇关于某个行业的数据分类索引文章,明确表示数据分类,是建立统一、准确、完善的数据架构的基础,是实现集中化、专业化、标准化数据管理的基础。因此,统一数据管理已成为行业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从整个行业来看,数据管理将成为各个行业的基本配置。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 由于不同的场景对数据以及数据存储形式的要求不尽相同,传统的存储架构需要多个不同的数据仓库来满足分析、测试、查询等多个场景的数据调用,久而久之,这些无法实现共享的数据仓库都将有可能成为数据孤岛。 在线数据和近线数据之间必须有个桥梁地带,能否在两者之间相互导入导出数据,并提供多个恢复点和历史时刻点,从而为后端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近线数据支撑。

在备份容灾管理领域,之前也有新的概念被提出,比如CDM,Copy Data Management。其实人们利用快照、CDP来做数据挖掘和二次使用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这样的概念分类只是存储形态上的细分。现在所谓的第二存储也是一次经验的观察总结,只是现阶段的所涵盖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存储的范畴,未来应该是包括对数据的监控、灾备、迁移、同步、分发、共享,集成、治理、归档等多维度的统一管理,而不再受到存储的限制。

冬瓜哥新作《大话计算机》(从入门到出家,高中生,文科生,都能看懂),预计明年2月出版。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11-1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大话存储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Cloud Object Storage,COS)是由腾讯云推出的无目录层次结构、无数据格式限制,可容纳海量数据且支持 HTTP/HTTPS 协议访问的分布式存储服务。腾讯云 COS 的存储桶空间无容量上限,无需分区管理,适用于 CDN 数据分发、数据万象处理或大数据计算与分析的数据湖等多种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