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实战生成对抗网络[3]:DCGAN

实战生成对抗网络[3]:DCGAN

作者头像
云水木石
发布2019-07-01 14:50:48
5040
发布2019-07-01 14:50:48
举报

在上一篇文章《实战生成对抗网络[2]:生成手写数字》中,我们使用了简单的神经网络来生成手写数字,可以看出手写数字字形,但不够完美,生成的手写数字有些毛糙,边缘不够平滑。

生成对抗网络中,生成器和判别器是一对冤家。要提高生成器的水平,就要提高判别器的识别能力。在《一步步提高手写数字的识别率(3)》系列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如何提高手写数字的识别率,发现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方面优势巨大,最后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达到一个不错的识别率。自然的,为了提高生成对抗网络的手写数字生成质量,我们是否也可以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和《一步步提高手写数字的识别率(3)》中随便采用一个卷积神经网络结构是不够的,因为生成对抗网络中,有两个神经网络模型互相对抗,随便选择网络结构,容易在迭代过程中引起振荡,难以收敛。

好在有专家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下面就介绍一篇由Alec Radford、Luke Metz和Soumith Chintala合作完成的论文 arXiv: 1511.06434, 《利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进行无监督表征学习(Unsupervised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论文给出了生成器的模型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该网络采用100x1噪声向量(随机输入),表示为z,并将其映射到G(Z)输出,即64x64x3,其变换过程为:

100x1 → 1024x4x4 → 512x8x8 → 256x16x16 → 128x32x32 → 64x64x3

如果采用keras实现上述模型,非常简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文中探讨的手写数字生成,其最终输出是28 x 28 x 1的灰度图片,所以我们沿袭上面的模型架构,但在具体实现上做一些调整:

100x1 → 1024x1 → 128x7x7 → 128x14x14 → 14x14x64 → 28x28x64 → 8x28x1

代码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generator_model():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input_dim=100, output_dim=1024))
 model.add(Activation('tanh'))
 model.add(Dense(128 * 7 * 7))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
 model.add(Activation('tanh'))
 model.add(Reshape((7, 7, 128), input_shape=(128 * 7 * 7,)))
 model.add(UpSampling2D(size=(2, 2)))
 model.add(Conv2D(64, (5, 5), padding='same'))
 model.add(Activation('tanh'))
 model.add(UpSampling2D(size=(2, 2)))
 model.add(Conv2D(1, (5, 5), padding='same'))
 model.add(Activation('tanh'))
 return model

代码中引入了批量规则化(BatchNormalization),在实践中被证实可以在许多场合提升训练速度,减少初始化不佳带来的问题并且通常能产生准确的结果。上采样则是用来扩大维度。

判别器的实现差不多是将上述生成器模型倒过来实现,但使用最大池化代替了上采样,代码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discriminator_model():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
     Conv2D(64, (5, 5),
            padding='same',
            input_shape=(28, 28, 1))
 )
 model.add(Activation('tanh'))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model.add(Conv2D(128, (5, 5)))
 model.add(Activation('tanh'))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24))
 model.add(Activation('tanh'))
 model.add(Dense(1))
 model.add(Activation('sigmoid'))
 return model

在论文中,作者建议通过下面一些架构性的约束来固化网络:

  • 在判别器中使用跨步卷积取代池化层,在生成器中使用反卷积取代池化层。
  • 在生成器和判别器中使用批量规则化。
  • 消除架构中较深的全连接层。
  • 在生成器的输出层使用Tanh,在其他层均使用ReLU激活。
  • 在判别器的所有层中都使用LeakyReLU激活。

上述代码并没有完全遵守作者的建议,可见在面对不同的场景,开发者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事实上,在GANs in Action这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手写数字生成的另外一种DCGAN模型,代码可参考:https://github.com/GANs-in-Action/gans-in-action/blob/master/chapter-3/Chapter_3_GAN.ipynb

经过100个epoch的迭代,我们的代码生成的手写数字如下图所示,虽然有些数字生成得不太准确,不过相对于上一篇文章的输出,边缘还是要平滑一些,效果也有所改进:

本文所演示内容的完整代码,请参考:https://github.com/mogoweb/aiexamples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11-2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云水木石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