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人脸识别中的活体检测算法综述

人脸识别中的活体检测算法综述

作者头像
小白学视觉
修改2019-07-08 16:23:37
2K0
修改2019-07-08 16:23:37
举报

1. 什么活体检测

判断捕捉到的人脸是真实人脸,还是伪造的人脸攻击(如:彩色纸张打印人脸图,电子设备屏幕中的人脸数字图像 以及 面具 等)

2. 为什么需要活体检测?

在金融支付,门禁等应用场景,活体检测一般是嵌套在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or验证中的模块,用来验证是否用户真实本人

3. 活体检测对应的计算机视觉问题:

就是分类问题,可看成二分类(真 or 假);也可看成多分类(真人,纸张攻击,屏幕攻击,面具攻击)

Anti-spoofing 1.0 时代

从早期 handcrafted 特征的传统方法说起,目标很明确,就是找到活体与非活体攻击的difference,然后根据这些差异来设计特征,最后送给分类器去决策。

那么问题来了,活体与非活体有哪些差异?

1. 颜色纹理

2. 非刚性运动变形

3. 材料 (皮肤,纸质,镜面)

4. 图像or视频质量

所以这段时期的文章都是很有针对性地设计特征,列举几篇比较重要的:

Image Distortion Analysis[1], 2015

如下图,单帧输入的方法,设计了 镜面反射+图像质量失真+颜色 等统计量特征,合并后直接送SVM进行二分类。

Image Distortion Analysis[1]

Cons: 对于高清彩色打印的纸张 or 高清录制视频,质量失真不严重时,难区分开

Colour Texture[2], 2016

Oulu CMVS组的产物,算是传统方法中的战斗机,特别简洁实用,Matlab代码(课题组官网有),很适合搞成C++部署到门禁系统。

原理:活体与非活体,在RGB空间里比较难区分,但在其他颜色空间里的纹理有明显差异

算法:HSV空间人脸多级LBP特征 + YCbCr空间人脸LPQ特征 (后在17年的paper拓展成用Color SURF特征[12],性能提升了一点)

Colour Texture[2]

Pros: 算法简洁高效易部署;也证明了活体与非活体在 HSV等其他空间也是discriminative,故后续深度学习方法有将HSV等channel也作为输入来提升性能。

Motion mag.-HOOF + LBP-TOP[3], 2014

DMD + LBP[4], 2015

前面说的都是单帧方法,这两篇文章输入的是连续多帧人脸图;

主要通过捕获活体与非活体微动作之间的差异来设计特征。

一个是先通过运动放大来增强脸部微动作, 然后提取方向光流直方图HOOF + 动态纹理LBP-TOP 特征;一个是通过动态模式分解DMD,得到最大运动能量的子空间图,再分析纹理。

PS:这个 motion magnification 的预处理很差劲,加入了很多其他频段噪声(18年新出了一篇用 Deep learning 来搞 Motion mag[13]. 看起来效果挺好,可以尝试用那个来做运动增强,再来光流or DMD)

Motion mag.-HOOF + LBP-TOP[3]

DMD + LBP[4]

Cons: 基于Motion的方法,对于 仿人脸wrapped纸张抖动 和 视频攻击,效果不好;因为它假定了活体与非活体之间的非刚性运动有明显的区别,但其实这种微动作挺难描述与学习~

Pulse + texture[5], 2016

第一个将 remote pluse 应用到活体检测中,多帧输入(交代下背景:在CVPR2014,Xiaobai Li[14] 已经提出了从人脸视频里测量心率的方法)

算法流程:

1. 通过 pluse 在频域上分布不同先区分 活体 or 照片攻击 (因为照片中的人脸提取的心率分布不同)

2. 若判别1结果是活体,再 cascade 一个 纹理LBP 分类器,来区分 活体 or 屏幕攻击(因为屏幕视频中人脸心率分布与活体相近)

Pulse + texture[5]

Pros: 从学术界来说,引入了心理信号这个新模态,很是进步;从工业界来看,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针对每种类型攻击,也可进行 Cascade 对应的特征及分类器的部署方式

Cons: 由于 remote heart rate 的算法本来鲁棒性也一般,故出来的 pulse-feature 的判别性能力很不能保证;再者屏幕video里的人脸视频出来的 pulse-feature 是否也有微小区别,还待验证~

Anti-spoofing 2.0 时代

其实用 Deep learning 来做活体检测,从15年陆陆续续就有人在研究,但由于公开数据集样本太少,一直性能也超越不了传统方法:

CNN-LSTM[6], 2015

多帧方法,想通过 CNN-LSTM 来模拟传统方法 LBP-TOP,性能堪忧~

PatchNet pretrain[7],CNN finetune, 2017

单帧方法,通过人脸分块,pre-train 网络;然后再在 global 整个人脸图 fine-tune,作用不大

Patch and Depth-Based CNNs[8], 2017

第一个考虑把 人脸深度图 作为活体与非活体的差异特征,因为像屏幕中的人脸一般是平的,而纸张中的人脸就算扭曲,和真人人脸的立体分布也有差异;

就算用了很多 tricks 去 fusion,性能还是超越不了传统方法。

Deep Pulse and Depth[9], 2018

发表在 CVPR2018 的文章,终于超越了传统方法性能。

文章[8]的同一组人,设计了深度框架 准端到端 地去预测 Pulse统计量 及 Depth map (这里说的“准”,就是最后没接分类器,直接通过样本 feature 的相似距离,阈值决策)

在文章中明确指明:

1. 过去方法把活体检测看成二分类问题,直接让DNN去学习,这样学出来的cues不够general 和 discriminative

2. 将二分类问题换成带目标性地特征监督问题,即 回归出 pulse 统计量 + 回归出 Depth map,保证网络学习的就是这两种特征(哈哈,不排除假设学到了 color texture 在里面,黑箱网络这么聪明)。

Deep Pulse and Depth[9]

回归 Depth map,跟文章[8]中一致,就是通过 Landmark 然后 3DMMfitting 得到 人脸3D shape,然后再阈值化去背景,得到 depth map 的 groundtruth,最后和网络预测的 estimated depth map 有 L2 loss。

而文章亮点在于设计了 Non-rigid Registration Layer 来对齐各帧人脸的非刚性运动(如姿态,表情等),然后通过RNN更好地学到 temporal pulse 信息。

Non-rigid Registration Layer[9]

为什么需要这个对齐网络呢?我们来想想,在做运动识别任务时,只需简单把 sampling或者连续帧 合并起来喂进网络就行了,是假定相机是不动的,对象在运动;而文中需要对连续人脸帧进行pulse特征提取,主要对象是人脸上对应ROI在 temporal 上的 Intensity 变化,所以就需要把人脸当成是相机固定不动。

Micro-texture + SSD or binocular depth[10] , 2018

ArXiv 刚挂出不久的文章,最大的贡献是把 活体检测 直接放到 人脸检测(SSD,MTCNN等) 模块里作为一个类,即人脸检测出来的 bbox 里有 背景,真人人脸,假人脸 三类的置信度,这样可以在早期就过滤掉一部分非活体。

所以整个系统速度非常地快,很适合工业界部署~

至于后续手工设计的 SPMT feature 和 TFBD feature 比较复杂繁琐,分别是表征 micro-texture 和 stereo structure of face,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细看。

texture + SSD or binocular depth[10]

De-Spoofing[11], ECCV2018

单帧方法,与Paper[8]和[9]一样,是MSU同一个课题组做的。

文章的idea很有趣,启发于图像去噪denoise 和 图像去抖动 deblur。无论是噪声图还是模糊图,都可看成是在原图上加噪声运算或者模糊运算(即下面的公式),而去噪和去抖动,就是估计噪声分布和模糊核,从而重构回原图。

文中把活体人脸图看成是原图

,而非活体人脸图看成是加了噪声后失真的 x ,故 task 就变成估计 Spoof noiseN(

) ,然后用这个 Noise pattern feature 去分类决策。

De-spoofing process[11]

那问题来了,数据集没有像素级别一一对应的 groundtruth,也没有Spoof Noise模型的先验知识(如果有知道Noise模型,可以用Live Face来生成Spoofing Face),那拿什么来当groundtruth,怎么设计网络去估计 Spoofing noise 呢?

如一般Low-level image 任务一样,文中利用Encoder-decoder来得到 Spoof noise N,然后通过残差重构出

,这就是下图的DS Net。为了保证网络对于不同输入,学出来的Noise是有效的,根据先验知识设计了三个Loss来constrain:

Magnitude loss(当输入是Live face时,N尽量逼近0);

Repetitive loss(Spooing face的Noise图在高频段有较大的峰值);

0\1Map Loss(让Real Face 的 deep feature map分布尽量逼近全0,而Spoofing face的 deep feature map 尽量逼近全1)

De-spoofing网络架构[11]

那网络右边的 VQ-Net 和 DQ-Net 又有什么作用呢?因为没有 Live face 的 Groundtruth,要保证重构出来的分布接近 Live face,作者用了对抗生成网络GAN (即 VQ-Net )去约束重构生成的

与Live face分布尽量一致;而用了文章[8]中的 pre-trained Depth model 来保证

的深度图与Live face的深度图尽量一致。

Pros: 通过可视化最终让大众知道了 Spoofing Noise 是长什么样子的~

Cons: 在实际场景中难部署(该模型假定Spoofing Noise是 strongly 存在的,当实际场景中活体的人脸图质量并不是很高,而非活体攻击的质量相对高时,Spoofing noise走不通)

后记:不同模态的相机输入对于活体检测的作用

1. 近红外NIR

由于NIR的光谱波段与可见光VIS不同,故真实人脸及非活体载体对于近红外波段的吸收和反射强度也不同,即也可通过近红外相机出来的图像来活体检测。从出来的图像来说,近红外图像对屏幕攻击的区分度较大,对高清彩色纸张打印的区分度较小。

从特征工程角度来说,方法无非也是提取NIR图中的光照纹理特征[15]或者远程人脸心率特征[16]来进行。下图可见,上面两行是真实人脸图中人脸区域与背景区域的直方图分布,明显与下面两行的非活体图的分布不一致;而通过与文章[5]中一样的rPPG提取方法,在文章[]中说明其在NIR图像中出来的特征更加鲁棒~

NIR人脸区域与背景区域直方图[15]

2. 结构光/ToF

由于结构光及ToF能在近距离里相对准确地进行3D人脸重构,即可得到人脸及背景的点云图及深度图,可作为精准活体检测(而不像单目RGB或双目RGB中仍需估计深度)。不过就是成本较高,看具体应用场景决定。

3. 光场 Light field

光场相机具有光学显微镜头阵列,且由于光场能描述空间中任意一点向任意方向的光线强度,出来的raw光场照片及不同重聚焦的照片,都能用于活体检测:

3.1 raw光场照片及对应的子孔径照片[17]

如下图所示,对于真实人脸的脸颊边缘的微镜图像,其像素应该是带边缘梯度分布;而对应纸张打印或屏幕攻击,其边缘像素是随机均匀分布:

光场相机图

3.2 使用一次拍照的重聚焦图像[18]

原理是可以从两张重聚焦图像的差异中,估计出深度信息;从特征提取来说,真实人脸与非活体人脸的3D人脸模型不同,可提取差异图像中的 亮度分布特征+聚焦区域锐利程度特征+频谱直方图特征。

至此,Face anti-spoofing 的简单Survey已完毕~

毫无疑问,对于学术界,后续方向应该是用DL学习更精细的 人脸3D特征 和 人脸微变化微动作(Motion Spoofing Noise?) 表征;而也可探索活体检测与人脸检测及人脸识别之间更紧密的关系。

对于工业界,可直接在人脸检测时候预判是否活体;更可借助近红外,结构光/ToF等硬件做到更精准。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6-2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小白学视觉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人脸核身
腾讯云慧眼人脸核身是一组对用户身份信息真实性进行验证审核的服务套件,提供人脸核身、身份信息核验、银行卡要素核验和运营商类要素核验等各类实名信息认证能力,以解决行业内大量对用户身份信息核实的需求,广泛应用于金融、运营商、共享出行等领域。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