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燕青: Unixbench 测试套件缺陷深度分析

燕青: Unixbench 测试套件缺陷深度分析

作者头像
Linux阅码场
发布2019-10-08 17:52:42
2.5K0
发布2019-10-08 17:52:42
举报

本文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论证:Unixbench的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用例受操作系统调度算法的影响波动很大,甚至出现了虚拟机跑分超过物理机的情况。在云计算时代,当前的Unixbench已不能真实地反映被测系统的真实性能,需要针对多核服务器和云计算环境进行完善。

简单的说,视操作系统多核负载均衡策略的差异,该用例可能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1、在惰性的调度策略环境下,测试得分较高,但是会导致系统中任务调度延迟,最终可能引起业务性能抖动。例如,在视频播放、音频处理的业务环境中,引起视频卡顿、音频视频不同步等问题。

2、在积极的调度策略环境下,测试得分偏低,但是系统中任务运行实时性更高,业务运行更流畅。

后文将详细说明Pipe-basedContext Switching用例的设计原理,测试其在不同系统中的运行结果,并提出测试用例改进建议。


1 测试背景

近期,团队在进行服务器选型的时候,需要对两款服务器进行性能评估,其中一款服务器采用64核Xeon CPU,另一台则采用16核Atom CPU。详细配置信息如下:

指标名称

Xeon服务器

Atom服务器

Architecture

x86_64

x86_64

CPUs

64

16

Threads per core

2

1

Core(s) per socket

16

16

Socket(s)

2

1

NUMA node(s)

1

1

Model name

Intel(R) Xeon(R) CPU E5-2682 v4 @ 2.50GHz

Intel(R) Atom(TM) CPU C3958 @ 2.00GHz

CPU MHz

2499.902

1999.613

BogoMIPS

4993.49

3999.22

L1d cache

32K

24K

L1i cache

32K

32K

L2 cache

256K

2048K

L3 cache

40960K

None

根据硬件厂商的评测,Xeon服务器的综合性能是Atom服务器的3倍。

我们采用了久负盛名的Unixbench性能测试套件,为我们最终的选择提供参考。

Xeon的性能碾压Atom是毋庸置疑的,毕竟Atom 更专注于功耗而不是性能,Atom服务器甚至没有3级缓存,并且StoreBuffer、Message Queue的深度更低,流水线级数更少。

出于业务需求,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我们更关注单核的性能。为了排除软件的影响,两台服务器均安装Centos 7操作系统。

测试命令很简单,在控制台中执行如下命令:

./Run -c 1 -v

执行时间比较久,我们可以到一边去喝点烧酒。一杯烧酒下肚,神清气爽:-)可以看看结果是否符合咱们的预期:

指标名称

Xeon服务器

Atom服务器

Dhrystone 2 using register variables

2610.1

1283.7

Double-Precision Whetstone

651.2

489.4

Execl Throughput

447.9

361.5

File Copy 1024 bufsize 2000 maxblocks

2304.5

955.0

File Copy 256 bufsize 500 maxblocks

1494.5

711.2

File Copy 4096 bufsize 8000 maxblocks

4475.9

1396.2

Pipe Throughput

1310.9

614.4

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

428.4

339.8

Process Creation

461.7

159.6

Shell Scripts (1 concurrent)

1438.8

326.7

Shell Scripts (8 concurrent)

5354.5

789.8

System Call Overhead

2237.0

930.1

System Benchmarks Index Score

1390.9

588.4

总分整体符合预期:Xeon服务器单核性能是Atom服务器的2.36倍(1390/588.4)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异常,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测试用例的结果比较反常!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总分还是单项分数,Xeon服务器均远远超过Atom服务器。其中也包括Pipe Throughput这项用例。然而“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这项指标显得有点与众不同:在这项指标中,Xeon服务器的优势并不明显,仅领先25%左右。

为了排除测试误差,我们反复进行了几次测试,均发现同样的规律。“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项的分数差异并不明显,没有体现出Xeon服务器的性能优势。

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Unixbench这样的权威测试软件的结果居然和厂商宣称的出入这么大。为了找出原因,我们使用其他测试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测试。首先,我们找了更多物理机进行对比分析。

1.1 物理机对比测试

为此,我们使用另一组服务器进行对比测试,其型号分别为:HP ProLiantDL360p Gen8、DELL PowerEdge R720xd。配置如下:

指标名称

HP ProLiant DL360p Gen8

DELL PowerEdge R720xd

Architecture

x86_64

x86_64

CPUs

24

32

Threads per core

2

2

Core(s) per socket

6

16

Socket(s)

2

2

NUMA node(s)

1

1

Model name

Intel(R) Xeon(R) CPU E5-2630 0 @ 2.30GHz

Intel(R) Xeon(R) CPU E5-2680 0 @ 2.70GHz

CPU MHz

1200.000

2300.000

BogoMIPS

4594.05

4615.83

L1d cache

32K

32K

L1i cache

32K

32K

L2 cache

256K

256K

L3 cache

15360K

20480K

分别在两台服务器的控制台中输入如下命令,单独对“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用例进行测试:

./Run index2 -c1

得到该测试项的分数为:

指标名称

ProLiant DL360p Gen8

PowerEdge R720xd

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

381.4

432.1

测试结果与上面相似,硬件参数明显占优的DELLL跑分仅领先HP不到20%:-(

1.2 物理机VS虚拟机

测试似乎陷入了迷途,然而我们一定需要将加西亚的信送到目的地,并且坚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刻终究会到来。

为此,我们使用三组云虚拟机来进行测试。这三组虚拟机配置如下:

指标名称

虚拟机A

虚拟机B

虚拟机C

Architecture

x86_64

x86_64

x86_64

CPUs

4

4

4

Threads per core

2

1

1

Core(s) per socket

2

4

4

Socket(s)

1

1

1

NUMA node(s)

1

1

1

Model name

Intel(R) Xeon(R) CPU E5-2682 v4 @ 2.50GHz

Intel(R) Xeon(R) CPU E5-26xx v4

Intel(R) Xeon(R) CPU E5-2676 v3 @2.40 GHz

CPU MHz

2494.222

2394.454

2400.102

BogoMIPS

4988.44

4788.90

4800.07

L1d cache

32K

32K

32k

L1i cache

32K

32K

32k

L2 cache

256K

4096K

256K

L3 cache

40960K

none

30720K

这三款虚拟机与此前的物理机参数相差不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分数应当介于300~400之间。

然而测试结果出人意料,以至于笔者的镜片摔了一地:

指标名称

虚拟机A

虚拟机B

虚拟机C

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

109.4

589.1

105.1

特别令人吃惊的是:第二组虚拟机的测试分数,竟然是物理主机的1.5倍,并且是第一组虚拟机和第三组虚拟机的5.4倍

1.3 单核和多核对比测试

为此,我们认真分析不同系统中的CPU占用率。发现一个特点:在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用例运行期间,在得分高的环境中,两个context线程基本上运行在同一CPU上。而在得分低的环境中中,两个context线程则更多的运行在不同的CPU上。这说明:测试结果差异可能与Guest OS中的调度算法及CPU负载均衡策略有关。

我们不得不启用了排除法,先看单核和多核之间的差异。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我们临时修改了Guest OS中内核调度算法。修改原理是:在唤醒线程时,不管其他CPU核是否空闲,优先将被唤醒任务调度到当前CPU中运行。这样的调度算法,其缺点是:被唤醒任务将不能立即运行,必须等待当前线程释放CPU后才能获得CPU,这将导致被唤醒线程的实时性较弱。

经过测试,在打上了Linux内核调度补丁的系统中,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在虚拟机和物理机上 ,得分大大提升。实际测试的结果如下:

指标名称

虚拟机A

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

530.2

很显然,我们不能将上述补丁直接应用到生产环境中,因为该补丁会影响任务运行的实时性。因此我们将Linux内核调度补丁回退,并修改“Pipe-based ContextSwitching”测试用例的代码,强制将context线程绑定到CPU 0中运行,这样可以避免Guest OS中的调度算法及CPU负载均衡算法的影响。测试结果如下:

指标名称

虚拟机A

虚拟机B

虚拟机C

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

761.0

953.7

675.3

我们再次修改“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测试用例的代码,强制将context线程分别绑定到CPU 0和CPU 1中运行,这样也可以避免Guest OS中的调度算法及CPU负载均衡算法的影响。测试结果如下:

指标名称

虚拟机A

虚拟机B

虚拟机C

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

109.1

133.6

105.1

可以看到,应用了新的“Pipe-basedContext Switching”补丁之后,所有测试结果都恢复了正常,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2 原因分析: CPU拓扑差异导致Unixbench分数异常

通过前面针对“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单实例用例的测试,带给我们如下疑问:

为什么在该用例中,虚拟机B得分接近600,远高于虚拟机A、虚拟机C,甚至高于虚拟机A所在的物理机?

为了分析清楚该问题,我们分析了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用例, 这个用例的逻辑是:测试用例创建一对线程A/B,并创建一对管道A/B。线程A写管道,线程B读A管道;并且线程B写B管道,线程A程读B管道。两个线程均同步执行。

经过仔细分析,虚拟机A和虚拟机B在该用例上的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在虚拟机环境下,底层Host OS向Guest OS透传的cpu拓扑不同,导致虚拟机系统中的调度行为不一致, 最终引起很大的性能差异。其中虚拟机A是按照Host主机的实际情况,将真实的CPU拓扑传递给Guest OS。而虚拟机B的主机则没有将真实的物理主机CPU拓扑传递给Guest OS。这会导致虚拟机内所见到的CPU拓扑和共享内存布局有所不同。

在真实的物理服务器上,每个物理核会有各自的FLC和MLC,同一个Core上的CPU共享LLC。这样的CPU拓扑允许同一Core上的CPU之间更积极的进行线程迁移,而不损失缓存热度,并且能够提升线程运行的实时性。这个特性,更利于视频播放这类实时应用场景。

下图是虚拟机A和虚拟机B中看到的CPU视图:

拓扑结构的差异地方在LLC的共享方式,虚拟机A使用的拓扑结构与物理机一致,同一个Core内CPU共享LLC。而虚拟机B的配置是同一个Core内CPU不共享LLC。不共享LLC的场景下,Linux将每个CPU在LLC层次的调度域设置为空。这样,虚拟机B的Guest OS会认为同一物理CPU内的两个超线程是两个独立的CPU,处于不同的域之间(这与实际的物理机配置不一致),因此其负载均衡策略会更保守一些。唤醒一个进程时,内核会为其选择一个运行的目标CPU,linux的调度策略会考虑亲和性(提高cache命中率)和负载均衡。在Linux 3.10这个版本下,内核会优先考虑亲和性,亲和性的目标是优先选取同一个调度域内的CPU。虚拟机A共享LLC,所有的CPU都在同一个调度域内,内核为其选择的是同一调度域内的空闲CPU。而虚拟机B因为LLC层次的调度域为空,在进入亲和性选择时,无法找到同一个调度域内的其它空闲CPU,这样就直接返回了正在进行唤醒操作的当前CPU。

最终,在虚拟机B中,除了偶尔进行的CPU域间负载均衡以外,两个测试线程基本上会一直在同一个CPU上运行。而虚拟机A的两个进程会并发的运行在两个不同的CPU上。

这一特征下的运行时间轴如下:

虚拟机B场景引入的开销是唤醒和等待运行开销,虚拟机A场景引入的开销是唤醒和切换运行开销。

在正常的工作负载下面,进程运行的时间会远大于进程切换的开销,而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用例模拟的是一个极限场景,一个线程在唤醒对端到进入睡眠之间只执行很简单的操作,实际等待运行的开销远小于切换运行的开销。

此外,在虚拟化场景下,两种方式唤醒操作中也存在差异,在虚拟机A这个场景下,唤醒的开销也远大于虚拟机B场景中的唤醒开销。最终出现虚拟机B上该用例的得分远高于虚拟机A、虚拟机C,甚至高于物理机上的得分。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分析是否正确。我们在HOST OS中,分别向虚拟机A的GuestOS和虚拟机B的Guest OS按照不同方式传递CPU拓扑。测试发现:在同样的CPU拓扑结构下,二者的测试分数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导致该项测试分数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的HOST OS向Guest OS传递的CPU拓扑存在差异,进而导致Guest OS中任务调度行为的差异


3 结论:Unixbench需要针对多核服务器和云环境进行优化

unixbench的Pipe-based Context Switching用例受操作系统调度算法的影响比较大。视操作系统多核负载均衡策略的差异,可能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1、在多核负载均衡策略不积极的系统中,测试线程更多的运行在同一个CPU中,线程之间的切换开销更低。因此测试得分更高,但是会导致系统中任务调度延迟。在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系统中,这会引起业务抖动。例如,在视频播放、音频处理的业务环境中,这可能引起视频卡顿、音频视频不同步等问题。

2、在多核负载均衡策略更积极的系统中,测试线程更多的运行在不同的CPU中,线程之间的切换开销更高。因此测试分值更低,但是系统中任务调度延迟更低,业务的性能不容易产生波动。

换句话说:当前的Unixbench已不能真实地反映被测系统的真实性能,需要针对多核服务器和云计算环境进行完善。


4 修改建议

我们建议调整unixbench测试用例,将测试用例的线程绑定到Guest OS的CPU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受到Guest OS调度策略和CPU负载均衡策略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两种方法:

1、将context1和context2两个线程绑定在同一个CPU核上面。这样可以反应出被测试系统在单核上的执行性能。

2、将context1和context2两个线程分别绑定到不同CPU核上面。这样可以反应出被测试系统在单核的执行性能,以及多核之间的核间通信性能。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7-0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Linux阅码场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测试背景
    • 1.1 物理机对比测试
      • 1.2 物理机VS虚拟机
        • 1.3 单核和多核对比测试
        • 2 原因分析: CPU拓扑差异导致Unixbench分数异常
        • 3 结论:Unixbench需要针对多核服务器和云环境进行优化
        • 4 修改建议
        相关产品与服务
        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Cloud Load Balancer,CLB)提供安全快捷的流量分发服务,访问流量经由 CLB 可以自动分配到云中的多台后端服务器上,扩展系统的服务能力并消除单点故障。负载均衡支持亿级连接和千万级并发,可轻松应对大流量访问,满足业务需求。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