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机器学习算法Code Show——决策树

机器学习算法Code Show——决策树

作者头像
beyondGuo
发布2019-11-01 15:11:13
5130
发布2019-11-01 15:11:13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SimpleAISimpleAI

上一篇文章机器学习算法复习手册——决策树在复习完基本概念之后,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用python写一个决策树出来(注意,不是sklearn调包)。虽然说这个东西在几年前我写过一次,但又写一次,发现很多地方还有挺折磨我的。今天,就来填这个坑,分享一下我写的很垃圾的ID3决策树算法。

注:

  • 这里展示的是ID3算法的大致思想
  • 没有写树的剪枝算法,只有“特征选择”和“树的生成”
  • 没有经过细致的优化,没有对照网上的其他写法

一、数据集

这里为了方便,我搞了一份十分简陋的“西瓜分类数据集”:

总共就17个样本,配得上“简陋”二字。 所以,我们的实验中就不涉及训练集测试集划分了,只要能根据这个数据集,生成一个符合它的规则的决策树,就算是成功了。 数据集文件可以通过公众号后台回复【简陋西瓜数据集】获取。

二、特征选择算法

ID3算法,使用的是“信息增益”的标准来选择特征,这个主要分两步:

  1. 熵的计算
  2. 条件熵的计算

算法可以回顾一下上一篇文章,这里不赘述,直接上代码:

import math
# 熵的计算
def entropy(p_list):
    E = 0
    for p in p_list:
        if p == 0:
            E += 0
        else:
            E += -p*math.log2(p)
    return E

def cal_info_gain(dataset,feature):
    # 先计算dataset的熵:
    N = len(dataset)
    n1 = len(dataset[dataset["好"]=="是"])
    E = entropy([n1/N,(N-n1)/N])
    # 再计算条件熵:
    # 需要知道:feature的每一个值在dataset中的个数,以及其中各类别的个数
    feature_count = {}
    for fv,c in zip(list(dataset[feature]),list(dataset["好"])):
        if fv not in feature_count:
            feature_count[fv] = [0,0] # 创建一个list,存放各类别的个数
        if c == "是":
            feature_count[fv][1] += 1
        else:
            feature_count[fv][0] += 1
    conditional_E = 0
    for v in feature_count:
        N_v = sum(feature_count[v]) # N_v:当前feature value的个数
        p_list = []
        for N_vc in feature_count[v]: # N_vc:feature value中各个类别的个数
            p_list.append(N_vc/N_v)
        conditional_E += N_v/N * entropy(p_list)
    return E - conditional_E

上面的注释部分应该写的比较清楚了,反正主要思想就是“数数”,把数字数清楚了,就都好算了。

具体思想就是: 给定了一个feature(比如“触感”),我希望统计出这个feature的各个值(“硬滑”和“软粘”)各自占数据集的多少,以及每一个值中,数据各个类别的多少。 上面代码里面有一个关键性的数据统计字典:feature_count,我们对feature=”触感”进行统计之后,得到的结果是: feature_count = {'硬滑': [6, 6], '软粘': [3, 2]} 意思就是在“硬滑”这个特征值下,有6个坏瓜6个好瓜,“软粘”这个值下,有3个坏瓜2个好瓜。那么条件熵就用公式一套即可。

三、树的生成

很明显,我们需要用一个递归函数来生成一棵树。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结构存储这个树呢? 思来想去,发现字典这种非线性结构比较好。线性的数据结构是无法存储树这种东西的。

思路是这样的:

  1. 一个选择了某feature来划分,该feature就作为字典的一个key;
  2. 一个feature会有多个feature values,所以这个feature后面还得接一个字典,每一个feature value都是一个key;
  3. 一个feature value下面,可能唯一确定了一个叶节点了,所以可以接一个标签值label,终止; 也有可能还要继续划分,所以就要确定新的划分feature,这个新的feature就作为key,继续回到步骤1。

所以想象中,我们希望得到这样的一个层次字典:

{'纹理': {'模糊': '否',
        '清晰': {'根蒂': {'硬挺': '否',
                      '稍蜷': {'色泽': {'乌黑': '否', '青绿': '是'}},
                      '蜷缩': '是'}},
        '稍糊': {'触感': {'硬滑': '否', '软粘': '是'}}}}

当然,我们事先不必画出这么一个字典,太费劲了(这个字典是我程序写完之后生成的)。我们只用脑补一下这个结构就行了。

有了这样的数据结构,程序就不难写了,上代码:

def tree_generation(dataset,features):
    # 终止条件:
    if len(set(dataset["好"])) == 1: # 数据集里所有样本都属于同一类
        return list(dataset["好"])[0] # 返回类别
    if len(features) == 0: # 没有剩余的特征了
        if len(dataset[dataset["好"]=="是"])>len(dataset[dataset["好"]=="否"]):
            return "是"
        else:
            return "否"
    # 其他情况:
    info_gains = []
    for feature in features:
        info_gains.append(cal_info_gain(dataset,feature))
    best_index = info_gains.index(max(info_gains))
    best_feature = features[best_index]
    features.remove(best_feature)
    remaining_features = features[:] # 不能使用features,要复制一份
    if max(info_gains)<=0:# 说明所有的特征都没有区分度
        if len(dataset[dataset["好"]=="是"])>len(dataset[dataset["好"]=="否"]):
            return "是"
        else:
            return "否"
    else:
        my_tree = {best_feature:{}}
        feature_values = set(dataset[best_feature])
        for fv in feature_values:
            sub_dataset = dataset[dataset[best_feature]==fv]
            my_tree[best_feature][fv] = tree_generation(sub_dataset,remaining_features)
        return my_tree

上面的程序,先讨论了三种特殊情况:

  1. 样本都同一类了
  2. 没有剩下的特征了
  3. 有特征,但没有区分度了 这些都是直接返回label,是递归程序的终止条件。

然后,就是正常的特征选择、划分的流程了:

  1. 每个特征算个info gain,大家一起碰一碰
  2. 最好的特征,每个特征值对数据集进行分割,产生子数据集,丢入递归程序中

验证一下:

feature_names = ['色泽','根蒂','敲声','纹理','脐部','触感']
t = tree_generation(df,feature_names)
pprint(t)

得到的输出就是上面给的字典:

{'纹理': {'模糊': '否',
        '清晰': {'根蒂': {'硬挺': '否',
                      '稍蜷': {'色泽': {'乌黑': '否', '青绿': '是'}},
                      '蜷缩': '是'}},
        '稍糊': {'触感': {'硬滑': '否', '软粘': '是'}}}}

就这样,我们决策树最核心的部分就写好了,数了数,就27行代码,如何把if else语句写成一行式就更短了。

四、如何画出来?

字典形式总归是难看的,我们希望能用一个生动形象的真正的树给它描绘一下。 这里尝试使用matplotlib这个我觉得很难用,每次用都要到处查文档的包。。。

画决策树主要需要哪些部分呢:

  1. 树的各个节点(决策点,即特征):直接用plt.plot(x,y,…)画点
  2. 树枝(特征值):用plt.annotate(‘’,(end),(start),…)来画
  3. 叶节点(标签):用plt.plot(x,y,…)来画

明显,这也是一个递归程序: 终止条件:当得到的tree就是label时,画叶节点,终止。 正常:先把tree中顶部的划分特征拿出来,画一个节点,然后取出它的各个特征值,画出各个分支,下面的子树继续丢进递归程序中。

代码:

plt.figure(figsize=(10,5))
def plot_tree(tree,x,y):
    shift = 0.2
    if isinstance(tree,str):
        plt.plot(x,y,'go')
        plt.text(x,y-shift,tree)
        return 0
    # 先判断是特征还是特征值
    feature = list(tree.keys())[0]
    assert feature in feature_names,"%s is not a feature!"%feature
    plt.plot(x,y,'ro',markersize=10)
    plt.text(x,y+shift,feature)
    for i,v in enumerate(list(tree[feature].keys())): # 取出每一个特征值
        next_x = x/3 + i
        next_y = y - 1
        plt.annotate('',(next_x,next_y),(x,y),arrowprops=dict(width=1,shrink=0.05))
        plt.text((next_x+x)/2,(next_y+y)/2,v)
        sub_tree = tree[feature][v]
        plot_tree(sub_tree,next_x,next_y)

feature_names = ['色泽','根蒂','敲声','纹理','脐部','触感']
plot_tree(t,1,-1)
plt.show()

上面的代码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诚然,它很丑。甚至树枝都交叉了,但我不想再调了,matplotlib这玩意儿我实在用着别扭。 一个合格的决策树的画法,应该首先计算一下树的基本属性,节点数、深度等等,再好好布局,我没心思继续扣这些细节了,所以虽然我画的决策树丑,但我看着顺眼,看的清楚,就OK!毕竟,写这些代码,主要是为了体验一下其中的思想,真正实战,还是用别人千锤百炼写出来的工具包吧!

五、如何预测?

有了决策树,怎么去预测? 这个实际上是最简单的了。 给定一个样本,用我们得到的tree字典依次去检查: 先取出tree的第一个划分特征,找到样本对于的特征值,去查询这个特征值对应的子树即可。 代码如下:

def predict(tree,feature_df):
    feature = list(tree.keys())[0]
    fv = list(feature_df[feature])[0]
    sub_tree = tree[feature][fv]
    if isinstance(sub_tree,str):
        print(feature+':'+fv,'-->',sub_tree,end='')
        return sub_tree
    else:
        print(feature+':'+fv,'--> ',end='')
        predict(sub_tree,feature_df)

我们拿数据集中的样本一个个检验一下:

for i in range(1,18):
    result = predict(t,df[df["编号"]==i])
    print()

输出结果:

纹理:清晰 --> 根蒂:蜷缩 --> 是
纹理:清晰 --> 根蒂:蜷缩 --> 是
纹理:清晰 --> 根蒂:蜷缩 --> 是
纹理:清晰 --> 根蒂:蜷缩 --> 是
纹理:清晰 --> 根蒂:蜷缩 --> 是
纹理:清晰 --> 根蒂:稍蜷 --> 色泽:青绿 --> 是
纹理:稍糊 --> 触感:软粘 --> 是
纹理:清晰 --> 根蒂:稍蜷 --> 色泽:乌黑 --> 否
纹理:稍糊 --> 触感:硬滑 --> 否
纹理:清晰 --> 根蒂:硬挺 --> 否
纹理:模糊 --> 否
纹理:模糊 --> 否
纹理:稍糊 --> 触感:硬滑 --> 否
纹理:稍糊 --> 触感:硬滑 --> 否
纹理:清晰 --> 根蒂:稍蜷 --> 色泽:乌黑 --> 否
纹理:模糊 --> 否
纹理:稍糊 --> 触感:硬滑 --> 否

发现,除了8号,都预测对了。

那么,我们终于写就了一个简陋的决策树算法啦!终于从坑里爬出来了!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10-3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SimpleAI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数据集
    • 二、特征选择算法
      • 三、树的生成
        • 四、如何画出来?
          • 五、如何预测?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