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量子之盾—打造防窃听和安全的量子通信系统

量子之盾—打造防窃听和安全的量子通信系统

作者头像
绿盟科技研究通讯
发布2019-12-11 11:25:55
1.3K0
发布2019-12-11 11:25:55
举报

量子计算作为攻击的矛,RSA等公钥密码的安全性变得十分脆弱,PKI(公钥基础设施)这座大厦岌岌可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与威胁,一些研究机构开始致力研究和设计更安全的盾——抗量子密码体制算法(传输门:量子之矛——后量子计算时代你的系统还安全吗?)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措施吗?答案是肯定的。十分有意思的是,量子计算可以攻击传统密码(特别是公钥密码);而量子通信却能抵抗量子计算。概括来讲“量子之矛可攻传统之密码,而量子之盾却可抵量子之矛”。

公钥密码等的安全性依赖的是复杂性理论,通常称为计算上安全性;而量子保密通信呢?它不再依赖于复杂性理论,而是量子理论(不可克隆和量子纠缠等)。本文接下来将介绍两个安全的量子通信系统:量子密钥分配系统和量子隐形传态系统。建议阅读用时6-9分钟。

一、量子密钥分配如何做到防窃听

1传统密钥分配

密钥分配是密码学重要的任务,密钥分配的安全性决定了通信的安全性。我们回顾一下传统密码的密钥分配场景和相关技术。

以密码学的情侣Alice和Bob为例,假设他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要进行安全的视频通话。视频通话软件采用AES算法(对称密码)加密,Alice的客户端将通话内容使用密钥key进行AES加密,发给Bob;Bob的客户端使用key对加密内容进行AES解密。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之间的密钥key是如何共享呢?直接的办法,是将Alice生成的key发给Bob。然而,这是万万不能的,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有无数双耳朵在窃听。一旦密钥key被不法分子(Eve)窃取,加密的内容将毫无安全性可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结合公钥密码技术,如图1所示。Alice使用Bob的公钥将key进行RSA加密,然后将加密的密钥发给Bob,Bob使用自己的私钥即可解密获得key,这样完成了密钥分配。在此过程中,Eve由于没有Bob私钥,无法解密和窃取key。

图1 传统密码的密钥分配方式

然而,这种分配方式由于使用了RSA等公钥加密算法,它的安全性正受到量子计算(Shor算法)的挑战和威胁。比如攻击者可能会采取“先存储后攻击”的思路,收集与备份一些加密数据,等到量子计算机一旦使用化,进行密钥破解和数据解密。

2量子密钥分配

除以上的方式外,量子密钥(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 提供了另一种更加安全的密钥分配方式。如图2所示。在此过程中,需要两条信道:量子信道和经典信道。前者用来传输量子比特,即量子形式的密钥;后者用来传输有助于接收端检测量子比特的辅助信息,以经典比特的形式传输。综合两条信道的信息,Bob和Alice将得到相同的密钥。

图2 量子密钥分配方式

比较经典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是BB84协议,它是第一个实用型量子密钥分配协议,由Brassard与Bennett在1984 年联合提出,故取其名,其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BB84协议示意图[1]

假设Alice和Bob使用的是光量子系统,光的偏振态编码为量子信息,不同的偏振态代表量子比特∣0〉或∣1〉(传送门:转变思维,打开量子的大门)。如图3,Alice有四种偏振片,水平和垂直方向(组成一组正交基)、-45°和+45°方向(组成一组正交基),因此可以制备四种不同偏振方向的光量子,分别代表∣0〉、∣1〉、∣0〉和∣1〉。如图3,Bob有两种测量基,第一种可以接收和测量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光量子,判断是∣0〉还是∣1〉;同理第二种能接收和测量-45°或+45°的光量子,是∣0〉还是∣1〉。

有趣的现象:接收端必须使用正确的测量基,才能正确地测出量子比特(光量子的偏振态);使用错误的测量基,测量结果将发生错误,同时光量子的偏振态发生改变,如图4所示。

图4 测量基对测量结果的影响[1]

有了以上基础后,理解BB84协议将变得相对容易,其主要步骤如下:

量子信道部分

(1) Alice发送随机的量子比特串给Bob。Alice随机选择四种偏振片,制备不同偏振状态的光量子,得到足够多的随机量子比特并将其发送给Bob。

(2) Bob随机选择测量基测量量子比特。由于Bob并不知道光量子是由发送端那一种测量基编码的,所以他也只能随机选择测量基来进行测量。当选择正确的测量基时,测量的结果正确。当使用错误的测量结果时,测量结果错误。

经典信道部分

(3) Bob将使用的测量基发送给Alice。

(4) Alice将接收的测量基与使用的测量基进行比较,并通过信息告诉Bob哪些位置的测量基是正确的。

(5) Bob根据Alice的消息剔除错误的量子比特,并将选择少部分正确的测量结果告诉Alice。

(6) Alice确认Bob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若错误,则说明存在量子信道可能存在窃听,停止通信或者返回第 (1) 步。若正确,剔除部分的量子比特,剩下的二进制串作为最终的密钥。并发送确认信息给Bob。

(7) Bob收到确认信息。同样剔除部分的量子比特,剩下的二进制串作为最终的密钥。

写到这里,也许你有疑问。这样真的能做到防窃听吗?

是的。如图2,如果Eve在量子信道中旁路窃听,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因此Eve无法复制出一份相同的量子比特副本;如果他在量子信道中直接测量光量子,由于Eve不知正确的测量基,他也会随机选择,有50%的概率选择正确,50%的概率选择错误。若选择的测量基错误,有上述的有趣的现象可知,测量结果错误,同时光量子的偏振态发生改变。当协议的步骤由 (2) 执行到 (6) 时,Alice将发现到量子信道的窃听,那么她将终止这一过程。

如果在经典信道进行窃听呢?实际上也是无效的。即使Eve知道了测量基信息(步骤 (3)),然而由于量子不可克隆,无法得到正确的量子比特串副本。由以上分析可知,BB84协议基于量子不可克隆等原理,实现安全的密钥分配过程。

二、量子隐形传态如何瞬间转移

除了量子密钥分配外,还有另一种量子通信技术——量子隐形传态 (Quantum Teleportation) 。它具有“超时空的”特异功能——粒子的瞬间转移。

具体来说,它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某个未知的量子态瞬间从A地传送到B地(A和B可能距离很远),而未知的量子仍在A处。

其处理流程相比BB84协议十分简单,同样假设情侣Alice和Bob要进行通信,如图所示5所示,其主要步骤如下:

(1) 制备两个有纠缠的EPR量子(粒子)对,然后将其分开,Alice和Bob各持一个,分别是粒子1和粒子2。

(2) Alice粒子1和某一个未知量子态的粒子3进行联合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通过经典信道传送给接Bob。

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Bob持有的粒子2将随着Alice测量同时发生改变,由一量子态变成新的量子态。

(3) Bob根据接收的息和拥有粒子2做相应幺正变换(一种量子计算变换),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重构出粒子3的全貌。

图5 量子隐形传态原理图

粒子3瞬间从A地转移到了B地,似乎存在一个“隐藏的量子信道”,这个传输过程理论上超时空的,超光速的传输。这看似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矛盾。但由于仍然需要使用经典信道,整个量子隐形传态过程是不可能超光速的,因此并不矛盾。

这个系统的安全性证明十分简单:假如攻击者Eve在经典信道进行了窃听,获得了经典信息,由于Eve并没有粒子2,它无法正确恢复出粒子3的量子态。因此攻击无法成功。

三、总结

在量子信息领域(包括量子计算)中,量子密钥分配(QKD)技术是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量子技术,它已经逐步实现了商用化,主要面向的是政务、国防、金融等安全性要求很高的特定应用场景。理论上QKD可以实现“绝对安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设备和技术的缺陷,比如单光子光源难以实现,因此现实中难以达到“绝对安全”,仍然存在一些漏洞的攻击。与传统密码一样,“如何攻?”和“如何防?”也是量子密码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量子隐形传态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量子通信技术,在理论和试验上近年来均取得重要的进展。如2017年,我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了“地星量子隐形传态”试验,标志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跻身于世界前沿行列。

如果您想对量子信息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欢迎查看原文,阅读我们的报告《漫谈量子信息技术: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

后话:微观世界,大有不同。微观的粒子(量子)有着宏观物体不具备“特异功能”:测不准、不可克隆、量子态纠缠和量子态叠加等。这些“反常的规律”给这个世界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提供了新的方向——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快速发展。

关于量子信息技术的三篇科普文章到此结束,限于本人知识有限,避免不了疏忽与错误,如果您认为存在内容或观点的错误,非常欢迎您及时指出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Makarov V. Quantum cryptography and quantum cryptanalysis [D]. 2007.

[2] Bennett C H, Brassard G. Quantum cryptography: Public key distribution and coin tossing [J]. Theor. Comput. Sci., 2014, 560(P1): 7-11.

[3] 徐兵杰,刘文林,毛钧庆,等. 量子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研究[J]. 通信技术, 2014(5):463-468.[J].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2014, 560:7-11.

内容编辑:物联网安全实验室 陈磊 责任编辑:肖晴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8-1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绿盟科技研究通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参考文献: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