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摘录与想法(二)

《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摘录与想法(二)

作者头像
进击的小进进
发布2020-04-01 15:14:57
3320
发布2020-04-01 15:14:57
举报
前言

摘录与想法

1、

当人处于高挑战、高技巧的状态下,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意之时,多半是在工作当中,而非闲暇时段。 一般而言,工作占去人类生活1/3的时间。 它是一种很奇怪的体验,既为人营造专注、满足的时刻,给人骄傲及归属感,却又是大多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1) 绝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并不与自己的兴趣重合。 (2) 但人有责任心或者说是职业道德,既然是工作,就要把它做好。 (3) 工作是稳定收入的主要来源。

2、

上学是“工作”,运动是“娱乐”。 换言之,青春期末期的孩子已深具一种观念:工作是必需但不愉快的,娱乐是愉快却无用处的。 而且,这种观念还会随着他们进入高中而逐渐加强。

3、

工作比我们整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更接近游戏,它有明确的目标及实行规则,我们可借由完成工作、销售业绩或上司评价获得回馈。 工作常常能使人全神贯注、心念集中,也给人不同程度的掌控力。 而且,至少在理想状态下,工作难度与工作者的能力也相符。 由此看来,工作似乎与游戏、运动、音乐、艺术等可提供心流感受的有益活动具有相同的内在结构。

工作是你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难度与能力相符合的情况下),由此带来成就感、满足感与收入的一件事。

3、

“我向来十分认同‘谢天谢地,今天是星期五’这句话,因为对我而言,星期五就表示我可以不受干扰,连续工作两天。”

4、

工作是否有助于个人生活的提升,并非取决于外在条件,而是在于我们的工作态度,以及面对挑战时我们能汲取何种体验与感受。

5、

对职业的热爱与奉献,不见得就是“工作狂”——这个词只适用于在眼中除了工作,没有其他目标及责任的人。工作狂只看得见工作上的挑战,只愿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而且无法从其他活动中得到心流。这种人一旦全副心神投入工作,就无力涉足其他活动,因而错失了许多提升生活品质的机会,甚至落得悲惨的下场。幸好,尽管我们见到许多人献身工作,但他们仍拥有多彩多姿的人生。

工具人的终极形态?

6、

大多数人若无目标可追寻、无朋友可互动,注意力及动机便会开始消散。一旦心念分散,人往往就会钻牛角尖,想些无解的问题,徒增自己的焦虑。 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当事者会采取若干摆脱精神紊乱的策略,在不知不觉中寻找扫除心中焦虑的刺激事物,例如看电视、阅读推理小说或浪漫爱情小说、纵情声色或赌博、酗酒、吸毒等。 这些方法固然能带来短暂的振奋,但事后往往只残存一丝黯然惆怅之感。

娱乐可以打发时间,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7、

当然,如果人们能将空闲时间用于运动、艺术或爱好,便可具备感受心流的条件; 如果空闲期间无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乱度将大为升高,整个人只觉得懒懒散散、兴趣全无。

8、

「主动式休闲」是高风险高回报,「被动式休闲」是低风险低回报。

玩游戏需要注意一点: 竞技游戏既能让自己很开心,同时也会很破坏自己的心情,比如LOL、DOTA2,除了自身水平外,还非常依赖队友的水平,这是一大随机性; 炉石传说、百闻牌,除了自身水平外,也非常依赖发牌员给的排序,也是一大随机性。

游戏的随机性既提高了趣味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影响心情的风险。 遗憾的是,人对「失去」的敏感,远远大于「得到」的喜悦,一旦上头了,就不是在玩游戏,而是「被游戏玩」,这一点切记要注意克制。

9、

音乐、电影、时装及电视从世界各地带来强势货币,录像带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各街道,大幅减少了失业人口,下一代们视媒体名流为人生模范,脑中满是运动员及电影明星的一举一动,这类成功有什么害处呢? 假如纯粹从金钱的角度衡量,我们似乎是看不出有什么害处的; 但若考虑到子子孙孙沉迷于被动式娱乐的长远影响,前景不禁令人忧心。

我之前也有一个担心,某些追星族过于关注偶像的动态,而忽略了解 周围的人,沉迷于别人的光芒终究会迷失自己,所以能够沉下心,一步步专注做自己事的人是难能可贵的。

10、

当你为生活中最佳及最坏的情绪寻找解释时,一定会想到别人: 情人或配偶既能令你心花怒放,也能让你沮丧气结; 小孩儿娇憨可爱,但也会伤透你的脑筋; 老板的只言片语足以令你笑逐颜开,也能使你一整天愁眉苦脸。

的确,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确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即使外界否定自己,自己也不会去怀疑自己,因为自信。

11、

希腊文的“idiot”(英语中是“白痴、傻瓜”的意思)一词,原意是“独居的人”,可见在他们的观念中,人若是断绝社群的互动,心智上便会陷入低能。 近代文盲社会也认为,喜欢独居的人必定为女巫之流,因为正常人除非受外力所迫,否则绝不会离群索居。

摆脱得了乏味的交际,摆脱不了群居属性。

12、

友谊不仅可提供及时的情感回馈,就长远来看,也是个开发潜能的大好机会。 但是,现代生活并不利于友谊的维系。 较为传统的社会中,人在一生中多与儿时同伴互相来往,美国人却因地理与社会流动性而无法做到这一点。 美国人的高中同伴与小学同伴已不相同,上了大学又换成另外一批。 等到工作一换再换、住处一移再移、岁数一年年增加,友谊也越来越短暂、浅薄。 一般人在中晚年面临情感危机时,最大的感叹都是缺少真正的朋友。

中国人也是这样,尤其是高一,还要分文理科,根本不利于同学友谊关系的培养。所以能拥有长久的友谊是珍贵且幸运的。

13、

当我们越不重视婚姻的物质利益时,就越能享受到它在情绪感受上所带来的回馈。

太难了,婚姻即是契约,也是爱情的反面。

14、

不论家庭形式如何千奇百怪,总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男女双方对彼此及子女的幸福都应担起责任。

责任感非常重要,白嫖思想不可取。

15、

还有一项发现出乎我们的意料:家人的关系越亲近,家庭的争端就越多。 一旦家庭真正出现问题时,父母与子女却会为了避免争吵而相互回避。

物极必反,爱的越多,恨的越多;平平淡淡,反而无爱无恨。

16、

完美的家庭体系十分复杂,一方面要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成为有情有义的群体。 规矩与纪律的必要性是为了避免在协商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例如子女该何时回家、何时做功课、谁该洗碗等问题。 如此一来,由争吵或争辩所节省下来的力气,便可转投至个人目标的追求。 同时,每位成员也知道,必要时可拥有家庭集体力量为后盾。 一般而言,生长于大家庭的子女,较有机会发展技能、面对挑战,也较能体验到生活中的心流。

靠自身素质与相互理解,省去不必要的争吵或争辩,专注于解决问题及个人追求。

17、

也正是许多社会学家所注意到的:人在独处时的心灵状态较脆弱,易产生幻想及非理性的恐惧。

容易瞎想,不够安心,害怕孤独。

18、

与他人谈话时,即使是琐碎如天气、前一晚的球赛等话题,都可以让人们互享同一实境。 就算是一句“祝你有愉快的一天”的寒暄,也能够使人肯定自己的存在,因为这种行为表示有人注意你、关心你。 由此可知,即使是最日常的碰面寒暄,仍具有防止意识紊乱、崩溃的基本功能,即所谓的“维持现实”功能。

19、

同理,一般人也认为,与群聚时的情绪相比,独处的情绪会比较恶劣。独处的人会感觉较不快乐、不振奋、不坚强,而且更无聊、消极、孤单。 唯一不降反升的体验与感受只有专注力。 许多心思缜密的人在获知这些结论时,大都不可置信地表示:“绝不可能。我喜欢独处,只要情况允许,我会尽可能独来独往。” 事实上,学会喜欢独处并非不可能,但做起来却大不容易。 如果你是艺术家、科学家或作家,或者你有嗜好及丰富的内在灵性生活,独处不仅是必需,也会乐趣十足。 然而,真正具备这方面的心智能力,又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自己也在学习如何独处,目前遇到的困难是内心的世界不够大与正面的情感不够充沛,容易陷入忧伤的氛围。 我对独处的理解是自己与自己相处,是两个人的相处。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3-2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webchen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