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云网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

云网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

作者头像
灯塔大数据
发布2020-06-02 17:09:49
6.8K0
发布2020-06-02 17:09:4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灯塔大数据灯塔大数据

01

引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2020 年3 月4 日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datacenter,DC)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以下简称“新基建”)。“新基建”作为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新一轮数字化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也将是未来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数据中心首次被国家列入加快建设的条目,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中的一大亮点,将协同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领域基础设施,会随着“新基建”的推进而持续扩大规模。一方面,政务、金融等传统企业,通过建立数据中心或者使用公有云服务部署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上云;另一方面,数据中心将成为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载体,为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底座。

中国电信提出云改战略,全面推进网络上云、IT 上云、业务上云。同时结合网络优势,把云网融合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网络型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据中心作为运营商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以“2+31+X”的数据中心/云布局为核心,构建高质量承载网络,为客户提供包含计算、存储和连接的整体服务。数据中心网络将成为运营商的“核心网络”,承载对外销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公有云、私有云、电信云等多类型业务。同时,数据中心网络也将和城域网、骨干网高效协同,将应用、云计算、网络及客户灵活连接起来,提供一个完整的端到端业务方案。数据中心网络在运营商云网一体化规划布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02

传统数据中心网架构

目前,传统的数据中心内部组网架构以分级互联架构和大二层架构为主,如图1 所示。

分级互联架构,即传统的“接入—汇聚—核心”的三层组网结构。汇聚往下二层组网,为一个独立的VLAN/STP 分区网络。不同的分区必须经过核心交换机通过三层网络互访。汇聚及核心层交换机横向采用堆叠等私有虚拟化技术,保证业务可靠性。DC 内以南北向流量为主,可承载上百台服务器规模,主要提供对外互联网访问的业务。该架构在目前运营商数据中心中仍是主要网络结构,对外销售型IDC 业务、规模较小的资源池基本上还是以此架构部署为主。

大二层架构指资源池化逻辑大二层网络架构,是近些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分布式技术在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后使用的一种网络架构。资源池虚拟化后,虚拟机管理迁移等需求使得数据中心内二层的东西向流量大量增长。因此,数据中心组网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网络技术,比如多链接透明互联(TRILL)、最短路径桥接(SPB)等通过路由计算实现的大二层组网技术、可扩展虚拟局域网(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VxLAN)、使用通用路由封装的网络虚拟化(NvGRE)等overlay 技术。随着虚拟化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基于VxLAN 的大二层网络架构成为主要部署方案,网络结构也趋向扁平化,在接入交换机和核心交换机之间full-mesh 连接,三层路由应用于二层多路径,构建大二层网络。该架构主要面向计算资源虚拟化以及存储网络和IP 网络融合的资源池,可承载上千台服务器。

随着数据中心承载业务类型的不断增加,传统数据中心网络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方面,网络架构、关键技术的选择导致规模可扩展性差;另一方面,数据中心内网络业务需求不再单一,不再仅仅以带宽保障为核心驱动,面向各种新兴业务的网络能力的差异化承载、高效智能的运维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03

未来数据中心网络的主要挑战及需求

(1)企业上云要求数据中心网络具备云网融合能力

云计算的发展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是大势所趋。对于中小企业,不仅能减小成本投入,还能缩短业务上线周期。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政府、大中企业客户也成为云计算市场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对于政企大客户而言,更倾向于使用混合云成为上云的主要路径,一些敏感企业数据仍保留在私有云或者专属云中。目前,运营商纷纷开展云专网、云专线、SD-WAN 等云网融合业务,加强云网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与大网协同,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连接对数据中心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云计算应用及混合云、多云的普及,要求数据中心网络具备云网融合能力,能够简化管理、自动开通、灵活部署,满足云网融合业务“一点受理、自动开通、统一运维、自助随选”等新型业务需求。

(2)5G 及NFV 加速云化网元进入数据中心

5G 提出网络全面云化,采用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云化架构,承载在数据中心内独立的电信云网络上。一方面,5G 核心网云化部署,用户面功能(UPF)将下沉到边缘云。UPF 除了满足互联网、VoLTE 等传统业务需求外,还将分布在综合接入机房以及边缘数据中心,提供边缘计算(MEC)业务。另一方面,城域网网元功能逐步迁入CT 云中,随着转控分离vBRAS 部署,城域网业务控制面功能转移至数据中心进行云化部署。城域网业务从现在的网元通信也将演变成CT 云资源池间的通信。可以预见,5G 云化网元进入数据中心后,城域网流量大幅增长,下沉节点也会成倍增加,用户流量就近入云,用户面流量的mesh化和本地化,会增加大量分布式东西向流量,云网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将考虑适应该流量模型的可扩展。

其次,5G 的部署还将催生车联网、人工智能、VR/AR 等大量新兴业务,其高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的特征也需要数据中心网络来满足。业务流量增长还将带动数据的指数增长,给数据中心带来海量计算、存储、智能分析、安全性等要求。

(3)AI 等新兴技术应用对数据中心提出超低

时延无损需求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深度学习依赖海量的样本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也推动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和高性能计算的发展。高效的AI 训练需要非常高的网络吞吐来处理大量的数据,大量的数据将会在计算、存储节点之间传送。通常情况,在低于10%链路带宽利用率的低负载流量环境下,流量突发引起的网络的分组丢失率也接近1%,而这1%的分组丢失在AI 运算系统中直接带来的算力损失接近50%。随着业务负载增加,数据中心分布式“多打一”流量逐步增多,网络分组丢失也越来越严重。分组丢失和时延引起的网络重传会进一步降低网络的吞吐量,使模型训练的效率大大下降,甚至导致训练的失败。

服务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数据中心计算、存储能力的飞速提高,随着存储介质读写速度和计算能力的提升,数据中心网络通信时延成为性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特别是面向HPC、分布式存储、AI 应用等新型业务场景,传统数据中心以太网架构因拥塞易出现分组丢失带来的网络传输瓶颈异常凸显。构建零分组丢失、超高吞吐、超低时延的无损网络,是未来数据中心网络的一大典型需求及特征[1]。

(4)边缘数据中心将成为数据中心新形态

边缘计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在边缘计算技术逐步成熟后,数据中心的发展将呈现两极化,一方面资源逐步整合,云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大规模组网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将涌现大量边缘数据中心,以保障边缘实时性业务性能。云数据中心将时延敏感型业务卸载,交由边缘数据中心处理,减少网络传输带宽压力和往返时延。边缘数据中心负责实时性、热数据存储业务;云数据中心则负责非实时性、冷数据存储等业务。在网络中规模引入边缘计算后,如何进行云、网、边高效协同组网,合理分配全网算力资源,满足低时延业务需求,是边缘数据中心网络以及云边协同组网的一大挑战[2]。

总体上,云网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规模可扩展、超低时延无损特性、业务端到端承载、云网协同以及一体化管理和运维等方面。数据中心网络在应对云网一体化的挑战下,不仅要兼顾原传统IDC 业务,还需考虑云网融合、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业务的综合承载能力。

04

关键技术

4.1 超大规模组网

云数据中心呈现超大规模发展趋势,其数据中心内组网通常需要实现几万台服务器集群作为单一资源池的通信。要满足大规模组网能力下的高可扩展、高可靠性,需要在架构设计、基础网络路由组织、自动化管控等维度来考虑。

(1)IP-CLOS 架构

CLOS(无阻塞多级交换网络)架构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Mohammad Al-Fares 提出[3] 。IP-CLOS 脱胎于无阻塞的CLOS 架构,在Spine交换机和Leaf 交换机之间以full-mesh 全三层连接,可以承载上万台服务器规模,理论上数据中心规模不再受限于网络,典型的IP-CLOS 结构如图2 所示。

Facebook 采用IP-CLOS 构建其数据中心内网络,如图3 所示。2014 年,Facebook 首次推出了F4 数据中心架构,采用分层核心和Pod 设计。基本构建块Pod 包含48 个Leaf 交换机,通过40 Gbit/s 链路汇聚到4 台Fabric 交换机。每个Pod通过40 Gbit/s 上行链路连接到4 个独立的Spine主干平面。Pod 和Spine 平面(Spine plane)构成了一个模块化的网络拓扑,可以容纳几十万台服务器。这种架构设计的关键在于每台交换机有相同数量的40 Gbit/s 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能够实现真正的无阻塞。

2019 年,OCP 会议上Facebook 发布F16 架构,Fabric 交换机由原来的4 平面变成了16 平面。值得注意的是,Spine 平面的设计使用了16 个128端口、100 Gbit/s 架构的交换机构建,而不是4 个128 端口、400 Gbit/s 交换机。这一选择使得网络更简单、扁平。每台TOR 交换机达到1.6 THz 的带宽,满足了架顶的带宽需求,同时大量减小了转发路径的跳数和芯片数量,大大节省了成本。Facebook F4 到F16 架构的演进,再一次验证了IP-CLOS 网络在超大规模组网中的优势,在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节省成本上都表现突出。

(2)基于EBGP 的大规模路由组织

基于路由的三层寻址是实现网络可达的基础手段。目前数据中心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protocol,IGP)路由主要以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和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system,ISIS)为主。OSPF 路由技术相对成熟,网络运维人员使用经验丰富。ISIS 相对于OSPF,对大规模网络的支持能力和收敛性能更好。

RFC7938 提出将外部边界网关协议(externalborder gateway protocol,EBGP)应用于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议[4],且目前在Facebook、阿里巴巴等云数据中心内有广泛部署案例。有别于OSPF、ISIS 等链路状态协议,BGP 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在路由控制、网络收敛时的网络稳定性更好。在中小型数据中心组网时,使用BGP 和ISIS、OSPF 协议性能相差不大。但是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组网中,BGP 的应用性能会更加优异。因为OSPF、ISIS 等链路状态协议在网络域内任何节点发生故障时,会引起全网状态信息的泛洪和数据库信息更新,在此基础上收敛路由。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只在节点间通告路由,通过增量刷新的方式更新路由信息。同时分区路由域独立,故障域可控,在超大规模组网中则能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EBGP 路由的规划和配置方式如图4 所示。将Pod 内的Spine 设备规划为同一AS 号,为每一组堆叠的Leaf 规划一个单独AS 号。Pod 内Leaf只和本Pod 内Spine 建立EBGP 邻居,Leaf 间不建立EBGP 邻居。规划配置相对于OSPF 和ISIS会更复杂一些。

(3)“SDN+OpenStack”云网一体管控

数据中心内网络设备规模大,对自动化部署的要求高。在云资源池内引入SDN 技术,通过部署云管平台、SDN 控制器等,提供数据中心云网络自动开通、灵活部署、智能管控等能力。SDN控制器可实现对SDN TOR 交换机、SDN 网关(border Leaf)、vSwitch 等转发设备的统一管控,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度。在部署方式上,SDN控制器可以和OpenStack Neutron 集成,通过云管平台统一管理云资源池内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也可以通过业务协同编排器统一协调云管平台和SDN 控制器,实现对数据中心内资源的统一编排和调度。基于SDN 控制器的自动化管控方案如图5 所示。

4.2 超低时延无损网络组网

数据中心网络的低时延,离不开RDMA 技术的部署和应用。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以及AI应用系统等对低时延网络有强烈需求的分布式应用,服务器端已经多采用这种配置模型。因为传统的TCP/IP 在收发报文时,要经过多次的内核处理,会导致多达数十微秒的固定时延。为将协议栈时延降至约1 μs,同时减少CPU 负担,远程内存直接访问(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成为主要部署技术。RDMA 可以从发送端地址空间中取出数据,直接传送到接收端的地址空间中,快速完成计算节点内存间数据的快速交换,而不需要内核内存参与,大大降低了服务器侧的处理时延。

同时,考虑到未来云网一体化下业务端到端需求,基于以太网的RoCE(RDMA over convergedethernet)技术已经逐步替代无限带宽(infiniband,IB)等专用技术,成为主流技术。目前最新的RoCEv2 版本使用IP/UDP 替代IB 网络层,提供IP 路由及ECMP 能力,成为高性能数据中心网络主要部署协议[5]。

为了适配服务器传输RoCE 流量的高效性,数据中心网络必须综合解决分组丢失、时延、吞吐等多方面的问题,构建零分组丢失、低时延、高吞吐的无损网络,主流技术包括流控制、拥塞控制和负载均衡等技术。

图6 给出了典型的基于ROCEv2 的高性能以太无损网络部署方案。

数据中心内超低时延无损网络的部署方案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减小硬件转发时延

网络设备转发、转发跳数以及光纤距离都会影响网络时延。所以,在部署上一般以Pod 为单位支持RDMA,并使用RoCEv2 协议规范。单Pod内使用两级CLOS 结构减少转发层级。在硬件设备上,25 Gbit/s、100 Gbit/s 模型部署最为成熟。

(2)控制网络零分组丢失

当网络拥塞造成缓存溢出分组丢失时,会引发数据分组重传,从而进一步增加时延。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交换机缓存、网络带宽来提高抗拥塞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应用层算法优化规避“多打一”流量,减少网络拥塞点,以及部署流控技术通知源端降速以消除拥塞等。

目前,最基本的部署方式为ECN 结合PFC来处理网络拥塞。

显示冲突通告(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ECN)是一种基于流的端到端流控技术,是在交换机出口发起的拥塞控制机制。通过TCP 发送端和接收端以及中间路由器的配合,感知中间路径的拥塞,并主动减缓TCP 的发送速率,避免拥塞而导致的分组丢失。

优先级的流量控制(priority-based flow control,PFC)是一种基于队列的反压技术,是在交换机入口发起的拥塞管理机制。在通常无拥塞情况下,交换机的入口缓冲器不需要存储数据。当交换机出口的缓冲器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交换机的入口缓冲器开始积累,当入口缓冲器达到设定的阈值时,交换机入口开始主动迫使它的上级端口降速。

之所以采用PFC 结合ECN 的机制来实现网络拥塞控制,主要是因为PFC 存在死锁等潜在问题,常用解决方法会优先触发ECN 报文,用来减少网络中PFC 的数量,在PFC 生效前完成流量的降速。

现有方案虽然得到一定的应用部署,但是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各参数配置基本为静态手工完成,且每次最优参数的调整都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持续遍历尝试。为此,产业界也提出一些无损网络增强特性,包括虚拟输入队列(virtual inputqueuing,VIQ)、动态虚拟通道(dynamic virtuallane,DVL)等技术,且相关技术已经在IEEE 802.1工作组TSN 任务组进行标准化工作[6]。同时,业内也在积极探索基于专用芯片的动态拥塞调度机制,通过AI 能力实现无损网络自调参、自优化,尝试解决手工配置静态参数导致网络无法动态适应负载流量模型变化的问题,实现智能无损网络。

4.3 云网业务统一承载

云网一体化架构下,数据中心内网络和外部网络的边界逐渐模糊,云内网络、云间网络、用户到云网络构建成一个整体,通过资源端到端管控、业务端到端发放来提供服务的一体化。尤其面向云网融合业务,端到端统一承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VxLAN 是目前云数据中心典型的网络虚拟化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大二层技术,通过IP 网络进行二层隧道流量的传输。同时VxLAN 和SDN联合部署已经成为智能化云数据中心的必要组件,VxLAN 作为数据平面解耦租户网络和物理网络,SDN 将租户的控制能力集成到云管平台与计算、存储资源联合调度,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中心内业务承载的灵活性。

基于IPv6 的分段路由(segment routing overIPv6,SRv6)是目前承载网关注度和讨论度极高的研究热点技术,是基于源路由理念而设计的在网络上转发IPv6 数据分组的一种协议,具备可编程、易部署、易维护、协议简化的特点。它通过集中控制面可实现按需路径规划与调度,同时SRv6 可以完全复用现有IPv6 数据平面,满足网络灵活演进要求。

  • 简化网络配置。SRv6 不使用MPLS 技术,完全兼容现有IPv6 网。
  • 网络可编程:SRv6 报文中路由扩展头(segment routing header,SRH)编程能力强,既可以做路径控制,也可以做业务扩展[7]。
  • 业务端到端建立简单:只要物理网络IPv6路由可达,就可实现网络端到端的无缝互通。在跨域网络扩展能力上表现出极强的灵活性。

以太虚拟私有网络(ethernet virtual privatenetwork,EVPN)定义了一套通用的控制层面协议,可被用来传递MAC/ARP/主机路由表、网段路由等信息。并且支持VxLAN、SR 等多数据平面的转发。同时,EVPN 实现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分离,设计思路和SDN 相似,因此经常用在SDN 架构的部署方案中。

云网一体化下网络协议发展方向如图7 所示。

采用SRv6/EVPN 可有效统一“云内网络、云间网络、用户到云网络”承载协议,提供“固移融合、云网融合、虚实网元共存”的云网一体化网络的业务综合承载方案。SRv6 既符合国家的IPv6 战略,又符合未来技术演进方向,标准化后有可能取代现有VxLAN 等技术,成为承载层的统一隧道协议,应用领域从骨干网、城域网向数据中心网络逐步扩展。EVPN 基础标准已经完备,应用领域已经从数据中心走向广域网。SRv6/EVPN 能提供云网一体化环境下的L2/L3 业务高效承载[8]。

05

面向云网融合的大规模数据中心组网方案

图8 给出了一个面向云网融合的大规模云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设计,满足大规模组网的高可扩展、高效灵活的云网业务承载需求。通常情况下,一个region 代表提供云服务的一个区域。一个region 内至少包含2 个或者3 个可用区(available zone,AZ),用于搭建高可用组网架构。

5.1物理网络组网

单可用区的物理组网如图8 所示,整个组网设计遵照超大规模组网原则和技术,按照业务功能分Pod 区规划,各区域可独立扩展。

核心层:设置一对核心交换机设备(Super-Spine),提供流量高速转发,与各Pod 区的Spine 交换机交叉互联。核心交换机采用去堆叠配置,可通过设备替换或者横向增加设备的方式升级到更高带宽和更大接入规模,支持业务进一步扩展。

计算Pod:承载大规模计算集群来提供租户虚拟机资源,单Pod 内采用基于Spine-Leaf 的典型IP-CLOS 结构,Spine 和Leaf 节点设备均采用“去堆叠+eBGP”的组网方式,保障单Pod 模块的高可扩展性。

高性能计算Pod/存储Pod:为了增强数据中心网络承载AI、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等业务能力,基于eBGP 的IP-CLOS 组网,在高性能计算Pod、存储Pod 中部署RoCEv2 的无损网络技术,保障单Pod 内RDMA 流量的超低时延特性。经实测验证,无损网络部署可提升分布式存储IOPS 20%,单卷性能达到35 万IOPS,平均时延降低12%,并且严格保障了读取数据汇聚时“多打一”流量的零分组丢失传输。

管理区:放置内部管理组件,不对外提供服务,为安全可靠区。主要承载云管理平台、SDN控制器、OpenStack、级联节点等。在Spine 设备旁挂内网管理防火墙设备,保证管理网安全。

扩展区:用于和多个可用区之间的互联。可用区之间利用低延迟光纤传输网络互联,要求时延小于1 ms,保障多活业务的可靠性。

网络服务区:承载云内网络的服务,包括vRouter 等。所有租户的业务流量直接走到这个分区,在分区内匹配相关业务对应处理。

云网服务区:主要用于对外接入云网融合业务的区域,包括Internet 网关、VPN 网关、专线网关、DCI 网关等。其中,Internet 网关承载Internet流量访问,VPN 网关用于IPSec-VPN 接入。同时,分别设立云专线接入网关、DCI 接入网关用于入云专线访问VPC、云间跨region VPC 互联的连接,满足云网融合业务的各类连接需求。

5.2 逻辑网络组网

数据中心云内网络业务承载方案如图9 所示。业务承载依赖大二层网络,目前通用的做法是采用基于MP-BGP 的EVPN 承载的VxLAN。硬件VTEP 节点包括Internet 网关、VPN 网关、专线接入网关、DCI 接入网关的VTEP TOR、网络服务区TOR 等。各VTEP 节点通过网络设备间的eBGP 发布并学习EVPN VxLAN 所需的loopback IP。VTEP使用BGP 多实例功能组建overlay 网络,管理服务区汇聚作为EVPN BGP RR,与所有VTEP 节点建立iBGP 邻居。VTEP 节点创建二层BD 域,不同的VTEP 节点属于相同VNI 的BD 域,自动创建VxLAN 隧道,实现业务流量转发。

以入云专线承载为例,客户使用云专线产品接入云内VPC网络时,流量从专线接入网关进入,通过VTEP TOR 走VxLAN 到网络服务区TOR,进入vRouter。vRouter 封装成VxLAN 后,将报文路由到Pod 内,通过多段VxLAN 拼接和计算节点的虚拟交换机建立连接,VxLAN 报文在虚拟交换机上解除封装进入VPC。

VxLAN/EVPN 技术是目前大规模云数据中心网络通用且高效的业务承载方案,能够实现云内业务快速发送和自动化配置。后续随着SRv6技术标准的成熟,SRv6/EVPN 的统一承载方案会逐渐向数据中心内网络演进。目前,Linux 已经支持大部分SRv6 功能,Linux SRv6 提供一种整合overlay 和underlay 的承载方案,保证underlay 网络和主机叠加网络(host overlay)SLA 的一致性。在数据中心中引入SRv6 承载,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06

结束语

运营商正在积极布局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加快云网应用创新孵化。超大规模组网可扩展、超低时延无损网络、高效灵活的云网承载成为了数据中心网络的新特征。当前很多关键技术仍需不断探索实践,如何构建高性能数据中心网络,统一融合承载多类型资源池、多业务场景,会是后续重点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开放数据中心标准推进委员会. 无损网络技术及应用白皮书[R]. 2018.

ODCC. Lossless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white paper[R]. 2018.

[2] 雷波. 边缘计算中的网络建设需求分析[J]. 通信世界,2019(23): 47-48.

LEI B. Analysis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in edge computing[J]. Communications World, 2019(23): 47-48.

[3] Al M, FARE S, LOUKISSAS A, et al. A scalable, commodity data center network architecture[J].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8, 38(4): 63-74.

[4] PREMJI A, LAPUKHOV P, MITCHELL J. Use of BGP for routing in large-scale data centers[J]. Computer Science, 2016.

[5] ZHU Y, ZHANG M, ERAN H, et al. Congestion control for large-scale RDMA deployments[J].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15, 45(5): 523-536.

[6] IEEE. The lossless network for data centers[R]. 2018.

[7] IETF. IPv6 segment routing header (SRH): RFC 8754[S]. 2020.

[8] 陈运清, 雷波, 解云鹏. 面向云网一体的新型城域网演进探讨[J]. 中兴通讯技术, 2019, 25(2): 2-8.

CHEN Y Q, LEI B, XIE Y P. Evolution of new metropolitanarea network for cloud network convergence[J]. ZTE TechnologyJournal, 2019, 25(2): 2-8.

文章作者 | 中国电信研究院 王江龙,雷波,解云鹏,何琪,李云鹤

文章来源 |《电信科学》杂志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5-2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融智未来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VPN 连接
VPN 连接(VPN Connections)是一种基于网络隧道技术,实现本地数据中心与腾讯云上资源连通的传输服务,它能帮您在 Internet 上快速构建一条安全、可靠的加密通道。VPN 连接具有配置简单,云端配置实时生效、可靠性高等特点,其网关可用性达到 99.95%,保证稳定、持续的业务连接,帮您轻松实现异地容灾、混合云部署等复杂业务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