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常用公差及配合

常用公差及配合

原创
作者头像
用户7505898
修改2020-07-03 17:22:59
2.2K0
修改2020-07-03 17:22:5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数控编程数控编程

一. 极限与配合

二. 形状和位置公差

三. 零件公差的设置

四. 尺寸链

一. 极限与配合.

1. 术语与定义

1.1偏差

  1.1.1 零线---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

 1.1.2 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等)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1.1.3 极限偏差---上偏差和下偏差;

a.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代数差;

b. 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代数差.

 1.1.4 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它可以是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 图 一 )

1.2 公差

 1.2.1 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减最小极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减去下偏差之差.公差是尺寸允许的变动量,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1.2.2 标准公差---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的任一公差. ”IT”为”国际公差”的符号.

 1.2.3 标准公差等级---极限与配合制中,同一公差等级对所有基本尺寸的一组公差被认为具有同等精确程度,例: IT 7

 1.2.4 公差带---在公差带图解中,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由公差大小和其相对零线的位置来确定.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1.3 配合

1.3.1 间隙---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正.

   a. 最小间隙---在间隙配合中,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大极限尺 寸之差.

 b. 最大间隙---在间隙配合或过度配合中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小极限尺寸之差.

1.3.2 过盈---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

 a. 最小过盈---在过盈配合中,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小极限尺寸之差

 b. 最大过盈---在过盈配合或过度配合中,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大极限尺寸之差

 1.3.3 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a. 间隙配合---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

b. 过盈配合---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

   c. 过渡配合---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

1.4 极限尺寸判断原则

1.4.1 最大实体极限---对应于孔或轴最大实体尺寸的那个极限尺寸,即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孔的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实体尺寸是孔或轴具有的允许的材料量为最多时状态下的极限尺寸.

1.4.2 最小实体极限---对应于孔或轴最小实体尺寸的那个极限尺寸,即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孔的最大极限尺寸.

最小实体尺寸是孔或轴具有的允许的材料量为最少时状态下的极限尺寸.

( 图 二 )

( 图 三 )

( 图 四 )

( 图 五 )

2.基本规定

2.1 表示

2.1.1 公差带的表示---公差带用基本偏差的字母和公差等级的数字表示.

例如:H7 ,h8.

 2.1.2 注公差尺寸的表示:

注公差的尺寸用基本尺寸后跟所要求的公差带或(和)对应的偏差值表示.

例如:  ψ35 H7    35+0.25

ψ35 h8     45-0.15

2.1.3 配合的表示---配合用相同的基本尺寸后跟孔,轴公差带表示.孔或轴用分数形式表示ψ35 H7/g6.

2.2 注公差尺寸的解释.

2.2.1 公差标准按GB/T4249的工件.

a. 线性尺寸公差---线性尺寸公差仅控制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两点法测量),不控制要素本身的形状误差(如圆柱要素的圆度和轴线直线度误差或平行平面要素的平面度误差).尺寸公差也不能控制单一要素的几何相关要素.

b. 包容要求---结合零件具有配合功能的单一要素,不论是圆柱表面还是两平行表面,图样上应在其尺寸极限偏差或公差带代号之后加注符号”E”,这表明尺寸和形状彼此相关,并且不能超越以工件最大实体尺寸形成的理想包容面.

2.2.2 公差际注不按GB/T 4249的工件.

a.对孔---与实际孔表面内接的最大理想圆柱体直径应不小于孔的最大实体极限,孔上任何位置的最大直径应不超出孔的最小实体极限;

b.对轴---与实际轴表面外接的最小理想圆柱体直径应不大于轴的最大实体极限,轴上任何位置的最小直径应不小于轴的最小实体极限.即如果工件处处位于最大实体极限,则该工件将具有理想的圆和直线,即理想圆柱.除另有规定外,在上述要求的条件下,理想圆柱误差可达到给定的直径公差的全值.

3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

3.1 标准公差值与基本尺寸是按基本尺寸段计算的,为减少公差数目,统一标准公差值进行了尺寸分段.对于每一个尺寸段中不同的基本尺寸,同一公差等级的标准公差值都相等.

3.2 标准公差

国标上规定基本尺寸到500mm内规定共20个标准公差等级.基本尺寸大于500~3150内规定共18个标准公差等级.

3.3 基本偏差

轴的基本偏差和孔的基本偏差.

轴的基本偏差---一般是最靠近零线的那个极限偏差.

4. 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4.1 规定和标准化公差带和配合,可优化力量品种及规格.

4.2 线性尺寸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系指在一般加工条件下可保证的公差,采用一般公差的尺寸,尺寸后不注出极限偏差.

二, 形状及位置公差.

1. 形位公差分类和项目

分类

项目

符号

有无基准要求

形   状

形   状

直线度

平面度

圆度

圆柱度

|○|

形状或位置

轮廓

线轮廓度

有或无

面轮廓度

有或无

位       置

定向

平行度

||

垂直度

倾斜度

定位

位置度

有或无

同轴(同心)度

对称度

跳动

圆跳动

全跳动

2. 形位公差的术语与定义.

2.1 要素

2.1.1 要素---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

2.1.2 理想要素---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

实际要素---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

基准要素---用来确定被测要素方向或(和)位置的要素.

被测要素---给出了形状或(和)位置公差的要素.分为单一要素和关联要素.

单一要素---仅对其本身给出形状公差要求的要素,即一个点,一个圆柱面,一个平面,轴线和中心平面等.

关联要素---对其它要素有功能关系的要素.

轮廓要素---组成轮廓的点﹑线﹑面.

中心要素---与要素有对称关系的点﹑线﹑面.如轴线,中心线,中心平面和中心点等.

  2.2 形位公差

2.2.1 形状公差---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有基准要求的轮廓度除外)

形状公差是图样上给定的,如测得零件实际形状误差小于形状公差值,则零件的形状合格.

2.2.2 位置公差---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是图样上给定的,如测得零件实际位置误差小于位置公差值,则零件的位置合格.

2.2.3 零形位公差---被测要素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或最小实体要求时,其给出的形位公差值为零.

2.2.4 定向公差---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方向上允许的变动全量.

2.2.5 定位公差---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位置上允许的变动全量.

2.2.6 跳动公差---关联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回转一周或连续回转时所允许的最大跳动量.

3. 公差带定义

3.1 形状公差

给定平面

直线度 给定方向

任意方向

平面度

圆度

圆柱度

无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

无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

3.1.1 直线度

3.1.1.1 给定平面的直线度

( 图 六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0,1)的两行直线之间的区域

( 图 七 )

被测表面的素线必须位于平行于图样所示投影面且距离为公差值为0.1的两平行直线内.

3.1.1.2 给定方向的直线度

( 图 八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九 )

被测圆柱面的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2的两平行平面之内

3.1.1.3 任意方向的直线度

( 图 十 )

在公差值前加注Ø,公差带是直径为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 图 十 一 )

Ød圆柱体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4的圆柱面内.

3.1.2 平面度

( 图 十 二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十 三 )

上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的两平行平面内.

表面上任意100×100的范围,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的两平行平面内.

3.1.3 圆度

( 图 十 四 )

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 图 十 五 )

在垂直于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该圆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2的两同心圆之间.

3.1.4圆柱度

( 图 十 六 )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 图 十 七 )

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5的两同轴的圆柱面之间.

3.1.5 轮廓度

( 图 十 八 )

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诸圆圆心应位于理想的轮廓上,

注:当被测轮廓线相对基准有位置要求时,其理想轮廓线系指相对于基准为理想位置的理想轮廓线.

有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属位置公差.

( 图 十 九 )

在平行于正投影面的任一截面上,实际轮廓线必须位于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0.04,且圆心在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在线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

3.2 位置公差

有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

有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

一个方面

线对线 相互垂直的两个方面

线对面 任意方面

面对线

面对面

线对线

一个方向

线对面 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面对线 任意方向

面对面

线对线

线对面

面对线

面对面

点的同心度

轴线的同轴度

线对线

线对面

面对线

面对面

给定平面

任意方向

一个方向

线的位置度 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任意方向

平面或中心平面的位置度

复合位置度

径向跳动

端面圆跳动

斜向圆跳动

斜向(给定角度的)圆跳动

径向全跳动

端向全跳动

3.2.1 平行度

3.2.1.1 a 线对线平行度公差(一个方向)

( 图 二 十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线,位于给定方向上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二 十 一 )

ØD的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在垂直方向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b 线对线平行度公差(相互垂直两个方向)

( 图 二 十 二 )

公差带是两对相互垂直的距离分别为t1和t2,且平行于基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二 十 三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分别为公差值0.2和0.1的在给定的互相垂直方向上,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组平行平面之间.

c 任意方向

( 图 二 十 四 )

在公差值前加注Ø,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直线(或轴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 图 二 十 五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圆柱面内.

注意:尺寸位置,平行度的标准是不同的.

3.2.1.2 线对面平行度公差.

( 图 二 十 六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二 十 七 )

孔的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3,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2.1.3 面对线平行度公差:

( 图 二 十 八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二 十 九 )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2.1.4 面对面平行度公差

( 图 三 十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三 十 一 )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注意:基准A的标准及位置.

3.2.2 垂直度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3.2.2.1 线对线垂直度公差

( 图 三 十 二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三 十 三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与基线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2.2.2 线对面垂直度公差.

a 一个方向.

( 图 三 十 四 )

在给定方向上,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三 十 五 )

Ød 的轴线必须在给定的投影方向上,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b 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 图 三 十 六 )

公差带是分别垂直于给定方向的距离分别为t 1和t 2,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三 十 七 )

Ød轴线必须位于分别垂直于给定方向的距离分别为公差值0.1和0.2的互相垂直,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对平行平面之间.

c 任意方向

( 图 三 十 八 )

公差值前加注Ø,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 图 三 十 九 )

Ød 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5,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圆柱面内.

注意:尺寸的位置及标准.

3.2.2.3 面对线垂直度公差

( 图 四 十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四 十 一)

被测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2.2.4 面对面垂直度公差

( 图 四 十 二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四 十 三 )

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2.3 同轴度

3.2.3.1 点的同心度公差

( 图 四 十 四 )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Øt,且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的区域.

( 图 四 十 五 )

Ød的圆心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2,且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

3.2.3.2 轴线的同轴度公差

( 图 四 十 六 )

公差带是公差值Ø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与基准轴线同轴

( 图 四 十 七 )

Ød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且与基线同轴的圆柱面内.

3.2.4 对称度

( 图 四 十 八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t,且相对基准中心平面(或中心线,轴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或直线)之间区域.

( 图 四 十 九 )

图示ØD的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相对公共基准中心平面A-B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2.5 圆跳动公差

3.2.5.1 径向圆跳动.

( 图 五 十 )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公差值t,且圆心在基准轴在线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 图 五 十 一 )

Ød圆柱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回转时,在任一测量平面内的径向跳动量均不得大于公差值0.05.

3.2.5.2 端面圆跳动公差

( 图 五 十 二 )

公差带是在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任一半径位置的测量圆柱面上沿母线方向距离为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

( 图 五 十 三 )

当被测件绕基准轴线无轴向移动旋转一周时,在被测面上任一测量直径处的轴向跳动量均不得大于公差值0.05.

3.2.6 全跳动

3.2.6.1 径向全跳动公差

( 图 五 十 四 )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且与基线同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五 十 五 )

Ød表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地连续回转,同时,指示计作平行于基准轴线方向的直线移动,在Ød整个表面上的跳动量不得大于公差值0.2.

3.2.6.2 端面全跳动

( 图 五 十 六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轴线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图 五 十 七 )

端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地连续回转,同时,指示计作垂直于基准轴线方向的直线移动,此时,在整个端面上的跳动量不得大于0.05.

4.形位公差的标注

  4.1 形位公差标注的原则

4.1.1 对形位公差有特殊要求时,应在图样中按规定标注,下列情况时图样上可不标注形位公差.

a.  由尺寸公差直接控制的项目,如公差值允许在尺寸公差值范围内时可不标注,例如圆度公差;

b. 一般设备所能控制的形位误差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时,在图样上可不标注,由未注形位公差控制;

c. 对于标准件,其形位公差已有相应标准时,只需注出相应的标准代号.

4.1.2 图样中形位公差一般采用框格代号标准,在下列无法采用框格代号标注的情况时,才允许在图样中用文字说明.

a. 由于要求特殊,为现有形位公差所不能概括时;

b. 采用框格代号确实复杂,还不如用文字说明时.

c. 在用文字叙述的技术文件中,在说明形位公差的要求时,可采用文字说明,但要求内容完整,用词严谨.

4.1.3 图样中给定的形位公差,仅表达对要素完工时的要求,应根据零件功能来确定.一般不限制工艺和检测方法.如需指定制造或检测方法,则应另加说明.

4.2 基准符号的标注方法.

4.2.1 基准符号由基准字母,圆圈,短粗线和联机组成.圆圈内填写大写拉丁字母,,为了避免误解,不得要用E,I,J,M,O,P,L,R,F.字母高度应与图样中字体相同.

( 图 五 十 八 )

无论基准符号在图样中的方向如何,圆圈内的字母都应水平书写.

4.2.2 基准部位必须画出基准符号,并在公差框格中注出基准字母,由两个或以上要素组成的基准体系,基准字母按公差框格不能直接与基准相连.

( 图 五 十 九 )

4.2.3 基准目标的指引线必要时允许曲折一次.

( 图 六 十  )

4.3 被测要素的标准方法

4.3.1 当被测要素为轮廓线或表面时,指引线的箭头应指在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共引出线上,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

( 图 六 十 一  )

注:指引线的箭头不得与尺寸线对齐,应与尺寸线至少错开4mm.

4.3.2 当被测要素为实际表面时,指引线的箭头可置于带点的参考在线,该点指在实际表面上.

( 图 六 十 二  )

注:不可漏标圆点.

4.3.3 当被测要素为轴线,球心或中心平面时,指引一的箭头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

注:  a.当箭头与尺寸线的箭头重迭时,可代替尺寸线的箭头;

    b.若中心要素尺寸线于图样中其它处出现过,则指示箭头可与该要素的空白尺寸线对齐.

( 图 六 十 三  )

  c.指引线的箭头不能直接指向中心线;

( 图 六 十 四  )

d.当被测要素为圆锥体的轴线时,指引线的箭头应与圆锥体的直径尺寸线(大端或小端)对齐;

e.如直径尺寸不能明显地区别是圆锥体与圆柱体时,则应在圆锥体内画出空白的尺寸线.并将指引线的箭头与该空白的尺寸线对齐;

( 图 六 十 五  )

f.如圆锥体采用角度尺寸标注,则指引线的箭头应对着角度尺寸线画出.

( 图 六 十 六  )

4.4 基准要素的标注方法.

4.4.1 当基准要素为轮廓线或表面时,基准符号应置于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引出线标注,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

( 图 六 十 七  )

( 图 六 十 八  )

a. 对于轮廓要素,基准应与尺寸线至少错开4mm.

b. 基准符号的短线不能直接与公差框格相连.

4.4.2 基准符号可置于用圆点指向实际表面的参考在线.

( 图 六 十 九 )

注:不可漏标圆点.

4.4.3 当基准要素是轴线或中心平面或由带尺寸的要素确定的点时,基准符号的联机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

( 图 七 十  )

( 图 七 十 一  )

注:   a.当基准符号与尺寸线的箭头重迭时,可代替尺寸线的箭头.

b.基准符号不能直接标在中心线.

4.4.4 由两个要素组成的公共基准,在公差框格的第三格内填写与基准字母相同的两字母,字母之间用短横线隔开.

( 图 七 十 二  )

注: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一独立基准号,都称为公共基准,例如公共轴线,公共平面,公共对称平面等.

4.4.5 当基准采用三基准体系中两个或三个基准平面时,应在公差框格中自第三格开始,按基准的优先序从左到右每格内顺序写相应的基准字母.

( 图 七 十 三  )

注:  a.第一基准---最大或最主要的表面(定位时应有三点接触)

b. 第二基准---次大或次要表面(定位时应有二点接触).

4.4.6 当基准要素为中心孔时,基准符号可标注在中心孔引出线的下方.

( 图 七 十 四  )

注:当中心孔用代号标注时,则基准符号与中心孔代号一起标注.

当中心孔用局部放大图直接绘出时,则基准符号标注在角度尺寸在线.

( 图 七 十 五  )

4.4.7 当基准要素为圆锥体轴线时,基准符号的联机与圆锥体端(或小端)直径尺寸线对齐.

( 图 七 十 六  )

1 如直径尺寸不能明显地区别圆锥与圆柱体时,则在圆锥体内画出空白尺寸线,并将基准符号与该空白尺寸线对齐;

( 图 七 十 七  )

2 如圆锥体采用角度尺寸标注,则基准符号应对着该角度尺寸线画出;

( 图 七 十 八  )

3 基准符号的联机必须与基准要素垂直.

三. 零件公差的设置.

1. 标准零件:弹簧,齿轮,轴承.螺丝等.

2. 胶件零件( 参考附页一TTA标准 )

3. 橡胶零件( 参考附页二TTA标准 )

4. 五金零件( 参考附页三TTA标准 )

四. 尺寸链.

1. 尺寸链的基本术语

1 尺寸链---零件加工或机器装配过程中,由相互连接的尺寸形成封闭的尺寸组,称为尺寸链;

2 环---列入尺寸链中的每一个尺寸称为环;

3 封闭环---尺寸链中在加工过程或装配过程最后自然形成的一环;

4 组成环---在尺寸链中对封闭环有影响的全部环;

a 增环---在尺寸链的组成环中,由于该环的变动而引起封闭环的同向变动;

b 减环---在尺寸链的组成环中,由于该环的变动而引起封闭环的反向变动;

c 补偿环---在尺寸链中预先选定的某一组成环,可以改变其大小或位置,使封闭环达到规定要求,该组成环称为补偿环;

5 传递系数---表示各组成环对封闭环影响大小的系数,传递系数值等于组成环在封闭环上引起的变动量对该组成环本身动量之比.

2. 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2.1 尺寸,公差和计算参数.

序号

代号

名称

说明

1

L

基本尺寸

2

Lmax

最大极限尺寸

3

Lmin

最小极限尺寸

4

ES

上偏差

5

EI

下偏差

6

χ

实际偏差

7

T

公差

8

中间偏差

上偏差与下偏差的平均值

9

χ

平均偏差

实际偏差的平均值

10

ψ(x)

概率密度函数

11

m

组成环环数

12

ξ

传递系数

各组成环对封闭环影响大小的系数

13

k

相对分布系数

表征尺寸分布分散性的系数,正态分布时k=1

14

e

相对不对称系数

表征分布曲线不对称程度的系数.e=

15

Tav

平均公差

全部组成环取相同公差值时的组成环公差

16

TL

极值公差

按全部组成环公差算术相加计算的封闭环或组成环公差

17

TS

统计公差

按各组成环和封闭环统计特征计算的封闭环或组成环公差

18

TQ

平方公差

按全部组成环公差平方和计算的封闭环或组成环公差

19

TE

当量公差

按各组成环具有相同统计特性计算的封闭环或组成环公差

2.2 尺寸链的计算公式

2.2.1 封闭环基本尺寸L0= ΣεiLi

( 下角标”o”表示封闭环;”i”表示组成环及其序号 )

2.2.2 封闭环中间偏差.

△0= Σεi(△i+ei          )

当ei=0时, △0= Σεi△I

2.2.3 封闭环极限偏差 ESo = △o + 1/2To

                    EIo= △o + 1/2To

2..2.4 封闭环极限尺寸 Lomax= L0 + ES0

                    Lomix= L0 + EI0

2.2.5 组成环极限偏差 ESi= △I + 1/2Ti

                    EIi= △I + 1/2Ti

2.2.6 组成环极限尺寸 Limax= L + ESi

                    Limin=Li + EIi

2.2.7 封闭环公差

2.2.7.1 极值公差

在给定各组成环公差的情况下,按此计算的封闭环公差ToL,共公差值最大.

2.2.7.2 统计公差

当K0=Ki=1时,得平方公差.

在给定各组成环公差的情况下,按此计算的封闭平方公差TOQ,其公差值最小,

使K0=1,Ki=K时,得当量公差.

它是统计公差Tos的近似值TOC>TOS>TOQ

2.2.8 组成环平均公差

2.2.8.1 极值公差

对于直线尺寸链 |εi | =1,则

在给定封闭环公差的情况下,按上计算的组成环平均公差TavL,其公差值最小.

2.2.8.2 统计公差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当K0=K1=1时,得组成环平均平方公差.

直线尺寸链|εi | =1,则

在给定封闭环公差的情况下,按此计算的组成环平均平方公差TAVQ,其公差值最大.

使K0=1,Ki=K时,得组成环平均当量公差.

直线尺寸链|εi | =1则

它是统计公差Tavs的近似值Tavc<Tavs<TavQ

2.3 尺寸举例

(图 七 十 九 )

2.3.1 基本尺寸计算

L0=L3-(L1+L2+L4+L5)

=43-(30+5+3+5)

=0

2.3.2 公差计算(mm单位)

已知: 封闭环(L0)极限偏差ES0=0.35, EI0 =0.10

封闭环中间偏差 △0=1/2(0.35+0.10)=0.225

封闭环公差 T0 =0.35-0.10=0.25

组成环尺寸L1=30,L2=5,L4=3,L5=5

各组成环传递系数ε1=ε2=ε4=ε5=-1

ε3=1

( 直线环传递系数为 |±1| 增环+1,减环为-1 )

组成环L4是标准环L4=3

2.3.2.1 完全互换法

1/. 各组成环平均极值公差为TavL=T0/m=0.25/5=0.05

注: |εi | =1,直线尺寸链.

2/. 按平均公差及各组成环基本尺寸,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等级.

3/. 按各组成环基本尺寸大小与零件工艺性好坏,以平均公差数值为基础,各组成环公差分别为

T1=T3=0.06   T2=T5=0.04

4/. 求各组成环极限偏差:

将组成环L3作为调整尺寸,其余组成环属于外尺寸时按h,内尺寸时按H,决定其极限偏差分别为

L1=30

5/. 各组成环相应中间偏差为

△1=-0.03  △2=-0.02  △4=-0.025  △5=-0.02

6/. 计算组成环L3的尺寸有中间偏差:

组成环尺寸:L0=L3-(L1+L2+L4+L5)

注:传递系数增环为+1,减环为-1

=43-(30+5+3+5)

=0

组成环中间偏差

△0=△3+(△1+△2+△4+△5)

注:传递系数增环为+1,减环为-1

0.225=△3-(△1+△2+△4+△5)

0.225=△3-(-0.03-0.02-0.025-0.02)

△3=0.13

7/. 计算组成环L3的极限偏差

ES3=△3+1/2T3

=0.13+1/2×0.06=0.16

EI3=△3-1/2T3

=0.13-1/2×0.06=0.01

8/. L3组成环为43

2.4 尺寸链其它解析方法

2.4.1 大数互换法,修配法及调整法

2.4.2 按照完全互换法算得的结果,各组成环公差最小,但能保证产品100%合格.

按照大数互换法算得的结果,各组成环公差较大,能够保证99.73%的产品合格(统计学).

修配法与调整法算得的结果,组成环公差最大,适用于小批单件生产.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