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振动试验规范对比——其他

振动试验规范对比——其他

作者头像
用户7573907
发布2020-07-21 11:28:06
1.4K0
发布2020-07-21 11:28:06
举报

前一篇文章介绍了半正弦冲击的对比,本篇将介绍其他试验规范之间的对比:正弦扫频,宽频随机,正弦叠加随机

00

前言

通过上一篇文章的介绍,我们知道:对比不同试验规范哪个更严酷,要知道两个信息:

1. 试验规范特点(试验曲线和试验时间)。

2. 结构动力学特性。

通过以上两点,可以计算结构的相对位移,从而和应力应变相对应。

在振动台上,我们常用加速度控制。所以,要将位移/位移的频响(图1)转换为位移/加速度的频响(图2)。

图1

工程中,该频响函数(图2右图)可以用来直接计算相对位移响应。

图2

01

响应计算:频谱计算 & Duhamel积分

前几篇文章介绍了Duhamel积分计算响应,本篇将详细描述频谱计算方法(如图3):

Step1: 已知输入加速度信号。

Step2: 将该加速度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转换成幅值和相位。

Step3: 列出传递函数(包含幅值比、相位差)。

Step4: 将输入频谱乘以传递函数,得到输出频谱。

Step5: 将输出频谱进行傅立叶反变换,得到响应时域信号。

图3

Duhamel积分则直接从时域输入信号得到了时域响应信号(如图3红色箭头)。

相对于Duhamel积分,频谱计算的结果在起始时间会和理论值(Duhamel积分和理论值一致)略有差别: 如图4 (即图3 Step5),在冲击开始前,有微小信号波动,但基本吻合。

图4

如果阻尼比Zeta很小,则用频谱计算的方法就会误差很大,特别是在开始时间段,如图5,图6。

图5

图6

原因是:当阻尼比较大时,理论解的衰减项对响应的影响很小,而频响函数曲线只是稳态项的幅值比和相位差。

解决方案:细化频率分辨率再计算会好一些(如图6,图7对比)。

图7

02

各试验类型响应计算

工程上,阻尼比没这么小,所以用频谱计算较为常见。特别是对于长时间的振动,频谱计算方法是可行且常用的。

对于正弦扫频、宽频随机、正弦叠加随机,都可以用频响函数来计算相对位移响应。

图8右下图,是在正弦加速度激励下,结构(fn=200Hz,Zeta=0.05)的相对位移响应。

图8

图9右下图,是在宽频随机激励下,结构(fn=200Hz,Zeta=0.05)的相对位移响应。

图9

对于正弦叠加随机:可以理解为图8和图9的加和。因为很难画,这里就不再画图描述

03

响应结果时域对比方法

因为正弦扫频、宽频随机、正弦叠加随机这三种试验规范都是在频域上的曲线,且单位也不一样。常规的试验严酷度对比,只能在各自的试验类型内进行,无法横向对比(如无法正弦扫频和宽频随机对比)。

而通过计算各试验类型下的相对位移响应,可以忽略掉激励频率信息,直接用相对位移响应进行时域上的统计计算,从而结合试验时间,计算哪种试验更严酷。

下面依次从简到繁介绍两种统计方法:

1. 过零点峰值统计。

2. 雨流计数。

04

过零点峰值统计

过零点峰值统计相对较简单,过程如下:

1. 找到时域曲线中穿越0的点(向上或向下穿越),如图10左图中黑点。

2. 取两个黑点之间的最大或最小值,如图10左图中红点。

3. 设置区间间隔Delta_bins,统计落在各区间的红点次数。

4. 将负值区间的次数翻转到对称的正值区间。即,将正值区间的次数除以2再加上对称的负值区间次数除以2。

5. 最终得到正幅值和循环次数的曲线(图10右上图)。

图10

工程应用中,如果需要进行8小时的试验,很少会全程记录8h的时域加速度数据,一般的做法是:

1. 记录60s(举例)时域加速度数据,通过频响函数计算60s 相对位移响应。

2. 统计60s 相对位移时域信号的过零点峰值数,将该峰值数延拓到8h(即乘以480倍)。

图11是对一个时域信号的过零点峰值统计举例:首先统计了0.5s的数据,如果想要延拓到1.5s,只要对统计的数据*3即可,如图11右上图红色虚线。

图11

05

雨流计数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计算方法:雨流计数

该方法也同样得到幅值和循环次数的曲线。

雨流计数的大致算法如视频1:

视频1

图12是对一个时域相对位移信号的雨流计数结果。详细内容,请参考LMS 李旭东博士的公众号“耐久论坛”。

图12

06

试验对比方法总结

不论是过零点峰值统计还是雨流计数,得到的都是幅值和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

对不同的试验曲线(正弦扫频、宽频随机、正弦叠加随机)进行响应计算,然后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幅值/循环次数计算,再将循环次数延拓到相应的试验时间,就可得到不同试验规范的响应幅值/循环次数曲线。

将这些曲线结合材料或产品的SN曲线,计算各自的疲劳累积损伤值,最终就可判断哪种试验类型及试验时间更严酷。

至此,关于振动台上振动试验的话题也告一段落。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12-0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信号分析应用及算法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