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硅光芯片与电芯片的封装

硅光芯片与电芯片的封装

作者头像
光学小豆芽
发布2020-08-27 15:41:04
3.9K0
发布2020-08-27 15:41:0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硅光技术分享

上周中国科协发布了2020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硅光技术榜上有名,“硅光技术能否促成光电子和微电子的融合?”。这篇笔记聊一聊硅光芯片与电芯片的封装方案。

硅光芯片中的调制器和探测器必须与外部的Driver、TIA协同合作,Driver将电信号加载到电光调制器上,TIA将PD处收集到的电流转换为电压信号。如何巧妙地设计封装结构,使得硅光芯片和电芯片之间形成有效的信号互联,成为产业界的一个关注重点。

目前,硅光芯片与电芯片的封装形式主要有四种方式:1) 单片集成,2) 2D封装, 3) 3D封装, 4) 2.5D封装。以下对这些技术方案分别做介绍。

1. 单片集成

所谓单片集成,即在同一个流片平台上,同时加工光器件与电器件,最终的芯片中同时包含PIC和EIC。信号通过芯片内部的金属直接互联。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文献1)

该方案的优势之一是封装简单,单片集成的芯片只需要通过wiredBond或者flip-chip的方式与PCB板相连即可。目前GlobalFoundry的硅光工艺采用该方案,典型的cross-section如下图所示,在同一层silicon加工NMOS, PMOS和光波导。

(图片来自 http://www.columbia.edu/~sm4659/AboutPageAssets/materials/24-3_Moazeni_1.pdf)

该方案的主要缺点是,硅光的工艺节点远落后于电芯片的工艺节点,为了单片集成, 得做一些妥协,导致电器件和光器件的性能都达不到最优。光波导的损耗较高、PD的响应率较低,电芯片的功能较大。Luxtera曾经尝试采用该方案,但最终放弃该技术路线,转投TSMC的怀抱,其主要的问题是工艺开发成本高,并且flexibility欠缺。

2. 2D封装

2D封装的方案示意图如下所示,EIC和PIC放在同一个PCB板上,

(图片来自文献1)

该方案的一个缺点是EIC与PIC的互联线数目受限(wire bonding只能在PIC与EIC相邻的那条边),因此该方案不适用于高IO数目的应用场景。

Intel在OFC 2019上报道了其采用2D封装的基于微环调制器的发送器,如下图所示,driver的信号通过wire bonding连接到微环调制器上,最终实现了112Gb/s的信号传输速率。

(图片来自文献2)

3. 3D封装

典型的3D封装方案是将EIC倒装在PIC上,EIC和PIC之间通过micro bump或copper pillar互联,PIC通过wire bonding与PCB板相连,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文献1)

bump的pitch典型值40-50um,因此EIC和PIC之间可以实现高密度的IO互联,这也是该方案的优点之一。目前绝大多数硅光公司都是采用的该方案。

该方案的缺点之一是散热问题,由于EIC直接堆叠在PIC上方,EIC所产生的热量会传递到PIC上,这会直接影响部分光器件的性能,例如微环。

该方案的一个变体是,在硅光芯片中形成TSV, 通过TSV直接与基板互联,如下图所示,硅光芯片同时作为interposer。

(图片来自文献1)

日本PETRA平台的研究人员在2018年采用该封装方案,实现了16通道的transceiver, 单通道的信号速率为25Gb/s, 其芯片封装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文献3)

PIC上不仅仅放置了EIC,还放置了LD, fiber ferrule等, 整个系统的封装较为复杂。

4. 2.5D封装

该方案是将EIC与PIC放在同一个interposer上,interposer通过TSV与基板互联,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文献1)

该方案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将多个die同时放在一个interposer上,不限于两块芯片,进而构成更复杂更大规模的系统, 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文献1)

该方案的缺点之一是EIC与PIC互联的高速信号需要经过两次bump,会对信号的带宽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上总结了几种常见的PIC与EIC的封装方案,目前采用3D方案的公司较多。看起来似乎有点像堆积木,但如何实现高IO密度、高信号带宽,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量。封装作为产品R&D的最后一步,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良率与成本。由于硅光芯片的特殊性,不能直接采用传统EIC的封装方案,还涉及到光的耦合封装,需要重新开发相关技术,因此封装成本在硅光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

文章中如果有任何错误和不严谨之处,还望大家不吝指出,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也欢迎大家加入微信群讨论硅光技术,目前二群人数已经接近500,还有少量坑位,大家可以加我个人微信photon_walker,再由我拉入讨论群里。


参考文献:

  1. N.C. Abrams, et.al., "Silicon Photonic 2.5D multi-chip module transceiver for high performance data centers", Journ. Light. Tech. 38, 3346(2020)
  2. H. Li, et.al., "A 112 Gb/s PAM4 Transmitter with Silicon Photonics Microring Modulator and CMOS Driver", OPC 2019
  3. T. Aoki, et.al., "Low-Crosstalk Simultaneous 16-Channel × 25 Gb/s Operation of High-Density Silicon Photonics Optical Transceiver", Journ. Light. Tech. 36, 1262(2018)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8-2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学小豆芽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基于腾讯云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综合性的图像优化处理服务,包括图像质量评估、图像清晰度增强、图像智能裁剪等。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