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EEG的参考电极方案及相互转换

EEG的参考电极方案及相互转换

原创
作者头像
悦影科技
修改2020-11-11 14:21:32
1.6K0
修改2020-11-11 14:21:32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脑电信号科研科普

《本文同步发布于“脑之说”微信公众号,欢迎搜索关注~~》

一般来说,在进行EEG信号采集时,参考电极一般放置在Cz电极附近(Cz-Cpz电极中间)、某一侧乳突/耳垂(似乎放置在单侧乳突的比较多)等。但是在进行EEG信号分析时,依据数据分析的目的,往往需要对EEG进行重参考或者说是参考电极的转换。目前,采用比较多的参考电极方案是双侧乳突/耳垂平均参考、全局平均参考(common average reference,CAR)等。此外,电子科技大学尧老师提出的Reference Electrode Standardization Technique (REST)参考技术似乎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笔者重点详细介绍如何对不同的EEG参考电极方案进行相互转换。

单侧乳突/耳垂参考转换成双侧乳突/耳垂平均参考

EEG记录时以一侧乳突/耳垂作为参考电极,而在EEG分析时需要转换成双侧乳突/耳垂平均参考,此时需要在记录EEG的同时记录另一侧乳突/耳垂的EEG信号。

假设以左侧乳突作为参考进行记录,左侧乳突的真实电信号为ML,右侧乳突记的记录到的信号(以左侧乳突为参考)为M2,真实电信号为MR,某活动电极E记录到的信号(以左侧乳突为参考)为A,真实电信号为L,即有以下公式:

M2=MR-ML

A=L-ML

如果活动电极E转换成双侧乳突平均参考,其转换后的电信号为W,即W=L-(ML+MR)/2,而L=A+ML,带入得到

W=A+ML-(ML+MR)/2=A+ML/2-MR/2=A-(MR-ML)/2=A-M2/2,

也就是说,活动电极E记录到的信号A(以左侧乳突为参考)减去右侧乳突记录到的信号M2(以左侧乳突为参考)的1/2即转换成双侧乳突平均参考。

单侧乳突/耳垂参考转换成全局平均参考CAR

假设N个(1,2,…,N)活动电极记录到的电位为N1,N2,…,Nn(以单侧乳突作参考),真实电位为E1,E2,…,En. 参考电极的真实电位为R,即有

N1=E1-R;N2=E2-R;…;Nn=En-R;

既然是要转换成CAR作参考,那么实际就是以以下真实电位作为参考:CAR=(E1+E2+…+En)/N=(N1+N2+…+Nn)/N+R

对于某个活动电极m来说,转换成CAR作为参考,转换后的信号为W,则

W=Em-CAR=Em-(E1+E2+…+En)/N=(Em-R)-(N1+N2+…+Nn)/N=Nm-(N1+N2+…+Nn)/N

也就是说,如果把某个活动电极m转换成CAR参考,仅需要把其记录到的电位Nm(以单侧乳突作参考)减去所有活动电极记录到的电位的平均值即可。

任意参考电极转换成双侧乳突/耳垂平均参考

比如说,记录EEG时参考电极在Cz附近,此时,需要同时把双侧乳突作为活动电极记录它们的EEG信号。

假设参考电极的真实信号为R,左侧乳突记录到的信号为M1,真实信号为ML,右侧乳突记录到的信号为M2,真实信号为MR,某活动电极m记录到的信号为N,真实信号为M,则

M1=ML-R

M2=MR-R

N=M-R

那么把活动电极m转换成双侧乳突平均参考,转换后的信号为W,则

W=M-(ML+MR)/2=(N+R)-(M1+R+M2+R)/2=N-(M1+M2)/2

也就是说,活动电极m转换成双侧乳突平均参考,仅需要把其记录到的信号N减去双侧乳突记录到的信号的平均(M1+M2)/2即可。

总结

本文,笔者详细论述了如何对不同的EEG参考电极进行相互转换。此外,REST参考技术似乎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关于如何把记录到的EEG信号用REST参考技术进行重参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参考文献[1],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参考文献:

[1] Dong L, Li F, Liu Q, Wen X, Lai Y, Xu Pand Yao D (2017) MATLAB Toolboxes for Reference Electrode Standardization Technique(REST) of Scalp EEG. Front. Neurosci. 11:601. doi: 10.3389/fnins.2017.00601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