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近日公布11月份业绩,合并营收1248.65亿元新台币(约合289.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环比增加4.7%,营收已连续18个月同比增长。台积电7nm技术自2018年4月量产以来,已经为数十家客户的数百种产品生产超过10亿颗的晶片,成为5G产品的重要支撑力量。于是,在围绕芯片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的讨论中,一个疑问出现了:为什么大陆没有出现台积电这样的企业?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精细分工的世界,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把所有的产业的整条产业链都做下来,在一些领域有别的国家和地区比我们强,这很正常,也是经济规律的一部分。
在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时,企业基本是自己做全产业链。当时,实力雄厚的巨头如飞利浦甚至自己既做芯片又做光刻机。随着产业越来越成熟,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化分工也就愈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庞大市场腹地的国家和地区,就会更多向终端产业发力,因为终端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回报更高。而缺少市场腹地支持的企业,就会向上游退守,用技术和垄断地位形成壁垒,从而获得商业回报。
作为信息科技产业后起者的中国,是选择首先在终端产业有所作为,还是要突入高技术上游,答案很清楚,首先进入终端产业。中国市场大,机会多,可以在终端市场有所作为,逐渐积累实力,提升技术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再向上游发展,一点点去做配件,在配件领域有所作为,再向材料等更上游发展。
因此,无论是国家规划和企业行为,都不太可能把芯片制造这种上游领域作为最初就进入的方向。即使偶尔有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进入上游市场,也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京东方较早进入显示屏这个上游市场,因为进入过早,下游本土客户缺少竞争力,很难争取到国外用户,在最初的10年内几乎一直面临着亏损状况,这在当时遭到了经济界的广泛批评,不断被经济学家拿来作为国营企业做不好高科技的例子,是“扶不起的阿斗”。一直到国产终端产品全面崛起,电脑、手机领域广泛采用了京东方的屏,它才一跃成为世界一流显示屏制造企业,年盈利70多亿元人民币。
台积电1987年成立时获得了台当局巨大支持,通过30多年的积累,逐渐成为世界少数几家芯片代工企业之一。最初芯片产业普遍采用IDM模式,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这种模式投入大,风险大。后期芯片设计和代工分开的模式为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让更多没有制造能力的企业也可以加入到芯片产业,提供更多产品。台积电就是最早切入这个领域作为Foundry(代工厂)模式存在,拥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因为具备先发优势,发展战略清楚,注重不断地技术更新,终于获得今天这样的优势地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超过美国的芯片制造企业。这样一个高投入、高集中度的行业,具有天然垄断的属性,一旦占据了优势地位,如果先发企业不犯错误,后进入的企业很难超过。
大陆在芯片制造领域是后起者,早年政府没有将其作为未来发展重点。大陆芯片代工的企业客户不多、资金不足,发展速度慢。如2000年成立的中芯国际,无论在资金、技术还是生产能力上都和台积电有较大差距,在很大程度是错过了最佳时机。
不过美国的科技战客观上给大陆提供一个发展芯片代工企业的机会。科技制裁的结果,让整个中国产业界明白,必须要在这些上游产业建立起防线,否则很容易被人“卡脖子”,全社会在发展战略、政策、资金、人才上开始给予芯片产业较大投入,刺激了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多家的企业芯片设计水平逐渐与世界一流看齐,不但是中低端芯片,中高端芯片也有了较大突破,这意味着中国自己的芯片制造企业不会再没有客户,投入只要形成生产能力就会有回报。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在终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电脑出货量已经是全球第一,手机的出货量同样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份额。只要在技术上达到要求,国产芯片就不愁没有市场,这就为大陆的芯片代工企业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让他们敢于在新技术上投入,有了市场和资金,技术突破就有了支撑。
总之,大陆之所以没有出现台积电这样的企业,是因为后发的原因及市场规律。然而市场规律同样也会给大陆未来缔造出台积电一样的企业提供机会,因为今天无论是国家安全、产业格局还是发展机会,都到了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有所作为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广泛发力,在存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从市场占有率为0很快达到了5%以上,技术水平也居世界前列。中芯国际这样的代工企业也在高速成长,未来5年,芯片代工企业的实力会迅速增强,形成技术突破,抢占全球市场。(作者是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