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科技骗局11-19:1970年雷默奇尼院士包庇肿瘤细胞作弊——2002年舍恩《科学》神速论文造假骗局

科技骗局11-19:1970年雷默奇尼院士包庇肿瘤细胞作弊——2002年舍恩《科学》神速论文造假骗局

作者头像
秦陇纪
发布2021-04-22 11:18:51
5K0
发布2021-04-22 11:18:5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科学Sciences

人类科技史、金融史、战争史上不乏骗局,从古代到今天、估计未来一直都会有。虚假的证据、论文、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许多名人、学者、专家深陷“造假门”、“欺骗门”、“剽窃门”等不端行为。种种恶行像警钟一样告诫后来者——科研没有捷径。严谨的科研,需要多一点认真与负责,多一点复现和普及。如果不能复现、质疑、讨论、普及,那将被个别人利用或作恶。国内外的科技骗局还时不时在上演,虽然未被曝光、没有广泛传播的不为人知,但很多被广泛报道的事件轰动一时,令世人震惊。下面罗列一些典型的著名骗局。

11 | 1970年雷默奇尼院士包庇肿瘤细胞作弊

著名美国科学院院士雷默奇尼有一个学生叫约翰·朗,负责对试管中的霍奇金氏病的肿瘤细胞进行培养。别人培养都未能成功,他却一下子搞出了4个永久性细胞系,成为了唯一成功地培养出永久性霍奇金细胞系的人。这是1970年的事,10年以后他的作假才被揭露出来。

原来他的4个细胞系全和霍奇金病的肿瘤细胞无关。那么为何10年后才发现约翰作假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老师是他的保护伞。雷默奇尼虽然没有像巴尔的摩那样明显地为自己的学生辩护,但是他对学生利用自己的声望不严肃对待科学研究,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史称最先受老师包庇的骗局。

12 | 1972年萨默林造假皮佐证老鼠免疫实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萨默林似乎找到了不用免疫抑制药物就能避开排异反应的方法。对于器官移植来说,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1974年,萨默林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原来,他是借助一支黑色的毡制粗头笔才取得这一成果的。实验室中一位善于观察的助手注意到,小白鼠背上的黑色斑点能被洗掉,所以其它一切也就被洗掉了。后来,萨默林承认了一切,用工作繁重为自己辩护。最后,他被判定犯有行为不端罪。萨默林事件引起学术界强烈震动,许多报刊将这件丑闻称作“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13 | 1977年阿尔萨布提剽窃学术论文近60篇

美国数所医学院校做过研究工作的、来自伊拉克的医学院学生阿尔萨布提(Elias A. K. Alsabti),在1977-1980年间发表纯系剽窃的论文近60篇,有不少文章竟然除了标题和作者署名外“一字未易”。由于被举报在就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存在众多剽窃,美国马萨诸塞州外科医生阿尔萨布提所获得的医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都被取消,外科医生的行业执照也被吊销。

阿尔萨布提是一名伊拉克人,然后去了约旦,最后来到美国。他一路招摇撞骗,剽窃大量论文,以此粉饰自己的简历,从而骗得政府大量资助,混迹在各高校之间。阿尔萨布提剽窃论文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别人发表过的论文用打字机重新打一遍,把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把这稿子寄到一家不引人注目的杂志发表。他的这个手法瞒过了世界各地几十种科学杂志的编辑。上述杂志大部分是不引人注意的,因此这类剽窃案很难得到追查。而且,虽然许多证据确凿的剽窃文章后来都被撤销了,但在科学文献记录的最高权威——大型科学检索计算机档案中,有几十篇论文仍然冠以阿尔萨布提的名字。科学骗子屡屡得逞。

14 | 1979年费立格耶鲁医学院剽窃论文事件

1979年3月一个早晨,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收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研究人员海伦娜的信,指控耶鲁教授费立格和其学生索曼剽窃她的论文。原来,费立格是海伦娜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文章的审稿人。费立格建议该杂志拒绝这篇文章。而索曼借机剽窃了她的论文,并和费立格联名写成文章,向《美国医学杂志》投稿。可鬼差神使,这篇论文竟被送给海伦娜的导师评审,而他又把它交给了海伦娜,于是东窗事发。索曼承认了抄袭,可却受到其导师和耶鲁大学的包庇。但随后的调查发现,其文章中还有严重的伪造数据问题。这一时间持续了一年多,堪称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

15 | 1981年斯佩克特杜撰伪理论激酶级联说

1981年5月,冷泉港实验室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康奈尔大学一位24岁的研究生斯佩克特,向与会专家们讲解他的最新致癌理论——激酶级联说。这个新理论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实验证据是那么确凿,科学意义是那么重大,马上被认为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斯佩克特与导师拉克尔联名将这一理论发表在1981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许多著名的研究人员都转向这一热门,但他们并没有下苦功去重复斯佩克特的实验,而是把自己的试剂交给斯佩克特去测试。

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斯佩克特的试验结果别人重复不出来。后来,与他同系的一个病毒学教授终于戳穿了他的造假行为。——杜撰的诺贝尔奖级发现。

使人啼笑皆非的是,虽然斯佩克特塔伪造试验结果这点千真万确,可他的理论却仍有一定价值。有人说,如果斯佩克特只把它当作一个假说写出发表,而不是想要去证明它,他就会被承认是一个天才。

16 | 1983年蒙特尼尔被夺艾滋病发现权8年

艾滋病发现权风波——持续8年的争夺。20世纪最具影响的包庇作伪案,莫过于持续8年之久的争夺艾滋病发现权风波。艾滋病是当今最令人恐怖的不治之症,谁能在征服病魔的征途上取得重要性进展,无疑将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事隔一年,1984年5月,《科学》杂志上又发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一篇文章。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由此一场争夺艾滋病发现权之战拉开了序幕。

到了1987年,法美两国科学家的争论达到白热化地步,两国领导人也亲自出马参加斡旋。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1991年1月,美国国立卫生院和美国科学院联合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秘而不宣。最终,《科学》杂志不再保持沉默,宣布盖洛论文中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史称最先受国家包庇的学术剽窃。

17 | 1986年巴尔的摩造假诺贝尔奖得主风波

1986年4月,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和其合作者特里萨。嘉丽联名在著名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然而,特里萨所带的一名博士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得出的实验数据有问题,可能是造假,这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可悲的是,在长达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1991年3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经过两轮调查,正式指责论文中有两个关键实验数据是伪造的,属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后虽证实巴尔的摩对数据出错确不知情,为他恢复了名誉,但他当时还是撤回了这篇论文,公开向揭发者欧图勒道歉,并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

图27▲1976年的大卫·巴尔的摩

科学研究中欺骗作假行为是违背科学道德的,应受到公众尤其是科学界的谴责,然而遗憾的是,一些科学家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却对这种作弊行为进行包庇,这从另一方面助长了作假的风气。巴尔的摩事件则是著名的一例。

1986年4月,美国学术刊物《细胞》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论文所阐述的新发现令许多生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论文的作者之一,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巴尔的摩——1982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

然而这一次,巴尔的摩却翻了船。原来论文所依据的实验是巴尔的摩最信任的合作者特里萨·嘉丽一手制造的骗局,而巴尔的摩完全被蒙在鼓里。

可悲的是,在长达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巴尔的摩和嘉丽的所作所为在美国公众面前造成极坏的影响,动摇了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赖。史称合作者炮制的学术造假。

可惜在美国科学界不止一个巴尔的摩,而科研助手又必不可少。

18 | 1989年彭斯和费雷什曼的冷核聚变笑柄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急于求成变笑柄。

19 | 1990年哈佛医学院达尔西白篇论文事件

达尔西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在哈佛两年期间,就发表了近百篇论文,被认为是一名杰出人才。但后来同实验室的同事揭穿了他的造假行为。可是其导师布劳瓦尔德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起孤立事件,并且隐瞒了这一事件。达尔西虽然被解除了在哈佛的任职,但仍被允许留在实验室继续工作。后来,人们发现,达尔西的论文几乎篇篇有假。由于哈佛的知名度,这一案件在美国学界广为人知。——纸包不住火。

20 | 1996年索卡尔杜撰反科学论文愚弄期刊

1996年索卡尔事件——射向学术公正假面的利箭。纽约大学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著名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一篇名为《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论文,其常识性的错误居然能够蒙混过关,并最终发表,实在是对学术期刊的一大嘲讽。这就是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的“索卡尔事件”,史称专门愚弄期刊的搞笑骗局。

原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质疑不断加深,索卡尔对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泛滥感到震惊和不安,他决定撰写这篇文章。文章中充满科学元勘和文化研究中的最荒唐的错误,如它求助于权威而不是论证的逻辑、证据,胡乱套用科学理论,肆意攻击科学方法等等。这样一篇胡说文章居然得到了《社会文本》编辑部的感谢,称其为“十分有趣的文章”。

1996年,美国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艾伦·索卡尔给后现代思潮研究的重镇《社会文本》杂志写了一篇论文《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据称,这是一篇讨论“后现代哲学以及20世纪物理学的政治蕴涵”的学术文章。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完全符合规范,形式也十分中规中矩:35页的论文列有217篇参考文献,条条准确无误,109个注释也条理清楚。《社会文本》5位副主编一致认为论文已具有相当水准,并将其发表在名为“科学大战”的特刊上。不料该物理学家索卡尔三周后在《大众语言》月刊上发表了《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对该文作了彻底否定,坦言自己是有意模仿后现代行话,论文看似不错实属胡说八道、错漏百出。文章披露,他的那篇“诈文”不过是“把有意编造的谬误、语言的滥用以及各种毫无根据的结论捏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他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地捏造“联系”,甚至还加入了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索卡尔认为,“诈文”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听上去很有趣”,并且“迎合了《社会文本》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21 | 1999年伯克利实验室伪造“118元素”事件

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通过铅原子核和氪原子核的撞击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以及由118号元素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这一成果曾被视为1999年最重要的科技突破之一。

但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的重复研究,却无法获得类似结果。该研究小组重新分析原始数据后,也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人为制造的。2002年,伯克利实验室最近公开承认,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嫌疑最大者也被开除。——子虚乌有的“重大科技突破”。

22 | 2001年普洛茨不会用碳14仪随意编数据

德国古人类学家普洛茨骗人确实有一套。普洛茨在美国受的专业训练,于1973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到法兰克福大学任人类学教授,并当上该校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成为德国碳14年代测定权威。然而,经他测定的化石却最终被认为是造假,因为只要给他鉴定,都会是“最古老”的。于是,有人怀疑,他只是随心所欲地给化石编一个年龄。

2001年,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的考古学家托马斯·特伯格把德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化石的年龄重新测定之后发现,许多化石的实际年龄要比原先测定的年龄年轻得多,甚至有的错误到了荒谬的地步。最离谱的是“帕德博恩-散德斯人”,只不过死于公元1750年左右。

原来,普洛茨不会使用碳14年代测定仪器,只好编造数据交差,而且他很懂得编造一个又一个“最古老”的化石年龄去迎合德国人的民族情绪。所有由普洛茨测定的化石的实际年龄都要比他说的年轻得多。看来,光有先进的仪器并不能产生科学发现,因为仪器可能“无用武之地”。史称编造数据最随意的学术欺诈。

23 | 2002年舍恩《科学》神速论文造假骗局

《科学》系列论文造假的“舍恩事件”——明日之星的陨落,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2002年,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简·亨德里克·舍恩(Jane Hendrick Schoen)系统地大量伪造重大实验结果被发现,胆大妄为超过生物学领域任何造假案,被视为科学界最大丑闻之一。

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消2000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舍恩,内容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等成果。舍恩能把有机分子变成具有高温超导的特性,还能把单个有机分子变成晶体管。与此同时,时年32岁的舍恩的论文发表速度极其惊人,三年左右的时间,他共参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90多篇论文,一度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2001年尤为神速,平均每8天就有一篇论文有他的署名。史称最神速写假论文的骗子。

然而,舍恩的发现没有人能够重复,舍恩的研究结果遭到一些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为此邀请5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们9月份得出的调查结果认为,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贝尔实验室调查后,最终认定他是造假。2002年9月,舍恩被贝尔实验室开除。他的博士学位也在2004年6月被康斯坦茨大学撤销。

舍恩从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到希望破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科学界从此再无他的安身之处。舍恩大规模造假的原因在于他有强烈的名利心,希望通过抢先发表一些猜想而获取荣誉,最终身败名裂。短短几年,葬送一生,何苦!

—END—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1-04-0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科学Sciences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