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互联网:没有思想的世界

互联网:没有思想的世界

作者头像
用户9624935
发布2022-04-02 15:40:23
2450
发布2022-04-02 15:40:23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凯云实验室凯云实验室

去年,微信更新开机画面,我写了一篇长文《微信: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肯定微信向上向善,诫勉自己内观内求。微信从来没有开过营销发布会,用产品说话。此举是敬畏心。

今年张小龙谈的是信息互联的影响。张提出一个问题:人们真的能驾驭这种信息互联吗?还是说,技术在引导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张小龙谈了几个维度,但是没有给出答案。微信新版本的预告主要关注长尾用户和红包创新,深藏粘住用户和商业营销的目的,和张的思考没有半毛钱关系。

本文没有用“微信:没有思想的生活方式”的标题,是对张小龙的答案抱有希望。

这或许是张小龙缺席公开课现场的原因。

这或许也是汪丁丁拒绝参加罗辑思维知识付费专栏的原因。

古人之学乃为己之学,今人之学才是为人之学。我通知团队成员,我拒绝他们的模式。因为,这是昨晚我提出的“知识命题”,知识收费,罗胖儿提供的产品可以代表最高水平,也因此,那些折磨自己并因此使自己从勉强二流学者的水平降低到大众能够理解的水平即三流水平的人,分享知识收费的至少百分之五十收益。——汪丁丁《为什么付费买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识?》

移动应用成为永远不会结束的对话,所有的时间深陷其中,所有论证都会被反驳、分享、修改和拓展。这是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实时延伸,令人兴高采烈,也令人精疲力竭。

网络上内容的通过精心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内容大获成功——如果你侧耳倾听那些数据,就有可能如法炮制出能够赢得大量读者的文章。

互联网剥夺了人们的想象和自由意志,甚至是蒙蔽内心的道德律和头顶的星空。因为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培根说过,心灵栽培(culture)和施肥。在英文中,“农业(agriculture)”和“文化(culture)”这两个词都来自拉丁语的“耕作(colere)”,从拉丁语的词源来看,文化(culture)的意思是,照料庄稼和动物,使得自然生长。这个词语用在人的身上,是文艺启蒙前夕的比喻用法,具体而言,是指心灵需要关注、保护和培养。

而数据是心灵的X光。垄断互联网巨头通过数据获得了看待市场的上帝视角,并粉碎了用户隐私。这些公司掌握用户的内在影像,对用户进行分析,然后推送饲养内容粘住用户。并且,这些公司把用户内在的影像变成商品,拿到市场上交易,买进卖出,用户却毫不知情。

因为,大部分民众极为关心自己每天吃什么,但是对自己的大脑每天在吸收什么却没有同样的关心。

美国思考者富兰克林.福尔经过多年深入思考,剖析垄断式科技巨头对独立思考的威胁:以往,出版社和报社的编辑是我们知识的守门人。目前,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等垄断互联网巨头是信息的守门人。

而微信,试图通过在一个中心化应用里面做到知识筛选的去中心化,不设置守门人。但是,微信的圈子无形中构成了知识守门人。

扎克伯格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张小龙说,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但听者寥寥,知者更少。营销者做加法,思想者做减法,好友突破5000之时,也是人们离开微信之时。

没有思想的世界,正是因为深入思考者的缺席。

不用担心孤独,阅读是终极的社交活动。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默读,沉思。放下手机,拔下电源插座,捧起一本纸质书。也许只有这些纸张,这些先贤智慧才能把我们和机器、算法、以及互联网分割开来。这不是自绝于社会,而是找回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

不受打扰的阅读状态有可能产生灵感的火花,这或许就是柏拉图式的沉浸状态。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1-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补天遗石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