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大咖论道 | 基础软件的过去、现在、未来

大咖论道 | 基础软件的过去、现在、未来

作者头像
腾讯云数据库 TencentDB
发布2022-06-10 17:40:23
3660
发布2022-06-10 17:40:23
举报

近十年来,中国基础软件发展势头迅猛,市场前景看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进行基础软件升级。那中国基础软件行业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有什么优势,面临哪些困境,以及未来基础软件行业会如何发展呢?腾讯云数据库邀请沙利文中国高级分析师胡竣杰、华云中盛数据库事业部总经理杨光、中软国际数据库业务总监范利军及腾讯云数据库总经理王义成四位行业大咖,共话中国基础软件发展。

中国基础软件在国际市场上有哪些优势?

胡竣杰

中国的人口基数、城镇化后人口密度以及高度发展的经济行为共同造就了中国市场的海量高并发的数据环境,这也是分布式数据库发展的流量红利。我们具体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是场景红利,我们对比一下中外几大场景数据就能看到优势所在。在外卖配送领域。某团在国内的DAU在6300万左右,而国外的Grubhub约在1100万DAU;在即时通讯领域,微信的DAU是十亿,Facebook加WhatsAPP大约是在7亿DAU;在支付场景下中国银联的日交易量达到25亿,Vista日交易量小于10亿。这些是在场景中的流量对比,而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环境,成就了中国信息科技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

软件应用的繁荣同样造就了数据库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多场景,多生态,多用户的整体市场环境,给了数据库厂商充分的研发实践、试错的市场环境。在整个海量高并发的数据环境当中,分布式数据库的赛道竞争非常激烈,不仅有传统的集中式的数据库的厂商,还吸引了众多的包括云厂商,还有初创型企业,甚至是跨界的一个IDC企业加入。

第二个方面是人才红利,从GitHub的2021年的报告显示,美国是全球最大开发者来源国,占比达22.7%,但相比2015年占比的30.4%,整体数据是有所下降的。而中国当前以755万的开发者数量占比9.76%,排名全球第二,并且在快速追赶。GitHub报告预计2030年情况会发生逆转,中国甚至会成为最大的开发者来源国家。

第三个方面是资本热度,2020年9月,Snowflake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它引领了整个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潮。据不完全的统计,2021年获得新一轮融资的企业就多达了20多家,且完成千万级甚至上亿级的融资数量在14轮以上。在过去的2021年里是整个中国数据库赛道投融资最活跃的一年,众多资本包括红杉、高瓴等纷纷加入。诸多资本的深度关注并且持续注资,进一步催化了中国数据库市场的高速增长。

王义成

实事求是来看,整个中国的基础软件在发展上相对来说比国际要晚很多,整体的技术能力肯定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点就是国内的业务环境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在10-20年前,Oracle高级工程师在我们国内银行的现场部署测试数据库的时候,明确表示很惊讶,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数据可以跑在真实数据库上。所以在那一段时期中,其实像我们的国有大行也好,或者说金融、电信这些核心客户,我们国内优秀的业务场景其实还是为Oracle当时的发展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个助推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把握好国内业务环境这个优势。中国的业务环境,或者说应用环境,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环境。如果能够把应用环境利用好,包括比如说几大银行、运营商等,把我们的基础软件完善发展到真正为他们服务好,那这个其实是未来中国基础软件发展的最大优势,或者说最能够这个跑出自己价值的一个助推点。

杨光

国内应用场景无疑是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原动力,也是我国基础软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优势。那么从这点上讲呢,其实我也很有感触,因为原来跟Oracle、IBM都合作了非常长的时间。任何事情放大到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上,这个规模和应用场景都是会放大无数倍的。这是我们第一大的优势,这个无可厚非。规模和应用场景的扩大,后台必定是数据做支撑。基于这个大前提,我们把数据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数据,积累下来的数据;一种是实时在线数据。在实时在线数据这方面,我们仍然具有绝非常大的优势。从全球来看,实时在线数据存在高并发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分布式架构的支撑,这也是推动我们把数据细分下来,推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这让我们整个国内的应用支撑业务,跑在全球的前头,是我们非常大的一个亮点。

那么还有其他优势,其实胡老师刚才也提到了,就是开发者优势,其实也包括DBA优势等。再加上今天的国产化这个政策的红利,算是IT建设至今最大的机遇。

范利军

国内基础软件的优势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讲。

第一个是后发优势,因为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我们一直在追赶国际水平,虽然是时快时慢,但是我们确实是一直在往前走。那么数据库是软件业里面的一颗明珠,因为它的难度和复杂度都非常高,像腾讯云数据库TDSQL前后也是做了将近20年的时间。但是呢,因为有开源的MySQL 、PostgreSQL等协议已经广泛的被大家掌握了的这个基础,所以我们在接下来再去做这个自己的基础软件,就有一个后发优势,那我们可以在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之上,能够做到更好。

第二个是人才优势。我们国内的人是非常多的,虽然高端的人才目前可能还是有所不足,需要继续培养,但是我们是有这个基础的。中软国际有在140多个城市做这种服务,高达9万多的人多数进入公司以后逐渐培养起来的,所以只要是有机制,有环境,有方向,有目标,那么这人才优势,就能发挥出效能。

第三个是市场优势,其实也是前面几位老师说到的这个场景、数据规模,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这个数据库市场,基础软件的市场。只不过早些年是被IOE领跑了,但是现在国内自己的数据库终于崛起了。那么这个市场优势就在于我们可以学习,超越创新,把国内市场优势发挥出来,让中国基础软件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更大的优势,这是指日可待的。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开源来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王义成

在从业的这么多年里,也和很多专家学者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达成的共识是今天我们的基础软件,要想发展好,离不开开源。在开源的过程中,怎么做到自主可控是重要的。

第一点,理解开源软件的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条款,也就是法律上的,合法合规的策略。任何团队,无论研发团队懂不懂这些东西,选择在这个软件里引入某一款开源的这个组件的过程中,第一步都是先要去了解这个开源协议的要求,包括它封装的要求、使用的要求,以及未来迭代的要求是怎么样的,这个是很重要的点。

第二点,即便是对开源软件,我们也要留存危机意识,这也是最近俄乌战争给到的深刻启发。在开源软件上需要去储备相应的基础能力,在使用这款开源软件的同时,团队内的人员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修改。说的严重一点,团队研发人员是否有能力说在有一天开源不再更新了之后,是不是能够马上转换出来,有能力去做出自研的分支来,或者说现在是否就在进行自研分支。我们也知道研发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不是说要求当下就马上具备这个能力,但一定是要一直保持这个危机意识。

第三点就是供应链,对于软件来说,供应链包括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等这套整体的东西是不是都是一个整体可控的。然后在使用开源的过程中,也是要保证供应链安全,达到自主可控。

那最后一点是要积极的看待开源。开源并不是拿来主义,即使现在有很多类似这样理解开源的声音,那我们还是要去拥抱这种开源这个生态。

杨光

刚才王总其实说出了我们圈内人的一个共识,开源是一个必经的道路。那么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其实我更把开源认为是一种方法论。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做技术软件,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你应该去走开源路线。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完全可以不要去否定开源的这种方式。一个大型的基础软件或者重要的核心基础软件,完全通过自己的能力,一行行代码敲出来,不去借鉴,这不是今天开放的IT发展方向。

第二点,是关于停服的事情,这对企业级用户来讲就是一大挑战。目前来看,我们国内开源体系建设是薄弱的。那从这角度来讲,我觉得应该有两个方面的事情,可能要大家去思考一下。第一个是有实力的企业,基于开源的资源去打造自己的商业化的软件产品,这可能是我们在开源基础之上去发展自己方法论的一个延续。像国内的一些有实力的银行,比如说中行、农行、包括招商银行等都在基于开源,然后量力而行的走自己的商业化版本。国内也有很多大的厂家,像国内大型的IT公司,比如我们今天讲到的腾讯,我们熟悉的TDSQL,也是在开源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商业化版本,这是一个必经之路。我们需要重视的点在于,不是完全依赖开源,而是必须要有自己核心的东西,做到自主可控。不要去摒弃开源,要拥抱开源,但是在其中还有我们自身的责任,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另一个点是企业在选择这些基础软件的时候,尤其是选择基于开源再慢慢衍生,那么需要考虑在承担的这个责任要和自身的能力匹配。从市场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最谨慎的做法是采用大厂原则。假设我做为一个企业级用户,我没有能力去打造自己的基础软件的时候,那我选择采用国内的自主软件,选择一个真正有实力的,能够持续投入的,把这个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上的这样的一个厂家去合作。那这种厂家一般都会是大厂,所以大厂原则是企业级用户的一个好的选择。

范利军

这个问题,我也是从两个方面去看。

首先,开源软件和自主可控是完全不矛盾的。而且开源软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他的目的就是让软件的使用者、拥有者能够做到代码的可控,这个可控不只是说我买了你的这个软件的license或者使用权以后,然后你不给我升级就不能再继续使用了,而是我拥有最彻底的代码,这就意味着从最根本上可以做到自主可控。所以,开源和自主可控的其实是完全是统一的。那么现在国内做基础软件的厂商,包括腾讯,还有其他一些友商,大家都是在开源的基础之上,去深入的挖掘和完善。因为开源并不能够做完所有的市场,商业领域还有很多苦活和累活需要去做。创造开源软件的大神级的人物,他们是提供创新的idea,而深入到市场的苦活累活其实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开源产品的另一种方式的延续。作为大厂也好,或者基于开源软件去构建自主可控系统的这些厂商或者用户也好,我觉得可以保持一种精神,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本着开源的精神做开源的事情,我们不要只是光去从开源社区里面去汲取营养,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回馈给这个开源的社区,而且开源本身也有很多这种协议,比如说国内的木兰协议。这些协议其实是提供了非常多的选择,如果我们想利用开源去达到一些商业目的也好,或者是业务建设的一些目的也好,他其实都是能满足的。那么只不过是有了这种精神,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以后,那么这种局面就会持续下去。那比如说现在腾讯云数据库TDSQL做的,我觉得就很好。TDSQL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兼容MySQL的版本,一个是兼容PostgreSQL的版本。那么兼容PostgreSQL的版本在两年多以前就开源了。TDSQL for PostgreSQL的开源社区在GitHub上面热度依然非常的高,而且我也亲自使用过这个开源版本,我觉得他已经是真的算是对开源社区的回馈了。

第二个方面是开源软件一般是只提供了产品加上使用上的技术指导。但是要想让这些软件完全的把自身能量发挥出来,就需要注重服务体系的建设。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red hat,它就是在Linux的内核基础上,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的套件,最后再围绕Linux去做服务。所以,现在开源软件肯定有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像数据库或者其他的基础软件也存在这种问题。因为这个服务体系是够复杂的,比如说王总刚才讲到农行的案例, POC就做了六年,那么可见他的这种复杂程度。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个产品,不管是开源的,还是基于开源之上的去更深度开发出来的软件,他是需要一个更完整的服务体系,去帮助用户把软件能够使用起来,去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胡竣杰

像前面的几位老师都提到非常多关于开源的内容,我想补充几点,首先自主可控实际上是包含了硬件层,软件层,应用层,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很多应用层上的国产化改造,像行业软件,通用软件,办公软件这些我们都有。然后硬件层上也在追赶,过去可能受限于一个服务器,比如大型机小型机,现在用X86等的这些去替代。而网络设备,存储设备这些其实也在追赶的进程当中。软件层上包括操作系统、安全软件国产化替代的普及率、覆盖率非常高。在过去,国内的一些大银行或者大型企业选择有限,只能使用Oracle或基于MySQL做一些集中式数据库上的自我尝试,那现在也是正在分布式改造升级当中。在政策方向,比如我们常说的关键词,去IOE、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实现自主可控、八加二等等,其实都是在进行整个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的改造过程中常提的。

接下来是想讲开源的未来,我想同时提及的是开源和云原生。开源是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引擎,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推崇的是一个开源的道路方式,它通过全球社区的协作来结合云原生的基础设施,为企业用户提供不断迭代和演进的产品和服务,来支撑企业的不同的数字化场景。而对于企业的it决策者而言,把支撑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构建在开源、多云的架构之上,其实能够有效避免它的应用架构被单个厂商所绑定,或者说不容易被一些外部因素限制。所以安全自主可控是第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灵活性的需求,用户可以灵活的去选择这些基于开源软件产品来实现稳定、低成本、高性能的产品,产品优势是吸引用户选择的重点因素。从发展的角度看,开源理念一直在驱动着软件世界的发展。从PC时代,自由开放者运动推出了一款叫Linux的产品,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栈驱动的社区,形成了比如像hadoop、 Spark、spring cloud这些社区。目前随着这些社区而诞生的对应的技术栈,也支撑了当前的大数据技术以及基础软件的底层。那么下一代的类似Linux这样的现象级的产品是否仍然在这个开源的道路之上呢?通过更紧密的结合业务和技术,来实现迭代速度更快,行业客户增长率更高,这是不是未来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呢?确实是我们是否选择开源的一个主要所要考虑的点。而目前的话,其实国内的分布式数据库开源情况,其实远没有国外激烈,调查也就六家实现了开源,腾讯云算是较早的一批开源厂商。但我相信在国内的整个开源市场的前景还是非常大的。

目前基础软件行业遇到的困境有哪些?

范利军

首先是难度大,不管是开发方面还是服务方面,尤其是开发这块。腾讯大概从2002、2003年开始做,不断的投入一流的人才在研发上,可见这个开发难度大周期长。为了能够跟上腾讯云分布式数据库发展的步伐,中软国际在数据库服务方面不断的投入,尤其是技术层次更高一级的人才储备,但确实是周期长,难度大。

第二个是人才断层问题,现有的人才大多数是集中在应用类,但做基础软件的比较少,并且初级入门的人才多,高级的人才少。所以这个方向上需要一个机制体制去不断的培养人才,才有可能打破人才断层困境。

第三个方面是市场困境。因为基础软件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相比汽车这些这些商品来说,没有那么明显的、严格的贸易保护。甚至在前几年,基础软件开发受到了盗版的威胁和伤害,这种降维打击是非常严重的。然后再加上开源软件的出现,企业一部分的要求没那么高的业务可以直接采用开源软件的基础功能,这样也导致了商业基础软件的流失。在如今,19年国家推动信创,解决了一部分这方面的问题。由党政军带头先使用自己的基础软件,从操作系统,从数据库,大家开始形成一个一个国产化替换使用的环境,形成生态。这样可以逐渐打破市场的困境。

最后一点是生态建设困境,和前一个市场困境也有点类似。开发商、服务商、客户等等这些的规模如何扩大、生态如何建设都是当前的困境。

胡竣杰

如之前很多人老师有提到,其实中国基础软件行业仍然是落后于国外的,毕竟国外有非常多年的这个积累,中国整体市场包括软硬件都在一个追赶的进程当中。我接下来想讨论的困境,它包含了产权保护、需求引导以及人才三个方面。

第一,产权保护。目前,中央以及很多地方的政府,例如深圳等,都在立法尝试的过程当中,并且在不断的完善,希望能够给数字市场打造一个合法合理的这个基础环境。

第二,需求引导。其实中国在数据库产业政策上,它采用的是分散与集中结合型的模式。集中式的意思是,比如在这个数字化政府,数字化城市,国际数字化转型等等场景当中,优先是政府集中规划实施财政资助,但是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数据产品开发中,鼓励的是产销分离的去参与整体的市场竞争,用市场需求原则来进行调节,逐步实现我们刚才提到的自主可控和扩张输出。接下来我想具体聊一下关于需求,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业务发展的需求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国内企业面临三大问题,一个是存量经营,对公司而言指的就是公司的流量经营、用户增长。其实现在是进入了瓶颈期当中,大家的竞争力趋同,创新力疲弱。在实践当中如何去破解存量经营,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像用户,渠道,专家,产品,IP,伙伴等等,这些其实都没有锁定数字化的关键资源。在出海布局当中,中资企业的出海其实面临很多的技术和流量等等因素的阻碍,实践当中又缺乏规范化的全球的业务布局,且难以跨过一些沟通的障碍。甚至,出海本地化的业务合规和安全都没有达到。第三个是产业升级。整个国内市场缺乏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以及决策层对整个的投入回报是不清晰的。这就会导致企业没有决心和勇气进入到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升级当中去,不确定的因素过高进一步致使数字化人才、运营等体系难以构建起来。

如何去破解呢?就是第三点人才。其实刚才利军老师也提到了,国内市场有大量的基础人才但核心技术的人才少,人才分布不平衡不平均。人才的培养怎么样才能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呢?当前的数据库人才培训体系是包含教材专业课程,教育服务,竞赛大赛,考试认证创新中心、生态人才市场等等。如何把这些现有的模式建立成一个体系化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系统,让公需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供应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支撑这一套体系的是主导是数据库厂商、专业培训机构以及高校。未来是要让人才供应到市场当中,并且让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需求,且是建立在产权保护的数字市场的基础环境之上。

杨光

我觉得基础软件困境,第一大问题是在产品化产品化问题背后真正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以这个高度去看,为什么有的公司投了那么多的资源,投了那么多的人,干了那么长时间,最后出来的东西仍然无法达到企业级用户的产品化要求。他背后很可能更深层次,更深的隐患是在这个企业文化里头。这是一个我认为在国内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比较欠缺的点。

第二个问题是市场解决方案和产品的捆绑问题。所有的产品,软件产品必须要通过基础软件,必须要通过解决方案,最后满足用户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和大量的合作伙伴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案做这个周全的适配,然后最终达到客户需求,把基础软件最后都用到它该用的地方,发挥它该发挥的这个效果的地方,那么这个合理的安排是今天我觉得所有厂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和我前面讲的产品化问题,好像是一对矛盾。因为如果一个企业又想做这个直接服务用户,做整个项目,做解决方案,这个很难形成它的产品化。那么如果他说我如果完全做产品,没有中间的解决方案这一层的转接到用户需求,那么它的产品就很难在真正的解决方案中落地。所以这个矛盾可能是大家要考虑的。

第三个困境其实是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既然我们今天的很多基础软件是基于开源的路线来发展的,甚至我们把它变成一种方法论。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今天的所有开源架构当中,国内厂家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的,因为我们并不是主流。但很开心的是,刚才我听胡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比较乐观的未来,在2030年我国开发者或许能在开源社区中占到主导地位。我们也盼着那一天早日来临,这是谈所有事情的一个基础。最核心的技术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就不能成为整个开源的主力军。

王义成

王义成:个人对国内数据库发展的看法还是非常乐观的,我从大学毕业开始就在数据库的赛道上,对比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我觉得现在这几年真的是国内数据库发展最好的一个机会。当年刚毕业那会儿做DBA,只能是接触了解某一个具体的业务,但现在我看腾讯的DBA可以去了解更多的业务,像银行服务、民生服务,在国内都是有很多机会和选择的。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将近200家的数据库厂商,总结下来大概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云厂商,包含公有云、私有云整个独立部署,一体机形态的厂商,比如腾讯、阿里。第二类是传统厂商,传统厂商不一定说的是资历老,而是商业模式、售卖方式还是和传统的Oracle很像的,比如说像达梦、金仓等,纯私有云的部署模式,没有其他试验田。第三类厂商是新兴厂商,这类厂商在一个领域内、一个场景内,做的还不错,甚至有固定的优势,然后进军到数据库赛道上来。最后一类是换道厂商,这类厂商以前一些做服务,专注于给Oracle等传统数据库做服务的这些厂商,然后他们下场来做数据库厂商,比如说恩墨。还有一些换道厂商是专注给这些领域做应用的,因为对应用的足够了解,他们顺道也把数据库给包揽了,最后转行了做数据库厂商,比如说亚信等。

这里的困惑就来了,本来这四类厂商是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中的,可能会形成一个垂直体,或者说是一个生态,进而把国产数据库的业务生态做好。但现在大家从垂直线转变成了水平线,开始平行竞争。这种趋势是没有办法避免了,虽然说市场选择的结果是谁拥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好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在赛道上跑赢。但从国产数据库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数据库的发展态势是不太正常的,没有任何一个赛道都可以容下将近200家的企业,即便这个赛道有价值千亿,他也容不下200家企业共同耕耘。所以我觉得数据库赛道固然重要,其垂直上下游的生态产业共同发展才是长期发展路线。

展望未来,基础软件行业会有什么样的新趋势?

杨光

首先我们不是预言家,这个只能是说可能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刚才王总说的那样,在今天的中国市场,这个赛道是容不下那么多家公司的,那么刚才王总是从成本等各方面去分析原因。所有基础软件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拿数据库软件打比方,它是整个系统非常核心的基础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从历史经验上看,客户对这些产品选择的谨慎性是很强的,我们认为最终的选择结果确实就某一两个全面的大厂。当然王总的预测是说是云厂家,其中的云厂家可能会最终占据整个市场的支配性地位,那么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趋势,且这个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第二个趋势简单说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基于数据,整个系统现在都是数据支撑,这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数据分为实时在线数据和历史数据,那么随着实时在线数据采用越来越多,这个量越来越大,那么第二个趋势必然是分布式架构。且最终会成为整个市场的支配性架构,所以基于分布式架构之上的一系列新技术,包括云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都将成为必然之选。虽然我们也知道现在在一些名录里面或者政策里面,还提到了集中式数据库,但在这方面选择的时候,大家可以慎重的考虑一下发展趋势,谨慎选择。

第三我认为必须要看到的趋势就是新技术的发展,像边缘计算以及现在很火热的虚拟现实也就是交互技术等等这些。这些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一定是基于分布式架构再往上发展的,但是仅就今天的分布式架构还是不够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要有一个更前瞻的眼光,就是基于今天分布式架构的下一个的迭代。

范利军

我的理解是云计算就是最大的基础软件,云计算就是基础软件。分布式就是基础软件里面最基础的技术,那当然他可能以后还会继续演进,但目前来说我觉得是这样。很多年以前,我们要自己去做一个系统的部署的时候,要买硬件,装系统,然后装数据库,中间件,一通的调试。但现在完全不是了,这些都部署在云上面,我只要打开一个机型,选好配置,然后选好操作系统,一分钟之内就起来了,这就是技术软件。腾讯云的TDSQL数据库就可以部署在云上,几分钟之内配置起来一主多备,两地三中心这样的架构,那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TDSQL作为云上的数据库,它有一个叫serverless,它就是把底层的这些存储分布在云上之后,是一个分布式的存储,或者简单理解成存储吧。前端的计算是SQL server,以前的server的这一部分就是SQL解析的这些部分,它就是一个计算的部分,现在叫存算分离。那么计算的这部分做成serverless。那你可以平时我没有一个server在那儿跑着,但我数据可以在某一个地方存着。当应用要访问数据库,它在我测试到的结果是两秒多点的时间,serverless可以把这个数据库拉起来了。这个测试大家都可以到腾讯云的网站上去做。这个性能非常实用,并且大量的费用节省下来了,这就是基础软件,就是基础软件它一定是依赖于云计算架构的。以前假如说做软件开发,那你要做用户权限吧,要把组织架构映射进去,要自己去规划这个数据库的容量,然后前端后台再去做这种开发。但现在不用了,云计算上一个服务就是给你解决这些问题的。甚至像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这些都是基础中的一部分,用户直接调用接口就好了。

第二点是分布式,TDSQL也是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解决了以前成本昂贵的问题,现在我们用多台X86就可以解决大型机小型机,甚至突破原来的性能天花板。在云和分布式的基础上,数据的安全性、部署的便捷性,甚至从部署到开发到运维都能帮助用户去解决。那么,还有更多的像调度安排、微服务都将成为基础服务。那技术软件将来会如何演进,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苗头,相信未来这种趋势更加精彩。

王义成

关于基础软件的趋势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大点说。

我觉得第一个大趋势也是目前已经身处的情况,就是国产化、自主可控。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阶段,确实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最大的趋势。

第二个趋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业务创新带来的新型场景对于基础软件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举个例子,我们应对网络欺诈推出的快速诊断的图数据库。未来随着5G应用的深入,数据量的爆发,更多新的场景业务都会促进场景数据库的发展。

第三个大趋势可能是比第二个趋势要更晚到来一点,就是现在也常提的元宇宙。我个人认为不能说太长期,中短期之内一定会到来的一个点。未来在实时音视频、存储等领域会有爆发型需求。

胡竣杰

接着上面几位老师所总结的趋势,我用六个维度来总结一下,这六个维度也是通过拆解数据库技术得来的。

第一点,新型应用。AP和TP的融合达到HTAP,甚至是关系实时的数据,比如说流数据库。以前从跑批到stream的变换,也许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趋势。

第二点,安全和隐私。未来的整个应用环境会对隐私计算等等的场景非常关注,那相关的数据库底层上面的结合应用也会是一大趋势。

第三点,分布式。在分布式的基础上,软件技术层面可以通过已经非常成熟的Two-Phase-Commit、consensus、raft等等的共识算法来去实现事物的统一和原子性。然后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应用可能,比如说DB+LVM(新型编译器框架)。未来数据库与大数据分析将融合的更加紧密,像DB+AI,用人工智能赋能数据库等。

第四点,新型硬件。未来是否可能有一些异构型的服务器并入到数据库底层的计算节点中,或者用于计算的新型硬件能够加入进来存储当中,并且持久化在云原生整个基础设施上面。比如说MVN这种持续存储等新型技术,像 Intel的3DXPoint等等甚至是未来更新型技术,咱们的数据库厂商或许在未来也能把这些给考虑进来,做应用突破,进而适配到用户需求上。

第五点,部署方面,过去可能是私有云,混合云等,甚至是本地部署,现在也进行到上云,如何把数据部署到最需要数据的地方上,让整个链路更加的优化可能是未来思考的趋势。

第六点,数据模型,刚刚王老师也提到的图、时序这些新型数据模型也会是未来的趋势。当前可能是关系型占到主流,未来这些非关系型在数据库市场当中的发展都是可期待的。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发展趋势的总结了,分布式数据库已经进入了商业应用的成熟期,中国的分布式数据库厂商呈现出差异化布局的态势。在未来可能头部效应会愈加明显,领先的厂商会逐渐覆盖大多数行业在不同深度上的场景服务,并全面布局这些场景上和深度的应用上的分布式数据库的迁移改造的解决方案。以长远的目光看数据库的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期待。

-- 更多精彩 --

一文解读沙利文2021年中国分布式数据库市场报告

数据库行业未来发展,一文讲清楚‍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优惠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2-06-0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腾讯云数据库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TDSQL MySQL 版
TDSQL MySQL 版(TDSQL for MySQL)是腾讯打造的一款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具备强一致高可用、全球部署架构、分布式水平扩展、高性能、企业级安全等特性,同时提供智能 DBA、自动化运营、监控告警等配套设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