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李想说:“要找次优解,最优解风险大”

李想说:“要找次优解,最优解风险大”

作者头像
春哥大魔王
发布2023-03-22 18:10:44
4020
发布2023-03-22 18:10:44
举报
看了一篇对李想的专访,很有意思,可以看到一个牛人是怎么思考、怎么做事的。

李想纯粹、敏感、有竞争感。

李想怎么解决问题呢?

对于熟悉的领域,他可以对问题自行拆解,形成1、2、3、4点。

对于陌生的领域,他会套用自己熟悉的框架,得到一个答案,他自己要求这个答案要是准确的、完整的、无懈可击的。

李想的学习方法是研究大公司,研究阿里、华为、字节。

他经常复盘,找到自己的盲区,评估盲区带来的影响,并且一定要解决掉这个盲区。

李想喜欢挑战自己的成长极限,他经常说:“一个人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

李想有非常敏感的产品感,增程、六座的产品设计,此前无人看好,但他都敢做。

当李想想修改一个产品细节时,他会和所有人讲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问题,把各种各样的场景列出来想清楚。

然后是拿数据、模型验证。

最后用实际的体验来验证。

这样才能把成本、周期这些东西确定了,再去做推动。

理想有一个公式:产品价值 = 产品力 x 产品质量 / 产品价格。

产品力有超过一百项定义,所有感性的、理性的啊,都要可以被量化评估,必须做到这种程度才能把产品推下去。

大部分造车企业做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懒惰,思考上的懒惰,系统上的懒惰,行动上的懒惰。

李想说:“理想的打法是爆品策略,任何手段都是确保每一款车有足够的竞争力成为爆品。”

对于理想ONE停产导致的负面影响,李想做了反思。

他说:“L8会抢走ONE大部分销量,理想ONE在同价位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因为缺乏流程规范,导致一些事情传到到销售末端时,出现了差异。我们后续要打正规军战争,不能再是这种游击队状态了。”

蔚来是走稳健路线,为确保稳定性,对销量不报太高预期;小鹏是跳跃式路线,希望每一款车都可以占领一个全新的市场;理想是爆款路线,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打造爆款。

面对电动车市场残酷的竞争,理想有两大优势:

  1. 爆品能力,不是简单满足用户需求,而是超越用户需求;
  2. 坚持20%毛利率,这需要对研发、销售等体系大胆投入,不受资本环境限制;

有人选择通过低价进入更大的市场,理想选择的是打下一个阵地,再去打下一个阵地。

特斯拉使命是成为可再生能源公司,所以他们不会在座舱里做那么丰富的功能,也不去搞酷炫的三维交互。

理想希望打造一个智能的空间,视觉占83%,听觉占11%,语音和视觉放在一起研发,很多问题才可以被解决。

理想产品L7、L8、L9有着相似的前脸,苹果手机长得也一样,还有博朗的剃须刀、戴森的吸尘器,全世界成功的企业的产品都是套娃。

支撑理想爆品策略的核心是:平台化战略。

理想所有的车都是三个平台(电驱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任意组合。

预计2025年20w以上乘用车达到800w辆,理想希望占据其中20%。

为实现这个战略,理想采用了从高到低的策略,分三步:

  1. 借助L系列拿到30~50w suv市场第一,占领15%~20%份额(靠爆款车型活下来);
  2. 借助增程SUV和纯电车,做到30~50w市场第一(加固这个市场,而不是立即开拓新市场);
  3. 然后主攻20~30w市场车型(布局这个市场,而不着急开战);

理想不会因为销量而做一款产品,必须做到同价位最好的产品后才去进入这个市场。

理想不做20w以下的产品,因为成本压到这个程度上,做不出想要的产品,没法做出好的屏幕、HUD、NOA导航辅助等标配能力。

2019年,王兴告诉李想要提前布局供应链,李想行动了,但是还是有些晚。

扩大生产规模,无非是提前建厂损失的 1、2个亿,但如果市场增长了,却没有供给,损失就是几十亿几百亿。

李想说:“行动晚了,是因为人穷志短,手里钱不太够扩产。”

王兴和王慧文还给李想建议,应该先考虑规模,因为规模大了,意味着要打很多仗。

其次才是看技术变化,最后看用户需求的变化、商业的变化、竞争的变化。

首先要解决规模问题,企业要变成平台化企业,否则就是死。

硬件、软件都是基于平台化来研发,比如苹果的每个产品都不是单独研发的,而是基于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搭积木的方式研发出来的,所以理想2020年开始做平台化。

其次解决供给问题,就是产能、工厂、供应链。排序是电池、IGBT、碳化硅、车规、芯片。

所以在市场爆发阶段,供给是最重要的,供给能力决定了市场占用率,一个规模效应递增的行业,到了中后期企业是否具备软硬结合的研发生态,就会成为市场占有率的决定要素。

要想控制供应链,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深度的研发。

比亚迪供应链非常强,它做车之前就是供应链企业,还是代工企业,所以从最开始自制汽车零部件,它自己几乎不受供应链影响。

业界有两种整合方式,PC行业有很多横向整合,但苹果、特斯拉偏爱垂直整合。

选择横向整合或者垂直整合,需要考虑性能、质量、供给、成本。

对于汽车零部件,不同分类采用不同策略,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多,与供应商合作即可。

三电类会深度介入,比如电机电控自主研发,增程器自主研发,这些部件越封闭效率越高。

创新类模块,比如大屏幕、空气悬架、国产芯片等都会自研,因为它可以带来差异化,提升产品力。

总的来说,理想会把自制部件控制占整车的30%内,过多部件需要更多零部件工厂,借助资本杠杆,带来市场竞争力。

特斯拉传感器成本是1000美元左右,因为他们是自研,而蔚小理都是3000~4000美元。

李想总是找最优解,但他说其实他找的是次优解,因为最优解风险太大,往往有着巨坑,比如苹果会研发最新技术,但会使用次一级成熟技术。

理想已经变成了2w人的公司,李想理解了组织必须和规模匹配。

为做好每一款产品,理想建立了矩阵式管理方式,让每一个新产品站在上一个产品的肩膀上前进。

那如何打造矩阵式组织呢?

第一步是OKR实现全公司的信息对齐,当整个体系变复杂了,信息对齐是不够的,还要在关键环节(感知、决策、执行)把各个部门锁定在一起,称为互锁,互锁通过IPD来实现。

集成产品开发是主流程,但子流程比如集成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都要按照节奏落地。

判断组织升级在正确的路上的标准是什么?

核心要完成四个任务:

  1. 如何有效感知并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
  2. 如何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3. 如何确保执行的过程;
  4. 如何有效复盘;

但真正的标准还是质量,很多大企业容易陷入低效,但质量才是效率。

无论产品还是组织,高质量才有高效率。

长期看,研发和供应本身要紧密配合。

CEO需要关注三个层面:

  1. 关注最大的事情,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2. 关注协作的事情,各个不同团队之间互锁和协作;
  3. 关注最小的事情,即专业流程和能力的培养是如何落地的,这是真正的基本功;

现在李想管理的战略、产品、商业、品牌、销售、交付、服务、充电网络,这些业务大部分都是面向消费者的。

李想说,他现在20%时间是给自己出题,自己牵头解决问题;80%的时间是给团队出题,团队来解决问题。

李想与王兴沟通过很多次,他给了李想一些启发。

一是关于战略的必要性,之前战略有惯性,走哪算哪,但王兴说战略是必要性,先算市场规模多大,自己占多少,再决定做什么事。

二是2020年后世界的变化很大,需要有一套闭环的哲学体系。

汽车行业特点是长周期、全链条,不像互联网产品,你的优点是你的全部,汽车企业不是。

李想同样要求企业员工是成年人,做好三道题。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2-12-2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春哥talk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