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对偶问题的对称性质
参考博客 :
1、对称形式
1 . 对称形式特点 :
-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时 , 所有约束条件都是 小于等于
符号 , 决策变量大于等于
;
- 目标函数求最小值时 , 所有约束条件都是 大于等于
符号, 决策变量大于等于
;
2 . 原问题
的线性规划模型是 :
对称形式
要求 :
相关系数 :
3 . 对偶问题
的线性规划模型是 :
对偶问题
要求 :
相关系数 :
等价方法 ( 快速理解 ) :
- 生产 : 目标函数追求 利润最大化 , 约束方程设备的使用时长受约束 , 小于等于 某个时间值 ;
- 出租设备 : 目标函数追求 租金最小化 , 约束方程设备产生的利润要 大于等于 生产的利润 , 不能亏钱 ;
2、对偶问题规律 (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
对偶有以下规律 : 假设原问题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 对偶问题
求最小值
;
有
个约束条件 , 对应对偶问题
的
个 约束变量 ;
有
个约束变量 , 对应对偶问题
的
个 约束条件 ;
约束条件与约束变量的对应关系 (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 : 这里特别注意 , 约束条件与约束变量 大于小于符号是相反的 ;
中的约束条件是小于等于
不等式 , 那么对应的 对偶问题
的约束变量就是大于等于
的 ;
中的约束条件是大于等于
不等式 , 那么对应的 对偶问题
的约束变量就是小于等于
的 ;
中的约束条件是
等式 , 那么对应的 对偶问题
的约束变量就是自由变量 , 即没有任何约束 ;
约束变量与约束条件的对应关系 (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 : 这里特别注意 , 约束变量与约束条件 大于小于符号是相同的 ;
中的 约束变量就是大于等于
的 , 那么对应的 对偶问题
的 约束条件是大于等于
不等式 ;
中的 约束变量就是小于等于
的 , 那么对应的 对偶问题
的 约束条件是小于等于
不等式 ;
中的 约束变量就是自由变量 , 即没有任何约束 , 那么对应的 对偶问题
的 约束条件是
等式 ;
| |
---|
| |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m
a
x
Z
maxZ
maxZ | 目标函数求最小值
m
i
n
W
minW
minW |
| |
| |
| |
| |
| |
| |
| |
| 约束变量是大于等于
≥
0
\geq 0
≥0 的 |
| 约束变量是小于等于
≤
0
\leq 0
≤0 的 |
| |
| |
约束变量是大于等于
≥
0
\geq 0
≥0 的 | |
约束变量是小于等于
≤
0
\leq 0
≤0 的 | |
| |
对偶问题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目标函数求最小值
––约束条件常数项目标函数系数目标函数系数约束条件常数项––
个约束条件
个约束变量
个约束变量
个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小于等于不等式
约束变量是大于等于
的约束条件是大于等于不等式
约束变量是小于等于
的约束条件是等式约束变量是自由变量 ( 没有约束 )––约束变量是大于等于
的约束条件是大于等于不等式
约束变量是小于等于
的约束条件是小于等于不等式
约束变量是自由变量 ( 没有约束 )约束条件是等式
记住一条 :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
约束条件与
约束变量符号相反 ,
约束变量 与
约束条件符号相同 ;
补一张图 , 方便记忆 :
3、对偶问题实例
写出如下线性规划对偶问题 :
将上述线性规划转为 对称形式 :
- 目标函数最大值 : 对称形式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 上述线性规划符合该条件 , 不用进行修改 ;
- 约束方程小于等于不等式 : 对称形式的约束方程都是小于等于不等式 , 方程
和方程
都是大于等于不等式 , 不符合要求 ; 将不等式左右两边都乘以
, 可以将大于等于不等式转为小于等于不等式 ;
转换后的结果为 :
对称形式 的 目标函数的系数 为
, 约束方程的系数 为
, 约束方程常数
;
对偶问题 的 目标函数系数 为
, 约束方程的系数 为
, 约束方程常数
;
线性规划形式 :
- 对称形式 : 求目标函数最大值 , 约束方程是求小于等于不等式 ;
- 对偶问题 : 求目标函数求最小值 , 约束方程都是大于等于不等式 ;
根据上述分析 , 写出对偶形式 :
原问题 与 对偶问题线性规划分析 :
上述对偶问题线性规划 , 与原问题线性规划 , 明显不互为转置矩阵 ;
原问题线性规划系数为
, 对偶问题线性规划系数为
, 原问题的转置矩阵应该是
,
系数的正负号与原问题的转置矩阵值的符号相反 ;
令
,
, 则得到如下线性规划 :
上图中的对偶问题线性规划 (
) 中的目标函数
的系数应该是
, 这里在符号转换
时 , 将符合写错了 ;
二、弱对偶定理
参考博客 : 【运筹学】对偶理论 : 弱对偶性质 ( 弱对偶原理 | 弱对偶性 | 推论 1 | 推论 2 对偶问题的无界性 | 推论 3 )
弱对偶定理 :
假设
和
分别是 问题
( 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 和 问题
( 目标函数求最小值 ) 的 可行解 , 则必有
,
展开后为
弱对偶定理推论 1 :
原问题 任何一个 可行解 的目标函数值 , 都是其对偶问题 目标函数值的下界 ;
反之 ,
对偶问题 任何一个 可行解 的目标函数值 , 都是其原问题 目标函数的上界 ;
弱对偶定理推论 2 : ( 对偶问题的无界性 )
在一对 对偶问题
和
中 ,
如果其中 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可行 , 但是 目标函数无界 , 则 另外一个问题没有可行解 ;
如果其中 一个线性规划问题不可行 , 其 对偶问题不一定不可行 ;
弱对偶定理推论 3 :
在一对 对偶问题
和
中 ,
如果其中 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可行 , 而 另一个线性规划问题不可行 , 则 该可行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无界的;
三、最优性定理
最优性定理 :
如果
是 原问题的可行解 ,
是 对偶问题的可行解 ,
并且 两个可行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 即
, 即
,
则
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
是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
两个互为对偶的线性规划问题 , 只要有一个有最优解 , 另一个也有最优解 ;
最优解 首先是可行解 , 其次该可行解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互为对偶的两个问题 :
原问题的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 该值不断增大 , 处于一个界限值下方 ; 其最大值就是界限值 ;
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求最小值 , 该值不断减小 , 处于一个界限值上方 ; 其最小值就是界限值 ;
当上述
是 原问题的可行解 ,
是 对偶问题的可行解 ,
如果
, 则说明
, 当前的目标函数值就是界限值 ;
该界限值就是 原问题 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 同时也是 对偶问题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
四、强对偶性
强对偶性 : 如果 原问题 与 对偶问题 都有可行解 , 只要有一个问题有最优解 , 则 两个问题都有最优解 , 二者的最优解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
五、互补松弛定理
1、定理内容
和
分别是 原问题
问题 和 对偶问题
的 可行解 ,
这两个解各自都是对应 线性规划问题 的 最优解
的 充要条件是 :
其中
是 松弛变量 或 剩余变量 ;
2、示例 : 已知原问题最优解求对偶问题最优解
已知线性规划 :
上述线性规划的最优解是
, 求其对偶问题最优解 ;
3、方法一 : 单纯形法
方法一 : 写出上述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 然后使用单纯形法求最优解 ,
首先写出 对偶问题 , 然后转为 标准形式 , 找 单位阵 作为基矩阵 , 然后得到基变量 , 假设非基变量为
求出 基解 ,
在单纯形表中计算 检验数 , 如果 检验数都小于
就是最优解 , 如果检验数都大于
, 则不是最优解 ;
根据检验数确定 出基变量 , 然后计算出 入基变量 , 进行下一次迭代 ;
方程组 同解变换, 构造单位阵 , 然后计算检验数 , 继续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迭代 ;
该方法比较麻烦 ;
4、方法二 : 使用互补松弛定理公式一求解
方法二 : 利用 互补松弛定理 计算 ;
写出原问题的对偶问题 :
给对偶问题的约束方程添加剩余变量 :
互补松弛定理 :
"
和
分别是 原问题
问题 和 对偶问题
的 最优解 "
其中
是 松弛变量 或 剩余变量 ;
原问题
线性规划最优解是
,
对偶问题的剩余变量是
互补松弛定理中
, 将上述
和
代入上述式子得到 :
已知
, 上述
, 因此
;
将
代入到约束方程
中 ;
得到
, 解上述方程 ,
① 变换 :
② 求解 :
上述求出的值就是最优解 , 即
;
5、互补松弛定理示例分析
互补松弛定理 :
"
和
分别是 原问题
问题 和 对偶问题
的 最优解 "
其中
是 松弛变量 或 剩余变量 ;
原问题
线性规划最优解是
,
对偶问题的剩余变量是
最优解中不等于
的 , 对应的剩余变量中对应的一定为
,
如果最优解中等于
, 那么剩余变量中的对应的值就不确定了 ;
6、互补松弛定理示例2
已知原问题最优解求对偶问题最优解 , 已知线性规划 :
上述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的最优解是
, 求其原问题最优解 ;
互补松弛定理 :
"
和
分别是 原问题
问题 和 对偶问题
的 最优解 "
其中
是 松弛变量 或 剩余变量 ;
分析 :
给出了对偶问题最优解
, 其互补松弛定理中对应原问题的松弛变量
;
根据公式有
原问题添加松弛变量 ,
已经是等式了 , 添加一个
松弛变量 ,
,
添加松弛变量
, 由于对应的最优解不为
, 是
, 其对应的松弛变量还是
, 即
;
原问题的最优解满足
方程 , 该方程组
个等式 ,
个变量 , 如果再得到一个方程 , 就可以得到三个方程 ;
根据 对偶理论中的 强对偶性 , 如果 原问题 与 对偶问题 都有可行解 , 只要有一个问题有最优解 , 则 两个问题都有最优解 , 二者的最优解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
这里求一下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值 , 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与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
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是
;
因此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也是
, 得到式子
;
这里就得到了
个方程组 ,
个变量 , 求解下面的方程组 , 最终结果就是最优解 ;
最终方程组的解是 :
最终的原方程的最优解是
目标函数值是
7、互补松弛定理求最优解思路
给定线性规划 , 给定一个问题的最优解 , 求另一个问题的最优解 ;
互补松弛定理 :
"
和
分别是 原问题
问题 和 对偶问题
的 最优解 "
其中
是 松弛变量 或 剩余变量 ;
使用上述互补松弛定理 , 求出 给定的最优解 对应的对偶问题线性规划 松弛变量的值 ;
将 松弛变量 代入到 约束方程等式 中 , 求解出的值就是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
还有一种方式 , 就是根据给定的最优解 , 求出 本问题线性规划的 松弛变量值 ,
根据 本问题的松弛变量值 求对应 对偶问题的 最优解 ;
六、原问题与对偶问题对应关系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对应关系 :
如果 原问题 有最优解 , 对偶问题也 有最优解 ;
如果 原问题 有 无界解 , 对偶问题 无可行解 ;
如果 原问题 无可行解 , 对偶问题 无法判断 ;
上述是根据弱对偶定理总结的 ;
七、对偶理论的相关结论
1、对偶问题存在
任何 线性规划问题 , 都有一个对应的 对偶线性规划问题 ;
2、对偶问题转化
原问题
:
;
对偶问题
: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对应关系 :
原问题第
个约束条件是
约束 , 其对偶问题的第
个变量的符号不确定 , 可能大于等于
, 也可能小于等于
;
查看 约束变量的符号 与 其另外一个对偶问题的 约束方程的符号 一致性 , 来确定对偶问题的约束方程符号 ;
约束方程符号 :
如果当前线性规划问题 目标函数是求最大值 , 原问题就是上面的问题 , 其对偶问题 ( 下面的 ) 的约束方程符号是
, 因此 对偶问题的约束方程符号 与 原问题变量 符号一致 ;
如果当前线性规划问题 目标函数是求最小值 , 原问题就是下面的问题 , 其对偶问题 ( 上面的 ) 的约束方程符号是
, 因此 对偶问题的约束方程符号 与 原问题变量 符号相反 ;
变量符号 :
如果当前线性规划问题 目标函数是求最大值 , 原问题就是上面的问题 , 其对偶问题 ( 下面的 ) 的约束方程符号是
, 因此 对偶问题的变量符号 与 原问题约束方程符号 符号相反 ;
如果当前线性规划问题 目标函数是求最大值 , 原问题就是上面的问题 , 其对偶问题 ( 下面的 ) 的约束方程符号是
, 因此 对偶问题的变量符号 与 原问题约束方程符号 符号一致 ;
3、对偶问题的解
① 互为对偶的两个问题 , 或者同时都有最优解 , 或者同时都没有最优解 ;
② 对偶问题 有可行解 , 原问题 不一定有可行解 , 因为对偶问题的可行解可能是 无界解 , 原问题可能 无可行解 ;
③ 原问题有 多重解 , 对偶问题 可能有多重解 , 也 可能有唯一解 ; 多重解是 有无穷多最优解 ;
④ 对偶问题 有可行解 , 原问题 无可行解 , 则对偶问题 有无界解 ; 一对问题中 , 一个有可行解 , 一个无可行解 , 则有可行解的是无界解 ;
⑤ 原问题 没有最优解 , 对偶问题无法判断 ; 没有最优解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 无界解 , 一种是 无可行解 ; 如果原问题有无界解 , 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 如果原问题无可行解 , 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
⑥ 如果对偶问题没有可行解 , 对偶问题无法判断 , 无界解 或 无可行解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
⑦ 如果原问题与对偶问题 都有可行解 , 则 都有最优解 ;
如果 原问题 有最优解 , 对偶问题也 有最优解 ;
如果 原问题 有 无界解 , 对偶问题 无可行解 ;
如果 原问题 无可行解 , 对偶问题 无法判断 ;
4、互补松弛定理
如果
和
分别是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 则
;
"
和
分别是 原问题
问题 和 对偶问题
的 最优解 "
其中
是 松弛变量 或 剩余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