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机器学习-KMeans算法(图解算法原理)

机器学习-KMeans算法(图解算法原理)

作者头像
唔仄lo咚锵
发布2023-05-23 10:37:17
4710
发布2023-05-23 10:37:17
举报

简介

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迭代求解的聚类分析算法,也就是将数据分成K个簇的算法,其中K是用户指定的。

比如将下图中数据分为3簇,不同颜色为1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K-means算法的作用就是将数据划分成K个簇,每个簇高度相关,即离所在簇的质心是最近的。 下面将简介K-means算法原理步骤。

算法原理


  1. 随机选取K个质心

随机3个点为质心(红黄蓝),淡蓝色为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附可视化代码: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 生成数据集:500个点,二维特征,3个质心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500, n_features=2, centers=3, random_state=20220929)
plt.scatter(x[:, 0], x[:, 1], color="lightblue")
# 随机
center = [[3, -1], [5, -2.5], [8, -2]]
colors = ["red", "gold", "blue"]
plt.scatter(center[0][0], center[0][1], color=colors[0])
plt.scatter(center[1][0], center[1][1], color=colors[1])
plt.scatter(center[2][0], center[2][1], color=colors[2])
plt.show()
  1. 计算每个数据到各质心距离

一般使用欧氏距离来计算,为了便于展示,取特征维数为2,即

\sqrt{(x_1-x_2)^2+(y_1-y_2)^2}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_distance(v1, v2):  # 不开根号节省算力,效果一致
    return np.sum(np.square(v1-v2))
  1. 将数据分到最近质心的簇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ist = np.zeros((500, 3), float)  # 距离
    c = [3]  # 3个簇
    for i in range(500):
        mx = -1.  # 最近值
        idx = 0  #最近簇
        for j in range(3):
            dist[i][j] = _distance(x[i], center[j])
            if mx > dist[i][j] or mx == -1.:
                mx = dist[i][j]
                idx = j
        # 设置透明度,以区分质心    
        plt.scatter(x[i][0], x[i][1], color=colors[idx], alpha=0.2)
        c[idx].append(i)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根据各簇数据更新质心
c_j=\frac{1}{\left|c_j\right|}\sum_{x\in c_j}x

其中

c_j

表示第

j

个质心,也就是计算属于当前簇数据的均值作为新的质心。即K均值算法名称由来。

当平均误差和SSE越小越接近质心,由推导得质心取数据均值时,SSE最小。

比如数据[[1, 2], [3, 4]]属于同一个簇,则更新簇中心为[2, 3]。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更新质心
    for i in range(3):
        sum_x = 0.
        sum_y = 0.
        for j in range(len(c[i])):
            sum_x += x[c[i][j]][0]
            sum_y += x[c[i][j]][1]
        center[i] = [sum_x/len(c[i]), sum_y/len(c[i])]
    plt.scatter(center[0][0], center[0][1], color=colors[0])
    plt.scatter(center[1][0], center[1][1], color=colors[1])
    plt.scatter(center[2][0], center[2][1], color=colors[2])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插播反爬信息 )博主CSDN地址:https://wzlodq.blog.csdn.net/

  1. 重复2-4步直到收敛
\sum_{i=1}^n argmin||x_i-c_i ||

计算当前聚类的平方差,循环退出条件是取得最小的平方差,也就是质心不再改变的时候。最终质心一定是确定的,不会陷入死循环。

随着循环次数逐渐收敛,不难证第1步随机的初始质心对结果无影响,即使得K-means算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出,第六次更新后聚类相同,数据收敛。 大家可以尝试修改初始质心,查看结果是否一致。

sklearn库调用


上面手动复现了K-means代码的实现,但其实sklearn库有相应的封装函数,本节介绍其调用。 sklearn.cluster.KMeans,主要参数:

  • n_clusters:k值,质心数,默认8
  • max_iter : int, default:最大迭代次数
  • tol:质心的变化率小于此值时结束,默认1e-4
  • random_state:随机种子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数据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500, n_features=2, centers=3, random_state=20220929)
    # 创建KMeans对象
    km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20220929)
    # 训练模型
    km.fit(x)
    # 测试
    predict = km.predict(x)
    # 可视化
    plt.scatter(x[:, 0], x[:, 1], c=predict)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过都说好(~ ̄▽ ̄)~

K的取值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K是用户指定的,那又该怎么确定K值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主要有两种方法:手肘法和轮廓系数法。

  1. 手肘法
SSE=\sum_{i=1}^k\sum_{p\in C_i}|p-m_i|^2
C_i

表示第

i

个簇,

m_i

表示第

i

个簇的质心,

p

是数据样本点。

根据误差平方和SSE来选择K值,但并不是选SSE最小时对应的K,而是选SSE突然变小时的K,如下图,K应选3,图似手肘故得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if __name__ == "__main__":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500, n_features=2, centers=3, random_state=20220929)
    SSE = []
    for k in range(2, 10):
        km = KMeans(n_clusters=k)
        km.fit(x)
        SSE.append(km.inertia_)
    plt.xlabel('K')
    plt.ylabel('误差平方和')
    plt.plot(range(2, 10), SSE, 'o-')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plt.show()
  1. 轮廓系数法
S=\frac{b-a}{max(a,b)}
a

是到同簇中其它样本的平均距离,表示内聚度。

b

是到其他簇中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表示分离度。

考虑内聚度和分离度两个因素,计算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S,S越接近1则聚类效果越好。如下图,K=3时,S最接近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

if __name__ == "__main__":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500, n_features=2, centers=3, random_state=20220929)
    S = []
    for k in range(2, 10):
        km = KMeans(n_clusters=k)
        km.fit(x)
        S.append(silhouette_score(x, km.labels_))
    plt.xlabel('K')
    plt.ylabel('轮廓系数')
    plt.plot(range(2, 10), S, 'o-')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plt.show()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2-11-2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简介
  • 算法原理
  • sklearn库调用
  • K的取值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