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一部分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信息与数据 信息的概念: 一般认为:信息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信息能够用来消除事物不

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一部分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信息与数据 信息的概念: 一般认为:信息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信息能够用来消除事物不

作者头像
青灯古酒
发布2023-10-16 08:49:45
8500
发布2023-10-16 08:49:45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青灯古酒青灯古酒

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一部分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信息与数据

信息的概念:  一般认为:信息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信息能够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的因素

数据的概念:  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加以鉴别的符号资料。(符号,不仅指文字、字母和数字等,还包括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  补充:数据可以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同一个信息也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据表示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得到的结果,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或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信息的符号化就是数据,信息是数据的逻辑意义。

1.1.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相关技术。  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中,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技术。  计算机是一个信息处理机,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信息的整理、加工、分析和存储。

1.1.3信息社会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  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就是把信息的快速传输比如为“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政府1993年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通俗说法。

1.1.4计算机文化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初,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四个里程碑之一(前三个分别为: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与印刷术的发明)。  计算机文化的真正内涵是培养人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1.2计算机技术概论

1.2.1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埃尼阿克ENIAC: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投入运行,ENIAC共使用了约18800个真空电子管,重达30吨,功率174千瓦,占地约140平方米,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0次加法。

小结: ENIAC:  1946年在美国正式投入运行  用十进制计算  没有今天的键盘、鼠标等设备  ENIAC为非存储程序控制的计算机 缺点:  没有存储器  用布线结板进行控制,运算速度低,效率也低

发展:  人们根据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器件(物理器件/电子元件/逻辑元件)的不同,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年代

名称

元件

语言

应用

第一代 1946~1956

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

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科学计算

第二代 1956~1964

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数据处理

第三代 1964~1971

集成电路计算机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操作系统和会话式语言

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第四代 1971~现在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集成电路

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

网络时代

规模指的是集成度

世界上第一台投入使用的具有存储程序控制的计算机是英国人设计并制造的EDSAC

1.2.2计算机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 1)运算速度快  计算机的运算部件采用的是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远非其他计算工具所能比拟,“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提高一个数量级。 2)计算精度高  计算机的可靠性很高,差错率极低,一般来讲只在那些人工介入的地方才有可能发生错误。 3)存储容量大  计算机的存储性是计算机区别于其他计算工具的重要特征。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借助于逻辑运算,可以让计算机作出逻辑判断,分析命题是否成立,并可根据命题成立与否采取相应的对策。 5)工作自动化  计算机内部的操作运算是根据人们预先编制的程序自动控制执行的。 6)通用性强  通用性是计算机能够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基础,任何复杂的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大量的基本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大逻精通运动

分类:

根据处理的对象划分

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根据用途划分

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根据规模划分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

家用的笔记本电脑属于数字通用微型机

1.2.3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最早的应用)  科学计算是指科学和工程中的数值计算。  例:航天工程、气象、地震、核能技术、石油勘探和密码解译以及轨道计算等。 2)信息管理(最广泛的应用)  是指非数值形式的数据处理  例: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事务处理、情报检索、企业管理和知识系统、财务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 3)过程控制  又称实时控制,指用计算机及时采集检测数据,按最佳值迅速地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或自动调节。航天、纺织、冶金,水电、石油,化工,工业制造应用。 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计算机辅助教育CBE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计算机辅助管理教学CMI  计算机辅助测试CAT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研究怎样让计算机做一些通常认为需要智能才能做的事情,又称机器智能。  例: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利用通讯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互联,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并能交互式地交流信息。 7)多媒体技术应用系统  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综合起来,使之建立逻辑关系并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8)嵌入式系统  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能灵活变化以适应所嵌入的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早期主要应用于军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后来逐步应用于工业控制、仪器仪表、汽车电子、通信和家用消费电子类产品等领域。

1.2.4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巨型化  主要体现在功能上,巨型计算机用于国家的尖端科技领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微型化  主要体现在体积上。 3)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使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 4)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终端设备互联起来,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达到所有用户都可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实际上是对联网计算机的所有资源的全面共享。

1.3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1.3.1信息的表示

 信息表示广义来说泛指信息的获取、描述、组织全过程,狭义来说指其中的信息描述过程。  信息表示需要一套符号系统。信息表示的符号系统有三个基本特点:  1)存在一个基本的有限符号集,符号集中符号的数目多于一个。  2)不同符号有明显的差别,便于人们识别和感知这些符号。  3)存在一组规则,按照规则可以将基本符号组成更复杂的结构。

1.3.2 数制及其转换

名词术语  数制:用进位的原则进行计数称为进位计数制,简称数制。  数码:数制中表示基本数值大小的不同数字符号,在一种数制中,只能使用一组固定的数字俩表示数的大小。  基数:数制所使用的数码个数。常用“R"表示,称R进制  位权:指数码在不同位置上的权值。在进位计数制中,处于不同数位的数码代表的数值不同。

推理:第n位的权值便是Rn-1,如果是小数点后面的第m位,则其权值为R-m。

常见进制:

进制

数码

基数

位权

二进制

2

八进制

8

十进制

10

十六进制

16

数制的表示  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和传递的信息均采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二进制的基数为2,只有“0‘和”1“两个数码。  容易表示,电压高。开关的接通与断开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  节省设备,状态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易于转换,跟不同数制间的转换。  便于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八进制和十六进制对二进制的转换十分方便,同时又能将大的二进制以较短的字数来表示,便于人们书写和记录,所以使用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来表达二进制数。

数值的表示

进制

后缀

表示1

表示2

进位规则

二进制

B

八进制

O

十进制

D

十六进制

H

R进制转为十进制数  方法:位权展开式  求位权  按权展开(数码*位权),求和

十进制转为R进制数  十进制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在转换时需作不同的计算 分别求值后再组合。 基本规则:  整数部分:除基去余,逆序排列  小数部分:乘基去整,顺序排列

部分十进制小数无法用二进制精确表示

二进制转为八进制  方法:三位并一位

八进制转为二进制数  方法:一位拆三位

二进制转为十六进制  方法:四位并一位

十六进制转为二进制  方法:一位拆四位

二进制的算术运算规则

 加法规则:  0+0=0;0+1=1;  1+0=1;1+1=10  减法规则:  0-0=0;10-1=1;  1-0=1;1-1=0  乘法规则:  0X0=0;0X1=0;  1X0=0;1X1=1;  除法规则:  0/1=0;1/1=1

二进制的逻辑运算规则

与运算:有0为0,全1为1

或运算:有1为1,全0为0

异或运算:相同为0,不同为1

非运算:

1.3.3信息的编码

数据的单位

1)位(bit)  简记为b,也称为比特,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一个二进制位只能表示0或1。

2)字节(Byte)  简记为B。字节是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规定1B=8bit

1KB=210B

1MB=220B=1024KB

1GB=230B =1024MB

1TB=240B=1024GB

1PB=250B=1024TB

3)字(Word)  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CPU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数据称为字。一个字通常由一个字节或若干字节组成。

4)字长  字长是计算机一次所能处理数据的实际位数长度,字长是衡量计算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字长越长,运算速度越快,精度越高

数值的表示  采用二进制表示形式的联通数符一起代码化了数据,在计算机中统称为机器数或机器码。  而与机器数对应的用正、负符号加绝对值来表示的实际数值称为真值。

 有符号数:数的正负号也用“0”和“1”表示。通常规定一个数的最高位作为符号位,“0”表示正,“1”表示负。

 无符号数是相对于有符号数而言的,指的是整个机器字长的全部二进制均表示数值位。

 为了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操作中能直观迅速地与常用的十进制数相对应,习惯上用二进制代码表示十进制数,这种编码方法简称BCD码或8421编码。  BCD码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位十进制数

字符编码  目前采用的字符编码主要是ASCII码,它是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的缩写,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作为国际通用的信息交换标准代码。  ASCII码是一种西文机内码,分为两种:  标准ASCII码:7位ASCII码  扩展ASCII码:8位ASCII码

 标准ASCII码:标准ASCII码用一个字节(8位)表示一个字符,并规定其最高位为0,实际只用到7位因此可以表达128个不同字符。

 扩展ASCII码:8位的ASCII编码:可表示256个不同的字符

常用的ASCII编码

空格

数字0

数字9

A

Z

a

z

32

48

57

65(41H)

90

97

122

0100000

0110000

0111001

1000001

1011010

1100000

1111010

 比较大小:空格 <数字 <大写<小写  大小写字母转换:小写=大写+32(20H)

汉字编码

 a)汉字交换码:  由于汉字数量极多,一般用连续的两个字节(16个二进制位)来表示一个汉字。  1980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汉字编码字符集标准,即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该标准编码简称国标码,是我国大陆地区及新加坡等海外华语区通用的汉字交换码

b)汉字机内码  国标码GB2313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中使用,因为它没有考虑与基本的信息交换代码ASCII码的冲突。  为了区分汉字与ASCII码,在计算机内部表示汉字时,把交换码(国标码)两个字节的最高位改为1,称为机内码。  机内码是真正的计算机内部用来存储和处理汉字信息的代码。

c)汉字字形码  用来将汉字显示到屏幕上或打印到纸上所需要的图形数据。汉字字形码记录汉字的外形,是汉字的输出形式。  记录汉字字形通常有两种方法:点阵法和矢量法,分别对应两种字形编码:点阵码和矢量码。  所有的不同的字体、字号的汉字字形构成汉字库

 点阵码是一种用点阵表示汉字字形的编码,它把汉字按字形排列成点阵  特点:缩放容易失真,汉字的清晰程度与点阵的规模有关

 用8X8的点阵存储一个汉字占8B

d)汉字输入码  将汉字通过键盘输入到计算机中采用的代码称为汉字输入码,也称为汉字外部码(外码)  根据编码规则,可分为流水码、音码、形码和音形结合码

1.4计算机系统

1.4.1计算机工作原理

指令  是指示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它由一串二进制数码组成,这串二进制数码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  操作码规定了操作的类型,即进行什么样的操作;地址码规定了要操作的数据(操作对象)存放在什么地址中,以及操作结果存放到哪个地址中去。

指令系统  一台计算机有许多指令,作用也各不相同  所有指令的集合称为计算机指令系统。计算机系统不同,指令系统也不同,目前常见的指令系统有复杂指令系统(CISC)和精简指令系统(RISC)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计算机能够自动完成运算或处理过程的基础是“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来的,故称为冯·诺依曼原理,其基本思想是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存储程序是指人们必须事先把计算机的执行步骤序列(即程序)及运行中所需的数据,通过一定方式输入并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程序控制是指计算机运行时能自动地逐一取出程序中的一条条指令,加以分析并执行规定的操作。  到目前为止,尽管计算机发展到了第四代,但其基本工作原理仍然没有改变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取指令——即按照指令计数器中的地址,从内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送到指令寄存器中。  分析指令——即对指令寄存器中存放的指令进行分析,确定执行什么操作,并由地址码确定操作数的地址。  执行指令——即根据分析的结果,由控制器发出完成该操作所需要的一系列控制信息,去完成该指令所要求的操作

 上述步骤完成之后,指令计数器加1,为执行下一指令做好准备。

1.4.2计算机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硬件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计算机部件和计算机设备。这些部件和设备依据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要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称为计算机硬件系统。

 未配置任何软件的计算机叫裸机,它是计算机完成工作的物质基础。

 冯诺依曼提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决定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由以下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输入设备  主要功能是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通过输入接口输入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供CPU调用和处理。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鼠标器、键盘、扫描仪、数字化仪数码摄像机、条形码阅读器、数码相机、A/D转换器等。

运算器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和寄存器组成。负责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算(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它的速度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参加运算的数(称为操作数)由控制器指示从存储器或寄存器中取出到运算器。

控制器  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中心,它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控制器从内存储器中顺序取出指令,并对指令代码进行翻译,然后向各个部件发出相应的命令,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  控制器是指挥和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进行工作的“神经中枢”。  通常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对计算机性能有决定性影响。

存储器  存储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设备,由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也称为记忆元件)来存储信息。记忆元件的两种稳定状态分别表示为“0”和“1”。  存储器是由成千上万个“存储单元”构成的,每个存储单元存放一定位数(微机上为8位)的二进制数,每个存储单元都有唯一的地址。

 存储器分为两大类: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简称内存和外存。内存储器又称为主存储器,外存储器又称为辅助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ROM)  ROM中的数据或程序一般是在将ROM装入计算机前事先写好的。一般请客下,计算机工作过程中,只能从ROM中读出事先存储的数据,而不能改写。  ROM常用于存放固定的程序和数据,并且断电后仍能长期保存。

随机存储器(RAM)  随机存储器的容量与ROM相比要大得多,目前微机一般配置4-16GB。CPU从RAM中既可读出信息又可写入信息,但断电后所存的信息就会丢失。

高速缓存(Cache)  随着CPU主频的不断提高,CPU对RAM的存取速度加快,而RAM的响应速度相对较慢,造成了CPU等待,降低了处理速度,浪费了CPU能力。  为协调二者之间的速度差,在内存和CPU之间设置一个与CPU速度接近的、高速的、容量相对较小的存储器,把正在执行的指令地址附近的一部分指令或数据从内存调入这个存储器,供CPU在一段时间内使用。

 这对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有很大的作用。这个介入内存和CPU之间的高速小容量存储器称作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一般简称为缓存。

外存  外存是主机的外部设备,存取速度较内存慢得多,用来存储大量的暂时不参加运算运算或处理的数据和程序,是永久性存储,一旦需要,可成批地与内存交换信息。  外存是内存储器的后备和补充,不能和CPU直接交换数据

输出设备  是指从计算机中输出信息的设备,其功能是将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计算结果等内部信息转换成人们习惯接受的信息形式(如字符、图形、声音等),然后将其输出。  最常用的输出设备是显示器、打印机和音箱,还有绘图仪、各种数模转换器(D/A)  从信息的输入输出角度来说,磁盘驱动器、磁盘驱动器、磁带机、存储器、存储器、触摸屏既可以

看作输入设备,又可以看作输出设备。

1.4.3计算机软件系统

 输入计算机的信息一般有两类,一类称为数据,一类称为程序。  计算机是通过执行程序所规定的各种指令来处理各种数据的。  软件是指使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数据和有关文档的总和。

软件=相关文档+数据+程序

 计算机软件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和维护计算机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开发应用软件的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由用户或软件公司开发的。  应用软件是为解决某类应用问题而编写的软件。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居于计算机系统中最靠近硬件的那一层。它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支撑和服务程序等。

操作系统(OS,Operating System)  是一组对计算机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的系统化程序集合,它是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为用户和应用软件提供了访问和控制计算机硬件的桥梁。  操作系统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与具体领域无关。

语言处理程序  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计算机是不能直接执行的,才能执行,这些翻译程序就是语言处理程序,包括汇编程序、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等,他们的基本功能是把面向用户的高级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机器可执行的二进制语言程序。

系统支撑和服务程序  这些程序又称为工具软件,如系统诊断程序、调试程序、排错程序、编辑程序、查杀病毒程序等等,都是为维护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或支持系统开发所配置的软件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主要用来建立存储各种数据资料的数据库,并进行操作和维护。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由微机上的FoxPro、FoxBASE+、Access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DB2、Sybase、SQL Server等,他们都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Access是系统软件

Word PPT Excel是应用软件

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 = 算法 + 数据结构

算法:由有限个步骤组成的用来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 数据结构:从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它代表信息的一种组织方式,用来反应一个数据的内部结构。典型的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

从发展历程来看,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分为3代:  1)机器语言  2)汇编语言  3)高级语言

分别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编写1+1的程序:

机器语言  是计算机系统唯一能识别的、不需要翻译直接供机器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由于不同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不同,针对某一种型号的计算机所编写的程序就不能再另一计算机上运行,所以机器语言的通用性和移植性差。  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具有充分发挥硬件功能的特点,也容易编写的紧凑,程序运行速度快

 除了运行速度快,其它的都差

汇编语言  是机器语言的“符号化”。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基本上昏死一一对应的,但在表示方法上作了改进,用一种助记符来代替操作符,用功夫好来表示操作数地址(地址码)。

汇编语言执行的翻译过程

高级语言  屏蔽语言的细节,与具体的计算机指令系统无关的、表达方式或接近于人们对求解过程或问题的描述方式,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程序设计称为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有两类,分别是解释型和编译型。

 特点:除了运行效率低,其它都好

 解释程序:解释程序对源程序是一边翻译,一边执行,不产生目标程序。  编译程序:编译程序是翻译程序,它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与之等价的用机器语言表示的目标程序,其翻译过程称为编译。

 编译型语言系统在执行速度上都优于解释型语言系统,但是编译程序比较复杂,这使得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

1.5微型计算机系统

1.5.1微型计算机分类

微型计算机按性能、结构、技术特点等可分为:  单片机:芯片  单板机:印刷电路板  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  便携式微机:笔记本计算机

1.5.2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主频  即时钟频率,是指计算机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它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主频的单位是赫兹(Hz)。

2)字长  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部件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它与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有很大的关系。

字节越长,运算速度越快,运算精度越高

3)内核数  CPU内核数指CPU内执行指令的运算器和控制器的数量所谓多核心处理器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两个或两个以两个以上的处理器核心,并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核心处理技术的推出,大大地提高了CPU的多任务处理性能,已成为市场的主流。

4)内存容量  是指内存储器中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一般来说,内存容量越大,计算机 的处理速度越快。随着更高性能的操作的推出,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会继续增加。

5)运算速度——单位时间内执行的计算机指令数  单位有MIPS(每秒106条指令)和BIPS(每秒109条指令)  影响机器运算速度的因素很多,一般来说,主频越高,运算速度越快;字长越长,运算速度越快;内存容量越大,运算速度越快;

1.5.3常见微型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1)微处理器  是将运算器、控制器和高速缓存表集成在一起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

2)存储器  微机中的内存一般指随机存储器(RAM)。

2)存储器——外存储器  软件其直径为3.5英寸,。容量为1.44MB

 硬盘是微机上最重要的外存储器,它由多个质地较硬的涂有磁性材料的金属盘片组成,每个盘片的每一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用于磁盘信息的读写。硬盘是目前存取速度最快的外存。

 闪存作为存储介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制成的电子盘已成为主流的可移动外存。电子盘又称“优盘”,可反复存取数据。

 光存储器:是利用激光技术存储信息的装置。

3)微机常见总线标准  总线(Bus)是计算机各功能不见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微机内部信息的传送是通过总线进行的,各功能部件总线连在一起。  微机中的总线一般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及控制信号。

 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效率快,支持热插拔。PCI Express X16支持双向数据传输,每向数据传输带宽实际高达4GB/s,双向数据传输带宽有8GB/s。

4)主板  主板是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最大的一块电路板,有时又称为母板或系统板,是一块带有各种插口的大型印刷电路板(PCB)  它将主机的CPU芯片、存储器芯片、控制芯片、BIOS芯片等结合在一起。

5)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将原始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接受的二进制数,以便计算机能够处理的设备。

6)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将内部的信息以人们易于接受的形式传送出来的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和音箱等。

6)输出设备——显示系统  显示系统是微型机最基本的,也是必备的输出设备,它包含显示器和显示适配器(又称显示卡)。显示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显示分辨力、颜色质量和刷新速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分辨力和颜色质量。颜色质量是指在某一分辨率下,每个像素点可以有多少种色彩来描述,但我是位(bit)。常见的颜色质量有8位色、16位色、24位色、32位色等。

6)输出设备——打印机  点阵打印机又称针式打印机,是利用打印头内的点阵撞针装机打印色带,在打印纸上产生打印效果。

 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头由细小的喷墨口组成,当打印头横向移动时,喷墨口可以按一定的方式喷射墨水,打到打印纸上,形成字符、图形等。

 激光打印机是一种高速度、高精度、低噪声的非击打式打印机。它是激光扫描技术与电子照相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了激光的定向性、能量集中性。

6)输出设备——声音系统  音频信号是连续的模拟信号,而电脑处理的只能是数字信号,电脑要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首先必须进行模/数(A/D)的转换。这个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音频信号的采样和量化过程,即把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变为时间上不连续的数字信号,只要在连续量上等间隔地取足够多的点,就能逼真地模拟出原来的连续量。这个“取点”的过程我们称为采样,采样精度越高("取点"越多)数字声音越逼真。

 采样频率是指每秒钟对音频信号的采样次数。单位时间内采样次数越多,即采样频率越高,数字信号就越接近原声。采样频率只要达到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就能精确描述被采样的信号。一般来说,人耳的听力范围在20Hz到20kHz之间,只要采样频率达到40kHz,就可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第二部分 Windows7 操作系统

2.1操作系统概述

2.1.1操作系统的概念

操作系统

 是一组控制盒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并未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运行环境的一种系统软件。

 目的: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增强系统的处理能力,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

2.1.2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处理机管理---管理CPU

 2)存储管理---管理内存

 3)设备管理---管理I/O设备

 4)文件管理---管理外存

 5)作业管理---管理程序

 作业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把用户的作业装入内存病投入运行,一旦作业进入内存,就称为进程。

2.1.3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

1)并发性

 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行程序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同时执行。

2)共享性

 操作系统中的资源(硬件和信息资源)可被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所使用。

3)异步性(随机性)

 操作系统内部产生的事件序列有许许多多种可能,而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确保捕捉和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

4)虚拟性

 将一个物理实体映射为多个逻辑实体。  虚拟内存体现了虚拟性

2.1.4操作系统的分类

1)批处理操作系统

 批处理操作系统的工作方式是:用户将作业交给系统操作员,系统操作员将许多用户的作业组成一批作业,之后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系统中形成一个自动转接的连续的作业流,然后启动操作系统,系统自动依次执行每个作业。期间没有产生交互性。

2)分时操作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的工作方式是:一台主机连接了若干个终端,每个终端有一个用户在使用,用户交互式地向系统提出命令请求,系统接受每个用户的命令,采用时间片轮转方式处理服务请求,并通过交互方式在终端上向用户显示结果。

3)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是指使计算机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严格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设备和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工作的操作系统

4)嵌入式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运行在嵌入式系统环境中,对整个嵌入式系统以及它所操作、控制的各种部件装置等资源进行统一协调、调度、指挥和控制的操作系统

5)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根据在同一时间使用计算机用户的多少,操作系统可以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另外,如果用户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每个应用程序被称作一个任务),这样的操作系统统称为多任务操作系统,如果用户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运行一个应用程序,对应的操作系统统称为单任务操作系统。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是单用户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主要供个人使用,功能强、价格低。可以在几乎任何地方安装使用,能满足一般人工作、学习、游戏等方面的需求。

 早期的DOS操作系统是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 XP则是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7是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6)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是在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上按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标准开发的软件,包括网络管理、通信、安全、资源分享和各种网络应用,其目标是相互通信及资源共享。

7)分布式操作系统

 大量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可以获得极高的运算能力及广泛的数据共享,这种系统被称为分布式系统。

2.1.5常用操作系统简介

1.Windows操作系统

 Windows是一个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

2.UNIX操作系统

 UNIX是一个强大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按照操作系统的分类,属于分时操作系统。

3.LINUX操作系统

 Linux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路和多CPU的操作系统,它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应用程序。

4.iOS操作系统

 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手持设备操作系统

5.Android操作系统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

6.Mac OS

 Mac操作系统是苹果机专用系统

2.2Windows7基础

2.2.1Windows7的基础知识

Windows 7 的主要特性有:  更简单  更安全  更好的连接  更低的成本

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所需的硬件配置

 Windows 7系统的软件需求只是指对硬盘系统的要求。安装Windows 7系统的硬盘分期必须采用NTFS结构,要确保至少有16GB的可用空间,最好能提供40GB可用空间的分区供安装使用。

2.2.2Windows7基本操作

1.启动

2.退出

 (1)关机步骤:单机“开始”按钮,在“开始”菜单右下角单击“关机”按钮。

 (2)切换用户:通过切换用户命令,能快速退出当前用户,并回到用户登录界面。

 (3)注销:系统释放当前账户使用的全部系统资源,以便让其他用户登录。

 (4)锁定:当用户有事需要暂时离开,但是电脑有些操作不方便停止,也不希望其他人查看自己的电脑信息时,可以使用锁定命令,恢复到用户登录界面。

 (5)重新启动:退出当前系统并重新启动计算机。

 (6)睡眠:保存信息并关闭计算机,打开计算机时会恢复到睡眠前的工作状态,睡眠时,电脑只是进入一种低耗能状态。

3.窗口

 Windows7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程序采用图形化界面,只要运行某个应用程序或打开某个文档,就会对应出现一个矩形区域,这个矩形区域称为窗口。虽然每个窗口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窗口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组成部分。

3.窗口——边框

 组成窗口的四条边线称为窗口的边框,拖动边框可以改变窗口的大小。

3.窗口——标题栏

 窗口中最上边的一行是标题栏,标题栏显示已打开应用程序的图标、名称等,还有“最小化”“最大化”和“关闭”按钮。

 单击左上角的应用程序图标,会打开窗口中应用程序的控制菜单,使用该菜单也可以实现最小化、最大化和关闭等功能。

 拖动标题栏可以拖动窗口,还可以双击标题栏完成窗口的最大化和还原的切换。

 Windows 7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但是在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窗口处于活动状态。

 所谓活动窗口是指该窗口可以接收用户的键盘和鼠标输入等操作,非活动窗口不会接收键盘和鼠标输入,但相应的应用程序仍在运行,称为后台运行。

3.窗口——地址栏

 地址栏显示当前文件或文件夹所在的路径。通过单击地址栏的不同位置,可以直接导航到这些位置。

3.窗口——搜索栏

 在搜索时,如果对查找目标的名称记得不太确切,或需要查找多个文件名类似的文件,则可以在要查找的文件或文件夹名中适当地插入一个或多个通配符。通配符有两个,即问好(?)和星号(),其中问好(?)可以和一个任意字符匹配,而星号()可以和多个任意字符匹配。

3.窗口——搜索栏中通配符的用法

 1)查找文件名中包含A的文件:A(星号A 星号)

 2)查找以A开头的文件:

 3)查找主文件名为123,扩展名任意的文件:

3.窗口——菜单栏

 窗口在默认情况下不显示传统的菜单栏及工具栏等,用户可以自行设置所需的项目。在“计算机”窗口中,单击“组织”→“布局”→“菜单栏”。菜单栏一般包含“文件”“编辑”“查看”“工具”“帮助”等菜单项,每个菜单项又有许多选项,每个选项对应一个命令来实现某种操作。

4.对话框

 对话框是Windows7中用于与用户交互的重要工具

和窗口相比:  a)对话框只能在屏幕上移动,不能改变大小,也不能缩成任务栏图标。  b)窗口有菜单栏,对话框没有菜单栏。  c)对话框有控件,窗口没有控件。

5.剪贴板

 剪贴板是Windows操作系统为了传递信息而在内存中开辟的临时存储区域,通过它可以实现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应用程序之间或应用程序内的数据传递和共享。剪贴板能够共享或传送的信息可以是一段文字、数字或符号组合,也可以是图形、图像、声音等。

 复制:Ctrl+C

 剪切:Ctrl+X

 粘贴:Ctrl+V

 利用剪贴板传递信息,首先要将信息从信息源区域复制到剪贴板,然后再将剪贴板内的信息粘贴到目标区域中。另外,Windows可以将屏幕画面复制到剪贴板,要复制整个屏幕,按PrintScreen;要复制活动窗口,按组合键Alt+PrintScreen

 因为剪贴板是在内存里开设的存储空间,所以,当电脑关闭或重启时,存储在剪贴板中的内容将会丢失。剪贴板只能保存最后一次复制或剪切的内容。在Windows7下,剪切,只可粘贴一次。复制,可粘贴多次。

2.2.3 整理Windows的桌面

 计算机启动完成后,显示器上显示的整个屏幕区域称为桌面(Desktop),桌面是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工作窗口。桌面有自己的背景图案,可以布局各种图标,桌面底部的条状区域叫任务栏,任务栏上有“开始”按钮、任务按钮盒其他显示信息,如时钟等。

1.桌面上的主要元素

 (1)图标。在Windows7中,所有的文件、文件夹盒应用程序都用图标来形象地表示,双击这些图标可以快速地打开文件、文件夹或者应用程序。

 (2)“开始”按钮。“开始”按钮就是一个菜单(因此,有时又称之为“开始”菜单),用户安装的应用程序以及系统提供的程序大多是通过‘开始“菜单运行的。

 (3)快捷方式。快捷方式就是一个扩展名为.lnk的文件,一般与一个应用程序或文档关联。通过快捷方式可以快速打开相关联的应用程序或文档,以及访问计算机或网络上任何可访问的项目。

•            快捷方式是到计算机或网络上任何可访问的项目

•            通常快捷方式可以放计算机中的任意位置

•            删除快捷方式后,初始项目仍存在磁盘

•            一个项目可以创建多个快捷方式,一个快捷方式只能指向一个项目

2.个性化桌面设置

1)排列图标

 首先,可以调整桌面上图标的位置。只要用鼠标拖动桌面上的图标,就可以将图标移动到自己喜欢的位置。

 在桌面的任意空白处右击,将出现一个快捷菜单。选择“排序方式”,打开其下级菜单,可以选择按名称(即项目的主名)、按大小(即长度)、按项目类型(即扩展名)和按修改日期四种排列方式来排列桌面的图标。

2)设置桌面图标

Windows 7为了桌面的整洁,将“计算机” “网络”等图标整理到了“开始”菜单中。将这些图标放置到桌面上的方法是:

 (1)在桌面的空白区域单击鼠标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个性化”命令,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更改桌面图标“选项,则弹出”桌面图标设置“对话框。

 (2)选择要显示到桌面上的图标选项,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

3)设置桌面背景

 桌面背景是Windows桌面的背景图案,又称为桌面或者墙纸,可以通过铺设墙纸等操作美化桌面。

 在列表框中单击某个主题可以更改桌面背景、窗口颜色、声音和屏幕保护程序,也可以单击窗口底部的相应链接进行上述设置。

4)设置显示器的分辨率

 显示分辨率是指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像素数量,像素越多,画面越精细,同样的屏幕区域内能显示的信息也越多。在桌面的空白处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屏幕分辨率”命令,则弹出屏幕分辨率设置窗口,单击“分辨率”下拉列表框,可以调整屏幕分辨率,调整结束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

5)设置屏幕保护程序

 屏幕保护程序是指子啊开机状态下载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鼠标或键盘操作时,屏幕上出现动画或图案。屏幕保护程序可以起到保护信息安全,延长显示器寿命的作用。

6)更改桌面小工具

Windows7操作系统中自带了很多漂亮实用的小工具。

开启桌面小工具:

 (1)在桌面空白处右击,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小工具”命令,打开“小工具库”窗口。

 (2)只需双击小工具图标,或者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添加”命令,即可将其添加到桌面上,也可以用鼠标将小工具直接拖到桌面上。

3.任务栏与“开始”菜单

1)任务栏

任务栏是位于桌面底部的条状区域,它包含“开始“按钮及所有已打开程序的任务栏按钮。Windows 7中的任务栏由”开始“按钮、窗口按钮和通知区域等几部分组成。

 (1)“开始”按钮:单击可以打开“开始”菜单。  (2)快速启动工具栏:单击其中的按钮即可启动相应程序。  (3)任务按钮栏:显示已打开的程序或文档窗口的缩略图,单击任务栏按钮可以快速地在这些程序之间进行切换。也可以在任务按钮上右击,通过弹出的快捷菜单对程序进行控制。  (4)语言栏:显示当前的输入法状态。  (5)通知区域:包括时钟、音量、网络以及其他一些显示特定程序和计算机设置状态的图标。  (6)“显示桌面”按钮:鼠标指针移动到该按钮上,可以预览桌面,若单击该按钮可以快速返回桌面。

2)“开始”菜单

 “开始”菜单中存放着Windows 7 的绝大多数命令和安装到系统里面的所有程序,是操作系统的中央控制区域。通过该菜单可以方便地启动应用程序、打开文件夹、对系统进行各种设置和管理

3)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的个性化设置

 设置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的方法是:  (1)右击任务栏的空白处,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命令,打开“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对话框

 单击“锁定任务栏”复选框,用于锁定或取消锁定任务栏,任务栏被锁定后,其大小、位置等不可改变。

 选中“自动隐藏任务栏”复选框,任务栏将自动隐藏,以扩大应用程序的窗户区域。当鼠标移到屏幕的下边沿时,任务栏将自动弹出。

 单击“通知区域”的“自定义”按钮,可以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能在任务栏上出现的图标和通知。

 选中“使用AeroPeek预览桌面”,当鼠标移动到任务栏末端的“显示桌面”按钮时(无需点击),可暂时查看桌面。

 任务栏的位置和高度也是可以改变的。除了在对话框中选择屏幕上的任务栏位置外,将鼠标移到任务栏的上边沿时,鼠标的指针将变为“”形状,此时,拖动鼠标就可以改变任务栏的高度。把鼠标移到任务栏的空白处,然后向屏幕的其他边拖动任务栏,就可将任务栏移到屏幕的其他边上。

 (2)单击“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对话框的“[开始]菜单”选项卡,单击“自定义”按钮,可以自定义链接、图标和菜单在[开始]菜单中的外观和行为。

4.设置快捷方式

 快捷方式是到计算机或网络上任何可访问的项目(如程序、文件、文件夹、磁盘驱动器、Web页、打印机或者另一台计算机)的连接,将快捷方式放置在桌面文件夹中,使用快捷方式可以快速打开项目。删除快捷方式后,初始项目仍存在于磁盘中。

在桌面上放置快捷方式的方式如下:  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选定要创建快捷方式的项目,如文件、程序、文件夹、图片等,单击菜单“文件”→“创建快捷方式”命令,可以创建相应的开解方式,然后将快捷方式图标从“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移到桌面上即可。

 也可以右击选中的项目,在快捷菜单中单击“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命令,或者用鼠标右键将项目拖到桌面上,然后单击“在当前位置创建快捷方式”选项。

2.3Windows 7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2.3.1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存放在计算机中的所有程序以及各种类型的数据,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的,因此文件的组织和管理师操作系统要完成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Windows 7中,可以使用“计算机”和“Windows资源管理器”来完成对文件、文件夹后果其他资源的管理。

 所谓文件(File),是指存放在外存储器上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每个文件都有一个名字,称为文件名。文件名是操作系统中区分不同文件的唯一标志。

 文件名是操作系统中区分不同文件的唯一标志,同一文件夹下,文件与文件不能重名,文件与文件夹不能重名,文件夹与文件夹不能重名。

 文件名由主文件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主文件名和扩展名之间用英文句号分隔。文件的主文件名一个和文件的内容相关,主文件名可以由英文字符、汉字、数字及一些符号等组成,但不能使用“|" "<" ">" " * " "?" " \ "等符号。

 注意:文件名不区分大小写。

 扩展名表示文件的类型,操作系统中根据扩展名建立了应用程序与文件的关联关系。

 注意:文件可以没有扩展名。

 计算机是通过文件夹来组织管理和存放文件的,文件夹用来分类组织存放文件。一个文件夹还可以包含其他文件夹。Windows 7中的每一个文件和文件夹都对应一个图标。

2.3.2 “计算机”和“资源管理器”

 文件或文件夹的创建、打开、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都可以使用“计算机‘和”资源管理器“实现

1.“计算机”

 用户使用“计算机”可以显示整个计算机的文件及文件夹等信息,可以完成启动应用程序,打开、查找、复制、删除、文件重命名、创建新的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双击驱动器图标,窗口将显示驱动器上包含的文件夹,双击文件夹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文件。

2.“资源管理器”

 “资源管理器“程序也是Windows 7操作中最常用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工具,它以分层的方式显示计算机内所有文件的详细图表。使用”资源管理器“可以方便地实现浏览、查看、移动和复制文件或文件夹等操作。只在一个窗口中就可以浏览所有的磁盘和文件夹。

打开Windows 7资源管理的方式:  (1)右击“开始”按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  (2)单击“开始”按钮→“计算机”。  (3)单击“开始”按钮,选择“所有程序”,单击“附件’→”Windows资源管理器“。  (4)单击Windows 7任务栏中的“Windows资源管理器”按钮  (5)双击桌面上的“计算机”图标  (6)win+E

 “资源管理器”程序可以管理的项目很多,有“桌面”“库”“计算机”“网络”等。Windows资源管理器分左、右两个窗口,其中左窗口为一个树形控件视图窗口。树形控件有一个根,根下面包括节点(又称项目)。每个节点又可以包括下级子节点,这样形成一层层的树状组织管理形式。

3.库

 Windows 7使用了“库”组件,可以方便对各类文件或文件夹的管理。库中并不真正存储文件,只提供一种更加快捷的管理方式。而是通过库将这些目录的快捷方式整合在一起。

 默认情况下,Windows 7已经设置了视频、图片、文档和音乐的字库,还可以建立新类别的库。

2.3.3 文件盒文件夹管理

2、设置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

 在某个文件或文件夹上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

 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都可以设置为“只读” “隐藏”。当将文件或文件夹属性设置为“隐藏”后,在操作系统默认的设置中,该文件或文件夹将被隐藏起来,即不显示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当将文件属性设置为“只读”后,用户就不能修改该文件的内容。单击“高级”按钮还可以设置存档和索引属性、压缩或加密属性。

 文件夹属性对话框的“共享”选项卡中,用户可以决定是否将该文件夹设置为共享。如果用户选择共享该文件夹,则当该计算机与某个网络连接后,在该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来查看或使用该共享文件夹中的文件。

3.新建文件

4.新建文件夹

 “文件”菜单,选择“新建”命令

 右击,选择”新建”命令

5.复制文件或文件夹

 “编辑”菜单-“复制”和“粘贴”命令

 右击-”复制“命令和”粘贴“命令

 Ctrl+C、Ctrl + V

 同盘按Ctrl拖动文件(夹)/异盘直接拖动文件(夹)

 右键拖动文件(夹)-选择“复制到当前位置”

6.移动文或文件夹

 “编辑”菜单-“剪切”和“粘贴”命令

 右击-“剪切”命令和”粘贴“命令

 Ctrl + X、Ctrl + V

 同盘直接拖动文件(夹)/异盘按Shirt键拖动文件(夹)

 右键拖动文件(夹)-选择“移动到当前位置”

7.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当存放在磁盘中的文件不再需要时,可以将其删除以释放磁盘空间。为了安全起见,Windows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文件夹,命名为“回收站”。一般来说,都是先将要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移动到回收站,一旦发现是误操作,只要打开回收站将其还原即可。如果要删除,也可以直接删除,而不送往回收站。

回收站:

 1.作用——暂时存储从硬盘中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防止误删除

 2.回收站是一个特殊的系统文件夹,用户无法删除

 3.用户可以调整回收站空间大小:右击回收站→“属性”

 4.从除硬盘以外的可移动存储设备(U盘)或网络上删除的项目不经过回收站,是彻底删除。

删除文件(夹)的方法

 1“文件”菜单-“删除”命令

 2右击文件,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命令

 3Delete键

 4左键拖动文件(夹)至回收站

直接删除/彻底删除/永久删除/物理删除:  Shift+以上四种操作  非硬盘删除的项目

回收站的操作:  1还原——将文件(夹)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2删除——将文件(夹)彻底删除  3清空回收站——将回收站的文件(夹)全部删除

8.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  1“文件”菜单“重命名”命令  2右键单击,快捷菜单中选择“重命名”命名  3单击文件,再次单击文件名  4F2

注意:  1)一次可以为多个文件或文件夹重命名  2)Windows 7默认的事不显示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防止用户随意更改扩展名

9.查找文件或文件夹

 Windows 7提供了“修改日期”和“大小”两项对文件进行搜索操作  用户在搜索时可以使用通配符:?和*

10.文件与文件夹的加密

 对文件或文件夹加密,可以有效地保护它们免受未经许可的访问。加密是Windows提供的用于保护信息安全的最强保护措施。

11.文件与文件夹的压缩

 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压缩处理,可减小它们的大小,并可减少它们在卷或可移动存储设备上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存储和传输。

 要向网络的成员提供可以访问的资源,必须先将有关资源设置为共享资源。共享资源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共享驱动器等形式提供,单个文件是无法实现共享的。

2.4Windows 7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是Windows 7操作系统自带的查看及修改系统设置的图形化工具,通过这些实用程序可以更改系统的外观和功能,对计算机的硬、软件系统进行设置。从“开始”菜单中选择“控制面板”就可以打开Windows 7 系统的控制面板。

 Windows 7系统的控制面板默认以“类别”的形式来显示功能菜单,分为八个类别,每个类别下会显示该类的具体功能选项,可供快速访问。  除了“类别”,Windows 7控制面板还提供了“大图标”和“小图标”的查看方式。只需单击控制面板右上角“查看方式旁边的小箭头,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就可以了。

2.4.1时钟、语言和区域

1)日期和时间

 “日期和时间”选项卡:可以调整系统日期、系统时间及地区。

 “附加时钟”选项卡:可以显示其他地区的事件,并可以通过任务栏时钟等方式查看此附加时钟。

 “Internet时间”选项卡:可以使计算机与Internet时间服务器同步,这有助于确保系统时钟的准确性。如果要进行网络同步,必须将计算机连接到Internet。

日期和时间设置(3种方法):  利用控制面板中的“日期和时间”  右击任务栏的时间指示器,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调整日期/时间”命令  单击任务栏右端上的事件指示器,选择“更改日期和时间设置”命令

2)区域和语言  “格式”选项卡:可以设置要使用的日期、时间、数字和货币格式等数据的显示方式。  “位置“选项卡:可以设置用户所在的准确位置。  “键盘和语言”选项卡:可以更改键盘和输入语言  “管理”选项卡:可以设置不同程序中显示文本所使用的语言,而单击“复制设置”按钮,可以将所做的设置复制到所选的账户中。

补充:输入法的切换(组合键)  Ctrl+Shirt:各输入法之间切换  Ctrl+Space(空格):中英文输入法切换  Shirt+Space:全半角间切换  Ctrl+.(圆点):中英文标点符号间切换

2.4.2硬件和声音

1)打印机

 添加打印机

 控制面板——硬件和声音——添加打印机

 设置默认打印机

 右击+设置默认打印机(默认打印机的图标左下角有一个“√”标志。)

2)鼠标

 控制面板——硬件和声音——鼠标

 切换主要和次要的按钮、设置双击的速度、启用单击锁定、设置鼠标指针形状、设置鼠标移动速度、设置鼠标滑轮滑动时屏幕滚动的行数等。

3)声音

 控制面板——硬件和声音——更改系统声音

 在此可以实现Windows 7系统声音变为各色各样的声音效果。

 注意:Windows系统默认的声音格式为WAV格式

2.4.3程序

 软件分为绿色软件和非绿色软件,这两种软件的安装和卸载完全不同。

 注意:软件的分类与收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程序与功能窗口:  可以卸载、更改或修复程序(不能安装程序)  打开或关闭Windows功能  查看已安装的更新

2.4.5用户账户

 Windows 7有三种类型的用户账户,分别是管理员账户、标准账户和来宾账户,每种账户类型为用户对计算机提供不同的控制级别。

1创建账户

 使用管理员账户登录计算机更改账户

2更改账户

 使用管理员账户登录计算机更改账户

 可以完成更改账户名称、为账户创建密码、更改账户图片、更改账户类型及删除账户等操作。

2.5Windows7的系统维护

磁盘管理

 对磁盘的管理主要包括磁盘格式化。磁盘的清理、磁盘的碎片整理、磁盘的检查和备份、磁盘硬件管理和磁盘的共享设置等

1)磁盘格式化

 分为快速格式化和完全格式化。快速格式化只清除磁盘数据,速度快;完全格式化不但清除磁盘数据,还进行磁盘扫描检查,标记并屏蔽检测出的坏道、坏区。

 注意:从未格式化过的磁盘,只能进行完全格式化;可修改磁盘的卷标(即磁盘的名字)。

2)磁盘清理

 利用磁盘清理工具清理垃圾文件,以释放磁盘空间。

 垃圾文件主要是回收站及系统使用的临时文件、不用的Windows组件、各种应用程序的临时缓存的垃圾文件(包括软件安装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以及压缩工具临时存放的解压文件)、上网留下的网页缓存文件、历史记录等等。

3)磁盘碎片管理

 碎片产生原因L经常频繁操作磁盘上的文件,如安装、卸载程序,复制、删除文件等。虚拟内存管理会对磁盘频繁读写,产生大量的碎片,这是产生磁盘碎片的主要原因。

 作用:利用磁盘清理程序可以重新排列碎片数据,提高数据的存取速度(不能提高磁盘的存储空间)

2.6Windows7的实用工具

2.6.1 画图

实用工具:

 开始——所有程序——附件(附件中的程序属于应用程序)

画图:

 是一个用于绘制、调色和编辑图片的程序

 画图用于编辑图片,还可以输入文字——制作图文混排文件

 默认存储为PNG,可以存储为BMP、JPEG、GIF、TIFF

2.6.2截图工具

 “开始”按钮→“所有程序”→“附件”→“截图工具”

 “开始”菜单的搜索栏输入“Snipping Tool”并回车

2.6.3写字板和记事本

 写字板和记事本是Windows 7 自带的两个文字处理程序。

写字板

记事本

具备了格式编辑和排版的功能

是一个文本文件编辑器

可以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

可以编辑简单的文档或创建Web页,编辑高级语言的源程序(.C)

写字板默认格式为etf,还可以存储为docx胡哦哦txt、odt格式

只能存为.txt文件

是一个典型的单文档应用程序

是一个典型的单文档应用程序

2.6.4计算器

 :计算器“可以进行数制转换(只能进行整数的数制转换)三角函数运算等。Windows 7的计算器还具备了单位转换、日期计算及电缆、租赁计算等使用功能。

2.6.5录音机

 默认文件格式为“.wma”。

 Windows系统默认的声音格式为wav格式。

2.6.6数学输入面板

Windows 7操作系统提供了手写公式功能(不能计算)

第三部分 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3.1 office 2010 概述

3.1.1 office 2010版本及常用挂件

Office 2010组件

功能简介

Word

功能强大的文档处理工具,用来创建和百年技具有专业外观的文档,如信函、论文、报告等

Excel

用来执行计算、分析数据以及可视化电子表格中数据的应用程序

Outlook

电子邮件客户端工具,用来发送和接受电子邮件,管理日程、联系人和任务等

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及演示文稿程序

OneNote

笔记记录管理工具,用来搜索、组织。查找及共享笔记和信息

Access

数据库管理程序,用来创建数据库和程序来跟踪与管理信息

Publisher

用来创建和发布专业品质出版物的应用程序

3.1.2 安装Office 2010 的环境要求

1)硬件要求

2)操作系统要求  Word 2010中文档文件的默认扩展名是:.DOCX  Word 2010中文档的模板文件的默认扩展名是:.DOTX

3.1.3 典型字处理软件概述

 字处理软件Word

 字处理软件WPSOffice

3.2使用Office 2010应用程序

3.2.1 Office 2010应用程序的启动与退出

1)启动  通过“开始“菜单中的快捷方式启动  通过桌面快捷方式启动  通过关联文档启动  通过核心启动程序winword.exe

2)退出  1“文件”选项卡——“关闭”命令(Ctrl+W组合键)  注意:只关闭相应的文档窗口而不退出应用程序  2“文件”选项卡——“退出”命令(Alt+F4组合键)  注意:关闭文档并退出应用程序  3双击应用程序图标  4单击应用程序图标——关闭

 注意:  1打开文档就是文档进入内存,关闭文档就是文档退出内存。  2没有保存之前的操作就关闭,系统会弹出相应的提示对话框询问用户是否对文档所做的修改进行保存。

1)标题栏  标题栏位于窗口的最上方,从左到右依次为控制菜单图标、快速访问工作栏、正在操作的文档的名称、程序的名称和窗口控制按钮。

2)功能区  功能区默认位置在标题栏的下方,默认包含“文件”、“开始”、“插入‘、”页面布局“、”引用“、”邮件“、”审阅“和”视图“8个选项卡。  每个选项卡由多个组组成,每个组又可包含多个命令,有些组的右下角有一个小图标,我们将其称为对话框启动器按钮。

3)文档编辑区  文档编辑区位于窗口中央,以白色显示。

4)状态栏  状态栏位于窗口底端。状态栏左侧用于显示当前文档的页数/总页数、字数、输入语言 以及输入状态等信息。状态栏的右侧有视图切换按钮和显示比例调节工具。

 补充:  右击状态栏空白处可以添加拼写语法检查和统计字数  状态栏可以显示光标插入点的位置

3.2.3 Microsoft Office Backstage 视图简介

 打开一个文档,并单击“文件”选项卡可查看Backstage视图。

3.2.4 Office 2010界面的个性定制

 快速访问工具栏和功能区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

3.2.5 Office 2010的文档操作

1、Office 2010应用程序文档的保存---已有文件的保存

 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  Ctrl+S或Shirt+F12  文件——保存  注意:首次保存文档(保存新键文档)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1、Office 2010应用程序文档的保存---新建文件的保存

 注意:首次保存文档(保存新键文档)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1、Office 2010应用程序文档的保存---将文档另存为

 文件——另存为  F12  保存新建文档(首次存盘)  以只读方式打开文档后,保存时将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1、Office 2010应用程序文档的保存---自动保存

 默认情况下,Office2010应用程序会每隔10分钟自动保存一次文档。可以修改时间,1-120分钟。

2、Office 2010应用程序文档的打开

 文件——打开  Ctrl+O或Ctrl+F12  若在”快速访问工具栏“中添加了”打开“按钮,则单击”打开“按钮。

3,2,6 使用Office 2010帮助信息

 在启动的Office 2010应用程序中(以Word 2010为例),单击功能区右侧的“帮助”按钮,或者按下F1键,可以打开“Word帮助”窗口。

3.3Word 2010概述

3.3.1 Word 2010的主要功能

 发现改进的搜索和导航体验

 屏幕截图功能

 图片处理功能

 与他人同步工作

 几乎可以在任何地点访问和共享文档

 利用增强的用户体验完成更多工作

3.3.2 Word 2010的窗口界面

3.4 Word 2010的基本操作

3.4.1 文档视图

 视图,是指文档在Word应用程序窗口中的显示方式。  包括页面视图、阅读版式视图、Web版式视图、大纲视图和草稿视图等五种。

1)页面视图  Word默认视图,最主要的编辑视图,显示所有可编辑的内容,页面视图可以显示Word 2010文档的打印结果外观。  主要包括页眉、页脚、图形对象、分栏设置、页面边距、页面效果等元素,是最接近打印结果的视图。

2)阅读版式视图  阅读版式视图以图书的分栏样式显示Word2010文档,“文件”按钮、功能区等窗口元素被隐藏起来。在阅读版式视图中,用户还可以单击“工具”按钮选择各种阅读工具。  这里的分栏样式不等同于文档内容的分栏。

3)Web版式视图  Web版式视图以网页的形式显示Word 2010文档,适用于发送电子邮件和创建网页。

4)大纲视图  大纲视图主要用于设置Word 2010文档和显示标题的层级结构,并可以方便地折叠和展开各种层级的文档。大纲视图广泛用于Word 2010长文档的快速浏览和设置。

5)草稿视图  草稿视图取消了页面边距、分栏、页眉/页脚和图片等元素,仅显示标题和正文,是最节省计算机系统硬件资源的视图方式。草稿视图的页与页之间用一条虚线隔开(没有分页效果)

快捷键补充:  Ctrl + Alt + N:切换草稿视图  Ctrl + Alt + P:切换页面视图  Ctrl + Alt + M:插入批注  Ctrl + Alt + O:显示文档大纲

3.4.2 文档的编辑

1、输入文本内容

在没有输满一行文字的情况下,若需要开始新的段落,可按Enter键。

 Enter键:换行又换段 硬回车  Shirt+Enter:换行不换段 软回车  段落:文档中两次回车键(Enter)之间的所有字符

文本输入状态:  输入文本时,状态栏上会显示当前输入状态。  两种输入状态:  “插入”状态(为默认状态)和“改写”状态  两种状态间切换:状态栏中单击“插入”按钮或“改写”按钮,或者按一次Insert键。

 Word 2010支持“即点即输”功能: 将鼠标指针指向需要输入文本的位置,在有文字的地方,单击鼠标即可进行文字输入;如果在空白处双击鼠标左键,即可在当前位置定位光标插入点,输入相应的文本内容

2、在文档中插入符号(键盘无法输入的特殊符号)  步骤:  “插入”选项卡——“符号”组——“符号”按钮。

3、选择文本  1选择连续文本:按Shirt键  2选择分散文本:按Ctrl键  3选择垂直文本:按Alt(脱出一块矩形区域)

 4选定栏(段落左侧空白处或选定区域)选择文本

一行

单击鼠标左键

一段

双击鼠标左键

整篇文档

按住Ctrl键单击或三击鼠标左键 Ctrl+A或“开始”---编辑---选择---全选

 5在段落中选择文本

一词

双击鼠标左键

一句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左键

一段

三击鼠标左键

 补充:文档编辑时常用的快捷键——  Delete键:删除光标后的内容  Backspace键:删除光标前的内容  Home键:插入点从当前位置移动到本末首;  End键:插入点从当前位置移动到本行末;  Ctrl+Home键:插入点从当前位置移动到本文档开始处;  Ctrl+End键:插入点从当前位置移动到本文档结尾处。

4、复制或移动文本  1“开始”选项卡,“剪贴板”组中“复制”、“剪切”、“粘贴”命令  2Ctrl+C——复制、Ctrl+X——剪切,Ctrl+V——粘贴  3选中文本直接左键拖动——移动文本  选中文本,按住Ctrl键左键拖动——复制文本

 Office剪贴板  最多能存储24次复制和剪切的内容  复制和剪切后都可粘贴多次

3.5 文档格式化与排版

3.5.1 设置字符格式

1、设置字体

 在Word2010文档中,可以设置字符格式,如设置字体、字形、字号、字符间距、颜色、特殊效果、下划线等  设置的位置:  开始选项卡一字体组  字体对话框  悬浮工具栏

2.设置字符间距  字符间距:字符间距是指各字符间的距离  位置:字体对话框——高级选项卡

3、设置文本突出显示

 文本突出显示”突出显示”功能。  位置: 在“字体”组中或悬浮工具栏上单击“以不同颜色突出显示文本”按钮

4、格式刷

 格式刷是实现快速格式化的重要工具。格式刷可以将字符和段落的格式复制到其他文本上。  位置:  1、开始一剪贴板组-格式刷  2、悬浮工具栏  1使用格式刷: 单击,可以使用一次,双击 “格式刷”工具按钮,就可以在多处反复使用。  2要停止使用格式刷,可单击 “格式刷”工具按钮或按Esc键取消。

5、快速清除格式

 清除格式会将之前设置的字体,颜色等格式清除掉,并还原为默认格式。  位置:“开始”选项卡——“字体”组——“清除格式”按钮

3.5.2 设置段落格式

 段落: 所谓段落是指文栏中两次回车键之间的所有字符,包括段后的回车符。  段落格式:行距的大小、段落的缩进、换行和分页、对齐方式等。  设置位置:  1、开始选项卡一段落组  2、段落对话框

1、设置对齐方式

 左对齐、居中、右对齐、两端对齐和分散对齐5种。默认情况下,段落的对齐方式为两端对齐。

2、设置缩进方式

 段落的缩进方式有左缩进、右缩进、首行缩进和悬挂缩进4种。  左缩进是指整个段落左边界距离页面左侧的缩进量。  右缩进是指整个段落右边界距离页面右侧的缩进量。  首行缩进是指段落首行第1个字符的起始位置距离段落其他行左侧的缩进量  悬挂缩进是指段落中除首行以外的其他行距离页面左侧的缩进量

 段落缩进可以通过“段落”对话框或标尺设置

 1段落缩进后文本相对打印纸边界的距离等于;页边距+缩进距离。  2段落缩进、对齐方式、页边距之间互不影响。

3、设置行距和段间距

 段间距是指相邻两个段落之间的距离,行距是指段落中行与行之间的距离。  补充:  1倍行距: Ctrl+1,2倍行距: Ctrl+2,1.5倍行距:Ctrl+5

3.5.3 项目符号和编号

1、添加项目符号和编号

 使用项目符号和编号,可以使文档有条理、层次清晰、可读性强。  位置: 开始选项卡一段落组  添加: 按下Enter键,会自动出现编号或项目符号  撤销:  1、“撤销”按钮  2、按下Ctrl+Z 组合键  3、再按一次enter

2、添加自定义项目符号和编号

 项目符号和编号为段落添加的,不能以选定文本进行添加  可以定义新的项目符号或编号 (项目符号一符号和图片,编号一编号样式,还可以设置编号起始值)  可以设置项目符号或编号的格式 (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  项目符号可以是图片,编号不可以

3、添加多级列表

 单击“段落”组中的“增加缩进量”按钮,或按Tab 键,可降低一个列表级别;单击“减少缩进量”按钮,或按Shift+Tab组合键,可提升一个列表级别。  “开始”选项卡,“段落组”中,单击“多级列表”右侧的下拉按钮,选择“更改列表级别”按钮。

3.5.4 分页、分节和分栏

1、分页

 分页:自动分页和人工分页(强制分页)  插入人工分页方法:  Ctrl+Enter  页面布局-页面设置组-分隔符-分页符  插入-页-分页  删除:插入点定位在分页符前面,按Delete键。自动分页符不能删除。

2、分节

 节是独立的编辑单位,每一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格式  位置:“页面布局”选项卡,在“页面设置”组中单击“分隔符”右边的下拉按钮  分节符的类型:  下一页、连续、奇数页、偶数页

 默认整个文档是一节

 文档分节以后,可以为不回节的文档设置不同的格式,如页边距,纸张大小或方向,页面边框,垂直对齐方式,页眉和页脚分栏,页码编排,行号,脚注和尾注等。  删除: 插入点定位在分节符前面,按Delete键。

3、分栏

 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创建不同风格的文档或节约纸张,可进行分栏排版。  位置:“页面布局”选项卡,在“页面设置”组中单击“分栏”按钮。  默认 (新建完文档,没有做页面设置)最多可以分为11栏。  注意:可以栏宽不等 可以设置分隔线。

3.5.5设置页眉、页脚和页码

1、插入页眉、页脚

 页眉是每个页面页边距的预部区域。  页脚是每个页面页边距的底部区域。  1插入选项卡,“页眉“和”页脚”组中,“页眉”或“页脚”命  2双击页眉或页脚区域  3右击页眉区域,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编辑页眉“按钮

 1可以编辑页眉页脚字体格式(字体、字号、颜色、字形)和段落格式(对齐)  2默认页眉居中对齐、页脚默认左对齐  3可以插入日期和时间、页码、图片或剪贴画作为页眉页脚  4可以设置“首页不同”、“奇偶页不同”的页眉页脚  5如果文档已经分节,可以为文档的不同节设置不同的页眉页  注意:页眉和页脚不能和正文内容同时编辑

2、设置页码

 插入”选项卡,单击“页眉和页脚”组中的“页码”按钮  设置页码格式:设置编号格式、设置起始页码

3.5.6边框和底纹

1、为字符设置边框

 为“开始”选项卡的“字体”组中单击“字符边框”按钮即可。

2、为段落设置边框

 在“开始”选项卡的“段落”组中单击“边框”右边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框线类型即可。  也可以在下拉列表中选择“边框和底纹”命令,弹出“边框和底纹”对话框。  注意:可分别设置边框的样式、线型、颜色、宽度、应用范围等。

3、为文档设置页面边框

 Word2010可以给整个页面添加一一个页面边框,该边框可以是管通的边框,也可以是艺术型边框。方法是:  在“开始”选项卡的“段落”组中单击“边框“右边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边框和底纹”命令,弹出“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单击“页面边框”选项卡分别设置边框的样式、线型、颜色、宽度、应用范围等

4、添加底纹

 在“边框和底纹”对话框中还有一个“底纹”选项卡,可以给选定的文本添加底纹。方法是:  选中要设置底纹的文本,切换到“底纹”选项卡,设定填充底纹的颜色、样式和应用范围等,单击“确定”按钮。

3.5.7样式

1、样式概念与应用样式

 所谓样式就是由多个排版命令组合而成的集合,是系统自带的或由用户自定义的一系列排版格式的总和,包括字体、段落、制表位和边距格式等。  选中需要应用样式的文本,在“开始”选项卡的“样式”组中单击扩展按钮,弹出“样式”窗格,选择自己需要的样式就以了。

2、新建样式

 新建样式一一开始选项卡,样式组打开“样式窗格“  打开文档,将插入点定位在需要应用样式的段落中,在“样式”窗格底部单击“新建样式”按钮。

3、修改样式

 若样式的某些格式设置不合理,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修改样式后,所有应用了该样式的文本都会发生相应的格式变化,提高了排版效率。此外,对于多余的样式,也可以将其删除,以便更好地应用样式。  在“样式”窗格的列表框中,带有符号的是内置样式,无法删除。

3.5.8 版面设计

1、插入封面  打开要插入封面的文档,将插入点定位在文档的任意位置,切换到“插入”选项卡,单击“页”组中的“封面”按钮

2、设置主题  通过使用主题,用户可以快速改变Word2010文档的整体外观,主要包括字体、字体颜色和图形对象的效果。  打开Word2010文档窗口,切换到“页面布局”选项卡,并在“主题”分组中单击“主题”下拉按钮,在打开的“主题”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主题。

3、页面设置

 可切换到“页面布局”选项卡,然后在“页面设置”组中通过单击相应的按钮进行设置或“页面布局”选项卡,然后单击“页面设置”组中的对话框启动器按钮,弹出对话框。  双击标尺,可以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  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版式错乱,一般先进行页面设置,再编辑文档内容

3.6表格制作

3.6.1创建表格

 1)使用虚拟表格: 最大可以插入0列,8行  2)使用“插入表格”对话框: 最大可以插入,63列,32767行  3)手动绘制表格:横线,竖线,斜线  4)调用Excel电子表格  5)使用“快速表格”功能创建表格:样式和内容预设  6)文字可以转换成表格,表格也可以转换为文字

3.6.2 编辑表格

1、选择操作区域

 1选择单个单元格  2选择连续的单元格(Shirt)  3选择分散的单元格(Ctrl)  4选择一行  5选择一列  6选择整个表格

2、调整行高与列宽

 1将光标插入点定位到某个单元格内,切换到“表格工具/布局”选项卡,在“单元格大小”组中通过“高度”微调框可调整单元格所在行的行高,通过“宽度”微调框可调整单元格所在列的列宽。  2选中需要调整的行或列,单击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表格属性”命令,打开“表格属性”对话框,在“表格属性”对话框的各选项卡中精确设定行高或列宽的值。  3将鼠标指针指向与列框线上,待指针或 状时,按下鼠标左键并拖动,表格中将出现虚线,待虚线到达合适位置时释放鼠标即可。  此外,在“单元格大小”组中,若单击“分布行”或“分布列”按钮,则表格中所有行或列的高或宽将自动进行平均分布。  双击表格的边框线不能自动调整行高。

3、插入与删除行、列或单元格

 新增一行:  将光标插入点定位在某个单元格内,切换到”表格工具/布局“选项卡,然后单击“行和列”组中的某个按钮  光标定位到表格的最后一个单元格,按Tab键,新增一行  光标定位在表格外右侧,按Enter键,新增一行

 将插入点定位在某个单元格内,切换到“表格工具/布局”选项卡,然后单击“行和列”组中的“删除“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单击某个选项可执行相应的操作。  选中表格(行、列、单元格) ,按Backspace为删除表格(行、列、单元格),表格(行、列、单元格)将被删除。  选中表格,按Delete键,清除表格内容,表格还在。

4、合并与拆分单元格、表格

 1拆分单元格:选中需要拆分的某个单元格,然后单击“拆分单元格”按钮,在弹出的“拆分单元格”对话框中设置拆分的行、列数,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2合并单元格: 选中需要合并的多个单元格,然后单击“合并单元格”按钮,即可将其合并成一个单元格。Word中合并单元格后,保留所有单元格中的内容。  3拆分表格: 将插入点放在拆分界限所在行的任意单元格中,在“表格工具/布局”选项卡的“合并”组中单击“拆分表格”按钮,可以看到一个表格变成了两个。注意: 表格只能从行拆分不能从列拆分。快捷键: Ctrl+Shift+Enter。  4合并表格: 将两个表格合并的关键是两个表格的文字环绕方式必须为“无”,然后将两个表格之间的段落标记删除,这样两个表格即可合并在一起。删除段落标记只能用Delete键.

只有Word中才能拆分表格

3.6.3 格式化表格

1、设置文本对齐方式

 表格单元格中的文字对齐方式有水平对齐和垂直对齐两种方向,水平方向有左对齐、居中对齐和右对齐三种方式,垂直方向有顶端对齐、居中和底端对齐三种方式,这样一来单元格的工就有靠上两端对齐、靠上居中对齐等9种对齐方式。

 选中需要设置对齐方式的单元格,切换到“表格工具/布局“选项卡,然后单击“对齐方式”组中的相关按钮可实现相应的对齐方式,也可以在选中目标单元格后,单击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单元格对齐方式”命令中的相应选项,实现单元格内文本的对齐方式设置。

2、重复标题行

 在使用Word2010制作和编辑表格时,当同一张表格需要在多个页面中显示时,往往需要在每一页的表格中都显示标题行。设置方法如下:  选中表格标题行,单击“表格工具/布局”选项卡,在“数据组中单击“重复标题行”按钮即可。

3、设置边框与底纹

 将插入点定位在表格内,切换到“表格工具/设计”选项卡,在“表格样式”组中单击“边框”按钮右侧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单击“边框和底纹”选项,弹出“边框和底纹”对话框,此时可设置边框的样式、颜色和宽度等参数。  “表格样式”组,单击“底纹”或“边框”按钮进行设置。

4、自动套用格式  将插入点定位在表格内,切换到“表格工具/设计”选项卡,在“表格样式”组中指向某个样式按钮,文档中的表格就会呈现相应的样式,如果认为合适,就单击这个按钮,也可以通过单击表格样式表右边的“其他”下拉按钮。

3.6.4 表格数据的计算与排序

1、单元格命名  Word表格是由若千行和列组成的一个矩形的单元格阵列,单元格是组成表格的基本单位,单元格的名字由行号和列标来标识,列标在前,行号在后。列标用A、B、C、...、Z、AA、AB.、AZ、BA、BB、...、BK表示,最多达63列;行号用1、2、3、...表示。  单元格区域是由左上角的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中间加一个英文冒号“:“组成的,如A1:B6、B3:D8等。

2、计算数据  word 的计算功能是通过公式来实现的。将插入点定位在要插入公式的单元格中,切换到“表格工具/布局”这项卡,然后单击“数据”组中的“公式”按钮,弹出“公式"对话框。

2、计算数据---公式注意问题  (1) 公式中可以采用的运算符有+、-、*、/、^、%、=,共7 种,公式前的”=“不能遗漏  (2) 输入公式应注意在英文半角状态下输入,字母不区分大小写,不可手动输入公式  (3) 输入公式时,应输入该单元格的地址,而不是单元格中的具体数值,而且参加计算的单元格中的数据应是数值型。  (4)公式中使用的函数可以自己输入,也可以在下面的“粘贴函数”下拉列表框中选择,然后填上相应的参数即可。  常用公式:Sum (求和),Average (求平均),Min (求最小值),Max(求最大值),Count (计数)  (5) 公式计算中有四个函数参数:ABOVE、 LEFT、RIGHT、BELOW分别表示向上、向左、向右和向下运算的方向。

3、公式数据更新  在Word 中,公式中引用的基本数据源如果发生了变化,计算的结果并不会自动改变,需要用户逐个进行公式更新。数据更新的方法如下:  (1) 单击需要更新的公式数据,该数据被罩以灰色的底纹;  (2) 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更新域”命令,该单元格中的数据就被重新计算。

3.7 图文混排

3.7.1 插入图片和剪贴画

1、插入图片

 1嵌入式对象:  只能放置到有文档插入点的位置。  不能与其他对象同时选择,不能与其他对象组合。  可以与正文一起排版,但不能实现环绕。  2浮动式对象:  可以放置到页面的任意位置。  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对象,并允许与其他对象组合。  还可以与正文实现多种形式的环绕。

嵌入式对象

浮动式对象

位置

插入点位置

任意位置

同时选择、组合

不能

与正文排版

环绕

不能

默认

图片、剪贴画

形状、艺术字、文本框

 非嵌入式(浮动式)对象的环绕方式:  四周型 上下型 紧密型 浮于文字上方 穿越型 衬于文字下方

三种插入图片方式:  1)直接插入:图片文件嵌入到文档中不受原始图片变化的影响。  2)链接到文件: 图片文件链接到文档中,原始图片变化,文档中的图片也会发生变化。当原始图片位置被移动或图片被重命名时,Word 2010文档中将不显示该图片。  3) 插入和链接:原始图片变化,文档中的图片也会发生变化。当原始图片位置被移动或图片被重命名,文档中将保留最近的图片版本。

2、插入剪贴画

 (1)打开文档,将插入点定位到需要插入剪贴画的位置,切换到“插入”选项卡,然后单击“插图”组中的"剪贴画”按钮,打开“剪贴画”窗格。  (2) 在“搜索文字”文本框中输入剪贴回类型,然后单击“搜索”按钮进行搜索,稍等片刻,将在列表框中显示搜索到的剪贴画。单击需要插入的剪贴画,即可将其插入到文档中。

3、插入屏幕截图

 Word 2010新增了屏幕截图功能。通过该功能,可以快速截取屏幕图像,并直接插入到文档中。  两种方法: 1) 截取窗口 2) 截取区域

3.7.2 图片格式化和图文混排

 插入剪贴画和图片之后,功能区中将显示“图片工具/格式“选项卡,通过该选项卡,可对选中的剪贴画或图片进行调整颜色、设置图片样式和环绕方式等操作。  (1)在“调整”组中,可删除剪贴画或图片的背景,以及调整剪贴画或图片颜色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和色调等,甚至设置艺术效果。  (2)在“图片样式”组中,可对剪贴画或图片应用内置样式,设置置边框样式,设置阴影、映像和柔化边缘等效果,以及设置图片版式等。  (3)在“排列”组中,可对剪贴画或图片进行调整位置、设置环绕方式及旋转方式等操作。  (4)在“大小”组中,可对剪贴画或图片进行调整大小和裁剪等操作。

3.7.3 插入形状

1、插入自选图形

 打开需要编辑的文档,切换到“插入”选项卡,然后单击“插图”组中的“形状”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需要的绘图工具。  注意: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配合Shift键的使用,可绘制出特殊图形,如绘制矩形时,同时按住Shift键不放,可绘制出一个正方形。

2、编辑自选图形  插入形状后,出现“绘图工具/格式”选项卡  “插入形状”组,编辑形状  "形状样式”组,形状填充,轮廓效果  “排列”组,对齐方式,环绕方式等  “大小”组,修改大小,不可裁剪

2、组合图形

 实现:叠放次序与组合功能  1组合: 按任shift键依次单击,选中多个对象  2单击石键——组合  叠放次序: 选中要设置的对象。右击——选择相应的命令

3,7,4 插入和编辑艺术字

1、插入艺术字

 (1) “插入”选项卡,然后单击“文本”组中的“艺术字”按钮。  (2) 选择需要的艺术字样式,文档中将出现一个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占位符“请在此放置您的文字”为选中状态艺术字。此时可以直接插入艺术字内容。

2、编辑艺术字

 若要对艺术字文本设置填充、文本效果等格式,可通过“绘图工具/格式”选项卡中的“艺术字样式”组实现。

3.7.5 文本框

1、插入文本框

 打开需要编辑的文档,切换到“插入”选项卡,然后单击文本”组中的“文本框”按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需要的文本框样式。 2、编辑文本框

 在WordL2010文档中插入文本框后,若要对其进行美化操作,同样在”绘图工具/格式”选项卡中实现。

3、多个文本框的链接

 (1)打开Word文档窗口,并插入多个文本框,调整文本框的位置和尺寸,单击选中第一个文本框。  (2)在打开的“绘图工具/格式”选项卡中,单击“文本”组中的“创建链接”按钮,此时鼠标指针变成水杯形状,将水杯状的鼠标指针移动到准备链接的下一个文本框内部,鼠标指针变成倾斜的水杯形状,单击即可创建链接。  文本框可以取消链接(断开链接) :所有的内容合并到第一个文本框中。

3.8 文档的保存与打印

3.8.1 防止文档内容丢失

1.         自动恢复 Word提供自动恢复功能,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停电、机器死机等问题引发的文档丢失现象。在“文件”选项卡中的“选项”命令,在其中的“保存”选项卡中设置,默认10分钟,可以修改(1-120分钟)。

2.         自动备份文档副本 在编辑Word文档时,如果不小心保存了不需要的信息,或者原文档损坏,可以使用文档备份的副本避免损失。当然,这需要你事先在Word系统设置了“始终创建备份副本”功能,具体操作如下: 1单击“文件”选项卡,选择“选项”命令,打开对话框设置。 2选择此选项可在每次保存文档时创建一个文档的备份副本扩展名为 .wbk。

3.8.2 保护文档的安全

1.         设置修改密码

2.         设置打开密码设置方式:"文件”选项卡一另存为”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工具”按钮一“常规选项”命令,弹出“常规选项对话框设置。 设置打开密码还可以使用:“文件”选项卡一“信息”命保护文档”按钮下拉按钮一用密码进行加密。

3.8.3 打印文档

1、打印预览

 打印预览是指用户可以在屏幕上预览打印后的效果,如果对文档中的某些地方不满意,可返回编辑状态下对其进行修改。  1、打开需要打印的Word 文档,切换到“文件”选项卡,然后单击左侧窗格中的“打印”,在右侧窗格中即可预览打印效果命  2、快捷键: Ctrl+P  3、快速访问工具栏如果有打印预览和打印命令,也可以直接打开

2、打印文档

 打印设置:  1打印按钮、打印份数、选择打印机、打印范围、打印方向、纸张大小、页边距、页面设置  2打印范围: 打印所有页、打印所选内容、打印当前页、打印自定义范围

3.9 Word 2010的高级应用

3.9.1 邮件合并

 邮件合并的作用是要编辑和处理的多份文档中主要内容都是相同的,只是具体的数据有不同的变化,如录取通知书、会议邀请函、产品说明书等。  邮件合并需要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主文栏即相同部分的内容,如录取通知书正文;另一部分为数据源文件,即可变化部分,如学生姓名、录取专业等。

 邮件合并的步骤:  1设置主文档  2设置数据源  3插入合并域  4邮件合并

3.9.2 插入目录

1、插入目录

 打开需要编辑的文档,将插入点定位在文档起始处,切换到引用”选项卡,然后单击“目录”组中的“目录”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需要的目录样式,或者选择“插入目录”命令打开“目录”对话框,自己定义目录样式  默认情况下目录是以链接的形式插入的,此时,按下Ctrl键,单击某条目录项,可访问相应的目标位置。如果希望取消链接,可按Ctrl+Shift+F9键

2、更新目录(F9)

 1“引用”选项卡,然后单击“目录”组中的“更新目录”按钮  2右击——更新域

3、删除目录

 将插入点定位在目录列表中,切换到“引用”选项卡,然后单击“目录”组中的“目录”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单击“删除目录”选项,即可删除该目录。

3.9.3 审阅与修订文档

1、使用批注

 批注是文档审阅者与作者的沟通渠道,审阅者可将自己的见解以批注的形式插入到文档中,供作者查看或参考.  位置:“审阅”选项卡一“批注”组一“新建批注”按钮,窗口右侧将建立一个标记区,标记区中会为选中的文本添加批注框,此时可在批注框中输入批注内容。

2、修订文档

 Word 2010提供了文档修订功能,在打开文档修订功能的情况下,会自动跟踪对文档的所有更改,包括插入、删除和格式更改下,并对更改的内容做出标记。  位置:“审阅”选项卡,在“修订”组中,单击按钮的上半部分,或单击“修订”按钮下方的下拉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修订”命令,此时“修订”按钮变为高亮状态,即进行修订状态,对文档的所有修改都将以修订的形式清楚地反映出来。

第四部分电子表格系统Excel 2010

4.1 Excel 2010概述

4.1.1 Excel 2010的窗口界面

1、行号和列标

 1行号:工作表编辑区左侧显示的数字是行号,到1048576(2^20)  2列标:上方显示的大写英文字母是列标,共16384列  3行号和列标是定的,删除后会自动补充。

2、单元格

 概念:  工作表中行和列交叉的部分  单元格名称(地址) :列标在前,行号在后进行标识  1当前单元格带有一个粗黑框。其下角的黑色方块称为填充柄。  2在一个工作表中,当前(活动) 单元格只有一个。  3是工作表最基本的数据单元,也是电子表格软件处理数据的最小单位

3、编辑栏

 编辑栏位于工作表编辑区的正上方,用于显示和编辑当前单元格中的数据或公式。编辑栏从左向右依次是单元格名称框、按钮组和编辑框。  单元格名称框:用于显示当前单元格的名称。  按钮组:“取消“、”输入"、“插入函数”按钮  编辑框:用于显示单元格中输入的内容。将光标插入点定位在编辑框内,还可对当前单元格中的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单元格与编辑栏的区别:  单元格中显示的是带格式的数据或者公式运算结果  编辑框中显示的是单元格中真实存储的数据或公式本身

4、工作表控制按钮

 用于显示需要的工作表标签。当工作簿中的工作表太多时,工作表标签就无法完全显示出来,此时便可通过工作表控制按钮显示需要的工作表标签。  在视图选项卡---显示组---可以设置编辑栏、标题(行号、列标)、网格线的显示与隐藏。

5、工作表标签

 工作表标签用于切换工作表,单击某个工作表标签可切换到对应工作表。  扩展:默认工作表标签:sheet1、sheet2、sheet3

6、插入工作簿(Shirt+F11)

 插入工作簿按钮位于工作表标签的右侧。单击该按钮,可在当前工作簿中插入新工作表。

4.2 Excel的基本操作

4.2.1工作簿的新建和打开

1、工作簿与工作表

 工作簿是指在excel中用来存储并处理数据的文件,其扩展名是.xlsx。

 各工作簿是由工作表组成的,每个工作簿都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工作表,用户可以用其中的工作表来组织种相关数据。工作表不能单独存盘,只有工作簿才能以文件的形式存盘;因此执行保存命令式对工作簿执行的,会将其中所有工作表一起保存。

 1)工作簿(Sheet)是一个由行和列交叉排列的二维表格,也称作电子表格,用于组织和分析数据。  2)Excel的一个工作簿默认有3个工作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工作表,一个工作簿最多可以包括无数个工作表  3)但新建时工作簿最多255个工作表。在工作表标签上显示了系统默认的前三个工作表名(Sheet1、Sheet2、Sheet3)。

 1——工作簿中至少含有一个可视工作表(不能删除或隐藏所有的工作表)  3——新建工作簿时,默认含有3张工作表  255——新建工作簿时,工作簿的个数范围是1——255个  无数——一个工作簿文件可以包含无数张工作表

2、新建工作簿

 1创建空白工作簿

 新建空白工作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动excel2010程序,系统会自动创建一个名为“工作簿1”的空白工作簿;以后再新建的工作簿名称默认为“工作簿2”、“工作簿3”等。  (2)在Excel 2010 编辑环境下,按Ctrl +N组合键,也可创建一个空白工作簿。  (3)在Excel 2010操作窗口中,单击“文件”选项卡,打开Backstage视图,在左侧窗格中单击“新建”命令,在中间窗格的“可用模板’栏中选择”空白工作簿“选项,然后单击”创建“按钮即可。

 2根据模板新建工作簿

 Excel 2010模板是包含有特定内容的已经设置好格式的特殊文件(扩展名为.xltx),通过模板创建工作簿,可有效减少内容输入及格式设置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2.2 工作簿的保存和关闭

 工作簿的保存、打开和关闭等操作

4.2.3 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的管理

1、单元格区域  单元格区域指的是由多个相邻单元格形成的矩形区域;由该区域的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冒号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组成。

 注意:单元格区域只需对角表示即可

3、单元格区域命名  名称框  “公式”选项卡,“定义的名称”组,“定义名称”按钮  “公式”选项卡,“定义的名称”组,“根据所选内容创建”按钮(文本型可以,数字不可以)

4.2.4 单工作表及工作表的管理

1、选择工作表

 1选择单个工作表:单击工作表标签  2选择多个工作表:按住Ctrl键分别单击工作表标签,可同时选择多个不连续工作表。  选中一个工作表标签,按住Shirt键再单击某工作表标签,可同时选择多个连续工作表。  注意:同时选中的多个工作表称为工作表组,可对这组工作表同时完成相同的操作。

2、工作表的操作

 Excel工作表中插入、删除、重命名、隐藏、取消隐藏、移动或复制工作表、保护工作表、工作表标签颜色:  右击工作表标签  开始选项卡---单元格组

 1插入工作表:插入工作表按钮(Shirt+F11)  2删除工作表:无法撤销  3重命名工作表:双击工作表标签  4移动复制工作表:按住左键拖动是移动,按左键+Ctrl是复制(可以在不同工作簿之间进行)  5保护工作表:  1、审阅选项卡---更改组  2、文件选项卡---信息

保护工作表和保护工作簿的区别:  1保护工作表:防止对工作表的内容和格式做出修改  2保护工作簿:防止对工作簿结构做出修改,如不能新建/删除/移动工作表

4.2.5输入和编辑数据

 Excel 2010能够接受的数据类型可以分为文本 (或称字符或文字) 、数字(值) 、日期和时间、公式与函数等。 在输入数据时,只要按照Excel 2010的规则进行,系统自行判断所输入的数据是哪一种类型,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1、向单元格输入或编辑的常用方式  1单击单元格,直接输入数据,输入的内容将直接显示在单元格内和编辑框中。  2单击单元格,然后单击编辑框,可在编辑框中输入或编辑当前单元格的数据。  3双击单元格,单元格内出现光标,移动光标到所需位置,即可进行数据的输入或编辑修改。  4利用记忆功能输入数据

补充:  Ctrl+Enter:在所选的多个单元格中输入相同的数据  Alt+Enter:单元格中强制换行

修改数据:  1双击需要修改数据的单元格。  2单击单元格选中,然后按F2。  3单击单元格,在编辑框中修改

确认输入的方式:  1单击编辑栏中的“输入”按钮确认  2按回车键 (Enter) 确认,同时激活当前单元格下方的一个单元格  3按TAB键确认,同时激活当前单元格右侧的一个单元格  4单击任意其他单元格确认

2、文本型数据的输入  1文本型数据默认在单元格左对齐  2在当前单元格中,一般文字如字母、汉字等直接输入即可。  3如果把数字、公式等作为文本输入 (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3+5、2/3等) ,应先输入一个半角字符的单引号“ ‘ ”,再输入相应的字符。例如,输入“ ’0108552366“、” ‘ =3+5 “ 、” ’ 2/3"。

3、数字型数据的输入  在Excel 2010中,数字型数据除了0~9外,还包括+ (正号),- (负号),(、),千分位号 (,) ,小数点 (.) ,/,$,%,E或e等特殊字符。  1数字型数据默认在单元格右对齐  2输入分数时,应在分数前输入0 (零)及一个空格,如分数2/3应输入“0 2/3”。如果直接输入“2/3”或“0 2/3”,则系统将把它视作日期,认为是2月3日。  3输入负数时,应在负数前输入负号,或将其置于括号中。如28应输入“-28”或”(28)“。  4在数字间可以用千分位号” , “隔开,如输入“12,002"。  5在单元格中输入超过11位的数字时,Excel会自动使用科学计数法来显示该数字。比如,在单元格中输入数字“1357924681012”,则该数字将显示为“1.35792E+12”  6无论显示的数字的位数如何,Excel 2010都只保留15位的数字精度。如果数字长度超出了15位,则Excel 2010会将多余的数字位转换为0 (零)。

4、日期时间型数据的输入 (可以进行加减,不可以乘除) Excel 2010将日期和时间视为数字处理。  1在默认状态下,日期和时间型数据在单元格中右对齐。如果Excel 2010不能识别输入的日期或时间格式,输入的内容将被视作文本,并在单元格中左对齐。  2一般情况下,日期分隔符使用“/”或“-”;时间分隔符一般使用冒号“:”。  3如果要输入当天的日期,则按Ctrl+“;“(分号) 。如果要输入当前的时间,则按Ctrl+Shift+“;“(分号)。  4如果在单元格中既输入日期又输入时间,则中间必须用空格隔开,否则会左对齐显示。

 如果要基于12小时制输入时间,则在时间 (不包括只有小时数和冒号的时间数据)后输入一个空格,然后输入AM或PM,用来表示上午或下午,否则Excel 2010将基于24小时制计算时间。例如,如果输入3:00而不是3:00 PM,将被视为3:00 AM。

5、自动数据填充

 Excel 2010有自动填充功能,以现有数据为基础自动生成一系列有规律的数据。如: 填充相同数据,填充数据的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和日期时间序列等,还可以输入自定义序列。  数据填充可以使用填充柄或“系列”命今来实现。

 1自动数据填充  填充柄是位于单元格或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小黑方块。用鼠标指向填充柄时,鼠标指针将变为黑十字。

a.初值为纯数字型数据或文字性数据时,左键拖动填充柄在相应单元格中填充相同的数据(即复制填充)。对数字型数据,若在拖动填充柄的同时按住Ctrl键,可产生自动增1的数字序列。 b.初值为文字型数据和数字型数据的混合体时,则填充时文字不变,数字递增(减)。 c.初值为Excel预设序列中的数据,则按预设序列填充。 d.初值为日期时间型数据时,左键拖动填充柄则在相应的单元格中填充自动增1的序列,若左键拖动填充柄的同时按住Ctrl键,则在相应的单元格中填充相同数据 e.输入任意等差等比数列

 2序列对话框  “开始”选项卡“编辑”组中的“填充”按钮,选择“系列“命令,弹出“序列”对话框。

6、创建自定义序列

 用户可以通过工作表中现有的数据项或输入序列的方式创建自定义序列,并可以保存起来供以后使用,自定义序列可通过自定义序列”对话框实现。  单击“文件”选项卡,单击“选项”弹出“Excel选项”对话框,选择“高级”选项,在“常规”栏内存在“编辑自定义列表”按钮,弹出“自定义序列”对话框。

7、数据的删除和清除

 在Excel 2010中,数据删除和清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数据清除指的是清除单元格格式、单元格中的内容及格式、批注、超链接等,单元格本身并不受影响。  数据删除的对象是单元格、行或列,即单元格、行或列的删除。删除后,选取的单元格、行或列连同里面的数据都从工作表中消失。

 1数据清除:“开始”选项卡,“编辑”组,单击“清除按钮  按Delete键相当于选择“清除内容  2删除: “开始”选项卡,“单元格”组,单击“删除”按钮

8、数据的复制和移动

1使用剪贴板完成  注意:源区域执行复制命令后,区域周围会出现闪烁的虚线。只要闪烁的虚线不消失,粘贴可以进行多次,虚线消失则粘贴无法进行。如果只需粘贴一次,在目标区域直接按回车键即可.

2使用鼠标拖动完成

 选择源区域和按下Ctrl键后鼠标指针应指向源区域的四周边界而不是源区域内部,此时鼠标指针变成右上角带有一个“+”的空心箭头,到目标区域释放即可.

3选择性粘贴

 一个单元格含有多种特性,如内容、格式、批注等,可以使用选择性粘贴复制它的部分特性。选择性粘贴的操作步骤为先将数据复制到剪贴板,再选择待粘贴目标区域中的第一个单元格,在“开始”选项卡的“剪贴板”组中,单击“粘贴”按钮的下拉箭头,在下拉列表中选择“选择性粘贴”命令

9、数据有效性的设置

 数据有效性是Excel的一种功能,用于定义可以在单元格中输入或应该在单元格中输入哪些数据。可以配置数据有效性以防止用户输入无效数据。如果愿意,可以允许用户输入无效数据,但当用户在单元格中键入无效数据时会向其发出警告。

1创建数据有效性  “数据有效性”命令位于”数据“选项卡的”数据工具”组中。单击“数据有效性”命令,弹出"数据有效性””对话框  注意:  对于已有的数据不做限制,只对准备输入的数据起作用。  在进行有效性设置时,可以设置有效性条件,输入信息,出错警告,输入法模式等内容

4.2.6 行、列和单元格的管理

1、插入行、列、单元格  1选中行、列或单元格要插入的位置,然后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命令  2“开始”选项卡的“单元格”组中,单击“插入”按钮右侧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相应的选项。  注意:插入行是在当前行的上方插入,插入列是在当前列的左侧插入。

2、删除行、列、单元格  1选中要删除的行、列或单元格,然后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命令。  2“开始”选项卡的“单元格”组中,单击“删除”按钮右侧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相应的选项。  注意:插入和删除操作执行之后,表格中的行号和列标仍然是连续的。

3、行、列的隐藏和取消隐藏  选中要隐藏的行或列,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隐藏”命令;或按Ctrl+9把选中的行隐藏,按Ctrl+0把选中的列隐藏。  取消隐藏:要取消行的隐藏,则选中不连续的行号,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取消隐藏“  注意:行或列隐藏之后,行号和列标不再连续。

4、单元格的合并  选中需要合并的单元格区域,在“开始”选项卡的“对齐方式”组中,单击“合并后居中”按钮右侧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合并方式  注意:  Excel中单元格合并后只保留最左上角单元格的内容。  Excel中的原始单元格不可以拆分。

 1合并后居中: 将多个单元格合并成一个单元格,且内容在合并后单元格的对齐方式是居中对齐  2跨越合并: 行与行之间相互合并,而上下单元格之间不参与合并。  3合并单元格: 将选择的多个单元格合并成一个较大的单元格

4.2.7 查找和替换

 利用 Excel的“查找”和“替换”功能,可快速定位满足查找条件的单元格,并能方便地将单元格中的数据替换为其他需要的数据,从而提高编辑效率。  Excel 2010查找或替换的范围是工作表或工作簿。用户既可以在一个工作表中进行查找和替换,也可以在多个工作表中进行查找和替换。

4.2.8 使用公式

 公式是Excel 2010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充分灵活地运用公式,可以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当公式引用的单元格的数据修改后,公式的计算结果会自动更新。  公式以“=”开始。一个公式一般包含单元格引用、运算符、值或常量、函数等几种元素。例如,公式“=A1+B2”中“A1”和“B2”是单元格地址,“+”是运算符。

补充:  1单元格显示公式运算结果,编辑框显示公式本身。  2选中单元格,按F2显示公式本身,也可双击单元格。

1、公式中的运算符类型  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运算符,引用运算符  1算术运算符  算术运算符有+ (加号)、 -(减号或负号)、*(星号或乘号) 、/ (除号) 、%(百分号) 、^ (乘方) 。完成基本的数学运算,返回值为数值。  优先级: - (负号) >%>^>(星号)、/>+/-  例如,在单元格中输入“=2+5^2”后回车,结果为27。

 2文本运算符  文本运算符为“&”,用来连接一个或多个文本数据以产生组合的文本。  例如,在单元格中输入“="职业”&“学院"”(注意文本输入时须加英文引号)后回车,将产生“职业学院”的结果  注意:文本运算符的运算结果为文本;如=3&15,结果为文本35。

 3引用运算符  单元格引用运算符为“:”冒号——用于合并多个单元格区域。例如。B2:E2表示引用B2到E2之间的所有单元格。  联合运算符为“,”(逗号)——将多个引用合并为一个引用。例如:SUM(B5:C7,C5:D8)求的是这两个区域所覆盖的数值分别求和后累加起来的总和,即重复的单元格需重复计算。

 交叉运算符为空格——产生同时属于两个引用的单元格区域的引用。;例如,SUM(B5:C7 C5:D8)求的是这两个区域的公共部分的数值总和。  没有交叉内容则显示 #NULL!

 4比较运算符  比较运算符有=(等号)、>(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不等于)。用以实现两个值的比较,结果是一个逻辑值True或False。例如:在单元格中输入“=3<8”,结果为True。

2、公式中的运算顺序:  引用运算符>算术运算符>文本运算符>比较运算符算术  运算符的优先级:  (: 冒号) 、空格、,(逗号) →正负号→ % (百分比) → (^乘幂) → * (乘) 、 (/ 除) → + (加) 、 (- 减) → &(连接符) → =、<、>、<=、>=、<>(比较运算符)

3、输入和编辑公式  选择要在其中输入公式的单元格,先输入等号“=”,然后再输入运算数和运算符。在输入公式时,一般都需要引用单元格数据。引用单元格数据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直接输入单元格地址  第二种是利用鼠标选择单元格来填充单元格地址  最后按回车键确认。

 1相对引用: 指单元格地址会随公式所在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公式的值将会依据更改后的单元格地址的值重新计算  2绝对引用:指公式中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地址不随公式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绝对引用的形式是在每一个列标及行号前加一个“$”符号。  3混合引用: 指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的地址部分是相对引用,部分是绝对引用  4三维引用:[工作簿名]+工作表名!+单元格引用

补充: F4: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混合引用之间切换。 复制:相对引用部分改变,绝对引用不变。 剪切: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都不变 删除(插入):一行(列),如有影响,无论绝对或相对应用公式都会改变。

4、在公式中使用函数  函数一般由函数名和参数组成。函数名一般代表了函数的用途,如SUM代表求和、AVERAGE代表求平均、MAX代表求最大值等。一般结构是: 函数名 (参数1,参数2,……)  注意: 英文函数名不区分大小写

常用函数: 1sum函数:求和函数;语法格式为 SUM(number1,number2,...),其中number1、number2、.......为需要求和的参数。  如果参数为数组或引用,只有其中的数字被计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逻辑值、文本将被忽略。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将会导致错误。

2sumif函数:单条件求和函数;语法格式为 SUMIF(range,criteria,[sum_range]) SUMIF (条件区域,条件求和区域) a) 用于对区域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值求和。每个区域中的单元格都必须是数字或名称、数组或包含数字的引用,空值和文本值将被忽略。 b)当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相同,可以忽略求和区域。

3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函数;语法格式为 AVERAGE(number1,number2....),其中umber1、number2、……为要计算平均值的参数。 注意:以下四种形式相同: =Average (A1,A2,A3) =Average (A1:A3) =Average (A1+A2+A3) /3 =(A1+A2+A3) /3

4COUNT函数: COUNT函数计算包含数字的单元格以及参数列表中数字的个数。语法格式为COUNT(value1,[value2],...) =count(1,2,3)与=count(1,"2“,”,3“结果相同。

5SCOUNTIF函数: COUNTIF为统计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单元格个数的函数,其语法格式为COUNTIF (range,criteria) =countif(统计区域,条件)

6RANK函数:排位函数;语法格式为RANK(number,ref,order),或记为RANK (排位数字,排位区域,升序/降序)。 0表示降序,1表示升序,默认是降序。

7MAX函数:最大值函数,MIN函数:最小值函数

8AND。OR函数 AND、OR函数语法格式为函数(logical1,logical2,……)

9IF函数:条件函数;语法格式为 IF(logical_test,[value_if true],[value_if_false]); 如果指定条件的计算结果为True,则IF函数将返回某个值; 如身该条件的计算结果为False,则返回另一个值。 lf0函数可以嵌套

10LEFT、RIGHT、MID函数: 取字符串子串函数; LEFT是从左向右取,RIGHT是从右向左取。LEFT和RIGHT函数语法格式为LEFT(text,num_chars)、RIGHT(text,num_chars)。 MID函数的语法格式是: MID(text,start_num,num_chars)

10VLOOKUP函数 使用vlookup函数搜索某个单元格区域第一列,然后返回该区域相同行上任何单元格中的数值。

函数错误值:

错误值

可能的原因

#####

单元格所含的数字、日期或时间比单元格宽度或者单元格的日期时间公式产生了一个负值

#VALUE!

使用了错误的参数或运算对象类型,或者公式自动更正功能不能更正公式

#D|V/0!

公式被0(零)除

#NAME?

公式中使用Excel 2010不能识别的文本

#N/A

函数或公式中没有可用数值

#REF!

单元格引用无效

#NUM!

公式或函数中某个数字有问题

#NULL!

试图为两个并不相交的区域指定交叉点

4.2.9 批注

1批注是附加在单元格中,根据实际需要对单元格中的数据添加的汪释 2在“审阅”选项卡的“批注组单击“新建批注” 3添加了批注的单元格,在单元格石上角有一个小红三角当鼠标移到该单元格时将显示批注内容。 4批注内容可以打印 5有关批注的操作: 插入、删除、显示/隐藏、编辑、复制 6字体大小可改变,字体颜色不可改变

4.3 格式化工作表

4.3.1 格式化数据

 单元格及单元格区域的格式化主要包括六部分:数字、对齐、字体、边框、填充和保护。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的格式化操作必须先选择要进行格式化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然后通过“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浮动工具栏,“开始”选项卡中“字体”组、“数字”组、“对齐方式”组、“样式”组中的相关命令或格式刷复制等几种方法来实现。

4.3.2 设置单元格的行高和列宽

1)通过拖动鼠标实现行、列 2)双击分隔线 3)通过对话框实现:"开始”选项卡,“单元格”组,单击“格式”按钮,选择“行高”或“列宽”命令  注意:可以通过选择性粘贴复制列宽,不能复制行高。  在word中双击分隔线只能调整列宽。

4.3.3自动套用格式和条件格式

1、自动套用格式  Excel 2010为用户提供了浅色、中等深浅与深色3种类型的60种表格格式。选择需要套用格式的单元格或区域,执行“开始”选项卡“样式”组中的“套用表格格式”命令,在其下拉列表中选择某个选项即可

2、条件格式  使用Excel中的条件格式功能,可以预置一种单元格格式,并在指定的某种条件被满足时自动应用于目标单元格  "开始”选项卡的“样式”组中找到“条件格式”按钮,单击“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

4.4数据处理

4.4.1 数据清单

 1具有二维表特性的电子表格在Excel中被称为数据清单。  2行表示记录,列表示字段。  3数据清单的第一行必须为文本类型,为相应列的名称.  4在此行的下面是连续的数据区域,每一列包含相同类型的数据.

4.4.2 排序和筛选

1、排序  1单个关键字排序  单击待排序字段数据列表中的任意一个单元格,单击“数据“选项卡,在“排序和筛选”组中,单击“升序”按钮,则按排序字段从小到大排序,若单击“降序”按钮,则按排序字段从大到小排序。  2多关键字排序  单击数据清单任意单元格,单击“数据”选项卡,在“排序和筛选”组中,单击“排序”按钮,打开排序对话框

 1设置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  2排序依据(数值、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单元格图标)  3次序(升序、降序、自定义序列)  4排序方向 (按行排序、按列排序)  5排序方法 (字母排序、笔划排序)  6是否勾选数据包含标题  注意: Excel2010排序最多可以支持64个关键字

 数据的比较——Excel可以对字母、数字、汉字、日期时间、真假值等数据类型进行排序:  1汉字默认情况下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也可按笔划排序)  2日期时间越早,值越小  3TRUE/FALSE: TRUE>FALSE

2、筛选  筛选数据就是将不符合特定条件的行隐藏起来,这样可以更方便用户查看数据。Excel提供了两种筛选方式: 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1自动筛选适用于简单条件的筛选,而高级筛选适用于复杂条件的筛选。  2自动筛选适用于同一字段 (列) 与、或,不同字段(列) 与.  3高级筛选适用于一切条件。即同一字段 (列) 与、或,不同字段 (列) 与、或。

!(C:\Users\刘硕\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30625213326245.png)

 1自动筛选  使用Excel的自动筛选功能,首先要单击数据清单中的任意单元格,选择“数据”选项卡,在“排序和筛选”组中单击"筛选”按钮 ,此时,数据清单中的字段名右侧会出现一个下拉箭头 ,单击下拉箭头,可在出现的列表中设置筛选条件、删除筛选条件或自定义自动筛选条件。

 2高级筛选  如果条件比较复杂,可以使用高级筛选。使用高级筛选功能可以一次把想要看到的数据都找出来。先设置一个条件区域  选中数据清单中的任一单元格,单击“排序和筛选”组中的“高级筛选”命令,Excel自动选择筛选的区域,单击条件区域框中的按钮,选中刚才设置的条件区域,再单击拾取框中的按钮返回“高级筛选”对话框。

 条件区域注意:  a) 条件区域和数据清单之间要间隔一个以h的空行或空列  b) 在第一行输入筛选的字段名称(条件区域的字段名称要和数据清单的字段名称一致)  c)在第二行输入条件 (同一行条件为“与”关系,不同行的条件为“或”关系)  d)条件区域至少为两行,由字段名行和若干条件行组成,可以放置在工作表的任何空白位置

 高级筛选注意  a)“数据”选项卡,“排序和筛选”组,”高级“按钮  b)高级筛选可以在原有区域显示筛选结果,也可以将筛选结果复制到其他位置  c)可以选择显示不重复的记录  d)高级筛选和自动筛选都是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不符合条件的记录隐藏  e)筛选可以清除

4.4.3 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是Excel中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它能够快速地以某个字段为分类项,对数据清单中的数据进行各种统计操作,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乘积以及计数、方差、偏差等。  分类汇总前,需要先按分类字段对数据清单进行排序

 将数据清单按照分类排序后,在:数据“选项卡的”分级“显示”组中单击”分类汇总”按钮,弹出“分类汇总”对话框,设置分类字段,选择汇总方式为,选定汇总项,单击确定按钮。

注意:  a) 分类汇总可以删除删除后不影响原数据  b) 分类汇总可以嵌套  c)分类汇总中的数据是分级显示的。在工作表的左上角出现1、2、3,单击可查看各级别  d)分类字段和排序字段是相同的

4.4.4合并计算

 Excel的“合并计算”功能可以汇总或者合并多个数据源区域中的数据,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按类别合并计算,二是按位置合并计算。  1按类别合并计算-勾选“首行"、”最左列”  2按位置合并计算一不勾选“首行"、“最左列"

4.4.5数据透视表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对大量数据快速汇总和建立交叉列表的交互式动态表格,能帮助用户分析、组织数据。数据透视表功能能够将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等操作依次完成,并生成汇总表格。  单击“插入”选项卡的“表格”组中的“数据透视表”按钮弹出“创建数据透视表”对话框。

注意:  a)数据透视表可以在现有工作表创建,也可以在新工作表创建  b)可以设置行标签和列标签  c)数据透视表中的内容不会自动更新----数据透视表/选项选项-数据组------刷新  d)可以更改数据透视表的数据源  e)数据透视表/选项选项卡-----数据组----更改数据源

4.4.6 获取外部数据

 在Excel 2010中,可将Access、文本文件、SOL Server、XML、网站 (网页)等多种数据格式转换到Excel工作表中,这样就可以利用Excel的功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单击“数据”选项卡,通过“获取外部数据”组中的相应命令即可将相应格式的数据导入到Excel工作表中。

4.4.7 模拟分析

 模拟分析是指通过更改单元格中的值来查看这些更改对工作表中公式结果的影响的过程。Excel 2010中包含三种模拟分析工具: 方案、模拟运算表和单变量求解。

4.5 图表

4.5.1 图表简介

1、图表  图表就是工作表单元格中数据的图形化表示,以直观形象的形式显示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  图表是基于工作表中的数据建立的,为工作表中的数据建立了图表后,图表和建立图表的数据就建立了一种动态链接关系:  1删除数据清单中的源数据时,图表中相应数据系列会自动删除。  2但删除图表中数据系列时,数据清单中源数据不变

2、图表的分类  按照图表的存放位置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嵌入式图表 (Alt+F1,默认),它和创建图表的数据源放置在同一张工作表中,打印时同时打印;  2独立图表 (F11),它是一个独立的图表工作表,打印时也将与数据表分开打印。  注意:嵌入式图表和独立图表可以相互转换——移动图表。

3、图表的组成  图表直观上看起来只是一幅图片,在Excel中,图表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被称为图表元素。一个完整的图表通常由图表区、绘图区、图表标题和图例、数据系列等几大部分组成。

 图表区: 相当于一个画板,图表的其他组成部分都在图表区内,图表区告诉Excel 这是一个图表对象。只有图表区的图表称为空图表。  绘图区:绘图区是图表的核心,其中又包括数据系列、坐标轴、网格线、坐标轴标题和数据标签等。对于三维效果的图表,还包括图表背景墙和图表基底。

 图例: 用于标识当前图表中各数据系列代表的意义,由图例项和图例项标示组成。  数据系列:数据系列对应工作表中的一行或者一列数据。一个图表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数据系列,每个数据系列都有唯一的颜色或图表形状,并与图例相对应。  数据标签: 在数据系列的数据点上显示的与数据系列对应的实际值。 (默认不显示)

 坐标轴:用于绘制图表数据系列大小的参考框架。  对于二维效果图表,坐标轴分为垂直 (纵向)坐标轴和水平(横向)坐标轴。  水平(横向) 坐标轴一般表示时间或分类,垂直 (纵向)坐标轴一般表示数据的大小。

 图表标题、水平轴标题、垂直轴标题(默认不显示):  这三种标题分别用于说明图表、水平轴、垂直轴所表现或代表的意义  网格线:为方便对比各数据点值的大小而设置的水平参考线

4.5.2 创建图表

 创建图表时,将活动单元格置于创建图表的数据清单内,或选中要创建图表的单元格区域  1Alt+l+H 打开插入图表对话框,可以使用键盘选择图表类型  2"插入”选项卡的“图表”组中选择一种图表类型的下拉按钮,并在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子类型  3创建图表时,要先选择数据源区域,一般选中整个数据清单。  4若想选取一部分,选取列时一定要选择字段名称。

4.5.3 图表的编辑与格式化

1、更改图表的布局及样式  单击要修改布局及样式的图表,此时会出现扩展选项卡“图表工具“,包含三个子选项卡,即“设计“,"布局”和“格式”。单击“设计”选项卡,会显示与选中图表对应的“类型" ”数据”“图表布局”组及“图表样式”组等,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式及布局方式。

2、更改图表类型  1”图表工具/设计”选项卡的“类型”组中,单击“更改图表类型”命令。  2在图表区上右击,出现快捷菜单,选择“更改图表类型”命令。

3、改变图表存放位置  1图表区上右击,出现快捷菜单,选择"移动图表”命令  2单击“图表工具/设计”选项卡“位置”组中的“移动图表“按钮,弹出“移动图表”对话框

4、修改图表数据源  1在图表任意位置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选择数据“命令  2在“图表工具/设计”选项卡的“数据”组中,单击“选择数据”命令,弹出“选择数据源”对话框。

6、设置图表标题、坐标轴标题、线数据系列、图例、网格线  在“图表工具/布局”选项卡,“标签”组设置即可。

7、改变图表的大小  可先选定图表,然后使用下列方法:  1将鼠标指针指向图表的四个角之一,当鼠标指针变成双箭头时,按住左键进行拖动,即可改变图表的大小  2也可在“图表工具/格式”选项卡的“大小”组中,设置图表的高度和宽度。

8、格式化图表 a)在生成的图表上,鼠标移动到哪里都会显示相应图表元素的名称,通过这些名称可更好更快地对图表进行设置 b) 在某区域右击,再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图表区域格式”命令 c)双击,打开对话框 注: 图表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可以进行格式设置

4.5.4 迷你图

 迷你图类似于图表功能,只不过将其简化,使其可以显示在个单元格中,简单地以一个图表的样子在一个单元格内显示出指定单元格内的一组数据的变化。  在Excel 2010中有三种迷你图样式,即折线图、柱形图和盈亏图。

4.6 打印

4.6.1 分页符的插入及删除

1、插入水平分页符  选定要插入分页符位置的下一行,在“页面布局”选项卡的“页面设置”组单击“分隔符”,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插入分页符”命令

2、插入垂直分页符  选定要插入分页符位置的右侧列,在“页面布局”选项卡的“页面设置”组单击“分隔符”,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插入分页符”命令。

3、同时插入水平、垂直分页符  选定某单元格,在“页面布局”选项卡的“页面设置”组单击“分隔符”,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插入分页符”命令此时会在该单元格左边框和上边框位置同时插入水平、垂直分页符。

4、删除手动分页符  先选择紧邻水平分页符的下面行 (或该行中的任一单元格),或选择紧邻垂直分页符的右侧列 (或该列中的任一单元格),在“页面布局”选项卡的“页面设置”组单击“分隔符”,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删除分页符”命令,即可删除水平或垂直分页符。  若要删除工作表中所有的手动分页符,则在“页面布局”选项卡的“页面设置”组单击“分隔符”,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重设所有分页符”命令即可删除工作表中所有手动分页符 。Excel2010中的自动分页符不能被删除。

5、调整分页符位置  只有在分页预览视图下才能调整分页符位置。  在“视图”选项卡的“工作簿视图”组中单击“分页预览“,即可进入分页预览视图。 在分页预览视图中。  1手工分页符以实线表示,自动分页符以虚线表示。  2将鼠标指向相应的分页符,拖动即可移动分页符位置。  3若将分页符拖出打印区域以外,则分页符将被删除。

4.6.2 页面设置

 在Excel 2010中,通过“页面布局”选项卡可进行适当参数设置来完成页面布局,达到满意的打印效果。单击“页面设置”组右下角的按钮,可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

4.6.3 打印工作表

1、打印预览  要想提前了解打印后的表格效果,可在打印之前预览页面在Excel 2010中,单击“文件”选项卡,选择“打印”命令即会显示打印预览效果

2、打印  在预览时,可以直接配置所有类型的打印设置,如打印份数、打印机属性、打印页面范围、单面/双面打印、纵向/横向打印、页面 大小等。  打印页面范围——打印活动工作表、打印整个工作簿、打印选定区域。

第五部分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

5.1.1 PowerPoint 2010的主要功能

 PowerPoint 2010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文字、图形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PowerPoint 2010中,将这种制作出的图片叫做幻灯片,而一张张幻灯片组成的文件叫做演示文稿文件。  其默认扩展名为.pptx  模板文件扩展名: potx  放映文件扩展名:ppsx

5.1.2 新建和打开演示文稿

 启动PowerPoint 2010后,显示的窗口被称为演示文稿的工作窗口,该窗口主要由快速访问工具栏、选项卡、“幻灯片/大纲”窗格、幻灯片编辑窗格、备注窗功能区、格、任务窗格、状态栏、视图切换按钮和显示比例工具等部分组成

1)新建空白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启动后默认会新建一个空白的演示文稿,在其中只包含一张幻灯片,不包括其他任何内容,以方便用户进行创作。

5.1.2 新建和打开演示文稿

 模板:是指在外观或内容上已经为用户进行了一些预设的文件。  在PowerPoint 2010中有可用的模板和主题Office.com模板两种类型的模板

 对于一些含有机密内容的演示文稿,用户可对其浏览权限或编辑权限添加密码保护。  在“文件”选项卡中选择“另存为”命令,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单击“工具”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单击“常规选项”命令,可以看到打开的“常规选项“对话框中有“打开权限密码”和“修改权限密码”设置

 若设置“打开权限密码”,则打开该演示文稿时需输入密码,打开后用户既可浏览演示文稿内容,也可修改演示文稿内容;若设置“修改权限密码””,则打开演示文稿时会提示输入修改权限密码,若正确输入则用户既可浏览演示文稿内容,也可修改演示文稿内容,若不输入则用户只能浏览演示文稿内容而不能修改。

5.1.3 PowerPoint 2010视图

 视图是表现幻灯片的方式,PowerPoint 2010为用户提供了5种视图模式,分别为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备注页视图、阅读视图和幻灯片放映视图。

视图模式切换方法:  1.通过“视图”选项卡 (无幻灯片放映视图)  2.通过视图切换按钮 (无备注页视图)

1.普通视图  普通视图是主要的编辑视图,也是PowerPoint 2010的默认视图。( Word默认是页面,Excel默认是普通)

该视图有3个工作区域: 1.“幻灯片/大纲”窗格:  “幻灯片”选项卡: 以缩略图的方式显示幻灯片,主要用于添加,排列或删除幻灯片,及快速查看任意一张幻灯片。  “大纲”选项卡:只能显示幻灯片的文本部分 (占位符当中的文本),不显示图形对象和色彩。

 ”备注”窗格: 添加与每个幻灯片的内容相关的备注,并且在放映演示文稿时将它们用作打印形式的参考资料,或者创建希望让观众以打印形式或在网页上看到的备注。  只能对文字进行编辑,无法添加其他非文本对象。

2.幻灯片浏览视图  可同时看到演示文稿的多张幻灯片的缩略图(能看到幻灯片数量最多的),方便浏览所有幻灯片的整体效果,便于实现幻灯片的增删、复制移动、设置主题背景。  但不能编辑单张幻灯片的具体内容。

3.备注页视图 (不在状态栏)  在备注页视图中,上部显示小版本的幻灯片,下部显示备注窗格中的内容。在这种视图模式下可以很方便地编辑备注文本内容,也可以对文本进行格式设置。同时,表格、图表、图片等对象也可以插入到备注页中,这些对象会在打印的备注页中显示出来,但不会在其他几种视图中显示。  此视图不可编辑幻灯片的具体内容

4.阅读视图  幻灯片放映时默认是全屏放映,阅读视图可根据当前窗口大小放映幻灯片,而不需要全屏放映

5.幻灯片放映视图在幻灯片放映视图模式下,用户可以看到演示文稿的演示效果,如图形,计时,音频,视频

5.2.1 新建和组织幻灯片

1.添加新幻灯片  “开始”一“幻灯片”组 一“新建幻灯片”按钮  单击上部:在所选幻灯片后新建与其版式相同的幻灯片  单击下部: 则会弹出下拉菜单让用户选择幻灯片的版式  在下拉菜单中有“重用幻灯片”命令,该命令可将其他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插入到当前演示文稿

2)从“幻灯片/大纲”窗格插入  在“幻灯片/大纲”窗格中选择“幻灯片”选项卡,选中一张幻灯片后,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幻灯片”命令,即可在被选中的幻灯片后新建一张与被选中幻灯片版式相同的幻灯片。  另外,选中幻灯片,然后单击Enter键或ctrl+M组合键同样会新建一张幻灯片

2.浏览幻灯片  在普通视图中,可以通过在“幻灯片”选项卡或“大纲”选项卡中单击想要浏览的幻灯片进行浏览

3选择幻灯片  选择单张,在“灯片” 或“大纲”选项卡中单击即可。  选择连续多张,先选中第一张,然后按Shift键,再单击最后一张;  选择不连续的多张幻灯片,则按住Ctrl键,依次单击要选的幻灯片

4.删除幻灯片  1)选中要删除的幻灯片,然后按Delete键  2)在“幻灯片”选项卡或“大纲”选项卡中要删除的幻灯片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选择“删除幻灯片”命令。  注意:开始选项卡,没有删除幻灯片命令

5.移动或复制幻灯片 1.移动幻灯片:选中源幻灯片,按住鼠标左键不放进行拖动  复制幻灯片:按住Ctrl键,鼠标左键拖动即可。 2.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有“复制”命令和“复制幻灯片”命令  "复制幻灯片”命令相当于复制并粘贴。

2)通过快捷菜单复制幻灯片选中源幻灯片,在其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有“复制”命令和“复制幻灯片”命令

 若选择“复制”命令,则源幻灯片被复制到剪贴板,然后再在要粘贴的位置单击鼠标右键,执行“粘贴选项“,此时粘贴选项中应有3个选择项,分别是“使用目标主题“,”保留源格式”和“图片”

 “使用目标主题”是指被粘贴的幻灯片使用目标位置幻灯片的主题;“保留源格式”是指被粘贴的幻灯片使用其原有的主题;“图片”是指被粘贴的幻灯片以图片形式粘贴到目标位置幻灯片内。  若选择“复制幻灯片”命令,则将被选中的幻灯片复制并粘贴到当前位置的后面。

3)通过“开始”选项卡移动或复制幻灯片  选中源幻灯片,在“开始”选项卡的“剪贴板”组中选择“剪切”或“复制”命令,然后选中要粘贴的位置执行“剪贴板”组中的“粘贴”命令。 复制(C):表示复制。复制(I) : 表示复制并粘贴

 需要注意的是,单击“开始”选项卡的“剪贴板”组中的按钮,可打开“剪贴板”窗格,PowerPoint 2010剪贴板可保存24次复制内容。

6.重设幻灯片  若需要取消或修改幻灯片中的样式,则可选中幻灯片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重设幻灯片”命令,幻灯片将恢复到占位符的初始状态。

7.隐藏幻灯片  选中目标幻灯片,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隐藏幻灯片”命令即可。  “幻灯片放映”选项卡一“设置”组一“隐藏幻灯片”命令  隐藏的幻灯片可以显示编辑、打印,但放映时隐藏。  若要取消隐藏,则选中被隐藏的幻灯片,单击右键在快捷菜单中再次执行“隐藏幻灯片”命令即可。

8.设置幻灯片版式  幻灯片的布局格式也称为幻灯片版式,通过幻灯片版式的应用,使幻灯片的制作更加整齐、简洁。创建演示文稿后,新建的演示文稿默认包含一张版式为“标题幻灯片“的幻灯片,PowerPoint 2010主要为用户提供11种版式如标题幻灯片、标题和内容幻灯片、空白幻灯片等。

常用的设置幻灯片版式的方法有以下3种: 1)通过新建幻灯片时设置  设置方式与从“开始”选项卡的“幻灯片”组中添加新幻灯片相同。 2)通过“版式”命令设置  选中目标幻灯片,在“开始”选项卡的“幻灯片”组中单击“版式”,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单击要设置的版式即可 3)通过鼠标设置  选中目标幻灯片,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版式”命令,在弹出的级联菜单中选择要设置的版式即可。

5.2.2 编辑幻灯片

1.占位符  占位符是一种带有虚线边缘的框,在该框内可以放置标题及正文,或者是图表、表格和图片等对象

1)选择占位符  将光标移至占位符的虚线框上,当光标变为四向箭头形状时,单击鼠标左键即可选中该占位符,若单击占位符内部,则表示进入该占位符,可在占位符中输入与编辑文本  另外,在“开始”选项卡的“编辑”组中单击“选择命令,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选择窗格”命令,则可弹出“选择和可见性”窗格

 在该窗格内单击占位符,即可在编辑区选中相应的占位符

2)移动占位符 3)改变占位符大小 4)复制或移动占位符 5)删除占位符 6)旋转占位符 7)对齐占位符 8)设置占位符样式

2.输入文本  文本内容是幻灯片的基础,在幻灯片中输入文本一般有4种方式: 1)在占位符中输入文本  单击占位符内部,光标变为闪烁的 “| ”形状时即可输入文本

2)在“幻灯片/大纲”窗格中输入文本  在“幻灯片7天纲”窗格中选中“大纲”选项卡,将光标定位到需要输入文本的幻灯片后,输入文本即可将文本输入至当前幻灯片的第一个占位符内,若要向其他占位符内输入文本,需要按Ctrl+Enter组合键,然后输入文本。

3)在文本框中输入文本  首先通过“插入”选项卡的文本框命令向幻灯片内插入一个文本框,然后单击文本框内部,光标变为闪烁的 “|”形状时即可输入文本。

4)将Word文本转化为演示文稿  首先在Word中调整文本的大纲级别,调整好后保存并关团,然后在“开始”选项卡的“幻灯片”组中单击“新建幻灯片”命令,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执行“幻灯片 (从大纲)“命令

前提:在Word中设置大纲级别

 注意: Word文档必须首先进行大纲调整,否则不能成功转化为需要的演示文稿。 3.编辑文本  对文本的修改、复制、剪切、粘贴和删除等操作与在Word中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2.3 格式化幻灯片

1.设置字体格式  选中需要设置字体格式的文本,然后执行“开始”选项卡的“字体”组中的相关命令即可设置文本的字体、字号、颜色、加粗、倾斜、下划线、间距、阴影、删除线等也可以单击“字体”组右下角的按钮,在弹出的“字体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如图5-24所示

2.设置文本的段落格式  选中需要设置段落格式的文本,然后执行“开始”选项卡的“段落”组中的相关命令即可设置段落的对齐方式缩进方式、文字方向、行间距、段间距以及分栏、项目符号和编号等。也可以单击“段落”组右下角的“对话框启动”按钮,在弹出的“段落”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如图525所示。字体与段落格式化与Word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5.2.4 使用对象

1.插入文本框、图片、表格、公式、图表和艺术字  使用文本框、图片、表格、公式、图表和艺术字等可插入这些对象时首先选中以美化幻灯片并增强演示效果。目标幻灯片,然后执行插入“选项卡中的相关命令即可这些对象的插入与Word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插入音频对象  在PowerPoint 2010中还可以插入音频文件以及自己录制的旁白等

1.         插入音频文件 在“插入”选项卡的“媒体”组中单击“音频”命令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有三种插入音频文件的方式,分别为"文件中的音频”、录制音频”和“剪贴画音频”

2)剪裁音频文件  首先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文件,选中声音图标,然后切换到“音频工具/播放”选项卡,单击“编辑”组中的"剪裁音频”命令,将弹出“剪裁音频”对话框。  鼠标左键按住进度条左端的绿色标记并拖动以确定起始播放位置,然后鼠标左键按住进度条右端的红色标记并拖动以确定终止播放位置,设置好后单击“确定”按钮

3)设置音频播放方式  在“音频工具/播放”选项卡的“音频选项”组中选择声音的播放方式,播放方式有3种:  自动:声音将在幻灯片开始放映时自动播放,直到声音结束。  单击时:在幻灯片放映时声音不会自动播放,只有单击声音图标或启动声音的按钮时,才会播放声音  跨幻灯片播放: 当演示文稿中包含多张幻灯片时,声音的播放可以从当前幻灯片延续到后面的幻灯片,不会因为幻灯片的切换而中断。需要注意的是,剪裁过的声音若选择跨幻灯片播放方式,则不会只播放剪辑部分,而是播放全部音频文件。

4)录制音频  PowerPoint 2010还允许用户自行录制音频

3.插入视频对象 1)插入视频文件  在“插入”选项卡的“媒体”组中单击“视频”命令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有3种插入视频文件的方式,分别为“文件中的视频" ”来自网站的视频”和“剪贴画视频“

2)剪裁视频文件  首先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文件,选中插入的视频,然后切换到“视频工具/播放”选项卡的“编辑”组,单击剪裁视频”命令,将弹出“剪裁视频”对话框。剪裁视频的操作与剪裁音频的操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3)调整视频的标牌框架  标牌框架是指视频文件在没有正式播放的时候所展示的画面。默认情况下,插入的视频的标牌框架为黑色或视频的第一帧画面,用户可根据需要调整视频的标牌框架,用其他图片或视频的预览图像来代替。

4)设置视频播放方式

5)设置视频特效

4.插入SmartArt  SmartArt图形是信息和观点的视觉表示形式,在PowerPoint 2010中的所有系统提供的图示都被统称为SmartArt。

1)创建SmartArt图形  在“插入”选项卡的“插图”组中单击“SmartArt"命令,在弹出的“选择SmartArt图形”对话框中选择需要插入的SmartArt图形即可。  在包含“内容”版式的幻灯片内,单击占位符内的“插入SmartArt图形”按钮也可以弹出“选择SmartArt图形”对话框。

2)在SmartArt图形中编辑文本  在SmartArt图形中输入文本内容有以下两种方法:  (1)单击SmartArt图形中的“[文本]”直接输入。  (2)单击SmartArt图形左侧的控制按钮,展开“在此输入文字”窗格,在其中输入文字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形状内没有“[文本]”标志,无法直接单击输入文本。要输入文本,需要在这种形状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编辑文字”命令

3)设置SmartArt图形的布局与样式  设置SmartArt图形的布局: 选中SmartArt图形,在“SmartArt工具/设计”选项卡的“布局”组中单击“其他“按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满足需要的布局即可

 (2) 删除形状: 选中要删除的形状,按Del键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布局的SmartArt图形不充许删除形状  (3) 格式化形状: 选中要格式化的形状,在“SmartArt工具/格式”选项卡中可更改形状的大小、形状、样式、对齐方式、角度等

5)SmartArt图形转换  PowerPoint 2010还为用户提供了转换SmartArt图形的功能,不仅可以将幻灯片中的文字转换为SmartArt图形还可以将SmartArt图形转换为文本。  将文字转换为SmartArt图形: 选中文本,执行“开始“选项卡的“段落”组中的“转换为SmartArt”命令即可

 (2)将SmartArt图形转换为形状或文本: 选中SmartArt图形,在“SmartArt工具/设计”选项卡的“重置”组中单击“转换”命令,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转换为文本”命令或“转换为形状”命令即可

5.2.5 用“节”管理幻灯片

 “节”是PowerPoint 2010中新增加的功能,当演示文稿包含的幻灯片较多时,使用节管理幻灯片可以实现对幻灯片的快速导航,还可以对不同节的幻灯片设置不同的背景、主题等

1.新增节  默认情况下,每一个演示文稿只有一个节,用户要想增加新的节只需要在“幻灯片/大纲”窗格中选中要分节的幻灯片,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新增节命令即可。新增节后,第一节默认被称为“默认节”,第二节默认被称为“无标题节”,并显示在“幻灯片/大纲窗格中。

2.编辑节  用户可以在节标题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对节进行展开、折叠、重命名、移动或删除操作。

5.3.1 背景设置

 在PowerPoint 2010中可以更改幻灯片、备注页以及讲义的背景色或背景设计。所谓讲义,是指演示文稿的打印版本,它可以在每页中包含多张幻灯片,以便给听众提供一份书面的幻灯片内容,并在每页讲义上留出空间供听众注释。背景既可以是单色块,也可以是渐变过渡色、底纹、图案、纹理或图片

1.设置幻灯片背景  选中目标幻灯片,单击“设计”选项卡的“背景”组中的“背景样式”命令,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需要的背景即可。也可以单击“设置背景格式”命令,在弹出的“设置背景格式”对话框中进行设置。PowerPoint 2010提供的背景格式设置方式有纯色填充、渐变填充、图片或纹理填充、图案填充4种

1)纯色填充  在“设置背景格式”对话框中选中“纯色填充”,单击“颜色”按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合适的颜色即可。

2)渐变填充  在“设置背景格式”对话框中选中“渐变填充””,在“预设颜色”里设置渐变色的基本色调,在“类型" “方向”和“角度”里设置颜色变化类型、变化方向和变化角度。还可以通过“添加/删除渐变光圈”增减光圈的个数和颜色等

3)图片或纹理填充  在“设置背景格式”对话框中选中“图片或纹理填充”,在“纹理”里设置背景的纹理

4)图案填充  在“设置背景格式”对话框中选中“图案填充”,在列表里选择合适的图案。还可以通过“前景色”和“背景色”按钮调整图案的颜色  另外,在“视图”选项卡的“母版视图”组中选择”幻灯片母版”命令,则会弹出“幻灯片母版”选项卡,在该选项卡中也有“背景样式”命令,设置方式与上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设置备注页或讲义背景  备注页或讲义背景的设置需要在“视图”选项卡的母版视图”组中选择“备注母版”命令或“讲义母版命令,在弹出的“备注母版”选项卡或“讲义母版”选项卡中通过“背景样式”命令设置,设置方式与普通幻灯片背景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2.3 使用主题

 主题是演示文稿的颜色搭配、字体格式化以及一些特效命令的集合,使用主题可以大大化简演示文稿的创作过程。PowerPoint 2010为用户提供了24种主题,用户可自由选择。

1.应用主题  在“设计”选项卡的“主题”组内单击“其他”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单击即可。在默认情况下,应用主题时会同时更改所有幻灯片的主题,若想只更改当前幻灯片的主题,需在主题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应用于选定幻灯片”命令

2.自定义主题  若用户需要自定义主题,则可以在“设计”选项卡的"主题”组内通过“颜色“字体”和“效果”命令进行自定义。

5.3.3 使用幻灯片母版

 母版是模板的一部分,主要用来定义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灯片的格式,其内容主要包括文本与对象在幻灯片中的位置、文本与对象占位符的大小、文本样式、效果、主题颜色、背景等信息。PowerPoint 2010主要提供了幻灯片母版、备注母版和讲义母版3种。

1.设置幻灯片母版 1)编辑版式 在PowerPoint 2010中,系统提供了一套幻灯片母版,包括1个主版式和11个其他版式。在“视图”选项卡的“母版视图”组中单击“幻灯片母版”命令,会弹出“幻灯片母版”选项卡和窗格,选中目标版式,可进行插入、删除、重命名、设置主题、背景、标题、页脚等操作

 选中主版式作格式化设置时,格式化命令会改变所有版式的格式;选中其他11个版式作格式化命令,则只会改变选中版式的格式。需要注意的是,”标题”和“标题和内容”这两个版式不允许删除。

2)编辑幻灯片母版  PowerPoint 2010允许用户对幻灯片母版进行添加、删除、重命名及设置主题、背景等操作,操作方式与编辑版式相似,唯一区别是操作前用户需要选中幻灯片母版的主版式而不是选中其他某一版式。编辑好版式或幻灯片母版后,关闭母版视图,在“开始”选项卡的“版式”命令的下拉列表中可以看到新编辑的版式和幻灯片母版。

3)幻灯片母版的页面设置  在“幻灯片母版”选项卡中还可以对其进行页面设置。单击“页面设置”组中的“页面设置”命令会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可设置幻灯片大小、方向、起始编号等.

4)幻灯片母版的页眉/页脚设置  在“幻灯片母版”选项卡的“母版版式”组中有“页脚”复选框,若将其勾选,则在母版下部出现3个并排的文本框,分别代表日期、页脚和编号。若不勾选,则这3个文本框都被隐藏。若只想保留其中的某几个,则需选中不保留的按Del键删除。

 在幻灯片母版中没有专门设置页眉的选项,但用户可在幻灯片母版主版式中插入图片或绘制形状并在其中添加文本,这样就实现了页眉效果

2.设置备注或讲义母版  在“视图”选项卡中执行“备注母版”命令或“讲义母版”命令,会弹出“备注母版”选项卡或”讲义母版“选项卡,设置方式与幻灯片母版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4.1 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

1.插入单个动画  选中要添加动画的对象,选择“动画”选项卡,在“动画”组中选择合适的动画单击即可。也可以单击“其他”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动画。选好动画后,还可以通过“效果选项”命令改变动画的路径在“动画”选项卡的“计时”组中还可以设置动画的开始方式、动画长度和动画开始播放的延迟时间等。

2.对一个对象插入多个动画  选中要插入多个动画的对象,单击“动画”选项卡的"高级动画”组中的“添加动画"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动画,这样就添加了一个动画,重复这一步骤即可添加多个动画。单击“动画窗格”按钮会弹出动画窗格,在里面可以看到全部的动画。

3.自定义动画路径  PowerPoint 2010将所有动画分为进入、退出和强调3类,这些动画都有固定的路径,用户若需要自定义动画路径,则可单击“动画”组中的“其他”按钮,在下拉列表的“动作路径”中进行选择

4.删除动画  选中要删除动画的对象,则其左上角会出现该对象的所有动画序号按钮,选中要删除的动画序号按钮,按Del键即可。也可以在动画窗格里选中要删除的动画,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删除”命令。

5.动画排序  若一个幻灯片内有多个动画,这些动画默认是按照添加顺序进行播放的。若想改变播放顺序,只需要在动画窗格中选中要改变顺序的动画,然后鼠标左键按住不放上下拖动,拖动时会出现一条黑线表示目的位置,拖动到合适的位置松开左键即可。

5.4.2 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

 选中目标幻灯片,然后切换到“切换”选项卡,在"切换到此幻灯片”组内可添加幻灯片切换方式,添加后还可通过“效果选项" “声音” “持续时间”和“换片方式”等命令对当前切换方式进行进一步设置。若要对当前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灯片都使用这种换片方式,则执行该选项卡内的“全部应用”命令即可。

5.4.3 插入超链接和动作

1.超链接  幻灯片中的超链接与网页中的超链接类似,是从一个对象跳转到另一个对象的快捷途径。在幻灯片中添加超链接的对象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是文本或图形图片,也可以是表格或图示。 插入超链接时,首先选中要插入超链接的对象,然后切换到“插入”选项卡,单击“链接”组中的“超链接”命令这时会弹出“插入超链接”对话框

 本文档中的位置: 可链接到当前演示文稿中的任何一张幻灯片上,在“请选择文档中的位置”列表框中选择要链接的幻灯片即可  若要编辑或删除已建立的超链接,可以用鼠标右击用作超链接的对象,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编辑超链接”或“删除超链接”命令。

2.动作设置  演示文稿放映时,由演讲者操作幻灯片上的对象去完成下一步的某项既定工作,称为该对象的动作。对象动作的设置提供了在幻灯片放映中人机交互的一个途径,使演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幻灯片的演示顺序和展示演示内容,可以在众多的幻灯片中实现快速跳转,也可以实现与网络的超链接,甚至可以应用动作设置启动某一个应用程序或宏。

 动作设置时首先选中要设置动作的对象,在“插入”选项卡的“链接”组中选择“动作”命令,打开“动作设置”对话框

5.5.1 设置幻灯片放映方式

 在幻灯片放映前,可以设置放映方式,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满足相应的需求。单击“幻灯片放映”选项卡的“设置”组中的“设置幻灯片放映”命令,弹出“设置放映方式”对话框

 PowerPoint 2010提供了3种在计算机中播放演示文稿的方式,分别是“演讲者放映"“观众自行浏览”和“在展台浏览”。除此之外,在“设置放映方式”对话框中还可以进行其他设置。

(1)放映幻灯片:提供了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3种播放方式,即播放全部幻灯片、播放指定范围的幻灯片和自定义放映。 (2) 换片方式: 若选择“手动”,则放映时必须有人为的干预才能切换幻灯片。若选择“如果存在排练时间,则使用它”,并且设置了自动换页时间,则幻灯片在播放时便能自动切换了。 (3)放映选项:若选择“循环放映,按Esc键终止”,则在最后一张幻灯片放映结束后,会自动返回第一张幻灯片继续播放。若选择“放映时不加动画”,则在播放幻灯片时原来设定的动画效果将会失去作用。

5.5.2 放映演示文稿

1.直接放映  在任何一种视图下,单击PowerPoint 2010主窗口下的视图切换按钮中的“幻灯片放映”按钮,都可以进入幻灯片放映视图,并根据设置的放映方式从当前幻灯片开始播放演示文稿。在幻灯片放映视图中,幻灯片以全屏方式显示,且一直保持在屏幕上,直到用户单击了鼠标或键盘上相应的键为止。

 指针选项: 这是一个子菜单,用来设置关于鼠标指针的选项。其中,“箭头”命令用来将鼠标指针设置为箭头形状;“圆珠笔"“毡尖笔”和“荧光笔”命令用来将鼠标指针设置为笔形状,可以在演示过程中对某些内容作标注;“墨迹颜色”命令用于设置绘图笔的颜色;“橡皮擦“和“擦除幻灯片上的所有墨迹”命令用于擦除幻灯片上的墨迹;箭头选项”命令用于设置箭头是否可见。

2.控制放映过程的快捷菜单  在幻灯片放映视图中单击鼠标右键,可弹出控制放映过程的快捷菜单,各命令如下: 下一张: 选择此命令可以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 上一张: 选择此命令可以切换到上一张幻灯片。 定位至幻灯片:这是一个子菜单,通过选择该子菜单中的幻灯片标题可以切换到指定的幻灯片。

 屏幕: 这是一个子菜单。选择“黑屏”或“白屏”使整个屏幕变成黑色或白色,直到单击鼠标为止;选择“显示/隐藏墨迹标记”命令,可控制墨迹的显示或隐藏;选择“演讲者备注”,会显示当前幻灯片的演讲者备注内容;选择“切换程序”命令,可以在放映幻灯片时通过任务栏切换到其他程序。  结束放映: 选择该命令可以结束演示。实际上,在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按Esc键退出幻灯片放映视图。

5.5.3 排练计时

 在演示文稿的放映方面,PowerPoint 2010还提供了"排练计时”功能。排练计时可以跟踪每张幻灯片的显示时间并相应地设置计时,为演示文稿估计一个放映时间,以用于自动放映。

 执行“幻灯片放映”选项卡中“设置”组的“排练计时”命令,在幻灯片放映视图中,系统会弹出“录制”对话框并自动记录幻灯片的切换时间,  结束放映时或单击“录制”工具栏中的“关闭”按钮时,系统将弹出提示框,单击“是”按钮即可保存排练计时

5.5.4 打印演示文稿

 打印演示文稿指将制作完成的演示文稿按照要求通过打印设备输出并呈现在纸上。切换到“文件”选项卡,单击“打印”选项卡即可对打印选项进行设置

 (1)份数: 用来设置打印的份数  (2) 打印机: 若当前电脑安装了多台打印机,则可在其中选择用哪台进行打印。  (3)打印机属性: 单击后会弹出“打印机属性”对话框,可在其中设置纸张大小和纸张的打印方向。  (4)打印全部幻灯片: 用来设置打印范围,单击后会弹出下“当前拉列表,打印范围包括“全部幻灯片" “选中幻灯片“”当前幻灯片”和“自定义范围“  (5)整页幻灯片: 用来设置打印版式以及讲义幻灯片放置方式,单击后会弹出下拉列表,进行设置  (6) 编辑页眉和页脚: 用来设置幻灯片的页眉页脚。单击后会弹出“页眉和页脚”对话框

 其中,“日期和时间”包括两种,若选择“自动更新“则显示的日期为每次打开演示文稿的日期;若选择“固定则显示的日期为设置的固定日期。若不想在标题幻灯片中显示页脚,则勾选“标题幻灯片中不显示”项。若想将整个演示文稿都进行页眉页脚设置,则需最后单击“全部应用”按钮;若只想设置当前幻灯片则需单击“应用”按钮。

5.6.1 广播幻灯片

 PowerPoint 2010新增了“广播幻灯片”功能,使得用户能够与任何人在任何位置轻松共享演示文稿。 打开要共享的演示文稿,切换到“幻灯片放映”选项卡,单击“广播幻灯片”按钮,将弹出“广播幻灯片”对话框

5.6.2 演示文稿的网上发布

 用户可以将制作好的演示文稿发布到Web,这样用户和访问群体只要连接到Web,就可以对演示文稿进行查看和编辑。

第六部分 数据库技术与Access 2010

6.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数据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3.数据库

 数据库是长期存放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

5.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BS)是指拥有数据库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系统  DBA:数据库管理员  DBS包括DB 和

并非所有Office组件都是应用软件,比如Access 2010

6.1.2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1数据独立性越来越好  2共享性越来越好  3冗余度越来越低  4存储粒度越来越小  其中数据库系统区别于其他两个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数据结构化

人工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数据不进行保存  没有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面向应用  只有程序的概念

文件系统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在磁盘上;  文件系统提供了数据与程序之间的存取方法  数据冗余量大  文件之间缺乏联系,相对孤立,仍然不能反映客观世界各个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数据库系统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数据的结构化  (2)数据共享性好  (3)数据独立性好  (4)数据存储粒度小  (5)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的接口

 未来数据库将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超大容量,支持海量数据处理,支持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分析等;二是更小。

数据库系统

数据仓库系统

面向的用户

底层人员

决策人员

数据内容不同

当前数据

历史数据

数据来源不同

同种数据源

异种数据源

数据的操作不同

联机事务处理

联机分析处理

6.1.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即硬件系统、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和各类人员。

1.硬件系统  由于一般数据库系统的数据量很大,加之DBMS丰富的强有力的功能使得自身的体积很大,因此,整个数据库系统对硬件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接口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以及以DBMS为核心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3.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为特定应用开发的数据库应用软件

4.各类人员  参与分析、设计、管理、维护和使用数据库的人员均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些人员包括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

6.1.4 数据模型

 数据库是企业或组织所涉及的数据的提取和综合,它不仅反映数据本身,而且反映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库用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现有的数据库系统均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  数据库中最常见的数据模型有三种,即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三个组成:数据结构 数据操作 数据完整性约束

层次模型  若用图来表示,层次模型是一棵倒立的树。在数据库中,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数据模型称为层次模型:  (1)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父结点,这个结点称为根结点;  (2) 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  在层次模型中,结点层次从根开始定义,根为第一层根的子结点为第二层,根为其子结点的父结点,同一父结点的子结点称为兄弟结点,没有子结点的结点称为叶结点。

网状模型:

 若用图来表示,网状模型是一个网络。在数据库中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数据模型称为网状模型。  (1) 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  (2) 允许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父结点。

 由于在网状模型中子结点与父结点的联系不是唯一的,所以要为每个联系命名,并指出与该联系有关的父结点和子结点。  网状模型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或某一个结点有一个以上的父结点,从而构成了比层次结构复杂的网状结构。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把世界看作是由实体(Entity)和联系(Relationship)构成的。  所谓联系就是实体之间的关系,即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联系可以分为三种:  一对一的联系。  一对多的联系。  多对多的联系。

满足下列条件的二维表,在关系模型中,称为关系。  (1) 每一列中的分量是类型相同的数据;  (2)列的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3)行的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4)表中的分量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数据项,即表中不允许有子表;  (5)表中的任意两行不能完全相同。

 一个关系一定是一个二维表,一个二维表不一定是一个关系。

 具有二维表特性的电子表格在Excel中被称为数据清单。

 关系数据库以其数学理论基础完善、使用简单灵活数据独立性强等特点,而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

6.1.5 关系数据库

1.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在计算机中,关系的数据存储在文件中,在Access中,一个关系就是数据库文件中的一个表对象  (2)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有时也叫做一个字段。  (3)域:一个属性的取值范围叫做一个域。  (4)元组:二维表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有时也叫做一条记录  (5)码:又称为关键字。二维表中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若他的值唯一地标识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或属性组为候选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也称之为主键。

不同属性可以有相同的域

 (6)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叫做元组的一个分量

 (7)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猫述,它包括关系名、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属性到域的映象。通常简记为: 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2.关系运算

 对关系数据库进行查询时,若要找到用户关心的数据就需要对关系进行一定的关系运算。关系运算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集合运算(并、差、交、广义笛卡儿积等) ;另一种是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传统的集合运算不仅涉及关系的水平方向 (即二维表的行),而且涉及关系的垂直方向 (即二维表的列)关系运算的操作对象是关系,运算的结果仍为关系。

传统的集合运算一并运算  并:设关系R和S具有相同的关系模式,R和S的并是由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构成的集合,记为RUS。

 作用:关系的合并;要求:相同关系模式

传统的集合运算一差运算  差: 设关系R和S具有相同的关系模式,R和S的差是由属于R但不属于S的元组构成的集合,记为R-S。  作用: 去掉重复的记录;要求: 相同关系模式

传统的集合运算一交运算  交: 关系R和S的交是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构成的集合记为RnS,这里要求R和S定义在相同的关系模式上。形式定义如下:  作用:获取重复的记录; 要求:相同关系模式

传统的集合运算一笛卡尔积运算  笛卡儿积: 设关系R和关系S的元数分别为r和s。定义R和S的笛卡儿积RxS是一个(r + s)元的元组集合,每个元组的前r个分量 (属性值)来自R的一个元组,后s个分量是S的一个元组,记为RxS。形式定义如下:  作用:全组合连接,形成新关系;

专门的关系运算包括  (1) 选择: 选择运算即在关系中选择满足指定条件的元组.  (2) 投影: 投影运算是在关系中选择某些属性 (列)。  (3) 连接: 连接运算是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儿积中选取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

专门的关系运算一选择运算  选择: 从一个关系R中选出满足条件表达式F的元组,构成一个新关系  作用: 从一个表中选出满足条件的行,模式不变

专门的关系运算——投影运算  投影:从一个关系R中选出属性(组)A,构成一个新关系  作用:选择若干列,构成一个新表,模式改变。

专门的关系运算——连接运算

 连接:先对两个关系做笛卡尔积生成一个新的关系,然后在新的关系上做选择操作。  自然连接:除去重复属性的等值连接

自然连接:首先对R和S进行笛卡尔积,然后选择公共字段相等的行,最后去除重复属性。

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5)事务运行管理。提供事务运行管理及运行日志管理、事务运行的安全性监控和数据完整性检查、事务的并发控制及系统恢复等功能。

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功能有以下几项:  (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存取功能  (3)数据库运行管理功能。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5)数据库的传输

6.2.2 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MicrosoftSQL Server、Visual FoxPro、Microsoft Access.MySQL、DB2,它们各有所长,在数据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6.2.3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选择原则

7.数据完整性约束  数据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保护,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复杂的事务规则

6.3.3 SQL查询

1)SELECT语句(查询)  基本格式:  功能:在指定表中查询有关内容

说明  (1) ORDER BY字段: 按指定字段排序  (2) GROUP BY字段: 按指定字段分组  (3) HAVING条件: 设置分组条件;  (4)INTO目标表: 将查询结果输出到指定的目标表

3)INSERT语句 (插入记录)  基本格式: INSERT INTO 表名(字段名 表)VALUES(内容列)  功能:在指定表中插入记录,以指定内容列表中的内容为字段内容。  示例: 在xsde表中插入一条记录。  INSERT INTO xsda(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班级编号号) VALUES ("201001011","张山”,“女” #1/1/1990#,"201001")

4)DELETE语句(删除记录)  基本格式: DELETE FROM表名[WHERE 条件]  功能:删除指定表中符合条件的记录。  示例:删除xsda表中班级编号为“201001”的所有记录。  DELETE FROM xsda WHERE 班级编号="201001"

1.删除课程表中,课程编号是001的课程记录  delete from 课程 where 课程编号="001” 2.删除不及格学生表中的所有信息  delete from 不及格学生

drop table 删除表结构 alter table: 修改表结构 create table: 创建表结构

6.4 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概述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手段。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有效存储数据,满足用户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2.数据库设计的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收集和分析,结果得到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需求(和数据流图描述的处理需求)。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 跟班作业、开调查会、请专人介绍询问、设计调查表请用户填写、查阅记录。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可以用E-R图表示。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概念模型不依赖于某一个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可以转换为计算机上某一DBMS支持的特定数据模型

E-R图——实体——联系图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例如关系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根据DBMS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设计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5)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 (例如SQL) 及其宿主语言(例如C) ,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数据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用DDL定义数据库结构、组织数据入库 、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包括: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

6.5 非关系型数据库

1.非关系型数据的概念 非关系型数据库也叫NoSQL数据库,全称是Not Only SQL。

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区别:  关系型数据库通过外键关联来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非关系型数据库通常指数据以对象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而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每个对象自身的属性来决定。

2.NoSQL数据库的特点: (1) 模式自由 不需要定义表结构,数据表中的每条记录都可能有不同的属性和格式

(2) 逆规范化 不遵循范式要求,去掉完整性约束,减少表之间的依赖.

(3) 弹性可扩展  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动态的删除和增加节点

(4)多副本异步复制  数据快速写入一个节点,其余节点通过读取写入的日志来实现异步复制。

(5)弱事务  不能完全满足事务的ACID特性,但是可以保证事务的最终一致性

(6) 高性能  非关系型数据库都具有非常高的读写性能,尤其在大量数据下,同样表现优秀。这得益于它的无关系性和简单的数据结构。

第七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7.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一群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媒体被互联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或协同工作的系统。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两者的迅速发展及相互渗透,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

7.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1)以数据通信为主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2)以资源共享为主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ARPA网的建成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代,它也是Internet的前身

3)体系标准化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各层的协议被批准为国际标准,给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共同遵守的规则,从此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走上了标准化的道路,因此我们把体系结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4)以Internet为核心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目前这阶段计算机网络发展特点呈现为: 高速互连、智能与更广泛的应用

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三网合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旧业务的不断融合,目前广泛使用的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三类网络正逐渐向单一的统一IP网络发展,即所谓的三网合一。

 2)光通信技术  全光网络是指光信息流在网络中的传输及交换始终以光的形式实现,不再需要经过光/电、电/光转换,即信息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过程中始终在光域内。

 3)IPv6协议  TCP/IP协议簇是互联网的基石之一。目前广泛使用的IP协议的版本为IPv4,其地址位数为32位,即理论上约有40亿 (232)个地址。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IPv4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有地址资源枯竭、路由表急剧膨胀、对网络安全和多媒体应用的支持不够等。

 4)宽带接入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  低成本光纤到户的宽带接入技术和更高速的3G乃至以后的4G、5G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应用,使得不同的网络间无缝连接,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同时,网络可以自行组织,终端可以重新配置和随身携带,它们带来的宽带多媒体业务也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

7.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应用的高级应用形式。  从物理连接上讲,让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数据处理,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提供通信功能。  1)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担负数据处理工作它可以是具有强大功能的大型计算机,也可以是一台微机其任务是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加工处理。

 2)网络节点  网络节点主要负责网络中信息的发送、接收和转发。网络节点是计算机与网络的接口,计算机通过网络节点向其他计算机发送信息,鉴别和接收其他计算机发过来的信息。

 3)通信链路  通信链路是连接两个节点的通信信道,通信信道包括通信线路和相关的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有线介质,也可以是微波、红外线等无线介质,相关的通信设备包括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等,其中中继器的作用是将数字信号放大,调制解调器则能进行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转换,以便将数字信号通过只能传输模拟信号的线路来传输。

 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子网。  1)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提供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功能,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通信子网是由节点处理机和通信链路组成的一个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  2)源子网  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

7.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需求层次的日益提高,计算机网络功能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归纳起来,计算机网络主要有以下功能:  1.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用于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送。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们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传递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

 2.资源共享  计算机资源主要是指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资源。共享功能是组建计算机网络的驱动力之一,使得网络用户可以克服地理位置的差异性,共享网络中的计算机资源。

 3分布式处理  对于综合性的大型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问题,可以采用一定的算法,将任务分给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以达到均衡使用网络资源,实现分布处理的目的。

 4.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对于军事、金融和工业过程控制等部门的应用特别重要。计算机通过网络中的冗余部件,尤其是借助虚拟化技术可大大提高可靠性。例如,在工作过程中,如果一台设备出了故障,可以使用网络中的另一台设备;网络中的一条通信线路出了故障,可以取道另一条线路提高了网络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7.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  局域网 (LAN,Local Area Network) ,一般用微机通过高速通信线路连接,覆盖范围从几百米到几公里,通常用于连接一个房间、一层楼或一座建筑物。局域网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好,适用各种传输介质,建设成本低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是在一座城市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通常使用与局域网相似的技术,但对媒介访问控制在实现方法上有所不同,它一般可将同一城市内不同地点的主机、数据库以及LAN等互相连接起来。

 广域网人(WAN,Wide Area Network) ,用于连接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WAN。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常常借用传统的公共传输网 (如电话网)这就使广域网的数据传输相对较慢,传输误码率也较高随着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广域网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广域网可以覆盖一个地区或国家。

 因特网(Internet),可以说是最大的广域网。它将世界各地的广域网、局域网等互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2.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划分

 把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抽象为点,把网络中的通信媒体抽象为线,这样就形成了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即采用拓扑学方法抽象出的网络结构,我们称之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按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总线型网络、星形网络、环形网络、树状网络和混合型网络等。

1)总线型拓扑

 总线型拓扑采用单一信道作为传输介质,所有主机(或站点)通过专门的连接器接到这根称为总线的公共信道上

 在总线型拓扑中,任何一台主机发送的信息都沿着总线向两个方向扩散,并且总能被总线上的每一台主机所接收。由于其信息是向四周传播的,类似于广播,所以总线网络也被称为广播网。这种拓扑结构的所有主机都彼此进行了连接,从而进行直接通信。

 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布线容易,站点扩展灵活方便,可靠性高。  缺点是:故障检测和隔离较困难,总线负载能力较低。另外,一旦线缆中出现断路,就会使主机之间造成分离,使整个网段通信中止。

2)环形拓扑

 环形拓扑是一个包括若干节点和链路的单一封闭环,每个节点只与相邻的两个节点相连  在环形拓扑中,信息沿着环路按同一个方向传输,依次通过每一台主机。各主机识别信息中的目的地址,如与本地地址相符,则信息被接收下来。信息环绕一周后由发送主机将其从环上删除。

 环形结构的优点:容易安装和监控,传输最大延迟时间是固定的,传输控制机制简单,实时性强。  缺点:网络中任何一台计算机的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工作,故障检测比较困难,节点增、删不方便。

3)星形拓扑

 星形拓扑是由各个节点通过专用链路连接到中央节点上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在星形拓扑中,各节点计算机通过传输线路与中心节点相连,信息从计算机通过中央节点传送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星形网络的特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节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网络中的某一台计算机或者一条线路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

 星形结构的优点:传输速度快,误差小,扩容比较方便,易于管理和维护,故障的检测和隔离也很方便。  缺点:中央节点是整个网络的瓶颈,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中央节点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网络就会瘫痪。另外,每个节点都要和中央节点相连,需要耗费大量的电缆。实际上大都是采用交换机来构造多级结构的星形网络,形成扩展星形结构。

4)树状拓扑

 树状拓扑是从总线型拓扑演变而来的,在树状拓扑中,任何一个节点发送信息后都要传送到跟节点,然后从根节点返回整个网络。

 这种结构的网络在扩容和容错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很容易将错误隔离在小范围内。这种网络依赖根节点,如果根节点出了故障,则整个网络将会瘫痪。

适用于层级结构明显的网络

5)网状拓扑

 网状拓扑由节点和连接节点的点到点链路组成,每个节点都有一条或几条链路同其他节点相连

 网状结构通常用于广域网中,优点是节点间路径多,局部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工作,可靠性高,而且网络扩充和主机入网比较灵活。简单。但这种网络的结构和协议比较复杂,建网成本高。

可靠性好

3.按传输介质划分

 计算机网络按传输介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  有线网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或电话线做传输介质。采用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练成的网络经济且安装简便,但传输距离相对较短。以光纤为介质的网络传输距离远,传输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好用,但成本稍高。

 无线网主要以无线电波或红外线为传输介质,联网方式灵活方便,但联网费用稍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还有待完善。另外,还有卫星数据通信网,它是通过卫星进行数据通信的。

4.按网络的使用性质划分

 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其中,公用网是一种付费网络,属于经营性网络,由电信部门或其他通信服务的经营部门组建、管理和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付费租用一定带宽的数据通道,如我国的电信网、广电网、联通网等。

 专用网是某个部门根据本系统的特殊业务需要而建造的网络,这种网络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

7.1.5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1.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速率

 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速率的单位是bit/s(比特每秒)(或b/s),有时也写作bps,即bit per second)。当提到网络的速率时,往往指的是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而并非网络实际上运行的速率。

(2)带宽

(3)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数据量

(4)时延  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事件。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者迟延

(5)时延带宽积  把传播时时延和带宽相乘,就可以得到:传播时延带宽积,即: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6)往返时间RTT

(7)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等。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事件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8)误码率

7.2.1 网页的基本概念

 网站是一组相关网页和有关文件的集合,一般有一个特殊的网页作为浏览的起始点,称为主页 (Homepage)用来引导用户访问其他网页。  网站通常位于Web服务器上。Web服务器又称WWW服务器、网站服务器或站点服务器。要浏览Web页面,必须在本地计算机上安装浏览器软件。目前用户使用最多的浏览器是微软的IE、Mozilla的Firefox、苹果的Safari、Google的Chrome和Opera公司的Opera等。

 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 (HyperTextTransfer Protocol,HTTP) 进行通信。浏览器/服务器(B/S) 结构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软件系统结构,它正逐渐取代客户机/服务器(C/S) 结构,成为网络软件开发商的首选。

 网页一般又称为HTML文件,是一种可以在WWW上传输,能被浏览器认识和翻译成页面并显示出来的文件。  通常用户看到的网页大多是以.htm和.html为扩展名的文件一般来说,网页主要由文字、图片、动画、超链接和特殊组件等元素构成。

静态网页的扩展名

7.2.2 网页制作工具

 虽然使用一般的文本编辑器就可以编写HTML文档,但是使用专门的HTML编辑器或Web制作工具往往更加方便。具有所见即所得功能的网页制作工具可以使创作人员直接面对Web页面进行编辑修改,并且能立即看到Web页面的显示效果。  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被称为网页制作“三剑客”

7.2.3 HTML简介

1.HTML语言概述

 HTML语言是由世界性的标准化组织W3C (WorldWide Web Consortium) 制定的,Internet中的每一个HTML文件都包括文本内容和HTML标记两部分。其中HTML标记负责控制文本显示的外观和版式,并为浏览器指定各种链接的图像、声音和其他对象的位置。多数HTML标记的书写格式如下:  <标记名>文本内容</标记名>

 标记名写在“< >”内。多数HTML标记同时具有起始和结束标记,但也有一些HTML标记没有结束标记  另外,HTML标记不区分大小写  某些HTML标记还具有一些属性,这些属性指定对象的特性,如背景颜色、文本字体及大小、对齐方式等。属性一般放在起始标记中。

7.2.4 网页制作

3.网页的布局  网页布局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网页元素,根据特定的内容和主题,在网页所限定的范围中进行视觉的关联与配置,从而将设计意图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网页的布局一般使用表格或框架来实现。

 表格布局是最常用的一种页面布局技术。表格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需要将页面分成任意大小的单元格,并且在单元格内可以嵌入任何网页对象,包括表格本身。另外,在对每个单元格中的对象单独操作时,不会影响其他单元格中的对象。相比于框架布局,表格布局虽然也将页面分隔成互不重叠的区域,但实际上还是一个整体的页面不会像框架一样出现滚动条

7.2.4 网页制作

 框架布局就是将浏览器分成多个框架,每个框架中显示一个页面。框架布局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意调整各个框架在页面中所占的比例,并且在网页显示时,拖动一个框架的滚动条只会滚动该框架的页面而不会影响其他框架但是框架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当框架所对应页面的内容超过它的范围时,会自动出现滚动条,这非常容易破坏页面的美观。

7.2.5 网页的发布

 所谓发布网站,就是把网站中的内容上传到Web服务器上。要发布站点,首先要申请域名和网页空间,设置好站点服务器,然后把制作好的本地网站文件上传到网页空间中。

7.3 Internet基础

 简单地说,Internet主要是指通过TCP/IP协议将世界各地的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换,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它是全球最大的、开放式的、由众多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7.3.1 Internet的起源与发展

 Internet是在美国较早的军用计算机网ARPANet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其起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Internet的维形形成阶段: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ARPA)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当时建立这个网络只是为了将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连接起来。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Internet的雏形

 (1)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3)中国科技信息网 (CSTNet)  (4) 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络 (金桥网: ChinaGBN)

7.3.2 Internet的组成及常用专业术语
7.3.3 Internet的IP地址及域名系统

3)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规定  根据已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体系最高级为cn。二级域名共40个,分为6个类别域名 (ac、com、edu、gov、 net、org)和34个行政区域名 (如bj、sh、tj等) 。二级域名中除了edu的管理和运行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负责外,其余全部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负责。

7.3.4 Internet的接入方式

 Internet的接入技术比较多,个人用户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PSTN方式  PSTN (Published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用电话交换网)技术是利用PSTN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实现用户接入的方式。这是早期的一种接入方式,最高速率为56Kb/s,已达到香农定理确定的信道容量极限,但远不能满足宽带多媒体信息的传输需求。

2.ADSL方式  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是一种能够通过普通电话线提供宽带数据亚务的技术,也是目前较常见的一种接入技术。ADSL因其下行速率较高、频带相对较宽、安装方便、不需交纳电话费等特点而深受用户喜爱。  ADSL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改造信号传输线路,完全可以利用普通铜质电话线作为传输介质,配上专用的Modem即可实现数据高速传输。ADSL支持上行速率640Kb/s-1Mb/s,下行速率1~8Mb/s,其有效传输距离在3 ~5km范围以内。在ADSL接入方案中,每个用户都有单独的一条线路与ADSL相连,其结构可看作是星形结构数据传输带宽由每一个用户独享。

3.LAN方式  如果用户是通过局域网(LAN) 连接Internet,则不需要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路,而是需要一个网卡和网络连接线,通过集线器或交换机经路由器接入Internet,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将局域网作为一个子网接入Internet。目前,各电信公司以及部分ISP都在推出宽带LAN接入方式上网,用户PC的上网速率可达100Mb/s。

4.无线方式  由于铺设光纤的费用很高,对于需要宽带接入的用户,一些城市提供无线接入。用户通过高频天线和ISP连接,距离在10km左右,带宽为2~ 11Mb7s,费用低廉,性能价格比很高,但是受地形和距离的限制,适合城市里距离ISP不远的用户。

7.4 Internet应用

1.电子邮件服务  电子邮件服务 (又称E-mail服务) 是目前因特网上使用最频繁的服务之一,它为因特网用户之间发送和接收消息提供了一种快捷、廉价的现代化通信手段。  1)电子邮件的功能  (2) 邮件的发送(可以发送给一个用户或同时发送给多个用户) :

2)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  由于E-mail是直接寻址到用户的,而不是仅仅到计算机,所以个人的名字或有关说明也要编入E-mail地址中。  Internet的电子邮箱地址组成如下:  用户名@电子邮件服务器名  它表示以用户名命名的邮箱是建立在符号“@"(读作at)后面说明的电子邮件服务器上的,该服务器就是向用户提供电子邮政服务的“邮局”机。如lizheng@sdca.edu.cn

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其实也是一个网站,只不过该网站专门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它使用特有的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搜寻官己所需要的信息。常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http://www.baidu.com/) 、雅虎(http://www.yahoo.cn/) 等

3.即时通信  即时通信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自1998年面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功能日益丰富,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

3)IP电话  IP电话 (lphone)也称网络电话,是通过TCP/IP协议实现的一种电话应用。它利用Internet作为传输载体,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普通电话与普通电话、计算机与普通电话之间进行语音通信。  IP电话能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带宽,占用资源少,成本很低但通过Internet传输声音的速率会受到网络工作状态的影响

4.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  MIDI、MP3、RealAudio和WAV筹是歌曲的几种压缩格式,其中前三种是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网络音乐格式由于MP3体积小,音质高,采用免费的开放标准,使得它几乎成为网上音乐的代名词

2)视频点播 (VOD  VOD是Video On Demand的缩写,即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业务,是集动态影视图像、静态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于一体,为用户提供实时、高质量、按需点播服务的系统。

5.文件传输  文件传输协议(FTP)是Internet的常用服务之一,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在Internet上,通过FTP协议及FTP程序 (服务器程序和客户端程序),用户计算机和远程服务器之间可以进行文件传输

 匿名FTP: 匿名FTP服务器为普通用户建立了一个通用的账号名,即“anonymous",在口令栏内输入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连接到远程主机。

6.流媒体应用  流媒体 (Streaming Media) 指在数据网络上按时间先后次序传输和播放的连续音/视频数据流。以前人们在网络上看电影或听音乐时,必须先将整个影音文件下载并存储在本地计算机中,而流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部分内容缓存,使流媒体数据流边传送边播放,这样就节省了下载等待时间和存储空间。

 流媒体数据流具有三个特点: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其数据流具有严格的前后时序关系) 。目前基于流媒体的应用非常多,发展非常快,其应用主要有视频点播(VOD) 、视频广播、视频监视、视频会议、远程教学交互式游戏等

7.远程登录Telnet  Telnet是最早的Internet活动之一,用户可以通过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其中的程序并访问其中的服务。当登录上远程计算机后,你的电脑就仿佛是远程计算机的一个终端,可以用自己的计算机直接操纵远程计算机。

8.电子公告牌与微博、微信  1)电子公告牌 (BBS)  2)微博 (MicroBlog)  3)微信

9.其他服务  1)商业应用(Business Aplication)  2)在线游戏(Online Game)  3)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第八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8.1 多媒体技术概述

8.1.1 媒体与数字多媒体技术
8.1.2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8.1.3 数字多媒体系统中的多媒体元素
8.1.4 数字多媒体相关技术
8.1.5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8.2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8.2.2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软件系统
8.3.1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8.3.3 音频处理软件
8.3.4 动画处理软件

第九章 信息安全

9.1 信息安全概论

9.1.1 信息的安全概述
9.1.2 网络礼仪与道德
9.1.3 计算机犯罪
9.1.4 常见信息安全技术

不能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9.2 计算机病毒

9.2.1 病毒的定义与特点
9.2.2 病毒的传播途径
9.2.3 病毒的类型
9.2.4 病毒的预防
9.2.5 病毒的清除

9.3 防火墙

9.3.1 防火墙的概念
9.3.2 防火墙的分类
9.3.3 防火墙的优缺点

9.4 Windows7 操作系统安全

9.4.1 Windows 7系统安装的安全
9.4.2 系统账户的安全
9.4.3 应用安全策略

9.5 无线局域网安全

9.5.2 无线网络的安全隐患
9.6.1 电子商务安全

数字签名的作用

9.6.2 电子政务安全

9.7 信息安全政策法规

第十章 计算思维

考点二

考点四

考点五

第十一部分 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一节云计算

1.云的概念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通俗来讲,云是对互联网的升级,意味着互联网不仅用于存储数据,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某种服务。  云”是指以云计算、网络及虚拟化为核心技术,通过一系列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按需服务”的一种计算机技术。

2.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结合的产物。

3.云计算的特点  虚拟化  高扩展性  按需服务  灵活性高  高可靠性  极其廉价  通用性强  超大规模

考点2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1.公有云  公有云 (Public Clouds) 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Internet使用,部分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可在开放的公有网络中提供服务  公有云的最大意义是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务给最终用户,创造新的业务价值

2.私有云  私有云 (Private Clouds) 是为某些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可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提供最有效的控制。  缺点:安装成本很高。另外,私有云的高度安全性可能会使远程访问变得困难  优点: 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也可以满足特定用户的控制要求。

3.混合云  混合云 (Hybrid Clouds) 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结合。由于安全和控制原因,并非所有的企业信息都能放置在公有云上,因此大部分已经应用云计算的企业将会使用混合云模式。  缺点: 因为设置更加复杂而难以维护和保护。  优点: 允许用户利用公共云和私有云的优势

考点3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1.基础设施即服务 (l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laaS)也称硬件即服务或等效计算,将计算和存储以授权服务的形式提供,核心是将某一个或某几个数据中心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虚拟化,以灵活划分资源,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从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2.平台即服务(Paas)  PaaS处于中间层,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为应用开发提供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等服务,即向用户提供虚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Web应用等平台化的服务

3.软件即服务(Saas)  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 是指直接面对软件用户,通过浏览器把应用程序作为服务提供给成千上万的用户

考点4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实现云计算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是将各种计算及存储资源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虚拟化是为某些对象创造的虚拟版本,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存储设备和网络资源等,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应用虚拟化、平台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

2.云存储技术  云存储技术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

3.安全技术  由于云计算的用户和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因此,带来的安全事件后果与风险也比传统应用高出很多。其中涉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虚拟化安全问题、数据集中后的安全问题、云平台可用性问题、云平台抵御入侵问题及法律问题等。

4.资源监控  资源监控可以为“云”对资源的动态部署提供依据,并有效地监控资源的使用情况和负载情况,是实现“云”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提供对系统资源的实时监控并为其他子系统提供系统性能信息,以便更好地完成系统资源的分配

5.自动部署  自动部署是指通过自动安装和部署将计算资源从原始状态变为可用状态。在云计算中,自动部署体现为将虚拟资源池中的资源进行划分、安装和部署成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和应用的过程。这里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 (服务器) 、软件资源(用户需要的软件和配置)、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

考点5 云计算的应用

第二节 大数据

1.大数据的概念  麦肯锡公司对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来获取、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限制的数据集。这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无法确定常用软件工具的范围,可容忍时间也是个概略的描述。

2.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具有5V特点(IBM提出),即: Volume(规模大)、Variety (种类多) 、Velocity (处理速度快)、Value (价值密度低)、Veracity (真实性)

2.大数据的特点  规模大: 数据规模大是大数据的基本属性。大数据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  种类多: 大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日渐丰富,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  速度快: 数据处理速度快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显著特征。  价值密度低: 数据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成反比。  真实性: 数据真实性是指数据的质量和保真性

 根据数据是否具有一定的模式、结构和关系,数据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  其中,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成为数据的主要部分  结构化数据: 指遵循一个标准的模式和结构,以二维表的形式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里的行数据。  半结构化数据:是指有一定的结构性,但本质上不具有关系性介于完全结构化数据和完全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数据。  非结构化数据:没有固定的数据结构,通常用于保存不同类型的文件,如文本文档、图片、音频和视频。

1.数据的采集  数据采集是指从真实世界中获得原始数据的过程。它是大数据分析的入口,所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起始环节。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就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挖掘结果。要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因此,大数据采集不是采样,而是要获取全部的数据.

2.数据预处理  (1)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将多个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  (2)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用于提高数据的质量,即使数据具有一致性、精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实体同一性。数据清洗的方法有缺失值填充平滑噪声、识别和去除离群点、不一致检测与修复、实体识别与真值发现等  (3) 数据归约: 数据归约指在减小数据存储空间的同时,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 数据变换:数据变换是采用数学变换方法将多维数据压缩成较少维数的数据

3.数据处理与分析  大数据的复杂性使得其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进行度量与处理。  大数据分析注重分析数据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4.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数据可视化是指将大数据分析与预测结果以计算机图形或图像的直观方式显示给用户的过程,并可与用户进行交互

考点9 大数据的应用

 1.大数据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依托大数据的发展,节约政府投入,及时有效地进行社会监管和治理  2.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医疗业务活动、健康体检、公共卫生、传染病监测、人类基因分析等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将产生海量高价值的数据  3.大数据在能源行业的应用: 能源行业企业对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  4.大数据在零售行业的应用: 对顾客群体细分  5.大数据在气象行业的应用: 气象卫星、天气雷达

第三节物联网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具有智能、先进、互联三个重要特征。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2.物联网的特征  (1) 全面感知: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一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  (2)可靠传输: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3) 智能处理: !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

考点11 物联网的技术构架和关键技术

1.物联网的技术架构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可分为三层,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 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  网络层: 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  应用层: 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 传感器技术  (2) 射频识别技术(RFID)  (3)入式系统技术  (4) 网络通信技术

考点12 物联网的应用模式和应用领域

1.物联网的应用模式  (1) 对象的智能标签  对象的智能标签是指通过二维码、RFID等技术来标识特定通过的对象。  (2) 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  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分布广泛的传感器网络,以实现获取某个对象的实时状态和监控特定对象的行为。  (3)对象的智能控制  利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以改变对象的行为并进行控制和反馈。

2.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1)智慧物流  (2) 智能交通  (3)智能安防  (4)智慧能源环保  (5) 智能医疗  (6) 智慧建筑  (7) 智能制造  (8)智能家居  (9) 智能零售  (10) 智慧农业

第四节人工智能

考点13 人工智能的概述

1.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是研究怎样让计算机做一些通常认为需要智能才能做的事情,又称机器智能主要研究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设计、思考、规划、学习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构造智能系统或智能机器 (智能计算机) ,使其能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

2.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1) 人工智能第一阶段:科学家制作出具有初步智能的机踞(证明应用题的机STUDENT)  (2) 人工智能第二阶段: 模拟人类专家解决某个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专家系统)  (3) 人工智能第三阶段: 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考点14 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

1.知识表示  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  人工智能的研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系统,能够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因此,建立这样的系统首先要研究知识表示方法,研究怎样才能把知识存储到计算机中,进而求解现实问题

2.机器感知  机器感知是使机器 (计算机) 具有类似于人的感知能力,其中以机器听觉与机器视觉为主。机器听觉是让机器能识别并理解语言、声响等:机器视觉是让机器能够识别并理解文字图像、景物等。机器感知是机器获取外部信息的基本途径,人工智能已经形成了两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即模式识别与自然语言理解。

3.机器思维  机器思维是指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外部信息及机器内部的各种工作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处理。正如人的智能来自大脑的思维活动一样,机器的智能主要是通过机器思维实现的。因此,机器思维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它使机器能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4.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有类似人类的学习能力,使它能通过学习自动获取知识。机器学习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领域,它与脑科学、计算机视觉、神经心理学、计算机听觉等有密切联系,机器学习的研究依赖于这些学科的共同发展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尽管机器学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特别是深度学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5.机器行为  机器行为主要是指计算机的表达能力,即“听” “说” “写” “画” 等能力。而在智能机器人的研究领域,还应具有人的四肢功能即走路、取物、操作等能力。

考点15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1)问题求解;(2) 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 (3) 自然语言处理; (4) 自动程序设计; (5) 智能信息检索; (6) 专家系统; (7) 机器学习(8) 人工神经网络; (9) 机器人学; (10) 指纹识别;(11) 人脸识别; (12) 掌纹识别; (13) 模式识别:(14) 机器视觉;(15)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16) 智能控制;(17) 博弈

考点16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计算,诸如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出现,使得机器能够更高效、快速处理海量的数据。

 第二个发展阶段就是感知智能,让机器能听懂我们的语言看懂世界万物。语音和视觉识别就属于这一范畴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认知智能,在这一阶段,机器将能够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实现全面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工作。

第五节 区块链

1.区块的概念  区块”是一种记录交易的数据结构。每个区块由区块头和区块主体组成,区块主体负责记录前一段时间内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的大部分功能都由区块头实现。区块头中包括多重数据,如父区块哈希值、版本、时间戳、难度、Nonce.Merkle根。父区块哈希值是让每个区块首尾相连的关键信息以保证数据难以篡改。区块头中还有时间戳的值,记录该区块产生的时间,能够精确到秒,使得每笔数据可以被追溯.

2.区块链的概念  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  区块链是一个链式数据结构存储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可以在弱信任环境下,帮助用户分布式地建立一套信任机制保障用户业务数据难以被非法篡改、公开透明、可溯源。

3.区块链的类型  (1)公有区块链  (2) 联盟(行业)区块链  (3)私有区块链

4.区块链的特征  (1)去中心化: 区块链技术不依赖额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硬件设施,没有中心管制。 (2)开放性: 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  (3)独立性:所有节点能够在系统内自动、安全地进行验证、交换数据,不需要任何人为干预.  (4)安全性: 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  (5)匿名性:各区块节点的身份信息不需要公开或验证信息传递可以匿名进行  (6)去信任: 整个系统的运作是公开透明的,在系统的规则和时间范围内,节点之间无法欺骗彼此

考点18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

 1.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指的是交易记账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个节点共同完成,而且每一个节点记录的是完整的账目,因此它们都可以参与监督交易的合法性。  2.非对称加密:存储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是公开的,但是账户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  3.共识机制:共识机制就是使所有的记账节点之间达成共识,以及认定一个记录的有效性,这既是认定的手段,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只有在控制了全网超过51%的记账节点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伪造出一条不存在的记录  4.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基于这些可信的、不可改的数据自动化地执行一些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条款

考点19 区块链的发展趋势

1.区块链的应用领域  (1)金融领域:国际汇兑、信用证、股权登记和证券交易等  (2)物联网和物流领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追溯物品的生和运送过程,并且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公共服务领域: 公共管理、能源、交通等领域  (4)数字版权领域: 可以对作品进行鉴权,证明文字、视频音频等作品的存在,保证权属的真实性、唯一性  (5)保险领域: 通过智能合约的应用,既无须投保人申请文无须保险公司批准,只要触发理赔条件,即可实现保单自动理  (6)公益领域: 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朝细、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均可以存放于区块链上,并且有条件地进行公示,方便社会监督

2.区块链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区块链的发展趋势包括: 一是区块链是价值网络的基础,逐渐成为未来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随着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应用将推动着区块链技术不断完善,区块链与云的结合日趋紧密;三是区块链虽然在数学上具有完备性,但是也存在安全问题,未来还需要从工程和管理等层面加强安全,也需要统一标准提升可信程度;四是区块链技术未来将逐步适应监管政策要求,逐步成为监管科技的重要工具

考点20 大数据与云计算

1.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区别  大数据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场景,各种应用产生的巨量数据需要处理和分析,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云计算是一种技术解决方案,就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解决计算.存储、数据库等一系列IT基础设施的按需构建的需求,两者并不处于同一个层面

2.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联系  可以这样形容这两者的关系: 没有大数据的信息积淀,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再强大,也难以找到用武之地;而没有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则大数据的信息积淀再丰富,也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考点21 人工智能 大数据 物联网 云计算之间的联系

 这个整体可以分为四层: 采集层、承载层、层。它们与四大技术的对应关系如下  (1)采集层: 物联网解决的是感知真实世界的能力  (2)承载层:云计算解决的是提供强大的能力去承载数据  (3)挖掘层: 大数据解决的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把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  (4)学习层:人工智能解决的是对数据进行学习和理解把数据变成知识和智慧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3-08-2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计算机文化基础
  • 第一部分
    •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 1.1.1信息与数据
      • 1.1.2信息技术
      • 1.1.3信息社会
      • 1.1.4计算机文化的内涵
    • 1.2计算机技术概论
      • 1.2.1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 1.2.2计算机的特点及分类
      • 1.2.3计算机的应用
      • 1.2.4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 1.3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 1.3.1信息的表示
      • 1.3.2 数制及其转换
      • 1.3.3信息的编码
    • 1.4计算机系统
      • 1.4.1计算机工作原理
      • 1.4.2计算机硬件系统
      • 1.4.3计算机软件系统
    • 1.5微型计算机系统
      • 1.5.1微型计算机分类
      • 1.5.2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 1.5.3常见微型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 第二部分 Windows7 操作系统
    • 2.1操作系统概述
      • 2.1.1操作系统的概念
      • 2.1.2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 2.1.3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
      • 2.1.4操作系统的分类
      • 2.1.5常用操作系统简介
    • 2.2Windows7基础
      • 2.2.1Windows7的基础知识
      • 2.2.2Windows7基本操作
      • 2.2.3 整理Windows的桌面
    • 2.3Windows 7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 2.3.1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 2.3.2 “计算机”和“资源管理器”
      • 2.3.3 文件盒文件夹管理
    • 2.4Windows 7 控制面板
      • 2.4.1时钟、语言和区域
      • 2.4.2硬件和声音
      • 2.4.3程序
      • 2.4.5用户账户
    • 2.5Windows7的系统维护
      • 2.6Windows7的实用工具
        • 2.6.1 画图
        • 2.6.2截图工具
        • 2.6.3写字板和记事本
        • 2.6.4计算器
        • 2.6.5录音机
        • 2.6.6数学输入面板
    • 第三部分 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 3.1 office 2010 概述
        • 3.1.1 office 2010版本及常用挂件
        • 3.1.2 安装Office 2010 的环境要求
        • 3.1.3 典型字处理软件概述
      • 3.2使用Office 2010应用程序
        • 3.2.1 Office 2010应用程序的启动与退出
        • 3.2.3 Microsoft Office Backstage 视图简介
        • 3.2.4 Office 2010界面的个性定制
        • 3.2.5 Office 2010的文档操作
        • 3,2,6 使用Office 2010帮助信息
      • 3.3Word 2010概述
        • 3.3.1 Word 2010的主要功能
        • 3.3.2 Word 2010的窗口界面
      • 3.4 Word 2010的基本操作
        • 3.4.1 文档视图
        • 3.4.2 文档的编辑
      • 3.5 文档格式化与排版
        • 3.5.1 设置字符格式
        • 3.5.2 设置段落格式
        • 3.5.3 项目符号和编号
        • 3.5.4 分页、分节和分栏
        • 3.5.5设置页眉、页脚和页码
        • 3.5.6边框和底纹
        • 3.5.7样式
        • 3.5.8 版面设计
      • 3.6表格制作
        • 3.6.1创建表格
        • 3.6.2 编辑表格
        • 3.6.3 格式化表格
        • 3.6.4 表格数据的计算与排序
      • 3.7 图文混排
        • 3.7.1 插入图片和剪贴画
        • 3.7.2 图片格式化和图文混排
        • 3.7.3 插入形状
        • 3,7,4 插入和编辑艺术字
        • 3.7.5 文本框
      • 3.8 文档的保存与打印
        • 3.8.1 防止文档内容丢失
        • 3.8.2 保护文档的安全
        • 3.8.3 打印文档
      • 3.9 Word 2010的高级应用
        • 3.9.1 邮件合并
        • 3.9.2 插入目录
        • 3.9.3 审阅与修订文档
    • 第四部分电子表格系统Excel 2010
      • 4.1 Excel 2010概述
        • 4.1.1 Excel 2010的窗口界面
      • 4.2 Excel的基本操作
        • 4.2.1工作簿的新建和打开
        • 4.2.2 工作簿的保存和关闭
        • 4.2.3 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的管理
        • 4.2.4 单工作表及工作表的管理
        • 4.2.5输入和编辑数据
        • 4.2.6 行、列和单元格的管理
        • 4.2.7 查找和替换
        • 4.2.8 使用公式
        • 4.2.9 批注
      • 4.3 格式化工作表
        • 4.3.1 格式化数据
        • 4.3.2 设置单元格的行高和列宽
        • 4.3.3自动套用格式和条件格式
      • 4.4数据处理
        • 4.4.1 数据清单
        • 4.4.2 排序和筛选
        • 4.4.3 分类汇总
        • 4.4.4合并计算
        • 4.4.5数据透视表
        • 4.4.6 获取外部数据
        • 4.4.7 模拟分析
      • 4.5 图表
        • 4.5.1 图表简介
        • 4.5.2 创建图表
        • 4.5.3 图表的编辑与格式化
        • 4.5.4 迷你图
      • 4.6 打印
        • 4.6.1 分页符的插入及删除
        • 4.6.2 页面设置
        • 4.6.3 打印工作表
        • 5.1.1 PowerPoint 2010的主要功能
        • 5.1.2 新建和打开演示文稿
        • 5.1.2 新建和打开演示文稿
        • 5.1.3 PowerPoint 2010视图
        • 5.2.1 新建和组织幻灯片
        • 5.2.2 编辑幻灯片
        • 5.2.3 格式化幻灯片
        • 5.2.4 使用对象
        • 5.2.5 用“节”管理幻灯片
        • 5.3.1 背景设置
        • 5.2.3 使用主题
        • 5.3.3 使用幻灯片母版
        • 5.4.1 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
        • 5.4.2 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
        • 5.4.3 插入超链接和动作
        • 5.5.1 设置幻灯片放映方式
        • 5.5.2 放映演示文稿
        • 5.5.3 排练计时
        • 5.5.4 打印演示文稿
        • 5.6.1 广播幻灯片
        • 5.6.2 演示文稿的网上发布
        • 6.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6.1.2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
        • 6.1.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 6.1.4 数据模型
        • 6.1.5 关系数据库
        • 6.2.2 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
        • 6.2.3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选择原则
        • 6.3.3 SQL查询
    • 第五部分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
    • 第六部分 数据库技术与Access 2010
      • 6.4 数据库设计
        • 6.5 非关系型数据库
        • 第七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 7.1 计算机网络概述
            • 7.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 7.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 7.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7.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7.1.5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 7.2.1 网页的基本概念
            • 7.2.2 网页制作工具
            • 7.2.3 HTML简介
            • 7.2.4 网页制作
            • 7.2.4 网页制作
            • 7.2.5 网页的发布
          • 7.3 Internet基础
            • 7.3.1 Internet的起源与发展
            • 7.3.2 Internet的组成及常用专业术语
            • 7.3.3 Internet的IP地址及域名系统
            • 7.3.4 Internet的接入方式
          • 7.4 Internet应用
          • 第八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 8.1 多媒体技术概述
              • 8.1.1 媒体与数字多媒体技术
              • 8.1.2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 8.1.3 数字多媒体系统中的多媒体元素
              • 8.1.4 数字多媒体相关技术
              • 8.1.5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 8.2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8.2.2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软件系统
              • 8.3.1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 8.3.3 音频处理软件
              • 8.3.4 动画处理软件
          • 第九章 信息安全
            • 9.1 信息安全概论
              • 9.1.1 信息的安全概述
              • 9.1.2 网络礼仪与道德
              • 9.1.3 计算机犯罪
              • 9.1.4 常见信息安全技术
            • 9.2 计算机病毒
              • 9.2.1 病毒的定义与特点
              • 9.2.2 病毒的传播途径
              • 9.2.3 病毒的类型
              • 9.2.4 病毒的预防
              • 9.2.5 病毒的清除
            • 9.3 防火墙
              • 9.3.1 防火墙的概念
              • 9.3.2 防火墙的分类
              • 9.3.3 防火墙的优缺点
            • 9.4 Windows7 操作系统安全
              • 9.4.1 Windows 7系统安装的安全
              • 9.4.2 系统账户的安全
              • 9.4.3 应用安全策略
            • 9.5 无线局域网安全
              • 9.5.2 无线网络的安全隐患
              • 9.6.1 电子商务安全
              • 9.6.2 电子政务安全
            • 9.7 信息安全政策法规
            • 第十章 计算思维
            • 第十一部分 新一代信息技术
              • 第一节云计算
                • 考点2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 考点3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 考点4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 考点5 云计算的应用
              • 第二节 大数据
                • 考点9 大数据的应用
              • 第三节物联网
                • 考点11 物联网的技术构架和关键技术
                • 考点12 物联网的应用模式和应用领域
              • 第四节人工智能
                • 考点13 人工智能的概述
                • 考点14 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
                • 考点15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 考点16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 第五节 区块链
                • 考点18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
                • 考点19 区块链的发展趋势
                • 考点20 大数据与云计算
                • 考点21 人工智能 大数据 物联网 云计算之间的联系
            相关产品与服务
            数据库智能管家 DBbrain
            数据库智能管家(TencentDB for DBbrain,DBbrain)是腾讯云推出的一款为用户提供数据库性能、安全、管理等功能的数据库自治云服务。DBbrain 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手段、专家经验引擎快速复制资深数据库管理员的成熟经验,将大量传统人工的数据库运维工作智能化,服务于云上和云下企业,有效保障数据库服务的安全、稳定及高效运行。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