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devv.ai 是如何构建高效的 RAG 系统的

devv.ai 是如何构建高效的 RAG 系统的

作者头像
IT大咖说
发布2024-01-04 13:12:31
1.2K0
发布2024-01-04 13:12:3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IT大咖说IT大咖说

◆Part1

RAG 的全称是: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 最初来源于 2020 年 Facebook 的一篇论文: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for Knowledge-Intensive NLP Tasks(是的,你没有看错,2020 年就有这项技术了)。

这篇论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如何让语言模型使用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进行生成。通常,pre-train 模型的知识存储在参数中,这就导致了模型不知道训练集之外的知识(例如搜索数据、行业的 knowledge)。之前的做法是有新的知识就再重新在 pre-train 的模型上 finetune。 这样的方式会有几个问题:

  • 每次有新的知识后都需要进行 finetune
  • 训练模型的成本是很高的

于是这篇论文提出了 RAG 的方法,pre-train 的模型是能够理解新的知识的,那么我们直接把要让模型理解的新知识通过 prompt 的方式给它即可。

所以一个最小的 RAG 系统就是由 3 个部分组成的:

1. 语言模型

2. 模型所需要的外部知识集合(以 vector 的形式存储)

3. 当前场景下需要的外部知识

Langchain, llama-index 本质上就是做的这套 RAG 系统(当然还包括构建在 RAG 上的 agent)。

如果理解了本质,其实是没有必要再额外增加一层抽象的,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来搭建这套系统即可。例如,我们为了保持高性能,采用了 Go + Rust 的架构,能够支持高并发的 RAG 请求。

把问题简化,不管是搭建什么样的 RAG,优化这套系统就是分别优化这 3 个模块。

◆1) 语言模型

为什么 2020 年的这篇论文直到今年才火起来?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之前的基座模型能力不够。如果底层模型很笨,那么即使给到了 丰富的外部知识,模型也不能基于这些知识进行推演。

从论文的一些 benchmark 上也可以看出效果有提升,但是并没有特别显著。

1.1)GPT-3 的出现第一次让 RAG 变得可用

第一波基于 RAG + GPT-3 的公司都获得了非常高的估值 & ARR(年经常性收入):

  • Copy AI
  • Jasper

这两个都是构建营销领域 RAG 的产品,曾经一度成为明星 AI 独角兽,当然现在祛魅之后估值也大幅度缩水。

1.2)2023 年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开源 & 闭源的基座模型,基本上都能够在上面构建 RAG 系统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

  • GPT-3.5/4 + RAG(闭源方案)
  • Llama 2 / Mistral + RAG(开源方案)

◆2) 模型所需要的外部知识集合

现在应该大家都了解了 embedding 模型了,包括 embedding 数据的召回。

embedding 本质上就是把数据转化为向量,然后通过余弦相似度来找到最匹配的两个或多个向量。

knowledge -> chunks -> vector user query -> vector

2.1)这个模块分成两个部分:

  • embedding 模型
  • 存储 embedding vector 的数据库

前者基本上都使用 OpenAI 的 embedding 模型,后者可选方案非常多,包括 Pinecone,国内团队的 Zilliz,开源的 Chroma,在关系型数据库上构建的 pgvector 等。

2.2)这些做 embedding 数据库的公司也在这一波 AI Hype 中获得了非常高的融资额和估值。

但是从第一性原理思考,模块 2 个目的是为了存储外部的知识集合,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召回。

这一步并不一定需要 embedding 模型,传统的搜索匹配在某些场景下可能效果更好(Elasticsearch)。

2.3)http://devv.ai 采用的方式是 embedding + 传统的 relation db + Elasticsearch。

并在每个场景下都做了很多优化,一个思路是在 encoding knowledge 的时候做的工作越多,在 retrieve 的时候就能够更快 & 更准确(先做工 & 后做工的区别)。

2.4)我们使用 Rust 构建了整套 knowledge index

包括:

  • GitHub 代码数据
  • 开发文档数据
  • 搜索引擎数据

◆3) 更好地召回当前场景下需要的外部知识

根据优先做工的法则,我们在 encoding 的时候对于原始的 knowledge 数据做了很多处理:

  • 对代码进行程序分析
  • 对开发文档进行逻辑级别的 chunk 分块
  • 对网页信息的提取 & page ranking 优化

3.1)做完了上面的工作之后保证了我们在 retrieve 的时候获取到的数据本身就是结构化的了,不需要做太多的处理,而且可以提升召回的准确率。

◆总结

不管是通用的 RAG,还是专有的 RAG,这是一个做得马马虎虎很容易的领域,但是要做到 90 分很难。

每一步骤都没有最佳实践,例如 embedding chunk size,是否需要接搜索引擎,都需要根据实际的业务场景来多试。

相关的论文非常多,但是并不是每篇论文里面提到的方法都是有用的。

◆Part2

这个系列的 thread 会分享 devv.ai 背后构建整个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System 的经验,包括在生产环境上的一些实践。

这是系列的第二篇,主题是「如何评估一个 RAG 系统」。

上篇我们提到了什么是 RAG 系统,以及构成的基本要素,这里再来复习一下。

一个最基本的 RAG 系统由以下 3 个部分组成:

  • 语言模型
  • 外部知识合集
  • 当前场景下所需要的外部知识

想要优化整个系统,就可以把问题分解为优化这个系统的每个部分。

但是优化一个基于 LLM 的系统的难点在于,这个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黑盒,没有一套有效的评估手段。如果连最基础的 benchmark 也没有,怎么提升对应的指标也就是空谈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建立对整个 RAG 系统的评估体系。

来自 Stanford 的这篇论文主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评估生成式搜索引擎的可验证性。

Evaluating Verifiability in Generative Search Engines

arxiv.org/abs/2304.09848

这篇论文虽然是用来评测 Generative Search Engine(生成式搜索引擎),但是也完全可以把其中的方法应用到 RAG 上,本质上 Generative Search Engine 算是 RAG 的一个子集,还有针对于特定领域数据的 RAG 系统。

论文中提到了一个值得信赖的 Generative Search Engine 的先决条件就是: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我们都知道 LLM 经常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幻觉,hallucination),生成一些看似对,实则错的内容。而 RAG 的一个优势就是给模型提供了参考资料,让模型降低幻觉的概率。

而这个幻觉降低了多少,就可以用 verifiability 这个指标来进行评估。

理想的 RAG 系统应该是:

  • 高引用召回率(high citation recall),即所有的生成内容都有引用(外部知识)充分支持
  • 高引用精度(high citation precision),即每个引用是否真的支持生成的内容

实际上这两个指标不可能做到 100%,根据论文中的实验结果,现有的 Generative Search Engine 生成的内容经常包含无据陈述和不准确的引文,这两个数据分别是 51.5% 和 74.5%。

简单来说,就是生成的内容和外部的知识不匹配。

论文对 4 个主流的 Generative Search Engine 进行了评估:

  • Bing Chat
  • NeevaAI(已经被 Snowflake 收购)
  • Perplexity
  • YouChat

评测的问题来自不同的主题和领域。

采用了 4 个指标来进行评估:

  • fluency,流畅性,生成的文本是否流畅连贯
  • perceived utility,实用性,生成的内容是否有用
  • citation recall,引文召回率,所生成的内容完全得到引文支持的比例
  • citation precision,引文精度,引文中支持生成内容的比例

指标 1 和 2 通常是基本条件,如果连这个都不满足整个 RAG 系统就没什么意义了(话讲不清再准确也没有用)。

一个优秀的 RAG 系统应该在 citation recall 和 citation precision 上获得比较高的评分。

具体的评价框架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部分用了一点初中数学的知识,详细的过程可以直接参考论文原文。

整个实验的评测方式是使用「人为」的评测方式。

1)评测流畅性和实用性

给评测者对应的评测指标,例如 xxx 算是流畅的,并用 five-point Likert 量表来进行计算,从 Strongly Disagree 到 Strongly Agree。

并且让评测者对「The response is a helpful and informative answer to the query」这个说法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

2)评测引文召回(Citation Recall)

引文召回率是指:得到引文支持的生成内容 / 值得验证的生成内容

因此,计算召回率需要:

  • 识别生成内容中值得验证的部分
  • 评估每个值得验证的内容是否得到相关引文支持

什么是「值得验证」,可以简单理解为是生成内容中包含信息的部分,实践中,几乎所有的生成内容都可以看做是值得验证的内容,所以这个召回率可以近似等于:

召回率 = 引文支持的生成内容 / 总的生成内容

3)测量引文精度(Citation Precision)

引文精度是指生成的引文中支持其相关陈述的比例。如果生成的内容为每个生成的语句引用了互联网上所有的网页,那么引文召回率就会很高,但是引文精度会很低,因为很多文章都是无关紧要的,并不支持生成的内容。

比如说 Bing Chat 等之类的 AI 搜索引擎在使用中文进行询问的时候,会引用很多 CSDN、知乎、百度知道中的内容,在引文召回率上是很高的,甚至有时候每句生成的内容都有对应的引用,但是引文的精度却很低,大部分引文不能支持生成的内容,或者质量很差。

devv.ai 就在引文精度上做了很多优化,尤其是针对于多语言的场景。在使用中文提问的前提下,精度是要显著优于 Perplexity、Bing Chat、Phind 等产品的。

具体的引用精度的计算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可以参考论文中的描述。

有了引文召回率和引文精度之后,我们就可以计算出 Citation F 这个最终指标了(调和平均数)。

要实现高 F,整个系统必须拥有高引文精度和高引文召回率。

关于 Harmonic Mean(调和平均数)

devv.ai/en/search?threadId=d6xolrry09vk

上面就是整套的对 RAG 系统可验证性的评估方法。

有了这套评测系统,每次 RAG 优化了之后就可以重新跑一遍评测集,来确定相关指标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宏观上来判断整个 RAG 系统是在变好还是在变差了。

另外分享一下 devv.ai 在使用这套系统时的一些实践:

1)评测集

评测集的选定应该与 RAG 对应的场景所吻合,例如 devv.ai 所选择的评测均为和编程相关,并增加了很多多语言的评测集。

2)自动化评测框架

论文中所采用的还是 human evaluation 的方法,例如论文中使用了 34 个评测人员参与评测。

缺点是:

  • 耗费人力和时间
  • 样本量较少,存在一定的误差

所以针对工业级场景,我们在构建一套自动化的评测框架(Evaluation Framework)。

核心的思路是:

  • 基于 llama 2 训练一个评测模型(验证召回率和引文精度)
  • 构建大量的评测集,并且根据线上的数据自动抽样生成评测集
  • RAG 核心模块改动后,会有 CI 自动运行整个评测框架,并生成数据埋点和报表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非常高效地进行测试和改进,例如对于 prompt 的改动,可以快速开一个 a/b 实验,然后不同的实验组跑一遍评测框架,得到最终的结果。

目前这套框架还在内部构建 & 实验中,未来可能会考虑开源对应的评测模型和框架代码。(感觉光这个评测框架就可以开一个新的 startup 了)

最后再介绍一下 devv.ai。devv.ai 是专门面向开发者的新一代 AI 搜索引擎,目标是替代开发者日常使用 Google / StackOverflow / 文档的场景,帮助开发者提升效率,创造价值。

产品发布一个多月,已经有几十万的开发者正在使用 devv.ai

另外,有任何的反馈和建议都可以在这个 repo 提交。 也欢迎转发这个 thread 让更多人看到,可以直接转发到其他平台,备注来源即可。

来源:https://twitter.com/Tisoga/status/1731478506465636749

https://typefully.com/Tisoga/PBB58Vu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19073154234958372/?log_from=6c1d282a778aa_1704166461102

“IT大咖说”欢迎广大技术人员投稿,投稿邮箱:aliang@itdks.com

来都来了,走啥走,留个言呗~

IT大咖说 | 关于版权

由“IT大咖说(ID:itdakashuo)”原创的文章,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出处及微信公众号。投稿、约稿、转载请加微信(备注:投稿),茉莉小姐姐会及时与您联系!

感谢您对IT大咖说的热心支持!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4-01-0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IT大咖说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Part1
  • ◆1) 语言模型
  • ◆2) 模型所需要的外部知识集合
  • ◆3) 更好地召回当前场景下需要的外部知识
  • ◆总结
  • ◆Part2
相关产品与服务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