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知识管理系统重构,对卡片盒笔记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 Obsidian实践

知识管理系统重构,对卡片盒笔记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 Obsidian实践

作者头像
睿齐
发布2024-02-26 15:20:22
1080
发布2024-02-26 15:20:22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见睿思齐见睿思齐

去年4、5月份的时候接触到《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便被其中知识管理的理念深深吸引,并且在它的推荐下,果断投入到Obsidian的使用中。

这期间,我常常自诩为“Obsidian重度用户”和“彩虹屁爱好者”,乐此不疲地分享Obsidian实践经验,并孜孜不倦地向身边每一位“忘性大”的朋友推荐。

截至到今天为止,使用Obsidian已1年又5个月,总共积累笔记3500+个,用关系图谱显示出来颇为壮观:

由3500+笔记构建的关系图谱

在这片浩瀚的星图中,包含了我所有的工作记录、生活记录、读书笔记、主题实践和思考……我曾和出版这本书的图灵文化的编辑老师调侃:

但是随着笔记数量越来越多,问题也逐渐显露:

内容混杂。外部输入、项目策划、过程记录、成果物、个人观点、发布文章等混杂在一起。虽然组织方式仍具有一定逻辑,但是宝贵的知识点却淹没其中。

内容耦合。知识/内容常以文章形式组织,篇幅较大;在查询某个知识点时,往往要定位到一篇笔记的某个段落;复用时也是粘来粘去,造成冗余。

怎么说呢,借用柏杨的“酱缸”理论来形容当下的知识管理系统或有相似之处:随着笔记不断累积,系统逐渐混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搜索效率不可避免地降低。

显然,当前的系统状态与理想的知识管理系统还相去甚远。知识组织的方式,表现为松散的知识点的集合,如同一盘散沙,难以聚沙成塔,形成稳定且易于扩展的知识框架。

内容混杂示例:近期AIGC实践笔记目录

后来在某次与知乎网友交流技术文档写作的时候,为了向他说明“内容解耦”对于内容管理的重要性,在整个过程中,我先后3次用加重地语气反复强调:内容解耦!内容解耦!!内容解耦!!!由此也受到启发:知识管理不也是相同思路——解耦知识点,重构成一个稳定、可扩展的知识框架?

经过改进后的笔记目录如下图所示,其中,标识为红色的部分,为本轮新增。

按照操作逻辑理解:

  • 原有目录1-2-3-4用于获取信息,对来源于工作、生活、读书等渠道的外部信息进行记录。
  • 新增目录5用于组织知识,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包含了我个人比较聚焦学习、实践的一些领域。
  • 新增目录6用于保存内容输出,是基于某个特定场景,对于知识的一次系统性重构,输出的可能是一篇文章、一个培训课件,或者,未来有没有可能是一部书稿?
  • 从目录1-2-3-4到目录5,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并提炼为知识的过程。
  • 从目录5到目录6,是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

对应卢曼教授《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实践逻辑,也可以完美匹配:目录1-2-3-4对应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目录5对应为永久笔记;目录6对应为项目笔记。关于笔记类型定义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卡片笔记,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 | 读书

整理的过程并不困难。由于目录1-2-3-4-中的笔记都是现成的,因此,只需对现有笔记进行筛选,提炼出其中可作为知识进行积累的部分,合入目录5,并按照知识点(笔记)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必要排序。

知识管理相关知识的提取与重构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笔记由目录1-2-3-4提取并合入目录5时,由于之前写作笔记并非以记录知识点为目标,风格比较凌乱,需要参考卢曼卡片写作法,重新思考笔记内容,进行必要改写。

例如,在将一篇内容比较丰满的文章提炼为知识点的时候,去掉了复杂的描述,只保留了其中一段核心内容的基本逻辑:

基于已有内容改写卡片笔记

关于卡片笔记的写作和管理,有比较多细节的思考逻辑,本文不做具体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再一次向你墙裂推荐《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知识积累在不断增长,逻辑也愈加清晰。除此之外,另一个非常明显的改进是:

在从外部获取知识的时候,能够立刻识别与知识系统有关的内容,通过转述新增知识笔记,补充到系统中相关联的位置上,“可视化”地get到一个新知识,非常有成就感。

从一次讲座获取的信息中提炼知识点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内容。如果你也有着和我一样的困扰:随着笔记数量的不断增加,知识系统日趋混沌,导致搜索效率下降,那么,不妨也停下来思考一下,有没有系统改进的可能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3-09-2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见睿思齐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