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就业?

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就业?

作者头像
小腾资讯君
发布2024-05-21 17:56:44
1770
发布2024-05-21 17:56:44
图片
图片

闫德利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

每一次技术浪潮来临时,媒体上总是充斥着耸人听闻的悲观论调——新技术将抢走人们的饭碗。讽刺的是,警告人们失业反而给鼓吹者创造了就业机会,他们或是出书演讲,或是视频直播。历史一再证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总体是积极的。奥地利学派米塞斯(1952)指出:“省力机器造成技术性失业,不仅被理论检验证明是一个谬论,而且被这个事实所反驳——人类的全部历史恰恰是引进越来越多省力机器的历史。……人们并没有因为发明了一些新机器而被剥夺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2018)指出:“技术变革都会使就业带来结构性调整,但从来没有导致失业率上升。”

技术变革不利于就业,是普遍的先入之见。因为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那些有替代风险的工作,却难以识别尚未出现的岗位。因此,面对汹涌而来的智能化浪潮,许多人感到焦虑和不安。

技术进步带来的纠结和两难

君子善假于物。从一开始,人们使用工具、发明机器就是为了解放双手,替代人力。而创新意味着打破既有,以及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甚至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人们内心并不真正喜欢它,常以呼吁安全和保护就业的名义来抵制新技术。这在前工业社会十分普遍。威廉·配第(1662)说过:“当一项新发明首先被提出时,经常会遭遇所有人的反对。可怜的发明家只能绞尽脑汁来推进它。”根据《创新的起源》,咖啡初传西亚和欧洲时,损害了酒商利益,被认为是滋生闲言碎语的温床,受到多国政府的封禁;根据《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伊丽莎白一世以织袜机摧毁工作岗位为由,拒绝向发明家威廉·李授予专利许可;根据世界银行《工作性质的变革》,清朝政府激烈地反对修建铁路,认为行李搬运工作岗位的丧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对国外的情况,我们了解有限;而对国内的例子,原因没那么简单。

技术是增长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带来“技术性失业”。双重影响产生两难选择,几百年来人们对技术进步又爱又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浪潮蓬勃兴起,人们也产生了“互联网恐惧症”。对此,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在《如何停止担忧并学会热爱互联网》(1999)中提出了“技术三定律”,解释了不同年龄段对待新技术的态度。

第一,任何在出生时已有的技术,都是稀松平常的,是原本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第二,任何在15岁到35岁之间诞生的技术,都是新的、令人兴奋的和革命性的,你可能会以此谋得一份工作。

第三,任何在35岁之后诞生的技术,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靠着年少时出现的新技术,三十五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掌握着最多的资源和话语权。当再出现新技术时,采取防守姿态是自然正常的。当然,历史不厌其烦的证明,他们将无情地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对象。

技术进步不是导致失业的主因,经济衰退才是

失业率随着经济周期、突发事件、全球化、技术变革和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人们对技术和就业的讨论是如此之盛,以至于忽视了那个基本常识——引起失业的直接原因和首要原因是经济衰退,而不是其它。人们总是认为卢德运动是工人对机器的抗争,是工业革命的副产物,却无视另一个时代背景——十余年的拿破仑战争使英国经济变得十分恶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是经济萧条让人们失去工作,技术突破和创新反而是走出衰退的重要动力。

失业率和经济衰退紧密相关,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失业率最高达到24.9%,出现在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33年大萧条。自1948年劳工统计局(BLS)开始发布月度就业数据以来,美国共有12次失业率高峰和12次经济危机,两者一一对应。如下图所示。失业率是经济活动的滞后指标,失业率高峰往往发生在经济危机结束后的几个月时间。失业率最高是2020年4月的14.7%,受新冠病毒这一突发事件影响;其次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的10.8%,以及次贷危机后的10%。

1948年以来美国12个失业率高峰及对应的经济危机(柱状表示经济危机,折线代表失业率) 来源: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整理
1948年以来美国12个失业率高峰及对应的经济危机(柱状表示经济危机,折线代表失业率) 来源: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整理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再次引起人们对就业的担忧。根据再就业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Inc.的报告,2023年美国共裁员72.2万人,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状况、业务关闭、消减成本、企业重组、破产、需求低迷等经济或经营层面的原因。因人工智能裁员有4247人,仅占0.6%,是非常次要的原因。如下图所示。AI强在大脑,弱在小脑。即信息处理能力强,但行动力弱。人类的智力能够被AI超越,但在行动、平衡、同理心等方面仍有着极大优势。

2023年美国裁员的原因占比分布 数据来源: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Inc.,2024年1月
2023年美国裁员的原因占比分布 数据来源: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Inc.,2024年1月

三个误区

在技术和就业的讨论中,存在多个误区,以致于夸大了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以下三点尤为突出。

第一,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索洛说过(1965):“无论何时,只要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失业率同时存在,人们就不可避免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对技术和就业,要分析出两者是与之有关,还是因之而生。以外卖为例,它催生了跑腿小哥,这是因之而生;而饭馆主要是与之有关,是相关性。如果饭馆的业务量因外卖扩大,从而导致雇员增加,新增部分就是因果性。现实中,有人会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的两件事物,简单理解成因果关系,这是不对的。正如哈耶克所言:“当你看到一个人跑得很快,但缺失一只胳膊,如果你由此就得出结论说,缺只胳膊是他跑得快的原因,你自然就会号召其他人锯掉一只胳膊。”我们不能把新技术看作待锯掉的胳膊。

第二,把“影响”误当“取代”。2022年美国19%的工人从事最暴露于(exposure)人工智能的工作(皮尤研究中心,2023);人工智能将影响全球约40%的就业岗位(IMF,2024);在未来五年内,预计23%的工作将发生变化(世界经济论坛,2024)……这里的百分比无疑指的是“影响”,却常被误传为“取代”。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有取代技术和使能技术之分,还会创造新岗位。根据高盛(2023)数据,美国7%的就业会直接被AI取代,63%会被赋能,30%不受影响。

第三,不在时间约束下讨论。技术创新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70年的美国,美国用了50年时间才把由电动机提供的机械动力提高到一半,又用了10年时间提高到75%(如下图所示)。新技术往往并非即插即用,需经过多次次级创新,才能对生产力和就业产生实质影响。人们通常会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适应调整。凯恩斯有句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不在时间约束下讨论技术和就业,就没有意义。对同一事物,从短期看和从长期看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美国制造业的机械动力来源(Source: Devine,1983)
美国制造业的机械动力来源(Source: Devine,1983)

新技术淘汰落后岗位,解放人力

由于技术进步,很多岗位已经消失或从业人员大大减少,例如车夫、脚夫、灯夫、电梯驾驶员、电话接线员、流动照相师、收银员、售票员、记者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它在客服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的AI助手上线一个月来,所做的工作相当于700名全职员工。客户满意度与人类基本持平,解决问题的平均时长从11分钟下降至2分钟。新技术的发展必然淘汰落后岗位,解放人力。

解放农民。我国农业就业人员占劳动力的比例从1952年的83.5%降低到2021年的22.9%(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美国在1870年有一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如今不到2%(来源:美国白宫,2016)。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把人们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并创造了工业、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你我仍有极高的概率在土地上耕作。

解放工人。纺织业是最早开始工业化的行业,曾贡献了我国60%的工业就业(来源:《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纺织业从业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纺织工业从业人数1103.2万,占工业就业的9.6%。八十余年间,占比由60%下降为不足10%。近年,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黑灯工厂”成为制造业新趋势,大量工人开始从流水线上解放出来。

解放女性。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女性以承担家庭责任为主,只有5%的已婚妇女外出就业。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影响,外出就业的已婚妇女迅速增多。到1930年,近12%的已婚妇女就业;1970年达到40%(来源:珍妮特·耶伦,2020)。把女性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客观原因有两个。一是工厂机械化、电气化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操作难度,女性能轻松胜任,而且她们在兴起的办公室岗位方面具有优势。二是熨斗、吸尘器、洗衣机、烤箱、冰箱、洗碗机、烘干机等家用电器的发明和普及,帮助主妇完成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从而具备了外出就业的时间保障。

技术进步创造新岗位

机器在很多任务中已经取代了工人的位置,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脱离劳动力市场。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大于其淘汰的。约翰·肯尼迪指出(1962):“如果人们有发明新机器让人失去工作的能力,他们也有才能去让这些人重新获得工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

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等人的研究表明(2021),在企业层面,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强。一家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提高1%,会使其就业提高0.2%,使十年后的就业提高0.4%。耶鲁大学Daisuke Adachi等(2021)研究发现,机器人与就业是互补的,每1000名工人中增加一个机器人,就业率在地区层面就会提高2.2%。

新工作岗位诞生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变革。人社部自2019年以来已发布5批共74个新职业,它们多数是由新技术催生,例如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电子竞技员等。1999年至2016年,取代重复性劳作的技术变革同时在欧洲创造了2300多万工作岗位,即创造了几乎一半的同期新增就业量(世界银行,2018)。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大卫·奥托等的研究(2022),大约60%的美国当前职业(2018年)在1940年并不存在,其中Professionals行业达到74%。这意味着过去80年中,超过85%的就业增长是由技术驱动创造新岗位。如下图所示。

1940年和2018年美国按广义职业分类的就业人数 区分1940年存在的工作与后续新增工作
1940年和2018年美国按广义职业分类的就业人数 区分1940年存在的工作与后续新增工作

新技术不仅创造新岗位,还具有显著的就业带动效应。在美国,一个高科技职位能在其他部门带动产生4.9个职位(世界银行,2016),一个半导体行业工作岗位可支持其他行业5.7个工作岗位(SIA,2023)。

结语

人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将要消失的担忧总是虚惊一场。对未来,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但前进比后退好。要先上路,路上有车,才可能有完善的交通规则。我们要停止担忧并学会热爱,要拥抱新技术,而不是拒绝抵制。同时做最积极的准备,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改革,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参考资料:

[1] 乔尔·莫基尔,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华夏出版社,2008

[2]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中信出版社,2016

[3] 马特·里德利,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4] 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技术陷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

[5] 菲利普·阿吉翁、塞利娜·安托南、西蒙·比内尔,创造性破坏的力量——经济剧变与国民财富,中信出版社,2021

[6] 马骏、司晓、袁东明、马源、闫德利,数字化转型与制度变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20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技术进步带来的纠结和两难
  • 技术进步不是导致失业的主因,经济衰退才是
  • 新技术淘汰落后岗位,解放人力
  • 技术进步创造新岗位
  • 结语
相关产品与服务
云直播
云直播(Cloud Streaming Services,CSS)为您提供极速、稳定、专业的云端直播处理服务,根据业务的不同直播场景需求,云直播提供了标准直播、快直播、云导播台三种服务,分别针对大规模实时观看、超低延时直播、便捷云端导播的场景,配合腾讯云视立方·直播 SDK,为您提供一站式的音视频直播解决方案。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