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并发系统中,Redis作为缓存与数据库的配合使用几乎是标配,但两者的数据一致性问题却常常成为开发与面试中的焦点。
本文将拆解业界最常用、最可靠的“缓存与数据库一致性方案”,从核心逻辑到并发处理,全方位解析其原理与实践。
无论缓存如何设计,数据库始终是数据的最终存储载体,缓存(Redis)仅作为“加速读取的临时空间”。这一原则是解决一致性问题的前提——所有数据变更必须先保证数据库的准确性,再同步处理缓存。
这一方案源于“缓存旁路模式(Cache Aside Pattern)”的变种,是平衡性能与一致性的最优解,具体流程如下:
作用:通过缓存减少数据库访问压力,过期时间则为数据一致性提供“兜底保障”——即使缓存未及时更新,也会在过期后自动加载最新数据。
理由:新插入的数据在Redis中一定不存在,直接写入可避免首次读取时的“缓存未命中”,提升性能。
关键逻辑: 删除缓存而非更新缓存,是为了避免“并发更新冲突”——若两个请求同时更新数据,直接更新缓存可能导致“旧值覆盖新值”。而删除缓存后,后续读取会自动从数据库加载最新数据并重建缓存,确保一致性。
注意:此处的“删缓存”是为了避免缓存残留旧数据。即使删除数据库后缓存删除失败,过期时间也会在未来清除旧缓存,最终保证数据一致。
高并发下,多个请求同时操作同一数据时,需通过“数据库锁”+“缓存幂等性”确保安全:
version
字段(版本号),每次更新时: version
(如version=3
);UPDATE ... SET ..., version=4 WHERE id=? AND version=3
;优势:乐观锁通过版本号判断冲突,而非阻塞读取,性能远高于悲观锁(如行锁),适合高并发场景。
del key
操作天然幂等——删除不存在的键不会产生副作用。若数据库更新成功,但缓存删除失败(如网络波动),可通过“异步队列”记录删除任务,后台线程不断重试,直到缓存删除成功。这一机制确保了“最终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