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OLAP Data+AI 1:从技术变革到业务落地的全维度解析

OLAP Data+AI 1:从技术变革到业务落地的全维度解析

原创
作者头像
jasong
发布2025-09-21 22:10:56
发布2025-09-21 22:10:56
177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LLVMLLVMLakeHouseImpala

本次Data+AI圆桌会议汇聚了行业对数据智能的前沿探索,覆盖数据使用主体变迁、技术架构革新、开源与商业化平衡、未来趋势预判四大核心议题,既暴露了当前数据利用率低、技术适配性不足等痛点,也明确了Agent化、湖仓一体、云原生等破局方向。以下从“核心矛盾拆解-技术路径分析-业务价值落地-未来趋势展望”四维度展开深度解读:

一、核心矛盾:数据价值释放的三大“堵点”

圆桌会议的讨论本质上围绕“数据如何高效服务人、AI与业务”展开,背后折射出当前Data+AI领域的三大核心矛盾,也是行业普遍面临的痛点:

1. 数据使用主体与工具的错配:从“少数人用”到“人人能用”的鸿沟

  • 现状矛盾:过去数据使用主体集中于DBA、数据分析师(依赖SQL、报表工具),但现在产品经理、客户经理、业务一线人员成为新需求方——他们不懂SQL,却需要“用自然语言快速获取准确答案”(如“近7天华东地区客单价环比变化”),而传统OLAP工具(如复杂报表、SQL查询)无法满足“低门槛、高灵活”的需求。
  • 衍生问题:“参数数据分析的人是少数”,但业务对数据的需求却在激增,导致“数据利用率不满意”——辛辛苦苦整理的PB级数据,仅少数分析师能用,多数业务决策仍依赖经验,数据价值被严重闲置。

2. 技术工具的“碎片化”与业务需求的“一体化”冲突

  • 现状矛盾:数据处理涉及多工具链(Kafka存流数据、Flink做实时计算、OLAP做聚合分析、向量数据库做RAG检索),但各工具间适配成本高:例如非结构化数据(文本、文档)无法用传统SQL分析,需额外对接大模型做结构化转换;实时业务(如直播推荐)需要流数据与OLAP引擎无缝衔接,却因架构割裂导致延迟过高。
  • 典型场景:企业做“实时决策”时,需同时调用Kafka的实时日志、Flink的实时指标、OLAP的历史数据,但三者数据格式、访问方式不统一,往往需要“打补丁”式开发(如写定制化脚本同步数据),不仅耗时,还容易引入数据一致性问题。

3. 数据质量与AI需求的“不匹配”:AI的上限由数据决定

  • 现状矛盾:圆桌多次提及“数据是AI的元材料”“数据决定AI的上限”,但当前数据架构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数据孤岛”——业务数据分散在各部门数据集市,共享依赖API对接,形成“部门间各同步一份数据”的冗余局面,且数据口径不一致;二是“质量失控”——AI模型(如RAG、推荐系统)对数据完整性、准确性要求极高,但传统数据架构缺乏“全链路质量管控”,导致模型训练时因缺失值、异常值出现效果波动。

二、技术破局:四大核心路径,从“补丁式适配”到“系统性重构”

针对上述矛盾,圆桌会议提出了从“工具融合”“架构革新”“能力升级”三个维度的破局方向,核心是让技术从“被动响应需求”转向“主动支撑业务”:

1. Agent化:用“智能体”打通数据使用的“最后一公里”

  • 核心逻辑:DataAgent(如ChatBI、Streaming Agent)是解决“低门槛数据使用”的关键——通过AI赋予数据工具“理解需求、自主执行”的能力,让非技术人员也能高效用数据。
    • ChatBI:将“自然语言需求”自动转化为SQL,对接OLAP引擎生成结果(如业务人员说“查上周华北地区销售额Top3产品”,ChatBI自动生成SQL并返回数据),彻底打破“SQL壁垒”,实现“数据赋能人人”。
    • Streaming Agent:针对实时业务场景(如电商大促监控),Agent自主判断“是否需要拉取Kafka实时数据”“是否需要用Flink计算实时转化率”“是否需要触发OLAP的历史数据对比”,无需人工编写流处理任务,大幅降低实时数据的使用成本。
  • 价值本质:“短板在人,AI提高人的效率”——Agent的核心不是替代人,而是让分析师从“重复写SQL、做报表”中解放,聚焦“数据洞察与业务价值挖掘”(如WebCoding、数据挖掘),让业务人员从“等数据”变为“自主用数据”。

2. 湖仓一体+云原生:重构数据架构的“地基”

  • 核心逻辑:摒弃“数据仓库+数据湖”分离的架构,转向TCLakeHouse、Databend“统一湖仓”模式,实现“存储开放、使用统一”:
    • 存储开放:支持结构化(库表)、半结构化(JSON、日志)、非结构化(文本、向量)数据统一存储,用Iceberg、Hudi等格式保证事务一致性,消除“数据孤岛”——各部门不再需要同步冗余数据,直接从统一数据湖获取高质量数据集。
    • 使用统一:通过“AI增强的SQL”打破数据格式限制——例如用大模型将非结构化文本转换为结构化字段,支持用SQL直接分析(如“SELECT 商品ID, 情感标签 FROM 商品评论表 WHERE 情感标签='负面'”);同时兼容向量检索,满足RAG场景需求(如结合文本检索与SQL聚合,实现“查某产品负面评论的同时,计算近30天该产品退货率”)。
  • 云原生适配:Databend等工具采用“存算分离”架构,支持弹性扩缩容——业务高峰时自动增加计算节点,低谷时释放资源,解决传统OLAP“扩容不灵活、成本高”的问题,尤其适配海外湖仓“参与线上业务”的需求(线上业务流量波动大,需实时调整资源)。

3. 多模态检索+OLAP融合:支撑AI驱动的“复杂分析场景”

  • 核心逻辑:针对“AI增强大模型RAG”需求,将“向量检索(处理非结构化文本)”与“OLAP分析(处理结构化指标)”深度融合,实现“混合检索”:
    • 典型场景:智能客服系统中,用户提问“为什么我的订单物流一直没更新”,系统需同时完成两步:一是用向量检索从历史对话库中匹配“物流延迟”相关的解决方案(非结构化文本);二是用OLAP引擎查询该用户订单的物流状态(结构化数据:如“物流节点、更新时间”),最终整合结果反馈给用户。
    • 技术关键:通过“索引优化”解决“数据量大时的检索效率”问题——例如对非结构化文本建向量索引,对结构化数据建分区索引、 bitmap索引,确保PB级数据下仍能实现“秒级响应”,满足AI实时推理需求。

4. 开源与商业化平衡: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

  • 核心逻辑:圆桌以Doris、Databend为例,提出开源不是“免费送代码”,而是“技术透明化、生态共筑”的路径,商业化则是“支撑开源可持续”的保障,两者需满足两个原则:
    • 生态优先:开源不能为了商业化损害社区利益——例如Doris打通Iceberg、Hudi生态,不搞“技术壁垒”,让用户可以自由组合工具链;Databend通过开源获得“Top客户认可”,反哺社区优化(如根据企业需求迭代存算分离架构)。
    • 技术领先:开源让技术透明,因此必须保持“技术领先性”才能在商业化中立足——例如Databend用Rust语言提升计算性能,支持“PB级数据的快速查询”;Doris优化MPP架构,满足“高并发、低延迟”的OLAP需求,让开源技术既“好用”,又“能用在核心业务”。

三、业务落地:从“技术自嗨”到“价值闭环”,三个关键原则

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业务,圆桌会议强调“可靠的分析链→最终还是赋能业务”,在落地时需遵循三个原则:

1. 从“结果正确”到“洞察可靠”:数据分析的价值升级

  • 传统误区:过去OLAP的核心是“精确计算”(如“上周销售额1000万”),但业务需要的是“洞察”(如“销售额增长20%是因为华东地区新品上线,需加大该区域推广”)。
  • 落地动作:构建“可追溯的分析链”——用数据血缘工具记录数据从“采集→加工→分析”的全路径,让每一个洞察都能找到数据依据(如“新品上线带动增长”可追溯到“华东地区新品订单数据”“推广活动日志”),同时结合大模型生成“洞察解读”,让业务人员不仅拿到数据,还能理解“数据背后的业务逻辑”。

2. 优先解决“一类问题”,而非“一个问题”

  • 核心逻辑:圆桌提到“有没有一个核心的事情,解决一类问题,而非一个问题”——技术落地时需避免“定制化开发陷阱”(为每个业务需求写专属脚本),而是聚焦“通用性能力建设”。
  • 典型案例:企业搭建“实时决策平台”时,不应该为“直播推荐”“大促监控”分别开发两套系统,而是构建“Kafka+Flink+OLAP”的通用架构,通过配置化实现“不同业务的实时数据接入、计算、分析”——例如直播推荐用该架构处理用户互动数据,大促监控用同一架构处理订单数据,既降低开发成本,又保证技术一致性。

3. 数据质量“前置管控”,而非“事后修复”

  • 落地路径:针对“数据是AI元材料”的需求,需从“数据入湖”开始构建质量管控:
    • 源头校验:数据接入时(如从业务库同步到数据湖),用Flink实时检查字段完整性(如“订单表必须包含用户ID、金额”)、合理性(如“金额不能为负数”),异常数据自动标记并告警。
    • 共享规范:摒弃“API对接数据集市”的模式,在数据湖为各业务域创建“标准数据集”(如“用户域数据集”包含统一的用户ID、画像标签),各部门直接使用标准数据集,避免“口径不一致”问题。
    • AI辅助校验:用大模型自动检测数据异常(如“某用户一天内下单1000次,远超正常范围”),并给出修复建议(如“标记为异常订单,排除出模型训练数据”),降低人工质检成本。

四、未来展望:3-5年Data+AI的三大颠覆性趋势

圆桌对未来的预判聚焦于“技术融合更深、数据价值更透、业务适配更准”,核心是让数据从“支撑工具”变为“业务核心驱动力”:

1. 数据使用主体的“AI化”:从“人用数据”到“AI用数据”

  • 趋势判断:3-5年内,企业数据的“主要使用者”将从“人”转向“AI”——例如推荐系统、智能客服、供应链预测等业务,将由AI自主调用数据(通过Agent)完成决策,人仅需“设定目标、监控结果”。
  • 技术支撑:Kafka+Flink的流计算框架将成为“AI实时决策”的基础设施——AI需要“实时数据”(如用户实时行为、商品库存)做推理,而流计算框架能提供“秒级数据处理能力”,让AI决策更及时、更精准。

2. 技术架构的“无感化融合”:从“多工具拼接”到“一体化服务”

  • 趋势判断:未来的数据平台将呈现“端到端一体化”——用户无需关心数据存在Kafka还是OLAP,无需区分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只需提出需求(如“实时分析用户对新品的反馈”),平台将自动完成“数据拉取(Kafka)→实时计算(Flink)→情感分析(大模型)→聚合展示(OLAP)”的全流程,技术细节被完全封装。
  • 典型特征:“存储是开放的,使用是统一的”——数据湖作为统一存储层,支持各种数据类型;上层通过“AI增强的SQL”提供统一访问入口,实现“用一条SQL分析多源、多模态数据”。

3. 开源生态的“深度协同”:从“工具独立”到“生态互嵌”

  • 趋势判断:Doris、Databend、Iceberg等开源项目将从“独立工具”走向“生态互嵌”——例如OLAP引擎将原生支持Iceberg的元数据,向量数据库将适配OLAP的聚合分析能力,用户无需再做“工具适配开发”,直接组合生态内工具即可满足复杂需求。
  • 商业化逻辑:开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从“技术本身”转向“生态服务能力”——例如帮助企业适配Snowflake Catalog、搭建湖仓一体架构、提供数据质量管控方案,通过“开源技术+商业化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Data+AI的本质是“数据为核,AI为翼,业务为靶”

本次圆桌会议的核心洞察可归纳为一句话:Data+AI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以数据为核心基础,以AI为能力放大器,以业务价值为最终目标”的系统性工程。无论是Agent化、湖仓一体,还是开源与商业化平衡,最终都要回归两个核心:

  1. 让数据“能用、好用、有用”:能用(打破孤岛与格式限制)、好用(低门槛,人人可用)、有用(支撑业务决策,创造实际价值);
  2. 让技术“从服务人,到服务AI,再到赋能业务”: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更先进的架构”,而是“让业务决策更高效、更智能”——正如圆桌所说,“躲在高校里见不到业务,要为用户应用赋能”,只有扎根业务,Data+AI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释放价值。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核心矛盾:数据价值释放的三大“堵点”
    • 1. 数据使用主体与工具的错配:从“少数人用”到“人人能用”的鸿沟
    • 2. 技术工具的“碎片化”与业务需求的“一体化”冲突
    • 3. 数据质量与AI需求的“不匹配”:AI的上限由数据决定
  • 二、技术破局:四大核心路径,从“补丁式适配”到“系统性重构”
    • 1. Agent化:用“智能体”打通数据使用的“最后一公里”
    • 2. 湖仓一体+云原生:重构数据架构的“地基”
    • 3. 多模态检索+OLAP融合:支撑AI驱动的“复杂分析场景”
    • 4. 开源与商业化平衡: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
  • 三、业务落地:从“技术自嗨”到“价值闭环”,三个关键原则
    • 1. 从“结果正确”到“洞察可靠”:数据分析的价值升级
    • 2. 优先解决“一类问题”,而非“一个问题”
    • 3. 数据质量“前置管控”,而非“事后修复”
  • 四、未来展望:3-5年Data+AI的三大颠覆性趋势
    • 1. 数据使用主体的“AI化”:从“人用数据”到“AI用数据”
    • 2. 技术架构的“无感化融合”:从“多工具拼接”到“一体化服务”
    • 3. 开源生态的“深度协同”:从“工具独立”到“生态互嵌”
  • 五、总结:Data+AI的本质是“数据为核,AI为翼,业务为靶”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