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 与 John M. Martinis
奖项揭晓:从微观走向可触摸的量子世界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 和 John M. Martinis,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隧穿与能量量子化现象”的开创性工作。
这三位物理学家的实验让量子力学从抽象的理论世界,第一次在一块芯片上被“看见”——他们证明了,即使是肉眼可见、可握在手中的电路系统,也能展现量子物理的奇异规律。
量子世界的边界:多大算“量子”?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粒子可以“穿越”能量屏障,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现象被称为隧穿效应(tunnelling)。然而,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类效应只存在于极小的体系中——一旦涉及成千上万的粒子,这种量子特性就会被“平均”掉,消失不见。
20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改变了这一认识。他们设计了一种可以拿在手里的量子系统——通过电子电路,展示了宏观尺度上的量子行为。
实验突破:让电流展示量子性
在1984年至1985年间,三位科学家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实验。他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电路,由超导体构成——这种材料能在极低温下让电流无阻流动。
电路中的两个超导部分被一层极薄的绝缘层分隔,这种结构被称为约瑟夫森结(Josephson junction)。通过对电流、电压与能量态的精密测量与控制,他们揭示出系统内部奇异的量子现象:“无数电子在超导体中协同运动,表现得就像一个巨大的单一粒子——一个充满整个电路的宏观量子态。”
宏观隧穿:当电流“翻越”能量屏障
在他们的实验中,这个“宏观粒子系统”最初处于一个零电压状态:电流流动但没有电压差,就像被困在能量势垒之后。
然而,实验结果显示,这个宏观系统能够通过量子隧穿逃离这一状态——它突然越过“障碍”,进入新的能量层级。这种状态的变化表现为电路中出现电压信号,清楚地证明了隧穿效应的存在。这意味着:量子力学并非只属于微观世界,它的规律也能在宏观尺度上奏效。
能量量子化:电路中的“量子阶梯”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观察到——这个宏观系统的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离散的量子化阶梯。系统只能吸收或释放固定量的能量,就像电子在原子轨道中跃迁那样。
这不仅验证了量子力学的预测,也证明了电路系统的量子化特征——它既是电路,又是一个巨型量子粒子。
从芯片到量子未来
如今,我们所使用的电脑与手机芯片,早已基于量子力学原理——例如晶体管的工作机制本身就依赖电子的量子行为。
但这项诺贝尔奖的成果,为人类打开了新一代量子技术的大门:
🔐 量子加密(Quantum cryptography):构建绝对安全的通信系统。
🧮 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让信息处理能力呈指数级提升。
🧭 量子传感(Quantum sensors):实现超高灵敏度的测量与探测。
这些前沿方向都建立在他们的实验之上。从那块微小的超导电路出发,科学家们开始真正触摸量子世界的边界。
结语:当量子走向宏观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
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 与 John M. Martinis 的发现,不仅重新定义了“量子”的边界,更为未来几十年的量子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从微观到宏观,量子从未如此真实。”
整理 | 王建民
参考资料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5/popular-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