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 AI + Web3 实战营 的第 11 篇研发日志,前 10 篇如下:
AI+Web3实战营日志 #4 | Rebalancer合约
AI+Web3实战营日志 #8 | 重构ETFRouterV1
另外,关于 AI + Web3 实战营的相关介绍则有如下几篇文章:
昨天(2025 年 10 月 15 日),我们的链上 ETF 产品「BlockETF」,终于成功发布上线到了主网!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正式地址,在 BNB Chain 的主网上进行申购与赎回:
页面 UI 也调整了风格,并美化了不少:

这里面有两个名称,「BlockeETF」和「Crypto Top 5 Index」,我需要解释下区别。
「BlockETF」是我们项目的名称,这是一个链上的协议,未来会支持多种不同的 ETF 。每一种 ETF 本质上是一种 ERC20 份额代币,由一篮子底层资产所支撑。持有 ETF 份额代币,本质上也就是持有了这些底层资产。
「Crypto Top 5 Index」则是我们目前上线的 第一个 ETF,代币符号为 CT5。它的底层资产组合包括:BTCB、ETH、WBNB、XRP、SOL。持有 CT5,其实就是间接持有了这 5 个核心资产。
之所以首个指数基金选用了这五个头部资产,是经过仔细权衡的结果。它们共同具备三个关键特征:
因此,CT5 就像加密世界的 S&P 500 缩影 —— 既能代表行业整体走势,又具备相对平衡的风险与收益特征。
表面上看,CT5 似乎只是“打包”了五个币,但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把复杂的管理和自动化逻辑链上化了。
换句话说,CT5 不是替你预测市场,而是让你轻松复制市场。 它把“长期分散持有”的策略,变成了一种一键执行的链上协议。
我们的实战营,从 9 月 15 日启动,到 10 月 15 日主网上线,刚好整整一个月。我们把一个完整的去中心化金融协议,从无到有、从测试网到主网,完整跑通。
这一阶段,我们总共投入了:
这些数字背后,不只是工作量,更代表着确定性的积累。因为每一次测试、每一次部署、每一段视频,都在为这个实验室打下更坚实的底座。
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那种“从头到尾把一件事做成”的过程。从立项、架构、编码、测试到主网发布,每一个环节都亲手完成,这正是「AI+Web3 实战营」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 让每个人都能在真实项目中,经历一次端到端的构建之旅。
AI 在这整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它不仅帮我写代码、设计合约架构、生成测试脚本、查错、写前端交互逻辑;也帮我整理思路、优化代码结构、梳理实现流程等。AI 在帮我节省重复劳动,也让我的思维保持在更高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开发的方式。过去我思考的是「我要怎么实现这段逻辑」,现在我则会问「这个系统应该怎样设计才更优雅、更可扩展」。AI 把我们从“写代码的人”,变成了“设计结构的人”。 它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像一个技术伙伴。
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
AI 不会取代开发者,但它正在重塑开发者。
在 AI 的帮助下,一个人的构建力可以扩展到“小团队级”。而当我们把这股力量注入到实战营体系里,它就成了所有参与者的“智能助推器” —— 让每个人都能更快地从想法走到实现,从学习走向创造。
如果说 BlockETF 主网上线 是成果的“形”,那么 实战营的价值,就是这件事背后的“魂”。
它的意义,从来不在于“教人写代码”,而在于 —— 让每一个参与者,亲身经历一次从 0 到 1 构建真实 Web3 产品的完整过程。
并且,通过 AI 的助力,让个人也能做到过去只有团队才能完成的事。
我们一路走到现在,我发现实战营的价值,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
不是 Demo,而是真项目。主网上线意味着它是真实存在的协议,而不是课堂里的样品。这是从“学习”到“创造”的第一次跃迁。
学的不只是 Solidity,而是架构。模块化、参数驱动、确定性结构 —— 这些词在课程里不只是技术概念,而是让每个学员从 Coder 变成 Builder 的起点。
AI 不是旁观者,而是共创者。我们用它压缩研发周期、重构思考方式,学会的不只是“让 AI 帮我写”,而是“我和 AI 一起构建”。这,是未来十年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月时间,从概念、架构、测试到主网上线。这不是普通课程的节奏,而是一场高密度的实战冲刺。在这样的节奏里,每个人都能真实体会到“创业级执行力”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我最在意的东西。通过可验证的架构、可复用的模块、可追踪的测试,每个环节都在积累确定性。从混乱到清晰,从焦虑到掌控 —— 这就是成长的底层逻辑。
所以,AI+Web3 实战营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学到了什么,而在于你“做成了一件事”。
从一个人学习,到一群人共建;从写代码,到写出结构;从跟着走,到能自己开一条路。
这,就是我们这一阶段最大的成果。
主网上线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接下来,我要同时思考三条主线:BlockETF、实战营、Soluno Lab。
它们其实是一体的:BlockETF 是果实,实战营是土壤,而 Soluno Lab 是整棵树的根。
BlockETF 主网上线后,我希望它能从一个单一产品,成长为一个可复用、可组合的链上 ETF 协议。
短期内,我们会重点推进三件事:
长期来看,BlockETF 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个可供他人复用的「协议原语」。未来任何人都可以在它之上构建自己的 ETF,像拼乐高一样,组合出新的金融结构。
第一期实战营,我们完成了“从 0 到 1”的验证。它证明了:AI + 结构化方法,确实可以让个人独立完成一款主网上线的 Web3 协议。
第二期,我们不会急着定具体项目。我更想让它成为一个新的实验:验证方法论的可迁移性与复用性。
换句话说,第一期验证了结构的诞生,第二期要验证结构的演化。
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做什么项目”,而是 ——
“同样的体系,能否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再次跑通一个完整系统?”
项目的方向,可以由共创生长出来。也许是 BlockETF 的延展,也许是全新的方向。重点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 是再次用确定性结构,去对抗新的不确定。
Soluno Lab 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很清晰:不是公司,而是一套「AI 驱动的个人创造体系」。
BlockETF 是第一个实验;实战营,是验证体系的方法;而接下来,我希望它能慢慢演化成一个开放生态。
未来,Soluno Lab 会有三种角色:
我想验证的命题其实很简单:
在 AI 时代,一个人能不能通过结构与节奏,持续地构建出自己的生态系统?
这三条线——BlockETF、实战营、Soluno Lab,会像三个齿轮那样持续咬合、驱动彼此。
BlockETF 提供成果,实战营沉淀方法,Soluno Lab 形成体系。
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自循环系统」:从学习到创造,从个人到生态,从一次实验到长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