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BlockLever实战营日志 #2 | 产品需求梳理

BlockLever实战营日志 #2 | 产品需求梳理

作者头像
Keegan小钢
发布2025-11-12 14:15:48
发布2025-11-12 14:15:48
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Keegan小钢Keegan小钢

这是我们研发「BlockLever」第 2 天的研发日志,前一篇日志如下:

Day 2 的目标是梳理出 BlockLever 第一个版本的 PRD 文档,依然还是我和 AI 一起来完成的。下面就简单聊聊我们最终的成果。

产品的重新定位

之前,我将 BlockLever 定位为一个轻量版的 Perp DEX(永续合约交易所),但今天和 AI 一起重新梳理了思路之后,我决定把 BlockLever 的定位调整为: 现货投资者的收益增强工具

现在的 Perp DEX 赛道实在太卷了。大家都在拼高杠杆——20x、50x、100x,几乎成了标配。刺激感确实够强,但也割走了无数人的本金,包括我自己。

我做 BlockLever 的初衷,就是不想再卷入这场高杠杆的游戏。我希望反其道而行之,去做一款「低杠杆、高安全性」的产品,不追求投机放大,而是在稳健的资金利用率中提升收益

但反思下来,我一开始却犯了个明显的错误:我竟然打算让它的交互方式,长得和那些 Perp DEX 一模一样。

这其实是很典型的“路径依赖”。当我们看到一个赛道时,往往会本能地去模仿它的主流范式,结果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回了那个我们原本想要逃离的圈子。

既然 BlockLever 的核心是反其道而行之,那交互上,也理应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如果我们要服务的是现货投资者,那界面语言、操作逻辑、视觉呈现,都必须回到他们熟悉的语境中去。

于是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彻底“现货化”交互体验

交互的重新定义:让现货用户“秒懂”

我和 AI 一起仔细梳理后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逻辑,而在语言。

在传统的 Perp DEX 里,你会看到这样的词:

开多、开空、平仓、保证金、杠杆倍数……

这些术语对交易员来说很正常,但对现货投资者而言却像是另一种语言。他们的思维更接近“买入”“持有”“卖出”,而不是“开仓”“平仓”“杠杆率”。

于是我决定彻底“现货化交互”,让整个体验更接近钱包操作,而不是交易平台。

期货术语

BlockLever 表达

用户心智

开多

买入

我看好 ETH,就买入

开空

卖出(看空)

我觉得会跌,就卖出

保证金

我的投入

我打算投入多少本金

杠杆倍数

资金模式

我要用几倍资金操作

健康因子

安全状态

我的仓位是否安全

举个例子:在 BlockLever 的买入页面中,用户只需填写:

我要花费 1000 USDT → 使用 2 倍资金模式 → 买入 ETH。

系统会自动显示当前价格、清算价格和安全空间,一目了然,不需要懂什么是“杠杆风险比率”或“清算阈值”。

这时你会发现,同样的功能,用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吸引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人。 “开仓”吸引的是专业交易员,“买入”吸引的则是普通投资者。

而这,才是 BlockLever 想要服务的人群。

补齐被忽视的环节:账户创建功能

当我们把交互逻辑都理顺之后,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似乎遗漏了一个最关键的功能

我提醒了 AI:

“等等,我们不是要做资金隔离吗?那每个用户是不是都需要一个独立账户?”

AI 停顿了一下,然后回应我:

“你说得对,这确实是 MVP 的首要功能。”

这一刻,我意识到:哪怕是再聪明的 AI,也需要人类去补上“产品直觉”这一环。

于是我们确定了 BlockLever 的 功能 0:账户创建

用户第一次使用时,系统会自动检测他的钱包地址:

  • 如果已有账户,直接进入主界面;
  • 如果没有,则弹出创建引导页。

整个过程可能不到 30 秒,只需一次签名和约 $0.5 的 Gas 费用。背后实际是部署了一个 UserProxy 合约,专属于该用户,用于实现资金隔离。

从此之后,每位用户都拥有自己独立的链上账户,仓位互不影响、风险完全隔离。

这看似只是一个“开户”功能,但本质上,它是 BlockLever 的信任起点

  • ✅ 用户清楚知道资金属于自己
  • ✅ 后续交易成本更低(一次部署、永久使用)
  • ✅ 体验上更像一个“链上钱包”,而不是交易所

也正是这个补充,让整个产品体系终于“闭环”了。

Day 2 小结:定位、语言、结构的全面重构

回顾今天,其实发生了三件意义很大的事。

第一,产品定位的转变。

我们终于明确了 BlockLever 的方向——不再是高杠杆交易的延伸,而是现货投资者的收益增强工具。与其在红海里卷高倍杠杆,不如在蓝海里探索稳健收益。

第二,交互语言的重塑。

我们彻底抛弃了期货化的术语体系,改用更贴近用户心智的“买入 / 卖出 / 我的资产”。语言的变化,不只是文字的调整,而是对目标用户的重新定义。

第三,产品结构的补全。

通过“账户创建”功能,我们让整个体系闭环,让每位用户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链上账户。这是 BlockLever 从“一个想法”到“一个产品”之间,最关键的一步。

最终,AI 帮我生成的 PRD 文档 其实非常详细,不仅包含了完整的功能定义、用户故事、交互流程、非功能需求,甚至还给出了“清算机制”和“账户创建”的精确计算逻辑。

下面是文档的目录截图👇(这部分也是我每天和 AI 并肩工作的“成果感”时刻)

但限于篇幅,我只挑几个重点片段在这里分享。完整文档已存放在「BlockLever 实战营」的 GitHub 仓库中,方便学员们随时查阅与参考。

📘 总结一句话

Day 2 的成果,不只是多了一份 PRD 文档,而是让 BlockLever 的整个产品逻辑,第一次变得完整、清晰、可落地。

从定位,到语言,到架构,我们开始真正把「低杠杆、高安全」这件事,变成一个能在链上运行的产品。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1-0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Keegan小钢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产品的重新定位
  • 交互的重新定义:让现货用户“秒懂”
  • 补齐被忽视的环节:账户创建功能
  • Day 2 小结:定位、语言、结构的全面重构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