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

前段时间听罗辑思维的两篇文章有一些感触,一篇文章是《人类的终极竞争力》,另外一篇文章是《美是什么?》,两篇文章的观点都很有说服力,却又有一些彼此对立的部分,很有趣,拿出来记录、思考。

一、人工智能不会取代艺术家,而会为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工具

《人类的终极竞争力》中提到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很多人类的工作,但通常人们都会认为,艺术家的创作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也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作品,在技术上也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准。

但文章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很开脑洞,认为人工智能会称为一种工具,这个工具将会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加智能的手段,也许有一天,人们的想象力可以直接凭借人工智能做出的工具来直观的体现出来,更加快捷的创作出很好的作品,而不需要像过去一样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

其实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比如MIDI制作的电脑音乐,不需要经过长时间小提琴训练的人也能够运用音源加MIDI序列制作出好听的小提琴音乐;我们不用有毛笔宣纸,也能在pad上画出一副中国画。

自动伴奏软件BAND IN A BOX创作出的音乐 甚至比专业乐手也不差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熟悉的艺术创作工具有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艺术作品也都会和今天有所不同,而且,未来可能会是一个全面艺术创作的时代,艺术的门槛会越来越低,而最会限制我们的,可能就是艺术的想象力。

二、艺术不仅是精神世界的事情,它更是身体的事

但在另外一篇文章《美是什么?》中出现了一个和这个观点对立的观点。

《美是什么?》这篇文章通过解读朱光潜的《谈美》这个有关美学的小册子,得出一个观点:艺术不仅是精神世界的事情,它更是身体的事。文章指出“任何艺术都是一种身心合一的活动,包含种种身体的习惯和记忆。学习一种艺术,就是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其身体的技巧,比如,书画家挥动手臂的运笔技巧远超一般人,钢琴家的手指格外灵活,舞蹈家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能力令人叹为观止等等”,甚至连诗歌,也可以看成是“喉舌的运动给人带来的气息感受”(这个个比较开脑洞的观点),所以说,艺术的美,也是要通过精神层面的思维结合身体的律动感才能体会的出来。

学习物理学专业的大艺术家运用pad创作的国画作品

如果没有小时候的美术训练,再好的软件,也不会画的这么好

读完两篇文章发现,一篇文章认为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不需要很多的艺术训练,依靠想象力和人工智能,就能够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而另《美是什么?》这篇文章中认为,体会到艺术的美,只依靠精神层面的思维还不够,还要有长期训练带来的身体的韵律感,作为学习乐器的我来说,这一观点会有一些体会,其实很多作曲家,并不是纯粹在脑子中作曲,而是借助自己长时间的乐器训练形成的演奏习惯“乱弹”,从而得到音乐的灵感。

结合两篇文章和自己的思考,个人认为人类只是依靠想象力借助人工智能就能完成艺术创作是不可能的,长期艺术练习,训练的不只是技术。

但是通过人工智能制造出更加便捷的艺术创作工具,还是可能实现的。

艺术,是充满偶然、意外、失误、灵光一现的,这样的艺术才有人情味,人工智能除非做出一个真人,否则运用人工智能做出的艺术,我都不愿意承认那是艺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8G0ZSW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