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反审查的正能量

很多人对宣传部门有一些误解,觉得在其中的笔杆子必然是当今文化精英,心系天下,挥斥方遒,在文化宣传领域起着意识形态旗手的重要作用。

但众所周知(并不),宣传口的猪队友多的是(带鱼就是典型),整体而言,官方文宣工作水平一直处于愚蠢低效、格调低下的状态。普通人有"笔杆子牛逼"的错觉,主要是审查、封锁工作做得好。

审查工作不好做,因为党性/人性/智商不能共存,要保持对组织的忠诚,自然很难权衡同理心和分辨力——好在我国人多,总是有那么几个节操稀缺的豢养文人能主导这份工作。

(两种媒体的基本形态)

除了官方主导半垄断性质的传统传媒业之外,互联网媒体审查的尺度,也已经在某些特殊事件之后大幅收紧——很多论坛、网络社区的现状是,含有"墙"等关键字的主题都被删了,而VPN直接是不能搜索的"黑名单关键词"。

极端情况,说出来可能都没人信,比如在某个屎黄色的游戏论坛上,你多打几个"蛤"字,是要禁言三天的,理由是什么?讨论敏感政治议题。

这种文化上的闭关锁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体现为信息流动的阻滞——封锁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渗透到各个信息节点,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从纸面到各类屏幕,再辅以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尽管漏网之鱼大量存在,但在人口比例上,却已经极为稀释。

同时,反审查之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并不是一种类似医疗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刚性公共需求——也正是因为缺乏紧迫的共同利益,以反审查本身为目的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不太可能短时间内得以发生。普通人对删帖习以为常,最多抱怨两句,或者默默用脚投票,很少会以信息自由为名,提出某种特定的政治诉求。

但即便如此,审查尺度仍然是越来越紧张的,尤其是经历了高层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和一系列的文宣败局之后,审查者们对于删帖的热情,要远高于正面回应种种质疑和批判。

比如说,在某一次特殊的大会之后,腾讯微信公众号的注册限制,悄悄地发生了改变,每个人的身份证所对应可申请的公众号数量,由5个减少到2个,其中缘由,当然不用太多解释。

再比如说,曾经有段时间,互联网社区的创业门槛很低,是个人都行;但如今要创建一个合法的论坛,其主体需要是注册资本100万以上的企业法人,并且经过审批取得特殊的icp许可证——天涯猫扑的衰落,并不仅仅是社交媒体扩张的结果。

防火墙和审查体系,本质上是建立在科层制官僚系统之上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其对内删帖和对外封锁出口流量的主要政策,作为国家行为的一部分,总是要对应某些权力部门的基本准则——比如特定的法令或者行政命令,再次也有个会议精神一类的官方文本。

而官方文本的脆弱性,却是由宣传本身的低水平决定的,因此这几乎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是立法和拟态立法的含糊、错漏、缺乏有效的合法性来源,另一方面是立法导向的公共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宣传上的反效果。

尽管如此,审查仍然是卓有成效的,甚至是足以令笔杆子们沾沾自喜的。真正的问题是,以传媒本身对抗审查,所谓人如刀俎我为鱼肉,是很难直接产生效果的,对个人可以以社会关系为裹胁,对企业则直接动之以行政管制即可。

最近的一个社会热点是,北大某个同学的"信息公开申请"所引发的大量讨论,被连番删帖,各种自媒体或者网络社区中的相关信息,基本上都是转瞬即逝。此事的"元文本",也就是当事女同学所写公开信,也同时在墙内的各大网媒平台上消失了。

元文本消失,相关的讨论自然会落入空口无凭的低潮,按照以往套路,此事过不久便会消失于大众视野。

但不巧的是,有人把这份公开信转成了特殊编码,以交易备注的形式,嵌入到了虚拟货币"以太坊"的主链之中——区块链的加密特性决定了,只要以太坊的交易主链不发生硬分叉,这份公开信就会一字不动地永远存在于一个匿名但公开的交易记录之中。

这是国内第一次有人以社会影响为目的在区块链内嵌入特定信息,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次。在以国家强制力为背书的央行货币和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决出胜负之前,针对区块链内嵌信息的媒体审查,都将是公共支出的黑洞。

404的时代,开始瓦解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25G18W5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