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读《大数据》有感

导语: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人生更精彩。在共青团人民银行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易纲行长勉励广大央行青年要养成读书习惯,坚持每月读一本好书。西安分行辖区迅速开展了青年“悦读”活动,得到了青年朋友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参与。现展示部分青年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国学治心,数据治国

分行机关调查统计处 范念龙

汉兴五十,而有文景之治;唐立百年,方遇开元盛世。中国建国六十九载,已经步入辉煌发展的新时代,所以,我们年青人,不能辜负这个时代,当以国学治心,以数据治国。

国学治心

国学,涵盖中国几千年悠久文化传承,历久不衰。不论战乱与纷争,不论灾荒与人祸,国学始终以顽强的生命力代代相传。回顾近代历史,一个个大师的名字跃然纸上,黄炎培、季羡林、沈从文、林语堂、胡适等一代大师谆谆教诲,教我们在最悲观的时候最失望的时候鼓起坚强的信心。国学充满了温暖与包容,儒、释、道三教合一,虽然历经坎坷,但历久弥新;国学充满了智慧与火花,老子、孔子、庄子、管子等诸子百家争鸣,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

当下社会,思想日益多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年青人更应当在万花筒一样的思潮中守住一寸国学心。人们常说“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其实,不论儒、释、道,均是国学的内核,代表了传统的力量。我们当以国学治心,从传统中汲取优秀的营养。以国学治心,我们方能立身高远,“一览众山小”。以国学治心,我们方能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为本。以国学治心,我们方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国学治心,我们方能心中有块垒,参于天地之间。以国学治心,我们方能壁立千仞,视权、利如浮云。以国学治心,我们方能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探索精神追求进步。

数据治国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和个人兴趣,读了涂子沛先生的《大数据》和《数据之巅》,作者眼光高远,见解独到。在两本书中,作者对数据极为推崇,旁征博引,上升到了数据治国的高度。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不仅需要以国学治心,更需要有数据治国的理念和能力,因为数据就是国之心,治心即治国。

无独有偶,《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站在中国大历史的角度,一直推崇“数目字管理”,其实就是一种数据治国的理念。“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质量管理大师爱德华·戴明如是说。爱德华·戴明曾旅居日本多年,以他对数据管理的执着带领日本企业打造出世界上最高质量的产品,使日本弹丸小国一跃而成世界强国。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普及,人类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确切的说已经进入了数据时代。数据的产生和获取在举手之间,我们已经置身于数据的海洋。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去银行办理业务,无时无刻都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商务智能、云计算、可视化等新技术带来了处理大数据的利器,使我们不至于迷失于数据海洋,而能在数据海洋中徜徉。

伴随大数据的迅猛增加,许多国家都在尝试“循数决策”、“循数管理”或“以数创新”的政策,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数据治国的重要性。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说明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统计体系的重要性,结合前几年国办推出的《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大数据理念、技术和资源的重要性已不断凸显,已经逐渐将数据治国提到足够的高度。可以想象,数据治国将会为我国带来更高的工、农业产出,更低的交通事故率,更多的居民投资收益,更高效、开放、负责的行政管理,以及更便捷、智能、温馨的居民服务。

德在心,技在身

国学治心,核心是我们心中有德。小到仁、义、礼、智、信,大到爱国守法、敬业奉献,都是德心的体现。然而,在这样一个讲求实事求是,踏实肯干的社会,只靠国学治心不足以为国添柴加火,不足以贡献我们年青人的力量,“王阳明格竹”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一位心学大师,年青时曾为圣人之学而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七天,饿得头晕眼花,但终究不得法门。学问不是凭空推究可以获得的,而是要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方能修成。竹子有高度、重量、细胞,要靠科学的测量才能知道它的数据,才能了解它的“理”。数据是至小、至实、至真的逻辑单元,代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道理。

同理,我们年青人,要想不辜负这个时代,必须在具备德心的同时,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在大数据时代,更要具备大数据的思维、数据治国的理念,身怀驾驭大数据的技能,方能以科学的态度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祖国发展尽绵薄之力。

未来终将属于奋发有为的年青人,所以,年青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请以国学治心,数据治国。

读《我们仨》有感

分行营管部户县支行 刘蕾

家在哪里?家不过是旅程中一个个驿站,旅途的起点和终点。家在哪里?其实世上本没有家;亲情是砖,是瓦,于是便在心里砌出一个家;坚强是房梁,是支柱,于是便在飘摇的风雨中撑起永不塌陷的家。

我想家并不是只是固定的名词,它是存在每个人的心中的城堡,只要你能随时的想到爸妈,那它就随时地存在你的心中。我的家就是这样随时存在于我的心中,一个温馨、和睦、团结的小集体。

或许是涉世不深,年纪尚浅,本书里提到的家却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思考这其中的伤感,迷茫和追寻……

“百宜一好是天然”,清新的文字方能容下隽永的回味。杨绛先生用质朴的语言,平静的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平凡的生活,真挚的情感。

《我们仨》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充满着人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像从窗户纸的孔隙中,悄悄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天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我们只是在这生活的平凡记录中感知一切,那些我们不可能经历的故事。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直到最后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向死而生”,不错。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爱因斯坦眼中,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成败何足道,看破烟云,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

小伙伴们,快来分享你的读书心得吧!!!

↓↓↓

(来源:人行西安分行、分行营管部团委)

本期编辑:蒋柳 信息提供:沙代提、李晶

本期审核:林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27G1RRWQ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