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贯穿IT价值链的 敏捷转型

随着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竞争压力的持续增大。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承担着促进业务创新和客户价值创造的重要职责。传统的IT管理模式不适合快速的创新周期,如何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打造全新的IT运营模式是当前很多企业都在思考和尝试解决的问题。本文以IT价值链为主线,探索敏捷管理思想的落地实践,助力IT转型和价值实现。

转型驱动力

背景

经过对大量企业IT运营的痛点分析,不难发现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大致总结如下:

◎市场与研发脱节,业务架构与应用架构缺乏一致性的协调治理;

◎系统烟囱式构建,耦合度高,不利于快速上线和纵向拓展;

◎开发团队分割,且测试、运维的职能协作流程效率不高;

◎缺乏企业级的IT架构管控,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

◎发布与部署耦合,且整个“部署管理”效率低、风险高;

◎更多是“被动式”的运维,缺乏基于业务场景的端到端监控,以及固化流程的工具。

由此可见,在当前企业环境下,首先要求IT组织能感知市场中的信号,能迅速拓展机会,且让客户体验更好;其次,要求IT组织内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灵活重组和协作;同时,还要求在确保产品质量与稳定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IT的构建成本。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就需要在整体IT价值链上思考需要构建哪些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提炼出三种能力:

1. 需求分析与架构能力:要求能够有效管控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抽象出微服务,基于设备软件开发平台(DSDP,Device Software Development Platform),实现架构的设计与管控;

2. 精益与协作能力:要求实现统一的项目管控,构建一体化的“部署流水线”,同时,增强开发环境与测试环境的一致性;

3. IT敏捷运维能力:促进工具固化管理流程,全面实现IT运维自动化,做到“主动的”IT运维前置。

IT价值链

IT价值链可以定义为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IT部门在为业务服务或自身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增值。根据IT4IT的参考体系,IT价值链中确定了4个主要价值流,即战略到组合、需求到部署、请求到履行、跟踪到修正。本文重点关注“需求到部署”价值流,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敏捷管理思想构建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

此能力框架的核心思想为以业务战略为目标打通一体化的IT流程,提炼出两大领域“敏捷开发”和“敏捷运维”;三大核心能力,在价值的上游关注“需求分析与架构能力”,在价值链的中游关注“精益与协作能力”,在价值链的下游关注“IT敏捷运维能力”。

双模IT思想

2014年Gartner提出了“稳态”和“敏态”双模IT的思想,适合大多数企业IT的演进特征。根据企业应用系统使用场景的分类,下层公共能力涉及的系统多为“稳态”特征,上层核心业务系统尤其涉及交互类与分析类的多为“敏态”特征。

“稳态”针对记录型系统:传统软件应用是充当记录系统的大型系统,其中包含海量数据与/或事务,旨在维持高度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由于这些应用不需要经常变更,组织只需每年交付一、两个大型新版本,即可满足客户及自身业务的需求。

“敏态”针对交互型系统:随着移动通信的兴起与Web应用走向成熟,记录系统得到交互系统的补充,客户可以直接访问与利用交互系统与企业打交道。这类应用必须易于使用、性能卓越并支持快速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与不断演变的市场力量。

下表针对两种形态从多个纬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传统企业大多仅采用“稳态IT”的运行模式,确保业务稳定而有序进行;而新兴互联网企业为了在恶劣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大多仅采用“敏态IT”的运行模式,确保随市场需求野蛮生长。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双模IT运营模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意味着许多企业面临IT转型的迫切需求,而IT转型的前提就是企业文化转型和人们理念意识转型。

转型着力点

企业级架构管控

IT价值的体现必然要关联到业务价值,而业务价值依赖于有效的架构管控体系。架构管控,向上要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承接;中间要保证架构的完整与正确;向下要保证架构及产物的正确实现。上、中、下整体管理与控制来确保业务目标的正确实现。

一个完整的企业级架构管控框架,应该包含4个部分:内容制品模型、流程框架、组织模型和架构标准,如图2所示。

◎内容制品模型:主要包括企业架构和项目中架构关注的内容制品,内容制品是架构管控的核心对象;

◎流程框架:包括建设流程、遵从流程和支撑流程;

◎组织模型:包括组织结构、角色和职责分工;

◎架构标准:包括架构约束,根据制品间关系得到的一致性要求,制品文档的格式要求和信息技术标准等。

四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内容制品模型是管控的对象;流程是管控的手段;架构标准是管控的依据;组织模型是管控的分工。

敏捷开发演进路径

敏捷开发是实现IT转型的重点,在这个阶段既要关注业务需求,又要关注系统可维护性。在开发过程的初期,需要开发团队与业务部门密切沟通,将特定的需求场景化,形成一个个的用户故事;在开发过程的中期,需要频繁变化与重构,要求快速质量反馈;在开发过程的后期,需要短迭代交付并且过程可视化,要求配备较成熟的自动化工具。

根据转型成熟度,敏捷开发大致划分以下演进路线:

敏捷运维演进路径

敏捷运维的前提条件是IT系统可以稳定运行,根据Google的运维经验,被动的响应式工作应不高于整体维护工作的51%。敏捷运维依赖于高度的自动化平台,而自动化平台又依赖于高度的标准化工作。

根据转型成熟度,敏捷运维大致划分以下演进路线:

阶段1:操作自动化

◎一系列手工执行的操作,用脚本或工具串起来;

◎部分解决了运维手工执行的问题,但操作条件发生变化,还是容易出错。

阶段2:场景自动化

◎定义好条件,工具会根据外部环境判断如何运行;

◎需要与许多系统进行对接,例如:配置系统、流程系统、网管系统等。

阶段3:运维智能化

◎运维系统具备根据数据自己进行分析与判断、并自我决策与执行的能力。

结束语

当IT模式制约业务进一步发展时,需要从IT价值链的上中下游的运营上,构建有效的治理与管理手段,引入敏捷精益的框架与实践,按照阶段有节奏有层次地跨部门进行变革,总体思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12G0I74M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