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杨振宁,被低估的物理科学家

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

在浩瀚群星的物理学史上,有许多闪耀璀璨的星辰,如果说牛顿、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开拓者,那么杨振宁便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一位重要奠基人。他为人类物理学做出的卓越贡献,丝毫不逊色。

并且我一直以为,像这样的伟人,我是没有资格去评价些什么的,只能仰望和尊敬。但是当我这么说时,仍有许多人并不理解,因此这次我想跟大家聊聊,关于杨振宁先生在人类物理史上的贡献。

01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诺贝尔奖。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大胆提出,在弱相互作用力中,宇称可能不守恒。要知道,在此之前,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界是铁一般的定律。

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这个假设,相当于颠覆了整个物理界的认知,当时多数知名物理学家根本不相信。

提出宇称不守恒的关键在于,θ-τ之谜。简单说下,即是θ和τ在质量、寿命上几乎完全相同,但衰变时却产生不同数量的π介子。

他们认为,这也许是因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次年,顶尖物理学家吴健雄就为此做了实验,来检验宇称是否守恒。实验结果公布时,物理学家们都惊呆了。因为这场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是存在的。

当年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史上最快获得诺奖研究之一。

并且,他是第一个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甚至在1996年的一次演讲上,强调当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拿的是中国护照。

而这只是学术获奖成就的开端。接着是他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重要性超过宇称不守恒。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框架,来描述基本粒子和它们的相互作用。

截至今年,至少有7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直接基于此理论。相当于这个奖项,实则早已达到拿诺奖的高度。

02

深切的爱国情怀。

拥有更强的能力,再守护祖国,又或者,在还不够强时,毅然选择与祖国共进退?这个两难的问题,没有更好的答案。

杨振宁也因为这件事,始终很痛苦,他曾写自己的父亲,“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入美籍后,杨振宁曾说,“作为一个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在中国向科技发展的征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1971年,杨振宁成为美籍华人学者中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华人学者开始回国交流学术。

此后的几十年间,他始终不断以自身所学,为中国建言献策,支持大力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2003年,杨振宁结束美国生活,定居清华园,为当时自己所居住所取名为“归根居”。从中国出发,再回到中国,落叶归根。

在他看来这正是再为中国培养科学人才的好机会,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为此捐出国家发给自己的工资,东奔西走四处筹集资金。

在最后几年,无偿捐赠出图书、手稿、字画、雕塑等2000多件给清华,只希望能够给未来更多清华学子贡献一份力量。

还有更多更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杨振宁曾说,他的一生可以算作是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如今,杨先生已然走完他的百年归途。那个从清华园出发的少年,遍历世界后终于归根。他留下的不仅是改写物理史的辉煌成就,更是一座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斯人已逝,但他点亮的那束科学之光,将永远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3E0Pnb_cOu5XG4R6vrcc_D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