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惠女湾古泥炭层遗迹所在的沙滩一带,发现一些动植物化石。”昨日,家住惠安县净峰镇松村村斗尾(镇区)的颜心玉老先生向本报记者报料,他和战友近期发现疑似动物化石,而此前已找到不少植物化石。
两位老人发现的“植物化石”
昨日上午,记者前往净峰镇一探究竟。根据地质专家初步判断,这些物品确为化石。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邓志勇 文/图
七旬老人每天逛沙滩 发现疑似鹿角化石
今年74岁的颜心玉退休前是惠安县净峰镇政府干部。出于爱好,20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收集石头和化石等物品。近年来,只要不刮风下雨,他都会在傍晚时分前往离家不远的惠女湾沙滩及海堤一带散步,顺便“寻宝”。
找什么宝贝呢?他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村民在惠女湾的沙滩中发现“树木遗迹”,且经常有人捡到“石头”。邻村的战友王水宗和他有着同样的兴趣,两人遂经常一起搜寻研究。
王水宗介绍,今年10月底,他们在惠女湾古泥炭层遗迹靠赤土尾一带的沙滩,发现露出一根“树枝”。因为之前在这里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他们便小心将埋藏在底下的部分挖出来,可惜在挖的过程中,这根“树枝”断成了几截,但依稀可以辨别它像动物的骨骼。
颜心玉和战友都喜欢收集研究化石
“特征似鹿角。”颜心玉说,在潮水和风的作用下,以前覆盖在泥炭层上面的海沙被裹卷到浅滩,这块“化石”才得以被发现。
记者看到,这件物体已经断成多截,其中6截比较大的在5厘米至20厘米之间。
动物化石已断成几截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颜心玉和王水宗第一次发现“化石”了。几年来,他们发现了不少树根状的“化石”,其中一些疑似“植物化石”。此外,还有大型“蚝壳”,之所以说大型,因为3个蚝壳中,最宽的有20多厘米,最厚的接近10厘米,但它们未形成“化石”形态,形成年代应该不比那些“化石”早。
这些物件,颜心玉都悉心收好,并专门制作了柜子用以储存。
惠女湾藏古泥炭层 当地建公园保护利用
惠女湾怎么有“化石”的存在?因为这里藏着千年或者万年前的“秘密”。
2017年4月28日,本报率先报道惠安净峰惠女湾发现一片成规模的海底“林木”,当时怀疑是古森林遗迹。
惠女湾古泥炭层遗迹 (资料照片)
报道引起惠安县、净峰镇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邀请了福建海洋研究所等单位专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确认,“古森林遗迹”实为赤土尾村东侧的海堤外侧潮间带发育的泥炭层,泥炭层面积为323.8平方米,厚度5—20厘米,含有少量树木残枝。
2018年1月19日,惠安县海洋与渔业局、净峰镇政府召开惠女湾古森林遗迹调查项目评审会,会上各相关参会单位一致认为,惠女湾古泥炭层遗迹虽然并非真正的古森林,但有一定的保护利用价值,可作为文化教育资源和旅游开发项目加以保护利用。
在当地的努力下,2019年4月,惠女湾古泥炭层遗迹公园对外开放。随着惠女湾的声名逐渐传播,古泥炭层遗迹公园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关注。
初步判断为骨骼化石 中科院专家或来泉研究
那么,颜心玉、王水宗两人在惠女湾发现的物品到底是不是化石呢?记者请教了闽东南地质大队物化所党支部书记朱建成。朱建成曾受邀做过惠女湾古泥炭层的调查研究。
朱建成介绍,根据初步判断,断截物为动物骨骼化石,但具体是什么动物、是否鹿角,还要详细研究。两人发现的其他物品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但也需进一步研究。
据了解,化石与地层结构有关,对生物生存时代的植被、气候、生态环境,以及海陆变迁、地壳变化等,有一定的研究作用。
朱建成说,如果这些物品不是从其他海域漂浮过来,而是就地发现的,那对研究古泥炭层遗迹有重要价值。他已将这些化石照片发给中科院的相关专家,专家此前到访过深沪湾古森林遗迹调查研究,接下来如果有空或能成行惠女湾展开进一步研究。